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的希望又一次被浇灭了。李肃说道:“属下被大将军和张让如此折辱倒也罢了,毕竟他们都是朝廷里说一不二的主。但属下好歹是代表着主公来的,他们两位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话不投机就如此行事,实乃羞辱主公!属下有罪,既没能完成任务,又让主公蒙羞了!”

    董卓抓起桌上的笔筒就是狠狠地往地上砸,怒道:“匹夫安敢如此欺我!”

    李儒说道:“岳父,成大事者务必喜怒不形于色啊!”

    董卓方才气消。董卓说道:“咱家怒的不仅是这二人不讲情面,更怒的是他们以何理由拒绝?为了招揽些个流民,咱家都不惜奉上五千万钱。再说了,些许流民对于朝廷而言又算的了什么?凭什么朝廷把天下数百万流民拱手相让于西凉贼,咱家对朝廷、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上任州牧以来,夙兴夜寐,为的啥?不就为了他汉家的天下吗?西凉野贼都敢发起洛阳之变了,朝廷还器重他!偏生咱家这等不世忠良,朝廷却处处掣肘!这不让干,那不让干的!真是想不明白,朝廷君臣还有无是非之辨了?”

    李肃心说,你自己都有反汉之心,形同黄巾、黑山,还有脸说自己去朝廷的忠良股肱?

    李儒说道:“岳父这就不懂了,朝廷之所以西迁流民,正是意欲消灭刘范啊!”

    董卓纳闷了,说道:“哦?文忧此话何意?”

    李儒说道:“一方面是洛阳之变后,朝廷和西凉缔结了盟约,虽不知其内容,但小婿猜测,一定包涵有关于流民的协定。大将军何进和中常侍张让双方都不答应岳父的请求,便是明证。因为一旦答应了岳父,就是撕毁了盟约,会引起刘范的激烈报复。另一方面,朝廷在洛阳之变察觉到它的军力远远落后于刘范。刘范当时就有十万以上的铁骑,而且还有数量不明的新兵已被招募。而反观朝廷的主力不过南北两军,其中骑兵的比重太低,不足以面对刘范铁骑之比重很高的西凉军。

    再后来,刘范不知用了何计策,居然又买进了匈奴的数十万良马。加之刘范在幽州之战后获得的鲜卑各部的赔偿,以及西域之战后获得的葱岭以西三国的赔偿,刘范如今的良马不下于百万。别说是一个朝廷,十个朝廷加在一起,都没有如此之多的良马。更别说只有五万匹战马的咱们了。朝廷为了拖垮刘范,就只能和刘范合作,将流民都迁往刘范的三个州。刘范要安置如此之多的流民,又要防范极有可能发生的造反,自然没有时间来对付朝廷。”

    董卓知道刘范势大,有些落寞。董卓说道:“那文优,咱家可怎么办?咱家的并州只有八十多万人口,养兵八万已是极限。若流民不进并州,咱家岂不是一辈子都只能拥兵不过八万了吗?这如何能成事?”

    李儒说道:“岳父,小婿早已为您想好了对策。朝廷的西迁令,肯定会把数百万流民送给刘范。但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黑山军的人听闻西迁令,一定会脱离黑山军,投奔刘范而去。黑山军又在太行山上,下山去往西凉的必经之地就是并州最南边的上党郡和司隶部的河东郡。想来岳父曾经是河东太守,在河东也应该还有些势力。只要主公派兵在上党郡和河东郡拦截,黑山军逃众自然就是岳父您的子民。”

    董卓说道:“动用并州军,万一朝廷怪罪可如何是好?”董卓现在只有八万并州军,没有像原来历史上的西凉兵身经百战,所以战斗力远不如朝廷的南北两军。实力的弱小,让嚣张跋扈的董卓也变得胆小怕事了一些。

    李儒说道:“此事易耳!下山投奔西凉而去的,可都是黑山贼。只要主公向朝廷上表说黑山贼欲下山抢掠,主公奋起反击,这等理由光明正大,朝廷还能如何阻拦?”

第三百六十七章 贾龙鹰扬() 
董卓兴奋地说道:“高,实在是高!就按文优说的办!”于是,董卓下令让干儿子吕布率领仅有的五万骑兵全部出动,派往上党郡各个官道上和山间小道上,拦截打上党郡经过的黑山军部众。另外,吕布也派兵下太行山,进入河东郡境内拦截。因为董卓打的旗号是来镇压黑山军的,朝廷有的大臣看得出董卓的意图,就是要以黑山军部众来充实并州人口,不是为了镇压之。虽然清楚这一点,但董卓的理由光明正大,朝廷也不好阻拦。

    董卓用李儒之计,在上党郡和河东郡拦截到了四十二万人。其中不仅有之前黑山军的部众,也有一部分是董卓授意吕布等将领从河东郡强行掠走的流民。虽然这四十二万人对于刘范要获得的五六百万人不算什么,但这对于治下人口稀少的董卓而言,正是久旱逢甘霖。从此,并州人口重新超过百万。董卓的困境稍微得到了一些缓解。

    董卓在得意的同时,另一个刘范潜在的敌人——益州刺史贾龙也在得意之时。贾龙也有篡汉自立之心,只是因为朝廷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有实力强盛的刘范处在他的西北方,贾龙才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刘范对贾龙的威胁太大了。刘范平定凉州之后,第一个举措就是派赵云领兵进入羌中,羌中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省的西北部。

    后来,刘范干脆就在羌中设立了三个郡,派了娶羌人女子为妻的马腾在羌中三郡驻守。之所以刘范只设立三个郡,是因为是时羌中人口稀少,可不是因为地域狭小。羌中三郡,其地方圆八百里,面积和关中都不相上下。而且羌中统辖的郡县,已经深入到了河曲。河曲往东一百里,可就是益州地界了。现如今,凉州和益州以积石山为分界线。

    更令贾龙不安的是,刘范还占有武都郡。益州是天府之国,其北面有秦岭,其东面有巴山蜀水。关中通往西川,必经秦岭。刘范现在占有武都,只要遵循正确的进军路线,就能突破秦岭对益州的保护。只要刘范率军自街亭下上邽,自上邽过祁山,入下辨,然后再从下辨沿着西汉水北岸向东南行进,就能来到东汉水的西岸。渡过东汉水后,第一座城池就是汉城,再向东就是黄沙城,黄沙城的东南,就是汉中郡的郡治南郑城。等攻破了南郑,再折返西向,向南攻打阳平关。

    阳平关就是西川面向北方的门户。万一阳平关陷落,下一个就是剑阁,其次是绵竹,最后就是成都。因为刘范占有武都郡,所以假使刘范进犯益州的话,就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如果从关中攻打益州,就必须走褒斜道、骆谷道、斜谷道、子午谷道等道其中一道。但这四个道都是极其狭窄险峻,行军十分困难,不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走出来;大部队不能在道中展开,被狭窄的通道延长成一条长龙;更别提在子午谷等运送军粮和辎重了。无论是哪一条道,从中进攻东西两川之地,可谓是举步维艰。这也正是为什么诸葛亮称之为险塞的原因。

    但刘范有武都郡在,就省去了走褒斜道的麻烦。刘范的步军,不过二十日就能抵达汉水西岸,威胁南郑。这使得贾龙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为了自保,贾龙拼命地加强自身的实力。益州自古以来都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军粮不成问题。益州官府治下的人口也有五百五十万之多,而且受黄巾之乱波及较少;益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出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文人士子数不胜数,有这样的说法:蜀地出相,巴地出将;加之益州有秦岭在北,巴山蜀水在东,险要坚固。可以说,益州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州郡。

    凭借如此大州,贾龙不仅扩充军队至二十万之众,编练为益州军;还在益州礼贤下士,招募到了一大批才能卓越的人才。贾龙属下的才能、素质,就是让刘范知道,也要羡慕嫉妒恨。

    贾龙招揽到的有:张任、黄权、王累、孟达、李严、严颜、费观、吴懿、张嶷、张翼、刘巴、杨怀、高沛、张肃、张松、刘馈、泠苞、邓贤、彭漾、许靖、吴兰、雷铜、庞义、董和、卓膺、李恢、秦宓、吕义、邓芝、杨洪、周群等。

    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益州人士。贾龙也有过人的识人之能,他从益州军中提拔了张任、严颜、张翼、孟达、吴懿、杨怀、高沛、泠苞、吴兰、邓贤、雷铜等人为中郎将和校尉(只有张任和严颜是中郎将,其余人等皆是校尉),将益州军交给这些将领训练,尤其是张任和严颜治军有方,智谋出众,是益州军的顶梁柱。益州军因此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实力不下于朝廷的南北两军。

    但益州军的实力还是不如西凉军。不说别的,就说益州军二十万带兵之兵尽是步兵,骑兵只有区区一千多骑,因为益州本不产马,秦岭的高耸险恶,也限制了战马的传入。这还是让贾龙觉得十分愤愤不平。刘范都有百万良马,而他却只有一千匹?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他手下的将领出了张任和严颜有将才以外,其余的将领都是些校尉之才。而不同的是,刘范依靠后世的知识刻意招揽来的将军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帅才和将才。如赵云和张辽是帅才,其余都是将才。但即便远不如西凉军,益州军也称得上是一支强军。

    除了益州军外,贾龙还提拔了不少出身益州世家的人才为官,如黄权为主薄,李严为成都令,王累为治中,张松为别驾,李恢为益州郡督邮等。这些人,治政才干不世出,但无一不是益州的世家子弟。如李恢正是益州郡土著豪强,张松家还曾因为起初不附贾龙,惨遭贾龙的报复。贾龙为了笼络张家,这才提拔张松为别驾,以示对张家的信任。

    有了这么多文臣武将的投效,再加上益州本身的坚固富庶,贾龙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仅次于西凉、朝廷和并州之外的第四个强大势力。一时间,贾龙都不禁飘飘然起来。甚至有时心里就会冒出篡汉自立之心。多亏了身为汉室宗亲的刘范,才让贾龙回归理智。刘范的兵锋,就在山的那边。假使西凉铁骑的铁蹄踏在了汉中郡的土地上,那就是贾龙震颤之时。

    因为刘范过于强大,贾龙还不敢公开篡汉自立,现在仍然和朝廷貌合神离。贾龙还在汉中郡境内布置了十万大军,另外剑阁、绵竹、涪城、江州等重镇布置重兵。

第三百六十八章 有条不紊() 
朝廷的西迁令,因为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强强联手,精诚配合,形成了良性竞争,加之州郡等地方官府和世家大族的鼎力相助,进行得十分顺利。虽然发生了董卓令其帐下第一大将吕布率军跨境拦截流民这个小插曲外,但总体上来说西迁令的执行还是十分成功平稳的。除了并州这样本没有流民的州,其他所有州郡,尤其是充斥着流民的州郡,如冀州、幽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和荆州南阳郡等,这些布满流民和反军的州郡,都已经派人把各自辖区内的流民送到西去的路上。

    西迁是朝廷最为重视的大政,如果处置得当,就能羁绊住刘范,使之动弹不得。故而,朝廷在组织流民迁徙上,使了一狠招。朝廷故意加快速度把流民从山东驱往西凉,甚至不惜杀掉行走缓慢的人,以此来恐吓其他流民马不停蹄地往西凉赶去。因行走太慢,拖慢整个队伍而被杀掉的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一向以孝治国的朝廷,为达目的已经不择手段至斯。之所以朝廷如此残忍,主要还是十常侍向汉灵帝刘宏进言,称老人年老体衰,让他们一起跟随徭役队伍,一定会误掉日期。刘宏以为然,于是下令让各州郡负责带队的小吏,“淘汰”掉这些累赘。可能刘宏的意思不是杀戮,或许是让小吏将老人抛弃。老人年老体衰,就算被抛弃之后心有不满,他们衰老的身体也不会对治安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底下的小吏谁管这个?中国官场,历来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完成任务,谁还管那些人的死活?

    有时候,杀戮是有用的。有了如此残忍的手段,瞬间几乎所有的流民队伍都加快了速度,一日可以行走五十里,这速度都快赶得上一般步兵行军的速度了。当然,速度的提高,有赖于路上屡见不鲜的老者的白骨。流民越往西边走,人数就越会减少一些,好似薅羊毛一般。这时,潼关以东,朝廷辖地,已有不少州郡呈现出了曹操的诗所描绘得画面,“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但刘宏在宫中,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连上朝都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怎会知道他的子民有如此浩劫?十常侍越加猖獗,呈给刘宏的奏章、表文,都必须由他们先行验看,挑拣出其中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者,其余那些州郡下请求拨放赈灾粮款、请求开仓放粮的,一律烧毁,不能让刘宏看见。所以,刘宏所知道的,就是他的天下歌舞升平,长乐未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