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7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独有偶,抗战时日军所骑乘的“东洋马”也以高大、健壮著称,他们虽然身高不高,但是所骑乘的战马普遍都很高大,而“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东洋马”,更是反映了那个时候日军所用战马的优异与珍贵。这些情况,也就导致了很多对于国产马种的鄙视,以及中国古代骑兵实力的质疑。毕竟战马质量不够好,骑兵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然而,对中国古代军事有所了解的赵昺却知道,中国古代不缺乏重装骑兵。如果没有高大优良的战马,甲骑具装自然无从谈起。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高头大马呢?赵昺到了这个时代,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前世的疑问都想解开这个谜。

    在解开这个谜之前,赵昺首先搞明白了关于马匹的体格指标的两个重要概念,那就是“肩高”和“掌”。一般像马这样的动物,测量高度时都以肩高为准,所谓肩高指的是马匹从肩胛骨到脚的距离。而掌则是一个长度概念,传统上经常以掌的单位来计量马匹的身高,而一掌大约是多少,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尺度,因为每个人的手掌大小都不同,也就导致概念的模糊,他以为大约也就在十厘米左右,可也就造成马的高矮难以说道清了。

    中国人使用马匹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开始将马匹用来骑乘了。但是赵昺觉得凭心而论,中国本土的马种并不算好。先秦时代大多以体型较小的蒙古马为主。从秦兵马俑中体现出的马匹形象来看,此时中国本土的马匹耳朵长、马蹄小、马鬃短、马尾细、肩高较低。

    根据《周礼》的记载:“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经过换算可知,先秦时代中国本土马匹的平均在一百三十八厘米左右,既为十四掌左右。而汉代时,禁止肩高十四掌上的马匹出关,也可以做为例证。

    不过,我们都知道在西域周边的中亚地区,却有着优良的骑乘马种,尤其是被称为“汗血宝马”的大宛马,其与威名远播的帕提亚重骑兵所使用的尼撒马有着共同的祖先,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马种之一,平均肩高一般都在十五掌左右。

    著名的征服者汉武帝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并从西域诸国引入了“乌孙天马”和“汗血宝马”,便极大的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马种。汉代战马的雕塑相比秦代马匹雕塑耳朵变短,口裂、马蹄增大,胸脯更宽,肩高也明显增加,西域良马对中国马匹的改良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对马匹的蓄养十分重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富者,必数马以对。”对于帝王将相来说,拥有一匹高大的宝马良驹更是身份与能力的象征,还可以在战场上获得极大的优势。无独有偶,蒙古西征进入中亚后,也开始迅速的淘汰蒙古马转而使用中亚地区的良马。

    那么,中国本土马匹,在上个世纪明显矮于欧洲甚至日本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现代欧洲以及日本的高头大马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这些高大的马匹是在大约在17世纪之后,逐渐由人工选育出来的。例如现在世界一流的英国纯血马,就是自十七世纪中期开始培育的。抗战时日军所使用的“东洋马”,其实也大多数都是从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引进的。

    而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拥有数匹战马是骑士的标配,战马越多越好就越能彰显骑士身份的高贵。行军、打仗甚至打猎时,骑士们都有不同的坐骑。骑士比武时马匹的表现更能决定胜负,这关系到奖金和装备的赎金,所以骑士们总是挑选最好的马匹参加比武,这也造成了欧洲历史上马匹育种业的繁荣。

    中东的战士们尽管和欧洲同行们打得你死我活,但在挑选、培育马匹上有很多共同语言,中东土豪们打马球、打猎用的马匹甚至需要从印度等地进口。中世纪的欧洲和中东都是典型的封建领主制度,一个拥有上百名骑士的领主就能让国王套近乎,一个能指挥数百名古拉姆骑兵的近卫军军官也能决定苏丹的归属,所以他们也愿意在坐骑上摆阔。

    另外要说的是,所谓冷血马、热血马和温血马的概念也是近代产物。其中,冷血马性情温顺、体型强壮,所以一般用来进行劳作,有的甚至用来作为肉食饲养,尤其是出产于法国北部的阿登纳斯马,就是典型的冷血马,体型强壮、吃苦耐劳、性格温顺,但是身体较为迟钝。当然到了十八世纪后,随着人类育种技术的发达,出现了适合骑乘的冷血马,比如佩尔什马就是如此。

    热血马则普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种“千里马”,奔跑速度极快,性情暴烈,所以较为难以驾驭。因为热血马的速度很快,是故主要作为骑乘用马。著名的阿拉伯马,就是典型的热血马。现代著名的英国纯血马,也是此类马匹。

    温血马顾名思义,一般都是热血马和冷血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的。温血马往往既有相对强健的体魄也有灵活优雅的身躯,既可以承担一些较轻的农耕工作也可以作为十分驯良的骑乘用马。现代的很多马术比赛中,很多骑手所骑乘的就是温血马。

    其次,在欧洲马种进入人工科学选育的同时,中国马种却惨遭退化。尤其是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防止汉人造反,以骑兵起家的满清统治者,对于马匹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了解,严格禁止汉人平民养马,如果有平民乘马则没收马匹、杖责五十。除此之外,还严禁蒙古草原上的马匹进入内地。于是,内地的马匹便开始退化。

    清末民国以后,因为连年战乱和政局动荡,系统性的培育马匹更是无从谈起,于是马种进一步退化。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马匹的平均身高下降达五厘米之多。抗战时期,新四军为了建立骑兵,四处搜集合格的马匹,结果连团长彭雪枫都只能将自己的马匹交给骑兵团使用,从侧面说明了那时良马的难寻。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凸显出侵华日军那些经过人工选育的欧洲马种的高大了。

    赵昺所了解到的是这个时代不缺乏好马,但是宋朝缺马也是事实,马的质量不好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丧失燕云十六州后,宋朝就失去了牧马之地,只能靠从广西和云南通过贸易引进马匹,而那里的马种更是矮小,加剧了马种的退化;再者即便在与游牧民族关系较好的时候,可以从他们手中买进马匹,可也都是挑选过后的劣马,且是多被阉割过骟马,也难以改良内地的马种。

    而关系最大的还是战争导致的禁运,使得宋朝获得战马的渠道被堵死,在缺马的情况下更提不上进行改良,甚至为解决缺马实施民间养马的马政,进一步导致了马种的退化,没有战马的结果就是难以在战争取得优势……

第1024章 马说(二)() 
大宋朝缺马伴随了始终,但是赵昺觉得单纯的将宋朝没有骑兵的责任全推给“没有马场”,亦是片面甚至可以说不公的,说白了就是在更像是开脱。因为他最根本的原因正是自身,尤其是统治集团对此的态度问题。

    历史的西汉与宋朝惊人的一致,开国时也没有马场,其国力更是远不如宋朝。但为对抗匈奴,由皇帝亲自主持,举国实行“马政”,以各种方针甚至以爵位鼓励养马。在这种政策下,西汉举国上下全力投入,民间到处养马成风。因此才能在汉武帝时期积累起雄厚的实力,作到“马匹之多充斥市井滥于山野”。

    而宋朝正好相反,宋朝政府尤其是皇帝从未鼓励过民间养马。宋神宗为改变现状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企图恢复“马政”鼓励全民养马。却遭到官员甚至太皇皇太后等皇族的全力反对最终流产。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中原没有牧场,要养马必然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精饲料。而当时汉朝养马的精饲料是,粟也就是小米,可这正是当时中国平民的标准口粮。如果大量养马,需要的粟将是天文数字,在经济上非常不划算;不过最重要的宋一直实行的是‘内实外虚’的政策,将预防内乱视为宋朝的基本国策。以致宋朝国防政策一向是内紧外松,官军的主要指责就是镇压国内变乱。

    战马是古代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对国防甚至皇室统治至关重要,宋官军全是步兵,对抗骑兵非常吃力,因此觉得马必须掌握在官军手中才睡的安稳。实施民间大规模养马,就意味着大量马匹必然被民众掌握,一旦发生民变必然会被反过来对付官军,这是官方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出于‘天下太平’的考虑,必然要全力阻挠马政的实施。

    结果是牺牲了富国强兵的机会,以致国土沦丧将士死难,也导致包括马政在内的整个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所以说穿了,赵昺认为还是宋朝“重文抑武”的思想在作祟,缺马更多的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赵昺选育战马的念头应该说也是形势所迫,毕竟缺乏战马则是将战争的主动权让与敌手。而具体实施还是起于行朝迁到琼州,尤其是他见识到琼州的矮马后这种念头更为强烈,意识到依靠这些马匹与敌对战可以说不用交手就知胜负了。

    在前世赵昺就注意过尽管蒙古人号称是马背民族,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别说城市,就是乡村也难得一见,而好马更是成了奢侈品,成为富人的宠物和动物园的展品。而在国际马术比赛、赛马等赛事中却都不见踪影,在世界知名的马匹中也少有蒙古人培育的作品。

    而他以为根源就是因为历史上的蒙古人调教马匹完全是为了把它当成生产和作战的工具,而不像欧洲骑士还强调马匹的社交功能。而蒙古马在与其它马种相较中也远远算不上良马,即便是速度最快的蒙古赛马,也要落后三成左右。蒙古人自然也清楚这种劣势,他们的解决之道就是追求的是马匹数量的最大化。

    即使马的冲刺速度差些、耐力差些,他们也可以通过更换马匹,利用马匹的数量优势挽回质量上的劣势。同时在马匹的负重上,蒙古人追求最小化,他们的鞍具呈雁翅,前竖、后平,马镫是圆形,马镫上有皮革,皮革内灌入羊脂遮挡风雨。一般不超过七八斤,便于骑兵纵马奔驰。

    战争发生后,蒙古骑兵的马匹有三个来源,分别是从牧民家中抽取、由朝廷直属牧场供应、从民间购买搜管三个渠道。因此蒙古牧民要饲养大量的马匹,供应自己和邻居出征,因此在培育优良马种上积极性不高。但是蒙古人在育种上不下功夫,不代表他们就不调教战马。

    蒙古的战马根据记载有以下优点,“千百成群,寂无嘶鸣”“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能风寒而久岁月”、“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简单来说就是吃苦耐劳、服从命令、还很守纪律,是马匹中的“农民工”。

    在作战时,蒙古马并能做到马上立假人,拖着树枝木材扬尘,驱逐牛羊群冲击敌阵等动作。还服从陌生人的指挥,蒙古骑兵出击时,留守大营的妇女老幼都可以让他们保持安静。在骑兵的指挥下不但能完成两翼侧击、迂回包抄等动作,还能忽聚忽散让敌人摸不到头脑。

    种种优点使蒙古骑兵和战马可以配合默契,交战时仅仅依靠双腿的扶助,再加上简单的口令,身体重心的变化,腰部通过马鞍传递给马背的力量,便可以让战马作出加速、前进、转弯、减速等等各种不同的反应。良好的服从性和吃苦耐劳及数量上的优势使得蒙古骑兵得以无敌于天下。

    不过赵昺也清楚琼州一隅之地,不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放养,同时窘迫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他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因此只能另辟蹊径。而对于如何养马他绝对是个门外汉,不过他却知道可以通过选育良种,避免近亲繁衍和谱系的建立是能对物种进行改良的。以便培育出一种在整体素质上超越蒙古马的战马,走精兵路线来获得战场上的优势。

    于是赵昺以内侍省的御马营为基础组建马种场,同时招募擅于相马和养马的能人充实队伍,但限于条件当时规模很小,试验场也是设立在府城外的一座水草丰美的江岛上,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牧马方式,而是将通过各种渠道选来的良马分开放养,母马和公马分群,通过人为干涉进行繁殖,并建立详细的谱系,避免近亲繁衍。

    不过由于获得战马的渠道有限,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及受到场地的限制,难以实施大规模的放养,取得成效并不大,却也并非没有收获。通过多年的实验,赵昺首先培养出了一支选育战马的科研队伍,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