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光启抬手一举,打断了姬庆文的问题,接着往下说道:“别忙,还有第三点。老弟在江南平定白莲教之乱,除恶务尽、诛杀首恶,除走了一两个骨干之外,可谓全胜。这样的战绩战功,就算是袁崇焕亲领辽东铁骑南下,也不过如此了。而正因姬老弟有了这等的本领,让圣上认为眼下朝中有人可用,就算是满洲鞑子入侵,凭着孙老督师和姬老弟你,一老一少相互配合,也定然能将其克而胜之。这也是圣上力排众议,要给老弟封爵的原因了。”

    姬庆文听了这“一”、“二”、“三”点的分析,真是一脑门子官司,只觉得徐光启这是在强词夺理,硬要将惩办袁崇焕的原因按在自己脑袋上,却又觉得他说得却有几分道理,想要反驳却又不知从何处反驳起。

    于是姬庆文只能先咽下这口气,说道:“徐阁老的话,我其实是不敢苟同的。这其中必然有别的缘由在,阁老就不要卖关子戏弄晚辈了。”

    徐光启在房间内转了一圈,又重回座位坐下,说道:“姬老弟果然是快人快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错,老夫确实是在胡说八道,只不过现在的朝廷,就是这么个胡说八道的朝廷,你要同他讲理,却不知从何说起!因此,老夫才要说这样一番话,就是要提醒老弟,有些事情不能太较真了,得过且过,囫囵过去也就是了。”

    原来徐光启连夜拜访,向姬庆文说了这么大一串“荒唐话”,其中居然还有这等深意,而且都是向着姬庆文说话、在给姬庆文提醒。

    这就不能不让姬庆文感动了。

    只见这位心高气傲的军功新贵起身作揖道:“徐阁老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可是……”

    他叹了口气,说道:“唉!可是我这位袁师兄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徐阁老,说句没轻重的话,我大明朝经过万历怠政,又被阉党祸害了一遍,现在得势的东林党看上去也不都是什么好东西,可再也折腾不起了啊!”

    徐光启听姬庆文将皇帝、阉党、东林党一网打尽地痛骂了一遍,脸上隐隐闪过一丝忧虑,说道:“姬老弟这话跟我说说还行,可不能对别人说。现在的朝廷里,没那么多善男信女,尽是乌龟王八居多,早已没了当年张江陵(张居正)、海刚峰(海瑞)那样的风骨了。老弟就是想要卓尔不群,怕也是没那么容易。”

    姬庆文听了这话,似乎有所感悟,问道:“且慢。照徐阁老这么说,是不是袁崇焕这件事,还牵涉到党争?”

    徐光启哑然失笑道:“姬老弟果然聪明,有些话老夫不用明说,老弟就已猜出来了。唉!没想到皇上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当年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再起,可到最后朝廷里头依旧闹成这副德行,这话真不知从何说起啊……”

第三四八节 党争() 
明朝之亡,有人说亡于天启、有人说亡于万历;有人说亡于流寇、有人说亡于满洲;有人说亡于财政、有人说亡于;有人说亡于阉党、有人说亡于文官……

    然而这些原因却都没有谈到根本。

    应该说这些痼疾虽然难以应对,但只要出现一两个好比张居正这样的铁腕人物,依旧是可以力挽狂澜,或者是至少可以延缓明朝的灭亡的。

    可真的到了明末,朝廷上下已都由朋党控制,一人一事往往不论其是非曲直,而只看其身属何党——只要是自己的同党,哪怕他所做的都是些荒唐无稽之事,也要全力支持;只要是同自己身属异端,就算他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也得全力攻谀一番。

    因此,就算是张居正本人转世过来,办起事情来也总要处处有人掣肘,未必就一定能够像万历初年那样打大刀阔斧地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可话虽如此,崇祯初年的情势,又同早前颇有不同。

    崇祯皇帝乃是个大权独揽的皇帝,就连身边的太监都信不过,更何况是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鸡鸣狗盗的读书人了。而他最忌惮读书人的,便是朝野之士结党营私,不单败坏朝政,更有可能会将他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给架空了。

    因此,崇祯上任之后,做得第一件事便是扫除阉党,在重用东林党人的同时也没有让东林党大权独揽,先后罢免了内阁韩旷、钱龙锡两个铁杆的东林党徒。

    关于这一点,姬庆文是耳闻目睹的。

    可是既然皇帝这样严防死守,朝廷里为何又会有朋党的出现?

    这是姬庆文想不通的。

    于是他便又问道“徐阁老,眼下朝廷里皇上是大权独揽,只要是皇上做出的决定,无论是太监还是内阁,都只能照章执行而已。这‘朋党’二字又不知从何说起呢?”

    徐光启叹了口气,说道“圣上隆恩,无论哪位臣子都引为至宝,今日之朋党就是为了争宠而起的。”

    接着这话,徐光启便将朝廷的局势——严格来说是内阁中的局势——细细同姬庆文讲了。

    原来党争最根本的原因是起于内阁首辅周延儒同次辅温体仁的权势之争。首辅周延儒虽不是东林党人,却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加上他少时了了,不过二十来岁就连中会元、状元,在文坛之上极有名望。

    而崇祯继位之后

    惩办阉党却不完全重用东林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延儒自然就是统领百官的最好人选,几乎是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内阁首辅大臣。而他担任首辅期间,朝廷局势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也确实是大有改善,不仅北边满洲鞑子偃旗息鼓、南方的白莲教乱也被迅速敉平,只有西北的民乱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已。

    眼看朝政正朝着好的方向走去,担任朝廷次辅的温体仁却不满意起来。

    温体仁今年五十七岁,比周延儒大了十七岁,却只能屈居次辅。这位仁兄当不上内阁首辅,倒不是因为他资历太浅,也不是因为其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此人运气太差。阉党当政时候,他被视为东林党人;东林党当权时候,则因出身籍贯,被当成了阉党人物。正可谓是左右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因此温体仁索性破罐破摔,来了一个两不相帮、两不得罪,一心只求讨好皇帝,美其名曰“君子群而不党”。为此,崇祯清算阉党时候,温体仁出了大力气,贬斥钱谦益之时,也是温体仁首先发难。

    这样一来二回,温体仁便将朝野上下得罪了个遍,成了一块就连苍蝇都懒得去盯的臭肉。可偏偏崇祯皇帝喜欢这样的臭肉,看中的就是温体仁同朝廷里那些文官没有瓜葛。

    可皇帝喜欢归皇帝喜欢,群臣厌恶归群臣厌恶。

    自打温体仁入阁拜相之后,弹劾他的奏章就从没停止过。从贪赃枉法,到徇私舞弊,到霸占民财,就连上朝时候多走了一步路、打了一个喷嚏都有人弹劾,真到了人嫌狗憎的地步。要不是崇祯皇帝在他身后撑腰,说不定这位内阁首辅大人,都已经被连贬三七二十一级,到那个穷乡僻壤去当县令去了。

    温体仁虽然人缘差,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脑子却是聪明的,自然知道这么许多攻谀他的文官背后,乃是内阁首辅周延儒这么个巨大而难以逾越的身影。

    可温体仁也知道,在大明朝里,周延儒虽然贵为首辅,可他这位首辅大臣,同当年的张居正、杨廷和还是有区别的,远还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在他身后徘徊着另一个更为巨大的身影,那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因此政治嗅觉敏锐、头脑冷静的温体仁迅速意识到想要扳倒周延儒取而代之,唯一的办法,便是紧紧抱住崇祯皇帝的大腿,再用这条天下第一粗的大腿,将周延儒从内阁首辅的宝座上整个踹下来。

    于是周延儒

    便揣摩准了崇祯皇帝的心意,率先发难,拿在刑部大牢里关了大半年的袁崇焕做文章,独自一人上奏,说要严办袁崇焕,追究起去年“己巳之变”中作战不利的责任。

    这道奏章一上,顿时朝野震惊。

    这位当年权倾一方,几乎做了辽东土皇帝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虽然是下狱待罪,可能量却依旧是非同小可。

    朝野上下,谁都知道袁崇焕是个有本事有能耐的统帅,而他在去年京师之战中处置失当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这种毁誉参半的棘手人物,一般的应对方法是让他继续关在大牢里,待众人将其忘记之后,再悄悄予以处置。

    至于如何处置——是定个小罪让其戴罪立功;是定个大罪贬官为民;是定个重罪赐白绫自尽;抑或是什么罪也不定,让他在暗无天日的大牢里“自然”死亡——那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可最要紧的,却是有人将这件事情挑了出来,挑到了不得不有个明确主张的地步,而挑起这一事端的,又是一位同样地位扎眼的内阁次辅温体仁。

    而对于袁崇焕,朝廷百官的意见也是颇值得玩味。

    出于公心,对于现在内忧外患依旧频仍的大明朝廷而言,留下袁崇焕一条性命显然是利大于弊的,而袁崇焕在去年京师一战中虽然有些过失,可也勉强完成了守卫京师的任务,并且多次在正面击败满洲八旗精锐,也算是颇有几分功劳了。因此于情于理而言,对袁崇焕最客观的处置,便是让其功过相抵、戴罪立功,跑去辽东孙承宗老督师手下帮办辽东防务,乃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袁崇焕此人的人缘之差,要比温体仁先生更甚。

    当朝廷倚重其镇守辽东之时,为了抵御满洲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攻势,袁崇焕向朝廷要钱、要物、要粮、要权,稍不如愿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动刀杀人,可谓将朝廷文武都得罪了个遍。那皮岛总兵毛文龙便是这样被他杀掉的,而原本同他是生死至交的赵率教、满桂也同他形同陌路。

    再加上京师之战,袁崇焕执着于在京师城下全歼或是重创满洲八旗主力,任由八旗铁骑践踏京师周边庄田农舍,害得京城里的官员们人人损失惨重。

    这些破了财、伤了心的京官们,对袁崇焕督师自然没有多少的好印象,没有落井下石附和温体仁大人的弹劾,已经是十分厚道的了。

    。

第三四九节 明哲保身() 
听了徐光启的介绍,姬庆文心里多少有了些底,说道“阁老,我算是弄明白了,原来皇上处置袁崇焕,其原因也并不在袁崇焕本人身上,而是出在内阁次辅温体仁身上。我看这件事情倒也并不难办。去年满洲鞑子围困京师时候,皇上要在京官员乐捐钱粮作为军饷。那时候京城里一大半的官员都拿了我的钱,温体仁也拿了我不少银子,账册至今在我手中,就凭这个,他就非得给我几分面子。”

    徐光启虽然清廉,却并不迂腐,去年京师之战中,也曾拿过姬庆文给的钱——他事先即已知道姬庆文的这些钱,原本就是死了的魏忠贤的遗产,取不伤廉,便也收下了。

    也因此,这其中的事情,徐光启是再清楚不过的,知道朝廷上上下下都欠了姬庆文的人情,而且不光是温体仁拿了钱,就连周延儒也同样拿了姬庆文的银子。这样一来,姬庆文就相当于将内阁三位大臣全部搞定,如果想要搭救袁崇焕,事实上已不存在绝对的困难了。

    但袁崇焕一案虽然重要,徐光启担心的并不在于案子本身,而是在于姬庆文通过这件案子所持的立场上。

    于是徐光启沉吟了一下,问道“姬老弟,你既然准备要解救袁崇焕督师,那难不成,你是打算投靠在首辅周延儒门下了么……”

    “哼!”姬庆文不屑地冷笑一声,“徐阁老这是什么话?他周延儒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他准备投靠我,我还得掂量掂量他有几斤几两呢!要我投靠他?哼哼!就怕我这尊佛太大,压垮了周延儒这座小庙!”

    “唉!”徐光启轻轻叹了口气,道,“老弟这话说得虽然孤高,可内心却是清明的。君子孑然自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等古仁人之情怀,恐怕这年头记得的人已是不多了……”

    姬庆文耳中在听,心中却在想什么古仁人,我分明是个未来人,纯粹就是看周延儒和温体仁不爽罢了……

    却听徐光启又接着说道“就怕姬大人这份心肠,那些腌臜官员未必能够体会。老弟,不怕你嫌老夫无能懦弱,我还是要劝你一句,袁督师现在是个烫手的山芋,能不碰还是不要去碰的好。”

    “那总不见得就让袁崇焕去死吧?”姬庆文脱口而出道。

    徐光启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来,说道“明哲保身……明哲保身……原

    以为这四个字,乃是官场之上最后的底线。却不知如今这世道,想要做到这四个字,居然也难比登天了啊……”

    他又叹了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