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吕布那样的莽夫,都能有陈宫这样的谋士为他奔走效命,刘备背着皇叔这样金光闪闪的招牌,像陈宫这样的谋士,一路走来,收个十个八个,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刘备真不重视“谋”吗?刘备闯荡江湖多年,打过几场得意的胜仗,都是靠着刘备的谋略取胜。能在战场之上运用谋略的人,会不重视谋的作用吗?

    想到这里,似乎一层窗棱纸被捅破了,黄顺仿佛一下看清了一个真实的刘备,或者说,是刘备的另一面:过于自负!

    刘备的自负,当然不是在武力方面。在刘备的眼里,武功再厉害,也不过是供自己驱使的下人。能够驱使这些能人,打胜仗、攻城略地,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而刘备,显然认为,自己有这个本事。

    所以,从刚出道,近乎白手起家起,刘备从未想过在别人麾下,在别人的指挥下,战场杀敌。刘备自始至终,都是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哪怕战败,也要自己指挥,自己做主。

    看看刘备先后投靠了多少人,各自在那里又待了多长时间。便会知道,刘备从来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这么多年的挫折,都没有打消刘备的这个初衷,可知这个念头,在刘备心里,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在荆州,六姓的强势,使得在荆州之战的前期谋划和排兵布阵上,刘备没有多少发言权。现在看来,万幸如此,否则刘备早就被曹操消灭了。

    或者说,六姓的那几位老骨头,早就看出了刘备的弱点。而六姓中,不乏诸葛亮、庞统这样的小辈战略大师。六姓相信,有六姓参与辅佐刘备,刘备才能真正的羽翼丰满。

    理想点想,这确实没错。但刘备如此自负的人,他能用好诸葛亮,用好庞统吗?

    想到这,黄顺不禁偷眼看了几眼诸葛亮。

    或许,诸葛亮和庞统在荆州之战中的突出表现,让刘备看到一个天下级别的军师的作用,让刘备改变一直以来的用人观,重用诸葛亮和庞统,确实大有可能。

    但在黄顺这里,就又不同。黄顺没有超强的谋略,更没有归附他刘备。黄顺的崛起,几乎就是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让夏吟坊的大名,变得天下皆知。

    六姓中,除去前期投奔刘备的,剩下的,全被黄顺一锅端,都收罗在夏吟坊里。整个荆州十姓,都以出了一个夏吟坊而自豪。

    这在自负的刘备那里,肯定就是一根眼中刺:堂堂刘皇叔的金字招牌,竟然败给一个二十不到的愣小伙,还不务正业,一门心思的经商赚钱。

    想到这,黄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或许,自己帮刘备这么多,他刘备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甚至还觉得宰的不够痛快呢。

    黄顺烦躁的甩了甩头,禁止自己再这么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自己的这些想法,再有道理,毕竟只是自己想的,是否就是事实,还需现实的验证。

    至于怎么验证这个棘手的问题,黄顺偷偷乐了:这么费脑筋的事,当然要白雪来帮自己解决。自己可没那个本事。

    三人这么各自想着心事,静静的坐在那里,直到外面有人过来敲着车厢板壁,喊黄顺出去,这才各自起身,离开车厢。

    从荆家村至江陵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三个月。这三个月里,黄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戳球的练习。其他人如马谡、林卓、向充、庞尚等辈,开始还练习射箭练的起劲,后来都跟着黄顺,也开始练习戳球。

    都很精明,都知道黄忠这是在给黄顺开小灶呢。他们不好意思跟黄忠要同样的待遇,却绝对好意思跟黄顺要求,不能吃独食!

    彭威、彭风、荆恬和程郊他们,虽然也跟着练习射箭,却不仅局限于射箭。其他方面的拳脚刀枪功夫,照样不落下。不仅是黄忠、魏延,连赵云,也被他们拉着,成了半个师傅。

    一众女人里面,其他人开始还挺热情,跟着练了一阵,后来就失去兴趣了。

    程瑶不随大流,一个人单独练。现在的程瑶,武功已是极高,接触黄忠、魏延和赵云的招式,并不像其他人般拼命练习,以便尽快掌握。

    程瑶首先找出这些招式的破绽,然后自己再琢磨着加以改进,改到自己满意了,这才上手练习,变成自己的。

    这是黄顺此前传授给程瑶的最高武学理念:任何招式,都有它的破绽。学习新的招式,要从它的破绽学起。

    只要做到能够看破每一招的破绽,并知道自己的招式破绽所在,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到那时,便是一剑在手,天下无敌。

    (本章完)

第411章 奸商本色() 
萧凝跟其他人都不同,她对墨氏的武功,极为自负。萧凝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跟着黄忠练习,而是根据黄忠上次的指点,卯足劲的要掌握九九归元的精髓。

    练到第三天上,黄忠发现了这一点,便指点道:“你这一招,主要靠的是手法的运用。手法上,你已经练得登峰造极,再怎么练,也难有长进。我看你,于心法上并不通。你若想突破,我可以教你一套心法。配合你精湛的手法,保证你的进境,一日千里。”

    萧凝对黄顺,早已心服口服,问道:“心法?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黄忠笑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想,要么,就是当初教你的师傅,也不会心法的运用;要么,就是他教你的时候,留了一手,只教了你皮毛而已。”

    萧凝浑身一震,猛点头:师傅是顶尖的暗器大家,岂有不知心法的。看来还是藏私最有可能。

    萧凝盯着黄忠,疑惑道:“你愿意教我?”

    黄忠知萧凝的心思,笑道:“纪昌学射,最后连弓箭什么样子都忘记了。这些具体的心法和射术,都是些皮毛功夫,离真正的本事还差得远。我若是抱着这些东西当宝贝,生怕别人学了去超过自己。那我的射艺,早就止步不前了。”

    这才是真正的武学大师!萧凝一时情不自禁,竟然对黄忠行了一记庄重的跪拜礼。

    黄忠连忙伸手扶起,说道:“我看你练了三天。你的问题,过于追求招式的精准,反而忽视了武功的初衷。练武最初是用来强身健体,与人搏斗、与猛兽搏斗,都是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你的招式,没有强身健体的根基,一味的追求杀伤效果,初期进展神速,后面就会遇到瓶颈,难有寸进。

    现在的你,若想在武学方面有突破,我建议你恶补一下基本功,跟他们一道。”

    黄忠没有对萧凝藏私,更没有因为萧凝的身份,对她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根据萧凝自身情况量身打造训练方案。这让萧凝感动的泪眼婆娑。

    其他人,对自己再好,但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墨门的刺客,跟他们不是一路人。黄忠,是第一个真正平等看她的人。这让萧凝有些难以自控,不能自已。

    从此,萧凝接受了黄忠的建议,开始从头练起。开始还有曹珊她们陪着,后来,便是萧凝一人坚持不懈的练习。

    萧凝的这份毅力,其他人,包括黄顺,都看在眼里。头一次,从心底对萧凝有了一分敬重。

    这段时间,黄顺当然也没落下功课,他现在的戳球练习,再度提高难度,球放在黄顺伸手触及不到的地方,黄顺若要击中目标球,必须以袖箭射中方可。

    开始,距离很短,黄顺射中目标球,并不费力。后来,距离越来越远,难度便成几何级的上升。黄顺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练习,一天下来,有时还完不成当天的训练量。

    黄顺心里清楚:黄忠对自己要求很高,想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往高手方向培养。可看着别人拿着弓箭,已经能在百步远的距离,射中靶心。而自己,却还在纠结着一臂远的小球射不中的问题。黄顺就有些按捺不住,找黄忠说了几次,也想在训练之外,实操一下射箭。

    黄忠告诉黄顺:因为黄顺此前从未有射箭的任何经验,相当于一张白纸。这样的徒弟,是难能可贵的。正好从一开始,就培养最正确的射箭理念和方式,不至于走弯路。

    现在正是培养黄顺射箭习惯的时候。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正确的射箭方式,才能让自己的身体记住正确的动作。射中射不中,反而无关紧要。

    所以,这个时候,就急于下场射靶子,是在破坏训练的节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本来一年就可以练出来的本领,因为这个,便要再苦练三四年,才能练就。

    以黄顺有限的毅力,能坚持三四年枯燥的苦练吗?

    黄忠如此说了,黄顺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专心一志的继续戳球的训练。

    除了练习箭术,黄顺还特意有事无事的便去找黄忠和魏延吃烤肉、聊天。

    赵云跟随刘备日久,早被刘备视为自己人。从赵云身上,肯定得不到黄顺需要的讯息。而黄忠和魏延,是诸葛亮推荐的,跟随刘备日浅,虽然他们是武将,刘备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猜忌的心思。但好歹总是新人,从他们身上,说不定能打听出一些线索。

    事实让黄顺很失望,刘备对他们,很是推心置腹,没有任何外着他们的意思。而他们,对刘备也是非常的认可,忠心耿耿。

    事后一想,黄顺便释然:刘备自来重视武将,对笼络武将,极有一套手段。黄忠和魏延都是当下超一流、一流武将,刘备当然会对他们极尽笼络之能事。

    武将脑子没那么多弯弯绕,刘备如此厚待他们,他们自然就要“士为知己者死”,鞍前马后的为刘备效死命了。

    看来,要从侧面了解刘备,还得通过诸葛亮、庞统、马良、廖立等人的途径。只是,这些人,嘴巴都紧的很,很难撬开。

    而且,这几个人,都太聪明了,自己稍稍提一下话头,他们便知道自己的目的。诸葛亮还好,就算对刘备死心塌地,也不会出卖自己。其他人,万一出来一个死脑筋的,把黄顺私下里调查的事,告诉刘备,就是打草惊蛇了。

    看来,此事,还是需要自己,在与刘备的交往中,亲眼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这事,说不得,只能交于白雪去办了。

    江陵城外,刘备亲自带着麾下文武,欢迎黄顺一行。这种迎来送往的场面,黄顺经历的多了,应付起来,毫不费力。各种场面话说的,滴水不漏。把旁边站着的马谡、林卓、向充、庞尚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就是萧凝,也是头一次看到黄顺八面玲珑的一面,心里暗自感叹:这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太滑了!矩子与他为敌,太不值了。

    接风宴上,张飞问黄顺:此次来江陵,是否还像上回新野城那样,准备了诸多节目,来个雅俗共赏?

    黄顺直接表示,上回年轻气盛,表现的活脱脱一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土豪。这回来江陵,自然不会再像上回般丢六姓的脸了。

    这回,自己是带着生意来的。与刘备谈谈生意,才是一本正经的大事。

    张飞等人对生意不感兴趣,一听没有乐子,便失望的埋怨了几句。

    刘备与诸葛亮一直有书信往来。知道黄顺七千匹战马,可不是白送的,自己怎么也要拿出相应的对价才行。

    这些天,孙乾、糜伫他们忙活的就是这个,就等黄顺来到,便开始一轮谈判交锋。

    (本章完)

第412章 不欢而散() 
黄循早就先黄顺一步,来到江陵,与刘备取得了联系。是以黄顺准备把江陵作为夏吟坊的一个分舵进行建设的事,对刘备来说并不是秘密。

    事实上,刘备精心准备的谈判,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的。有秣陵城的例子在前,刘备当然希望黄顺能帮自己鼓捣出第二个秣陵城出来,省却一大笔建设资金。

    在刘备看来,他能大度的让夏吟坊入驻江陵,就是非常优厚的谈判条件了,何况,他比孙权还要大方,另外对黄顺做了更多的让步。接下来的谈判,应该没有任何难度才是。

    但黄顺的想法,与刘备截然不同。入驻江陵,建立江陵分舵。在黄顺看来,这是他在帮刘备搞建设,是自己对刘备的追加投资!是自己的谈判条件,哪轮到刘备以之为诱饵,来逗自己玩。

    秣陵的事,发展到现在,在各方因素影响下,已是黄顺不得不退出。对此,黄顺也曾有过深刻反思。黄顺觉得,当初没有跟孙权明确的谈明白秣陵城的事项,是自己在这件事中的最大失误。

    当初黄顺刚出道,什么也不懂,拿到秣陵城,便兴奋的睡不着觉了。那还想得到那么多。若换成现在的黄顺,肯定不会留此后患。

    所以,刘备想以秣陵城为范本,在江陵城进行复制,注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