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都督-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舅沈光柞当然立刻站出来,朝天启施礼后焦急的启奏:“万岁,毛文龙孤悬辽东,先有镇江大捷,提振了大明军心士气,现在兵败,已经危如累卵,若是不救,便让有功有为的将士寒心,还请圣上下旨,速速发天津水师救援,只要这个毛文龙不死,就是对后金的一个巨大的打击,就是对大明的一个提振啊。”

    沈光柞说的是对的,现在天下皆黯的时候,毛文龙镇江大捷,那就是在为大明竖起了一杆大旗,给大明将士,尤其是失陷在辽东的百姓一个希望,如果这杆大旗最终还是被后金砍倒了,那对军民士气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一点上,沈光柞倒不是单单的为自己的那个不怎么得意的外甥请命,这也是在为朝廷大局着想。至于同为东林,现在还说这个干什么,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家打得,别人是打不得的,都这个时候了,亲情大于党派,先把自己早逝妹妹的孩子保下再说吧。

    结果正所谓歪打正着,正是今日和叶向高的一番对答,让站在天启身后的魏忠贤看到,沈光柞也不是顽固的东林,将来可以利用,最终阉党势力占据朝堂的时候,这个沈光柞却没被阉党打倒,依旧安安稳稳的坐在了顺天府尹的位置,一直到终老。

第71章 朝堂纷争() 
朝堂上,为对毛文龙救援不救援,慢慢的又变成了经抚之争上去了,给事中王万隆站出来驳斥沈光柞:“毛文龙虽然先有大功,但功不能震动全局,不过是偷袭得手的侥幸罢了,而现在他的一败,却让天下震动,将前线军心士气打击殆尽,如此不杀,怎么让人知道丢城失地的罪状?你不要因为毛文龙是你的外甥,就要罔顾朝廷大局,如此就有失做为朝臣的节操了。”

    兵部路明显就出来辩驳:“丢失城池当然大罪,但请注意,这镇江孤悬辽东外地,可是怎么被我们得到的呢,是毛文龙突袭得回来的,然前功还没奖赏,却因外地丢失处罚有功,这是不是朝廷有些不厚道?”

    沈光柞就点头赞同:“就是吗,前面的大功,因为大家吱吱喳喳瞎说,结果到现在还没有奖赏,结果这失去了一个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城池,却要行罪,这天下怎么有这样的道理?如此不但让百姓将士感觉朝廷对有功将士不公,而且还会让将士们误解,一个夺取却不能建功,而失去却又立刻获罪的地方,那以后谁还会去夺取攻占?如此辽东如何能收复?”

    这事情按照这么说,的确有道理,大家拼死得城,但谁又能保证在强敌环视下不丢失?如此有功不赏,有罪却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罚,那以后谁还想着进取?

    “王化贞巡抚安排毛文龙入辽东,本就是兵行险招,目的就是牵扯后金建奴的兵力,扰乱其军心民心,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毛文龙即便丢了镇江飞地,其实也是无过有功,这样英雄若是任由其被建奴所害,不但于大战略不符合,也让天下将士寒心,还是请皇上下旨发兵救援吧。”路明显大声疾呼。

    “皇上不可。”礼部侍郎赵玉川站出来大声反对:“皇上,毛文龙跑到辽东敌后,这本来就是王化贞想要转移朝廷视线,推脱战事不利的办法,这时候毛文龙战败,却让朝廷再派援军救援,怎么救援?他王化贞不出一兵一卒,而让天津山东出兵。而天津山东,却是防卫建奴偷袭我京畿的关键,一旦动了,万一建奴出兵偷渡两地,那就会动摇我们根本,再说了,即便是救援毛文龙,那也不过是疲劳远征,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杨涟站出来,对着天启大声疾呼:“王化贞徐图之法,本是老成谋国之策,而熊廷弼三方进取,却是急功冒进,今见王化贞派出牵制后金偏师稍有小挫便要杀不救,乃是坐看复辽大业颓废,此私心也,当罢黜熊廷弼,杀之以正视听。”

    黄爌立刻站出来怒吼:“杨涟,小人也,王化贞徐图,不过是耗费国家钱粮,却无一事成,如此辽东何时能复?而熊经略三方进取,当是积极进攻之法。”

    当时路明显慷慨激昂的道:“熊廷弼,三方之法,但我却看到他靡费百万钱粮,却不见一兵一卒出辽东,却是为何?反观王化贞,稳固广宁,派奇兵以收镇江,牵制了建奴,如此谁胜谁劣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王万隆立刻站出来反对:“正是这样,才让后金震怒,贻害镇江一城百姓,可怜镇江百姓,死的岂不冤枉。”说罢,竟然为镇江百姓嚎啕大哭,比死了他娘老子还要凄惨,然后义正词严的大声疾呼:“一城百姓,上万死难,这都是毛文龙贪功急进所至,臣请为镇江百姓冤魂,杀毛文龙以谢罪。”

    这个说法,简直让大部分人惊呆的是瞠目结舌,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这么说?还可以这么解释?

    “镇江一城百姓死难,不是毛文龙之罪,都是熊廷弼不救援,所以,罪在熊廷弼,不在毛文龙,请杀熊廷弼以慰镇江冤魂之灵,”

    “王化贞乃是罪魁祸首,没有他,这么有镇江几万百姓死难,都是他都罪过,杀王化贞才是正本。”

    “杀熊廷弼——”

    “杀王化贞——”

    “停——”一声断喝,在建极殿里响起。

    但这时候还有谁听这个声音,你让我停我就停啊,现在大家正脑洞打开,找了对方的痛脚,大家总算又有了将对方那个祸国殃民的家伙至于死地的机会,谁还会停,所以,大家根本就不理会那个喊停的,大家继续争吵,最终认为,大家都是文人,这样争争吵吵下去,有失文人体面,那就能动手还是不吵吵为好,咱们闷头打过就是。

    于是,一个文官抡起了手中的牙笏,拍向了反对者。

    你有牙笏我没有吗?废话当然不必,大家都有,那就迎战吧。

    于是建极殿当时就成了武斗场,诸位大臣打的是那样的酣畅淋漓。

    躲过一个飞来的帽子,天启连连的敲打着桌子:“停,停,都给我停下。”

    正在打斗正酣的叶向高突然想起了,还有一个皇帝呢,于是,推开一个自己一伙,但正晕头转向向自己开火的家伙,大声吼道:“停,听皇帝说。”

    在大明,其实内阁首辅的威望比皇帝要高,诸位朝臣都以顶撞皇帝为荣耀,要不也不出现一个大臣上书,将皇帝的祖宗八代不带脏字的骂了一个遍,皇帝却痛苦的下了定语:“这家伙就是要让我打他的屁股,然后回去向同僚和天下显呗他的刚正不阿,我却坚决不随了他心愿。”然后就咽下这口气,甩袖子走人了。

    在这个内阁大于皇权的年代,顶撞皇帝,拒绝皇帝的圣旨,那就是一夜成名的捷径,只要你这么做了,你一下朝,立刻就有无数士子文人将你包围,一起赞颂你的刚正不阿,你的名声在士林里一夜家喻户晓。

    至于你为什么顶撞皇帝,为什么违抗了皇帝的中旨,那是没有人问的,还是那句,东林的原则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管他狗屎是香是臭。其实,这也是大明恩荣养士几百年的结果,对文化是一种进步,但对社会和执政却是一种倒退和悲哀。

    所以,在天启大喊大叫的时候,人们是没有怎么上心的,但首辅一声断喝,却起到了绝对的作用,于是,大家中场休息,听裁判怎么说。

第72章 皇权内阁() 
天启气呼呼的坐在上面,看着下面这些大臣,真的是已经欲哭无泪了,本来是一个救援不救援毛文龙的事情,最终还是绕到了经抚之争上去了,虽然有关联,但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舍本求末啊。

    同时看看这个趾高气扬的独相叶向高,看看唯内阁马首是瞻的百官,天启深深的感觉自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悲哀。

    不要说是朝廷乾纲独断,就连制止一场朝廷武斗自己都没有这个权利,那自己还坐在这里干什么?自己还不如躲到后宫去,不看你们狗咬狗,也不看你们对自己的轻视,反正就让你们折腾去吧。

    不过这时候,毛文龙的事情还要解决,因为毕竟毛文龙在自己的心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毛文龙所行所处的地位在战略上,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点上,倒不是天启多么的睿智有战略眼光,其实就算是一个三岁孩子,都可以看到这个关窍。但可惜,有些人就看不到,或者是根本是看到的,但坚决的闭上了眼睛。

    一个为了自己集团利益而罔顾事实,坚决的闭上眼睛的人,你是不能让他们睁开眼睛的。

    看到总算平息下的朝堂,天启兴趣缺失的长叹一声,一身疲惫无聊的道:“诸位爱卿所陈述的,朕已经听到了,但今日所说的,只是救援毛文龙的事情,大家不要把事情扯远了。”

    然后看一眼那些不以为然的大臣,天启再次苦口婆心的道:“复辽一事。国家靡费千万钱粮,在全国各地不惜征召二十万之兵,然无论经抚,却不损奴酋一兵一卒,不得一城一地,而文龙不过带着二百猛士,不要——”然后捂住脑袋摇摇头,有气无力的继续道“没有,是的,是没有得到朝廷一文钱粮军饷,没折损朝廷一弓一矢,没耗户部一米一束,就取得本来我们失去的镇江,杀奴多少且不论,但擒获三十五个建奴,包括后金世袭游击,建大明对奴酋努尔哈赤以来从没有过的大功,这难道不是大功吗?功虽然到现在还没论述。”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明确的表示了自己这个皇帝的看法和不满,就看向了叶向高。

    结果叶向高根本就没有一点羞愧的意思,反倒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要不当初奖赏了毛文龙大功,那现在毛文龙大罪就没法说了,到时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但镇江本来就是孤悬飞地,四面皆敌,丢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丢失了,怎么能按照丢失大明固有之地算呢?”天启多少还是知道点兵事的,这样的论断,绝对是公允的。

    看到下面还有要争辩的,天启突然正色道:“各位臣工,毛文龙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如果将镇江交给诸位臣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哪位能说可以守住?请你站出来,朕现在就给你加官三级,也不吝惜封候以待,诸位,哪位领命愿为大明尽忠?”

    加官三级,封侯以待,这绝对是天大的恩賞,这样的恩賞就应该有人去为之拼命了,但所有的臣工就一起闭嘴,没人去接这个绝对不能实现,并且绝对会要了自己命的任务。

    论人事不关自己而夸夸其谈,论自己利益为先斤斤计较,这就是大明的官员。

    天启长叹一声,还是要做些决断的。于是就对首辅道:“我现在就下旨,命令登莱水师出兵。”然后想了想,最终痛苦的道:“最少,将毛文龙给我接回来,要不就让天下人寒心了。”

    叶向高却站出来,神态坚定的道:“臣不敢署理万岁旨意,臣绝对不能为一人而坏一军,臣绝对不敢因一人而坏熊经略制定的复辽三方之策。”

    “臣反对。”又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

    大明就是这样,皇帝的圣旨不是通行天下的,没有内阁署理,除非是皇家内部事情,外朝没有内阁署理也不过是放屁,根本就不做数的。

    天启就张张嘴,却是什么话也没说,最终孤独的摇摇头,站起来。你们吵着吧,朕现在就安排晚饭,大家不吵出个章程就都别走来。”

    这话一出,满堂大臣无不目瞪口呆,这是皇帝要让大家难看啊。这就是说,让大家就这么争吵到地老天荒,但好在他还不至于饿死大家。但违抗中旨什么的大家都可以,但皇帝让大家这么工作下去,却没有一个人敢不遵循。

    不管臣工们尴尬的表情,天启突然有了一种捉弄人得逞的小窃喜,“朕乏了,你们就谈吧,总得谈出个结果来吧。等有了结果,通知一下朕。”但还是最终说道:“杀毛文龙,想也别想。”斩杀大臣,哪怕是一个百姓,都要皇帝亲决的,没有皇帝批准,内阁也做不了主,这就是大明的双方掣肘制约的政治格局。当内阁强势的时候,皇权就弱了,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也就退了。

    说完这话,天启就丢下所有的臣工,带着几个陪读的太监向后宫走去。

    走到半路的时候,不由得唉声长叹:“既然我说的话你们根本不在乎,那么,还要我这个皇帝做什么?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然后就神情无比落寞的对着身后一个太监道:“魏大伴,你现在就拟一个中旨,准备一笔内帑钱,等毛文龙战死的消息传来,就加封毛文龙大明守备总兵官,抚恤一万两,荫蔽他的儿子进太学读书。”然后坚定的道:“如果叶向高敢不署理,那么我就可以将他赶出内阁,这个权利我还有。”

    跟在后面的魏忠贤就只能长叹无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