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天下人解说清楚呢?您还是婉言谢绝的好。于是公子重耳对来使说:承蒙贵国国君派足下来慰向出亡在外的臣子,我流亡在外,而父亲死了,不能星夜奔回国内在灵位前哭泣,来束发内心的悲哀,以至于使得贵国的国君为我担忧。

    可是父亲去世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天塌般的变故。此时此刻,怎么敢有自私自利之心,从而拈辱贵国国君的厚谊呢?说完以后,只是叩头来表示丧父的悲伤,而不敢像丧主那样向来使表示拜谢。然后哭着站立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和使者私下说任何话。使者子显向穆公复命。穆公说:公子重耳真仁厚啊!他只叩头而不拜谢,可见他卜筮以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完成整套行礼动作。哭着站起来,就像孝子要攀辕不让柩车启动,可见他是很爱自己父亲的。站起来以后就不再和使者私下说话,可见他完全没有乘机谋利的念头。

    殡礼时用木把帷帐掀起哭泣,并非古制,而是从敬姜哭其丈夫穆伯开始的。

    守父母之丧期间,孝子的心情是极其悲哀的。用种种礼节来节制他的悲哀,就是为了顺着他悲哀的感情,使他逐渐适应这种剧变。这都是由于君子念及生他养他的父母的缘故:念及生育之恩,如何不悲!念及自己乃是父母的遗体,敢不节哀顺变!招魂这件事,是充分表现孝子热爱父母的一种行式,就像他们病危时的祈祷五祭祀那样,千方百计,想要他们起死回生。盼望父母从幽暗的地方回来,这是祈求鬼神的方法。招魂时向着北方呼叫就是向幽暗中祈求的意思。

    拜谢吊客和叩头,都是悲哀中极其痛苦的表现;而二者之中,尤其叩头妇人痛苦更甚。饭含的时候,用生米和贝壳,这是不忍心让死者空口;不用活着的人吃的熟食,是采用自然生成的米贝不腐烂的含义。铭,是一种用写有姓名的旌旗来表明是何人的枢的东西。因为死者的形貌已经不能再见,所以用明族来做标志。因为爱他,所以将他的姓名写到铭上;因为敬他,所以对铭的制作严守规格一丝不苟。重,和后来的神主牌的作用是一样的。殷人做了神主,就将重和主连在一起;而周人做了神主,就将重埋掉了。

第399节 有子和子游() 
葬前的祭奠使用的是质朴无华的撰具,这是因为孝子的悲哀也是毫无掩饰的。只有葬后的吉祭,孝子才尽其敬神之心,使用经过文饰的撰具。不必问神是否果真享用祭品,孝子只不过是表现其严肃恭敬的心情而已。哭号时捶胸顿足,这是悲痛至极的表现;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次数,这是为了使孝子有所节制,不可乱来。

    解开上衣露出左臂,去掉异缅而改用麻束发,这是孝子在形貌服饰上的变化。心情忧郁,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变化。出去修饰,就是除去华美。露出左臂,用麻束发,这是除去装饰的极端表现。但有时要露出左臂,也有时要穿好上衣,这也是为了节制悲哀。戴着缠有葛续的爵弃举行葬礼,这是和神明交往的礼节。所以周人带着爵弃来行葬礼,殷人戴着寻行葬礼。在秦人去世三天之后,应该设法让主人、主妇和总管喝些稀粥,因为他们由于悲哀过度已经有三天水浆不入口了,担心他们病倒。

    对于大夫以上的人家,国君要下令他们必须进食。送葬以后返回祖庙哭号,主人是升上正堂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礼之处哭泣;主妇则是进入房室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进行馈食供养的地方而哭。孝子等人返哭时,亲友都要前来慰问,因为这是孝子最悲哀的时刻。回来以后,看不到亲人的任何踪影了,亲人是永远消失了,有感于此,所以悲痛至极。

    殷人是在下葬以后就慰问孝子,而周人则是在返哭时前去慰问。孔子说:殷人的做法太质朴了,我赞成周人的做法。葬在北郊,头朝北方,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这是因为鬼神要去幽暗地方的缘故。将棺材下到墓**之后,主人将束帛等物放入扩中,这叫做赠。在此之前,祝者先回去邀请充任虞祭的尸。返哭之后,主人和有关办事人员就去察看用于虞祭的牺牲。

    在孝子从墓地返回的同时,有关人员还要设置案几铺席,在幕的左边设祭来飨墓地之神。回来后,在正午进行安神的虞祭。下葬的当天就举行虞祭,是因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秦人分离。就在这个月,将不用尸的奠改为开始用尸的虞祭。到了举行卒哭祭祀时,祝者要致辞说明,丧祭已经完毕,吉祭已经开始。就在这一天,开始以吉祭的礼数代替丧祭的礼数。

    卒哭的次日,在祖庙举行柑祭,使新死人的神灵附属于祖父。在将丧祭变成吉祭,一直到举行衬祭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天接着一天地进行,这是因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灵魂有一天无所归依。因为这个缘故,殷人在周年练祭以后才举行柑祭,周人则在卒哭以后就举行柑祭,孔子认为殷人的做法比较好。

    国君去吊唁臣子丧礼时,要让巫拿着桃枝扫除不详;让卫士拿着戈保卫。之所以这样做之气,所以和对待活人的礼数不同。办丧事数,这却是先王不便子说明的了。祝者拿着答帚,来避邪,是厌恶死者的凶邪。另有对待死人的礼(这段有问题)

    在丧礼中,葬前要先朝祖庙,这是顺从死者“出必告”的孝心。死者对即将离开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庙一一辞别而后启行。殷人是在祖庙以后就将枢殡在祖庙,周人则是朝庙以后就出葬。

    孔子认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办丧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齐备,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么让人痛心呀!私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岂不是近于用活人来殉葬吗?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当作神明来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车,用茅草札成的人,自古就有,这就是明器的来龙去脉。孔子认为,发明用备灵的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而发明用俑的人则是个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岂不接近用活人殉葬吗?

    鲁穆公向子思请教说:大夫光明正大地离开故国,故国对他仍然以礼相待,在这种情况下,故国国君死了,大夫奔回故国为旧君服齐衰三月,这是古来就有的礼节吗?子思说:古代的国君在用人时是以礼相待,在不用人时也是以理相待,所以才有为旧君反服之礼。现在的国君,需要用人时,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怀里,亲热得无以复加,不需要用人时,就像把人家推入深渊,必想置之死地。这样对待臣子,臣子不带领他**队前来讨伐就不错了,哪里还谈得上为旧君反服呢?

    鲁悼公去世时,季昭子问孟敬子说:为国君服丧,应该吃啥样的饭?敬子说:应该喝稀粥,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们仲孙、叔孙、季孙三家欺凌国君是出了名的,四方没有人不知道。要我勉强喝粥,使身体变得消瘦,也不是办不到,但是那样做岂不是更加使人怀疑我们的消瘦并非出自内心的悲哀吗,那又何苦呢!所以我还是照常吃饭。

    卫国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丧,当时主人还没有举行小殓,他就戴着纽进去了。而子游前去吊丧,却是穿着常服。在主人行过小殓之后,子游就连忙出去,戴上续以后才返回号哭。子夏就问子游:你这种做法是听到有谁这样讲过吗?子游说:听老师讲过,在主人没有改服之前,吊客不应该戴经。

    曾子说:晏子可以说是一个知礼的人了,礼的要害不过是个恭敬,而这一点晏子并不缺乏。有若说: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30年,办理他父亲的丧事时,只用了1辆遣车,随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完返回。按照规矩来说,国君遣奠所取的牲体是7包,遣车也就应该是7辆;大夫是5包,遣车应该是5辆。晏子完全不按照规矩来办事,怎么能说他是一个知礼的人?曾子说:在国家尚未治理好的时候,君子以照搬礼数的规定为耻辱。在国人奢侈成风时,君子应该做个节俭的表率;在国人节俭成风时,君子就应该做出按照丰数办事的表率。

    国昭子的母亲去世了,向子张请教说:出葬到墓地后,男子和妇人应该怎样就位?子张说:司徒敬子的丧事,是我的老师做司仪,男子和妇人分别站在墓道两边,男子面向西,妇人面向东。国昭子说:啊!别这样。接着又说:我办丧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宾客来观礼。司仪由你来当,但是要宾客和宾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这边的妇人就跟在男子后面一律面向西。

    穆伯死的时候,敬姜作为妻子光在白天哭。文伯死的时候,敬姜作为母亲昼夜都哭。孔子评论说:她真是个懂礼的人。文伯死时,敬姜靠着他的床暂停哭声,说:从前我又这个儿子,看他非常有才艺,想着将来会成为一个贤人,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到他办公的地方去观察。现在他死了,朋友众臣中没有为他掉泪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为他痛哭失声。这样看来的话,这个孩子,在接人待物的礼仪方面一定有很多荒废。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陈列小殓所用的衣袅时,连内衣也陈列出来了。敬姜说:妇人不打扮,不敢见公婆,何况现在是外面的客人将要来到,怎么把内衣也陈列在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

    有子和子游在一块儿站着,看见一个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寻找父母。有子对子游说:我一向不知道为什么丧礼中有顿足的规定,我早就想废除这条规定。现在看来,孝子抒发悲哀思慕的感情应该就和这孩子一样,只要是发自内心,可以想怎么哭就怎么哭,还要什么规定呢!子游说:礼的种种规定,有的是用来约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助外在的事物来引发人们内在的感情的。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野蛮民族的做法。如果依照礼仪行事就不然。人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就感到开心,感到开心就想唱歌。唱歌还不尽兴,就晃动身体。晃动身体还不过瘾,就跳舞。疯狂地舞动过后又产生慑怒的心情,有了慑怒的心情就会感到悲戚,悲戚则导致感叹。

    光感叹还觉得发泄得不够,于是就捶胸。捶胸还不够味,那就要顿足了。将这种种感情和行动加以区别和节制,这就叫做礼。人一死,就要被人厌恶;而且私人没有任何行为能力,人们就要背弃他。所以,制作绞余来掩盖尸体,设置萎霎来作为棺饰,就是为了使人不感到讨厌。人刚死的时候,用肉脯肉酱来祭奠他;将要出葬,又设置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后,还有一系列的馈食的祭祀。虽然从来没有看见鬼神来享用祭品,但是也并不因此而放弃祭祀,墓地就在于不使得人们背弃死者。所以,您刚才对礼提出的批评,实在也算不上是礼的毛病。

    吴国入侵陈国,砍伐陈国社坛的树木,杀害染有疫疾的陈国百姓。在吴军班师退出陈国国境时,陈国派大宰豁出使到吴军。夫差对行人仪说:这个人很会说话,我们何不试着考问问他一下。凡是军队一定要有个好名声,间问他,人们对我们这支军队是怎样评价的。行人仪这样提出问题后,大宰豁回答说:古代的军队在侵伐敌国时,不砍伐敌国社坛的树木,不杀害对方染病的百姓,不俘获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而现在贵国的军队,不是在杀害患病的百姓吗,那岂不要被人称作杀害患病百姓的军队了吗?又问:如果我们归还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虏的百姓,你们又将如何评论呢?回答说:贵国国君因为敝国有罪而兴师讨伐,现在又怜悯敝国而加以赦免,这样的仁义之师,何愁没有美名呢?

    颜丁在居丧时,把什么时候该有什么样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秦人刚去世时候是六神无主的样子,好像热切希望秦人死而复生但又办不到;到了行殡礼时,感到依恋难舍,好像要追随亲人而去而又办不到的样子。到了下葬以后,感到怅然若有所失,好像担心秦人的灵魂来不及和他一道回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

    子张问道:尚书上说,殷高宗在三年居丧期间,专心守孝,不发一言一语,等他除去丧服后一开口讲话,人们就感到非常喜悦,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孔子说:怎么会没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时候,凡是天子驾崩,太子就把国事交付宰相3年,由宰相代为治理,所以可以没有一句话涉及国事。

    智悼子死了,还没有入葬,晋平公就自个儿喝起酒来了,另外还有师旷、李调作陪,而且击钟奏乐。杜赘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就问侍卫书说:国君在哪里?回答说:在正寝。杜赘就急匆匆地往正寝走去,一步两个台阶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说:旷,把这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