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功盖三分国-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大姐和二姐早已嫁人,唯余一母同胞的孙小妹,目前还在吴侯府中养着。

    不过,目前在孙策的灵堂的中,诸葛亮自然是看不到这些女眷的。

    眼光绕过孙家兄弟,诸葛亮看向那个小正太。

    孙绍,年五六岁,这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策若是在世,今后自然还会有许多子女。但是孙策早亡,其子女就只有三人,儿子就眼前的这位小正太了。

    按照礼制,江东之主孙策死后,承继江东就该是孙绍这位小正太的。

    不过,眼下是乱世,而江东看似平地,其实暗地里也有波涛,是以,经过江东文武和多方势力的撮合之后,就成了孙绍的叔叔孙权承继江东。

    眼下,小正太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谁承继江东对他而言都一样。

    他只知道他的父亲死了,这才是小正太最悲伤的。

    只不过,等到他长大之后,会不会后悔错失今日承继江东的机会呢?

    诸葛亮觉得,这是有可能的。

    顺着诸葛亮的目光,孙权发现他正在看着侄儿孙绍,便介绍道:“这是家兄遗子,孙绍。”

    说着,孙权向孙绍招手道:“绍儿过来,来拜见孔明先生。”

    小正太闻言,倒是像模像样的向诸葛亮躬身礼拜道:“拜见孔明先生!”

    这时,吊唁节本结束,孙权牵着孙绍的小手,引着诸葛亮前往客厅。待会儿,孙权还要召集文武,并宴请诸葛孔明来着。这时必须的回礼问题。

    路上,孙权苦笑道:“家兄身亡,最苦的还是我这侄儿。”

    “本来,我想将他养在身边来着,只是嫂夫人不允,想带着侄儿会吴郡老家居住。”

    孙权的这番话有几分真假,诸葛亮不得而知。

    不过,孙权的嫂夫人要带着孙绍会老家,这倒是真的。

    毕竟,孙权接掌江东之后,若孙绍再留在柴桑的话,难免就会成为孙权的掣肘。现在还没问题,将来孙绍一天天长大,难保不会有人拿他做文章。

    因为,子承父业才是天经地义的!

    这么一来的话,孙绍还能否平安长大,这都是个问题。

    在权利大位面前,亲兄弟都有可能反目,何况现在只是叔侄之间!

    后世影视中,说是大乔带着孙绍回老家居住,这其实是不对的。

    孙绍并不是大乔所生。

    话说,孙策二次攻破庐江,是在去岁冬季,然后虏获了皖县二乔。

    大乔被孙策纳为小妾,小乔被周瑜纳为小妾。

    (后世某些史料记载,孙策娶大乔为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须知,建安四年冬,孙策才虏获大乔。而这时候的孙策已经二十五六岁了,身为江东之主,这般年岁岂能没有成家?)

    去岁冬季到现在,也不过小半年的时间,即便孙策天天耕耘,大乔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诞下子嗣。更何况,孙策本就是喜欢到处打仗的性子,也不可能天天与大乔造人。

    是以,这时候的大乔,其实并没有子嗣,甚至都没能怀孕。

    不过,作为孙策遗留下来的小妾,她会跟着孙策的正室夫人回老家居住,这倒是必然的。

    诸葛亮倒不是惦记人家寡居的小妾,而是觉得孙权的嫂夫人,只怕隐隐察觉到了,孙策之死只怕没那么简单,这才不放心让孙绍被养在孙权身边的吧?

    吴侯府,客厅换了一身常服的诸葛亮,与孙权分宾主落座。

    吊唁过后,孙权这才能够与诸葛亮正常叙话了。

    眼下,距离午宴时间还早,孙权早就慕名诸葛孔明多时,今日正好与之好好絮叨絮叨。

    “孔明大名,在下早已久仰,只是一直得见。今日能见孔明,权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侍女奉茶之后,孙权便笑道。

    诸葛亮的年岁,与孙权大致相当。但是如今,天下谁人不知诸葛孔明?

    就连寻常百姓,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三岁小儿,鲜有不知道诸葛孔明其名的。相反,他孙权出了江东,只怕没有几人知道的吧?

    甚至,就连江东本土,也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他孙权的。

    此前,江东只有小霸王孙策的传说,谁知道孙权是谁?

    对于这一点,孙权倒是不嫉妒。要嫉妒的话,他孙权也只会嫉妒刘备那厮。东奔西走那么多年,怎么就能让这个可能效忠呢?

    是的,孙权更看重的,是诸葛孔明的卧龙之说!

    须知,诸葛瑾被步氏举荐,孙权任用之后,就知道了诸葛瑾之才能,确实不是盖的。在荆襄籍籍无名的兄长都有如此才能,那么这位名满天下的诸葛卧龙,只怕真有平天下之智吧?

    “吴侯之名,在下亦是久仰矣!”诸葛亮拱手,回笑道。

    “天下人皆以为,江东小霸王举世无双,但是谁又知道,江东真正的英雄乃是孙仲谋呢?”

    “据闻,昔者虎牢关星散时,曹孟德就曾对吴侯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虽是奸雄,却也是一代人杰。连他都羡慕孙文台将军有吴侯这样的好儿子,也足见吴侯确实是英雄。至于说,这么多年来,吴侯貌似名声不显,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如今,吴侯既执掌江东,便是一遇风云便化龙。迟早,吴侯也将成为江东之传说,甚至整个天下,都将流传着吴侯的传说。”

    虽然是恭维,但诸葛亮这番话却不是吹的。

    且不说孙权的江东之位是怎么得来的,只说孙权执掌江东之后,却能令江东一众老臣俯首,甚至很快就提拔鲁肃等心扉居高位,就连周瑜都得对他孙权俯首,这就足见孙权的能力了。

    而且,后来三国时期,孙权能北据曹魏,西抗蜀汉,岂能说他没有能力?

第305章 盐(1)() 
吴侯府中,孙权与诸葛亮宾主分坐,相互恭维稍许,孙权便问道:“孔明先生此番前来江东吊唁,除此之外,不知先生在我江东还有何事?”

    这是孙权搞不明白的一点。

    话说,刘皇叔遣使前来江东吊唁,怎么轮不到军师诸葛孔明的吧?

    这与刘皇叔亲自前来江东吊唁,又有何区别?

    须知,汉中距离江东,弯弯转转不下六七千里,这沿路可不太平呢,刘备难道就不但心他的军师折在了半道上?

    事实却是,前来江东吊唁的确实是诸葛孔明。那么,这其中必然有什么缘故。或者说,诸葛孔明前来轻身涉险前来江东,除了吊唁之外,肯定还有其他什么事情。

    这,就是孙权亟需弄明白的。

    现在,诸葛孔明当面,孙权也就不再兜圈子了,直接问了出来。

    诸葛亮喝了一口清茶,打量着孙权。

    孙权直白的将这个问题问出来,是他毫无城府,还是故意表现得毫无城府的样子?

    诸葛亮觉得,这怕是后者了吧?

    “亮此来江东,主要是代表我家主公,吊唁伯符将军。次者,正好顺道与家兄团聚一番,”

    诸葛亮回道。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还是那句话,吊唁江东的话,汉中随便一人为使都成,就算是想要与诸葛瑾团聚,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的吧?

    “扯淡!”孙权心中撇嘴,对诸葛亮给出的这个回答万分不信。

    “还有呢?”孙权追问道,一如既往的毫无城府的样子。“柴桑距离汉中不下六七千里,沿途水匪山贼多如牛毛,危险重重;如果仅此两点的话,还无需孔明先生轻身涉险的吧?”

    诚如孙权所问,如果仅仅是前来江东吊唁,以及与兄长诸葛家团聚一番的话,汉中有的是人能够出使,也能将诸葛亮的礼物带个诸葛瑾,并不需要身为军师的诸葛孔明轻身涉险。

    诸葛亮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与孙权面谈接下来的问题。

    此番他前来江东,吊唁,以及与兄长团聚一番,这都是次要的。

    他诸葛军师此来江东,主要还是要与江东磋商一些事情。

    江东执掌者已经更换,此前刘皇叔在江东的利益还能否保证,甚至更进一步,这还需得身为军师的诸葛亮亲自前来洽谈。除了他诸葛军师之外,汉中其他人还真没有几个,能全权代表刘皇叔做决定的。

    这才是诸葛亮不惜轻身涉险,前来江东出使的原因所在!

    但是,来江东商谈事情,并不需要与江东之战亲自洽谈的。

    无论是后世,还是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诸侯之间的磋商,一开始的时候,很少有双方决策者亲自面谈的。盖因,若一开始就是决策者亲自下场谈判,谈不拢的话就不好收场了,搞不好就会不欢而散。

    一般情况下,都是双方先次要人物先接触,知道了彼此的需求,接下来才好磋商。

    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是先跟江东某位文官接触一下,譬如张昭,或者鲁肃,都可以。等他们知道了他诸葛孔明此番来江东所求之后,江东允与不允,就都能有回旋余地。

    现在,若是直接与孙权面谈,万一孙权直接拒绝了诸葛亮所求,接下里他诸葛孔明的江东之行,只怕就是无功而返了。

    无功而返倒是次要,但是这次商谈之中,有一项却是必须的,耽误不得。

    犹豫稍许,诸葛亮还是回道:“诚如吴侯所言,亮此番前来江东,确实还身兼重任。”

    “如今,我家主公刚刚入主汉中,算是百废待兴,民心未附,亟需各种物资。”

    “此前,伯符将军在世时,我家主公麾下的糜家商队,往来江东便可购得许多物资。”

    “现在,江东由吴侯执掌,会不会限制糜家商队在江东的采购,乃至限制糜家商队在江东行商,这都得看吴侯的态度。是以,亮才借着吊唁的机会,前来江东一会吴侯。”

    “其次,汉中缺盐,亮此番前来江东,也是与吴侯协商海盐问题。”

    汉中缺盐么?

    这是肯定的!

    可以说,整个大汉十三州,绝大多数郡县都缺盐。

    沿海的郡县,可以用海水煮盐;川地某些郡县,也可以凿井煮盐;云贵等地也有用岩盐煮盐的。但是,海盐也好,井盐也罢,即便再加上岩岩,整个大汉每年的产盐量,基本不够全天下大汉子民食用的。

    后世,食盐制取不难,产量很高,而且价格便宜。

    但是在这个时代,食盐全都靠煮,产量自然令人堪忧了。

    此前,张鲁主政汉中时期,汉中同样缺盐。

    但是,因为商队的缘故,张鲁不缺食盐。

    但是军中,但是百姓,每年能吃到半斤食盐,就得谢天谢地了。

    川盐,根本就流不进汉中;海盐,等从沿海地区运送到汉中,价格堪比黄金。除了达官贵人,除了世家大户,这个时代的百姓,谁能一年吃几斤盐的?

    此前,刘皇叔在幽州也好,在徐州也罢,这都是距离产盐地比较近的地方,自然不缺盐。而且,那个时候的刘皇叔,也未必会关注底层的将士和百姓们的食盐问题。

    如今,刘皇叔入主汉中了,食盐问题就必须提上日程。

    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其中,食物不仅仅是指粮食,还有食盐。

    一个人,若长年累月不吃盐,不仅寿命会缩短,而且力气也会逐渐变小。

    汉中地处内陆,没有产盐之地,川盐同样很难流入汉中,糜家商队倒是能采购一些。但是相较于汉中的数十万军民而言,糜家商队采购的食盐依旧是杯水车薪。

    诸葛亮此来江东,重中之重,就是解决食盐问题来的。

    不仅是解决汉中的食盐问题,同样也要为整个天下解决食盐问题。

    “缺盐么?”孙权沉吟着。

    他江东别看是沿海,但是同样缺盐。海水煮盐,一大瓮能煮出半两盐就不错了,还很耗柴火,也耗时耗力,这也是盐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江东沿海的几个县,每年煮盐才勉强够江东吃用。只不过,江东产盐,自然不可能全都用在江东,商队也会流出一些。是以,江东之盐满足自用,其实都有点不够的。

第306章 盐(2)() 
“先生向我江东求盐,我江东也是爱莫能助!”沉吟稍许,孙权也苦笑道。

    话说,若是诸葛孔明需要江东其他什么,譬如粮草或者武器什么的,看在刘皇叔是第一个遣使前来江东吊唁的份儿上,孙权说不得就答应了。

    毕竟,江东富硕,不缺钱粮,也不缺兵甲。

    但是食盐,若不是他江东官方控制的话,江东之盐都不够他们江东食用的!

    眼下,诸葛孔明前来江东求盐,自然不是区区百十石食盐,也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想要为整个汉中数十万军民,在江东采购食盐。

    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