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匡九合-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经拥有几十万人马的流贼大军简直是名存实亡了,现在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千老兵,而日子还是在东奔西逃中度过,根本就属于朝不保夕的……

    “这一路上,弟兄们几次多到十余万人马,可是,聚拢来以后又被团山军冲掉,死死散散,散散聚聚,过了今天就不知道还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

    高迎祥向李自成简单地说了一遍他从河北……在古代,河北并不是后世的河北,而是指黄河以北……逃到河南这一路的经过,口气很平静,可是内容却是惨烈无比的多次血战!

    团山军的骑兵部队就像一把尖刀,将“数十万”农民大军打得满地找牙,而他们的人数才几千人而已……

    然而,“闯王”高迎祥毕竟是一个天生具有领袖个性的人,眼前虽然横着凶险、困厄,未来的前景未卜,甚至希望渺茫,似乎是死路一条,但是他的眼神中却绝没有带着半点的沮丧和绝望,反而在以一种平静的、理智的态度在说话。即使是一段危急状态的过程,也被他用淡然的语气带过了。

    “若非团山军大本营在山东,无法渡过黄河南下,做哥哥的我已经和所有的弟兄一起横尸山谷,让你赶到,正好给大家收尸了!”

    高迎祥这样说这,脸上竟然不由自主地浮起了一个很坦然的笑容来面对李自成,一点也没有把凶险和生死放在心上的样子。

    而李自成的心情却与他大不相同……他自从认识高迎祥以来,还是第一次看见他的脸上有风霜,他的衣服上有尘土;第一次看见他的外表如此狼狈,第一次看见他的处境如此凶险!(未完待续。)

第444章 吴公公急了() 
作为造反者,尽管这种生死关头的凶险李自成已经经历过好几次了,也尽管高迎祥本人神色自若,根本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似的,可是李自成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大哥,你可有什么脱困的打算呢?”

    李自成追上高迎祥的地方,乃是河南临近山西的一处偏僻的小山谷中,山谷算是隐秘的饿了,两侧的山并不很高大,翻过去也不难,但是,这个地方却非常的不安全。

    因为地势不够险峻,打起仗来便易守难攻。地方再怎么隐秘,也不是没有被发现的可能……一旦官军发现了这个地方,只要出动多一点的人马,采取包抄与合围并用的进攻方式,这座山谷的所有人吗便只有束手待毙。

    听说团山军并没有渡河南下,可是河南山西的官军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与建奴作战跑得比谁都快,可打起农民军来,却是无比的凶残。因此,李自成心中忧虑:“这个地方不理想,容易出状况……”

    然则高迎祥的反应却充分呈现出了无奈……他淡淡地一笑,拍拍李自成的手臂:“这个,哥哥我又何尝不知呢?只是我还找不到第二个容身之地,却叫我带着弟兄们躲到哪儿去呢?”

    他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叹气,可是话中却已经明显的指出了自己这“天涯虽大,却五容身之地”的困境。

    这么以来,一向拙于言辞的李自成就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了。原本他所关心的“前途”问题,也在高迎祥的点明下,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于是李自成沉默了下来,默默的跟在高迎祥身旁,眉头也不由自主的拧成了川字。

    高迎祥的个性与他大不相同,话虽然讲到了绝望上头,却还能转弯……他突然转头对李自成又是一笑,而笑容却与之前截然不同。高迎祥以略微低沉沙哑的声音对李自成道:“兄弟,做哥哥的处在这种局面,还能看到兄弟你追了上来。心里委实高兴得很呐……真不枉你我兄弟一场!”

    一边说着,高迎祥一边用力的一按李自成的肩头:“咱们来生还可以再结个兄弟!”

    李自成听得心头一热,几乎落下泪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阵铜锣声忽然很急促的响了起来,高迎祥一听就变了神色:“有状况了!”

    这下,他当然不再跟李自成说话了,而是转身三步并作两步的飞身往前奔去。李自成虽然才刚与高迎祥汇合,乍一听见这样的声响。却也连猜都不用猜就知道有敌人前来。于是,他跟在高迎祥的身后,也一眼的拔腿飞奔,一面竖着耳朵听声响。他分辨出了,这铜锣声来自不远处的树上,乃是负责放哨的兵卒传来的,而且声音越响越急!

    “有一队官军往这边来了……”

    铜锣声后,树梢上的一名兵士已经急切的俯下声来大叫。而高迎祥却早已一个箭步的窜上了另一棵树,举目远眺,然后很快的滑下身来。向着所有的人马发号施令:“大家先隐蔽起来,听我号令……”

    而后,高迎祥对李自成道:“这一批官兵却不是那团山军,我看旗号打的是'吴'字,莫不是蓟镇的吴三桂?”

    李自成也对蓟镇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有所耳闻,忽然眼中精光一闪,小声地道:“大哥,吴总兵先前在河北发出檄文,招降咱们呢!”

    高迎祥眉头皱了起来,吐了口唾沫。骂骂咧咧地道:“降个屁……”

    没错,就在团山军急剧扩张,并且将流贼撵得四处乱窜的时候,吴三桂吴总兵敏锐的发现了机会。

    流贼的主力。所谓的“老营”颇为精锐,虽说很多人被打散了,但是只要首领投降的话,要聚拢下面的人却并不困难。这些“老营”的兵卒几乎全是悍匪,个个都是刀口舔血之人,战斗力颇为不俗。

    眼下流贼分为好几十股。号称“三十六营”,大股的如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老营都有两三万人,小股的像李自成也有万余人……只是一旦跑路,老营人马也会四散,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聚拢才行。

    吴三桂坐拥蓟镇,原本兵马也有数万,可是现在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团山军发展势头这么猛,若是吴总兵还不收编人马,将来一定是会被团山军消灭的。吴总兵“文韬武略”,自然是未雨绸缪了。

    只是眼下,高迎祥却并不想投降,还在做他的山大王美梦!

    ……

    张力在山东站住脚跟之后,留下卢象升坐镇济南,负责镇守此处。而张力自己,却是回到了辽东的锦州城中。

    团山军扩军扩地的同时,建奴也没有闲着,情报部门传来的消息,建奴大量购买火器,正在沈阳城紧锣密鼓的整军备战。

    张力回到锦州城以后,出人意料地并没有早开军事会议,反而出去视察了一大圈民事,给宋应星、戈希梦等人安排了下一步的工作。

    这日午后,张力将高元良叫到辽东督师衙门的议事厅中,两人开始商议起眼下的形势。高元良进入大厅之后,先向张力行了一礼,而后毕恭毕敬地坐到了张力的左手边。

    张力看了高元良一眼,直接开门见山地道:“元良,眼下团山军看似风光无限,发展极为迅猛,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

    高元良一听这话,顿时脸色凝重起来、他沉吟了片刻,疑惑地道:“大人,您说危机,是否是指建奴发展火器?”

    张力摇了摇头,淡淡地道:“建奴走的这一步,我们团山军还没成立就开始走了,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没什么好说的。你说的这个乃是战术层面,而我今天想跟你说的,正是战略层面!”

    “战略层面?”高元良眼睛深邃了起来,团山军先前从一卫之地发展到一省之地,现如今收了山东,地盘已经有两省之地了,确实是时候考虑一下团山军下一步该怎么办。

    “咱们风头太盛,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张力轻飘飘地说出这句话,直将高元良惊出一身冷汗。(未完待续。)

第445章 长久之计() 
高元良微微有些错愕,疑惑地看着张力,缓缓地道:“大人,团山军眼下已经占据两省之地,方圆千里,扩军事宜也如火如荼的在进行之中……”

    顿了一顿,高元良接着又道:“末将听说宋应星宋大人改良的土豆已经经历了三期,现在亩产已有六七百斤……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口粮也无需担心了呢!”

    张力微微颔首,确实如高元良所言,经过三期的选种育种,辽东土豆的产量正稳步提高。张力很清楚,后世土豆一般的产量约摸在三、四千斤的样子,眼下小冰河期辽东土豆能达到六七百斤,也还是可以了,并且以后的产量提升空间还很大。要知道,就眼下辽东这气候,小米小麦什么的,产量也只二三百斤罢了。有六七百斤的产量,至少老百姓不会饿死……虽然天天吃土豆也不那么可口,但总比掏野菜,吃观音土强吧?

    但是,张力想说的并不是这些。张力看了高元良一眼,只觉得心中有千万言,却不知从何说起……

    高元良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恐怕张大人要说的事情非同小可,于是便也沉默了起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张力。

    沉默良久之后,张力终于还是开口了:“元良,你可知道,我奋斗这些年,到底为了什么?”

    高元良现在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他除了熟读兵书之外,也读些历史之类的书籍,整个人的谈吐见识比几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高元良沉吟片刻,一字一句地道:“大人乃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

    张力不置可否,而是自顾自地说道:“我先前以为,凭着团山军犀利的火器,以后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占领山东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大错特错。”

    “怎么?”高元良一声惊呼,在他的意识里,团山军已经是一等一的强兵。又怎么可能会有敌人让张力如此忌惮?

    张力眼睛眯了起来,淡淡地道:“红利。”

    高元良一脸迷茫,脱口而出道:“红利?!”

    张力点了点头,接着道:“但凡改革、革命。都需要分配红利,否则任何事情都推行不下去。”

    这一点张力早就想过了,只是没想到才只两省之地,矛盾便如此尖锐。不管是官绅也好,百姓也罢。总需要一个跟着张力混的理由……说白了,也就是利益的分配。

    可惜在小冰河期的明末,张力又奉行的类似“先军政治”的策略,实在拿不出太多的利益分配下去。原本,张力是想着以后大航海赚外国人的银子,可惜这终究有如“画饼充饥”,还是太远太远了,山东的民众们并不买账。

    历史的发展,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古往今来,所谓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革命之人。图个什么?说什么理想、抱负,那可以骗骗三岁小儿,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的。

    张力凭借个人的威望以及团山军的强大,控制山东以后,推行辽东那一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辽东久战之地,人口稀少,多是流民百姓,张力推行大农庄,所有资源国有化是可以的。但是山东不行。这里都是些本乡本土的势力,特别曲阜还是孔圣人的老家,宗族势力无比强大。

    又该如何治理山东?民智未开,鼓吹什么民主共和那纯属扯淡。根本没人相信,也没人愿意跟着张力干。所以,张力治下势力的该如何发展,便成为了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张力的第一步解决办法,便是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故而从辽东调来大量战兵……政治从来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一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便只有用拳头说话。

    可是,以后每占领一地,都用这种办法吗?

    张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了这种想法。到山东为止,自己需要在关内有一个立足之地,那么山东便足够了。大明十三行省,绝对不能光用“武力”这一种办法解决社会矛盾。

    老百姓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他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这样才是长久之计。可是,利益从何而来?海商很遥远,需要大量的船队,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

    高元良虽说没有张力心中这些弯弯绕绕,不过也看出了一些端倪。他思索片刻,开口说道:“属下死罪,斗胆相问,大人可是想做赵匡胤和本朝太祖么?”

    张力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张力知道,这应该是眼下所有人最想知道的事情,我张力,是要做“太祖”么?

    若要做新王朝的太祖,事情很好解决,拉拢士绅阶层即可。所谓的联合一批,拉拢一批,打击一批。联合的,可以用“开明士绅”来称呼;拉拢的,可以用“中立士绅”来称呼;而打击的,必然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否则红利不够分配……明末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团,有好几群人,譬如皇室王公,东林官僚等等。

    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开国太祖,无不是用的这一策略。

    这些归根到底,说的其实就是“土地”。

    张力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