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样的风-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上学,要这些文具干嘛?”少年秦父回答说,“我总有一天会进学校的。”听到这句话时,柳校长分明的看到,这个孩子眼中露出的坚定神情。

    回到办公室,柳先生想到,这么一个聪明,有上进心的孩子。看样子是家境不好,这么大了,还未进学校读书,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可能永远就留在乡间了。所以他在放学的时候,就叫附近的孩子带信叫秦父到学校来面试一下。

    谁知第二天秦父就来了,并没有带小摊的货物。

    经过几位老师的考试以后,柳校长看完了他的试卷后,对少年秦父说,"你的国语,只会做短句,算术吗,你经常做小生意,加减法是会的,不过只是一二年级的水平。但你已是11、12岁了,怎么能和7、8岁的孩子一块儿上课呢?姑且插入三年级试读吧,暑假前考不及格,可要留级的哦。”少年秦父愣了一下,他知道当时的义务教育只有四年,有多少像他一样的穷孩子,上了一二年级就辍学了,他一下子就上了三年级,怎不能让这个看似老成,但事实上也只有十一二的孩子激动呢?少年秦父的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好像做错了事似的。这大概是他平生第一件快乐的事情。柳校长感觉到了他的心跳,安慰他说,“你懊悔失学,应当格外勤勉。”

    从第二天开始,学校就多了位用功读书,不敢耽误时光的好学生,先生们都很喜欢他。而且一上学,少年秦父还缴了该缴的二元国币的学费。柳校长很纳闷,他不是家里挺困难的吗?当时一个警察的月薪也只有几块钱。

    (四)

    一天放学后,柳校长便走边问少年秦父的家庭情况。他回答说,父亲快五十岁了,一直有病,不能下地,不能做工;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纪还小,一家六口,哎!说到此处,少年秦父又回了老成。

    柳校长接着问,你怎么能够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呢?少年秦父以前,我卖些小玩意和杂货,您是知道的,每天赚一二角钱,勉强家里的开支,如果冬天遇到雨雪,经常是半夜才能回家呢!说道伤心处,坚强的少年眼睛里也闪着泪花。

    柳先生问他哪来的学费,他说有时生意好,约略多个五分一角,就积起来,积了多时,才凑足了一元,就特别保存起来,无论怎样的为难,不把它移作他用。

    刚到了秦家门口,妈妈就对少年秦父讲,货我已替你收拾好了,你快去卖吧,别太晚回来,明天还要去上课呢。

    少年秦父恭敬地对柳校长说,老师,您坐会。我去去就来。

    柳校长就坐下和躺在床上的秦父谈话。

    当少年秦父晚上卖货回来时,柳校长早已走了。爸爸递过两块钱给他,告诉他,柳校长说了,以后一切的费用,都不用缴了。

第三十七章秦兴旺1932…1937(5)() 
(一)。

    高小以后,少年秦父就像古时候的“入室弟子”一样跟着柳先生。

    柳先生在老家原来是有一位夫人的,就是那种门当户对,到结婚前只见过一面的的那种。柳先生那时是热血青年,他的理想是教育救国,结婚是碍于父母亲亲戚的面子,自然看不上这种婚姻,肯定也不会相信那种什么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的戏文。反正当时他在北方办学,和家里的夫人也不常见面。他们育有一子,到了孩子三四岁能走路时,第一位柳师母有时还带着儿子来看这师徒俩。她看见师徒俩的房间除了两张书桌收拾的挺干净外,一张床头挂的是柳先生的一件比较新的棉袍,一张床头挂的是少年秦父的一套比较干净的校服,这大概就是他俩重要场合的行头。这两套衣服的肩头,都用报纸遮挡着,报纸上满是灰尘。两人吃的吧,大都是在食堂凑合,还经常为了买书和接济贫困的同学,而弄得自己身无分文。柳家在上海浦东也是有颇家产的,她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

    看着这师徒俩这么狼狈地生活着,第一位柳师母真不知该如何说他们,暑假来帮他们搞一下大扫除,到了寒假他们依然故我。柳先生的儿子本来想丢在柳先生身边上学的,不知是孩子是受妈妈的影响,还是觉得北方生活较苦,只上了一年小学,就回浦东去了。柳先生也不说什么,也不常回浦东看他们。一来二去,夫妻必生隔阂,再有2年,师母就不再来了;又过2年,她竟带着孩子离开了柳先生,按当时的新说法叫离异了。柳先生居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本来就没有结婚证。

    秦父却感到很歉疚,觉得是他拖累了老师。柳先生说,哎,就是不带着你,我也会带其他学生的,不必心里有愧。

    到了秦父中学毕业那年,秦父征求老师的意见他该上哪所学校好?柳先生说,我也早替你考虑过了。上文科大学吧,以后毕业了,主要去向就是到政府各部门去做事,混个升官什么的,难免牵连政治,你朝中又没有人,没有什么意思。我看你还是上师范学校吧,出来做老师,做教书匠,教书育人,无论世道怎样,总是好事。当然,大主意你自己定,我只是做个建议。

    秦父说,我敬听老师的。

    就这样,他们一同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一直到秦父师范毕业,做了老师,搬到教书的学校里去住,才分开。

    (二)。

    柳先生在北方办起了小学直到高中;不仅使他获得了声誉;也更让人敬佩他的学识。北方当时几所著名的高校争相请他去教课。

    柳先生教历史从来不写教案;当然除了有特别要求的部份;他上课上下五千年娓娓道来。因为新学;旧学他都热衷;且都有深入的研究;还去日本学习过。特别是他参加大革命的经历;使他的课不光只讲历史的掌故;而且还联系当时的实际;借古谕今;让人得益非浅。所以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只要是柳先生的课;不仅本系的学生不会缺课;就连外系;外校大量学生都来旁听。

    柳先生对时局;新闻的分析文章常常见诸于报端。

    往往是听课的人越多;柳先生讲课的激情更高;更浓烈;不知是否达到了他在清朝末年;为唤醒民众;登台演讲时的那种状态。

    第二位柳师母马淑君在女子师范读书时;就是常去听柳先生的讲课;转而仰慕他;经人搓合;和他走到一起的。后来

    淑君又把求学借宿在自己家的远房亲戚李婉之;就是后来的兴旺和家旺的妈妈;介绍给了秦父。

    二

    柳先生年龄大了;准备回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之前;向学校推荐秦父接他的课。学校本来觉得秦父只是高等师范的文凭;担心他压不住阵脚;惹得柳先生好一阵不高兴;甚至说不去参加为他开的欢送会了。

    后来的事实时;秦父的讲课虽没有柳先生那样的激情;但他分析历史问题更加深刻;更加细致;同样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听过秦父讲课的同事老师都说;师徒俩的学问水平都不简单。

    三

    王云五入主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商务印书馆的高层采纳了王的提议,高薪在全国招聘文化人士共同发展,高级职员的薪水比一般大学教授还要高。柳先生想想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再在北方教育工作第一线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了,夫人和女儿孩都在上海,再不回去,对家人对自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便向一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学生讲了自己的想法。商务印书馆的头儿们一听此事,都非常高兴,还派专人来北平接柳先生回上海工作,甚至说他要多少薪水都可以,只要不要求超过总经理王云五的薪水就行。其实,他们知道,像柳先生这样不贪图荣华富贵之人,拿多少薪水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像他们这些高端文化人;要的只是干工作的一个舒心环境。

    四

    1932年年初的第一次凇沪抗战时;日本鬼子的飞机企图消灭中国的文化;几乎完全炸毁了中国,乃至包括日本在内远东最大的出版及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

    柳先生和全体商务人一道;不分昼夜的加班努力;采用一位编辑配一位名师的办法;聘请当时的国学大师赵欲仁主编高小国语课本;沈百英主编初小国语课本等,起名为复新国语教科书。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一班人硬是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全套教课书编辑完成了。这就是在有现代化设备的今天也是不易做到的。

    在1933年秋季开学前,由商务印书馆在20余省的销售机构向全国中小学发售。此套教科书中更加重了大量如郑成功;岳飞等爱国主义的内容。此套教科书为民国教育部核定教材,一直沿用到1942年。

    柳先生因此也忙得病倒了。

    (五)

    柳先生躺在病床上时,想想自己一生已走过的路,先是从事进步宣传,锒铛入狱,差点掉了脑袋,转而投身革命,然后做官、办教育,年纪大点从事编书,好像也无愧于人生了。再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就是自己的女儿柳蔓青已二十出头了,还没有找个好人家,自己还放心不下。

    虽然也请亲戚好友替她介绍了几位,但蔓青不是嫌人家没有情趣,就是嫌人家太浮夸。在柳先生夫妇眼中女儿永远是个孩子,实际上蔓菁不是古代绣楼上的小姐,是她自己非常有主见。

    等身体好了点,柳先生就给远在北平的秦爸爸写了封信,问他有没有好人家,请他费心留意。为了不让蔓青知道,柳先生的信是在印书馆写的,写好了就叫内勤人员直接寄走了。

    柳先生的女儿柳蔓青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现在上海一所女子学校做老师。当时上得起学的人不多,女子更少了,女子学校相当于贵族学校,蔓青的见识比一般女子高就是一定的了。

    秦兴旺第一次见到蔓青时,她正好穿的是学校教师的服装,西式的工装,虽称不上闭月羞花,也称的上是一位美女了。特别是她的气质贵而不骄,落落大方,非常像秦妈妈年轻时的举止,让兴旺觉得自己对她一见钟情了。但蔓青对兴旺保持“警惕”,态度矜持。

    兴旺心想,我们十九路军的人,用稻草都能缠住日本鬼子的装甲车,然后炸毁它,更不用说攻克她这样一个堡垒了?兴旺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

    秦爸爸收到老师的信后,很是高兴,因为老师无论什么都和自己商量,从未把自己当外人。他想了想,觉得自家老大秦兴旺倒和柳蔓青合适,但不知道儿子的想法,如果拉郎配;于是秦爸爸的信中便有了要他和柳先生的女

    儿搞好关系之词,开始让兴旺百思不得其解。

    自己的儿子找柳先生的女儿做媳妇,秦妈妈当然也求之不得,她只是担心家中的钱罐子太浅了。

    (六)

    不久秦兴旺上门来拜访爸爸的老师一家,柳先生夫妇见到秦兴旺是满心欢喜,一是因为一晃十几年未见,十来岁时钻着桌子乱跑的小男孩,已成为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军官了,二是他们见兴旺不仅像燕赵男儿一样长得高大,但举止挺优雅,言语谦虚。虽然兴旺是个职业军人,但不像一般人心目中当兵的举止粗陋,倒是符合他们文化人的心理。

    虽然知道他是秦家的孩子,文化水平不会差,但柳先生在言谈话语中还是常常提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唐诗宋词,意在考验兴旺。兴旺也是对答如流。柳先生更是高兴了。

    看着丈夫难见的笑颜,柳师母知道要想法撮合女儿的恋爱了。

    后来,兴旺对蔓青说,主要是柳先生问他的是一些气概豪迈的诗词,男孩子嘛,大都喜欢的是一些有关战争的诗词,如果当时柳先生问得是柳永、李清照的词,那他就要结巴了。蔓青说,原来你也是蒙混过关的哦!

第三十八章秦兴旺1932…1937(6)() 
(一)。

    柳蔓青第一次见到秦兴旺时,觉得他不像军人。在她心目中,军人的脸,应该轮廓分明,如刀削斧劈般,就是有点细小的伤痕,也可以接受,军人吗,在战场出没,哪有不受伤的,只要不是重伤。再看秦兴旺,面如冠玉,倒像是个大学生毕业生。他是不是什么纨绔子弟,利用关系,混身军装穿穿?反正时局动荡,天下不太平,到处都在招兵的。

    看到爸爸妈妈都超乎寻常的殷勤地招待他,那样子就差叫他贤婿了,她心中多少有点厌恶起秦来。

    每天下班回到家,只要秦在她家,总是秦兴旺先和她打招呼。她也总是爱理不理的哦一声,从不正眼看他一下。

    柳妈妈为了渲染气氛,特地问秦兴旺会做什么菜?秦说,会做鱼。他说,妈妈是南方人,这你们都知道。南方人嘛,一般都喜欢吃鱼。但我们家在北方能吃上鱼,平时可不是件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