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文丑-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有了赵云的这一举动,夏侯兰也跪拜言道:“主公仁政、勇德,吾愿誓死相随之!万望主公不弃。”这是紧随赵云之后,称呼文丑主公的!

    有了夏侯兰、赵云这二人的表态称呼,那些久随文丑的刘庆、文霸、田畴自也纷纷改口跪拜表态之!这使才算是真正的成为了一方势力!先前他们跟随文丑不过是属下之身份,今后他们当视文丑为主君、主公!这才是一方势力所应得的称谓。

    虽说文丑对于这一成为美并不是多么的看重,但是这却是一个象征,只有有了这一称谓,他文丑的势力才是以他文丑为唯一中心的势力!不然最多算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由各县、各军所组成的联盟。(。。)

第三十九章 联合孙坚() 
<;!……章节内容开始……>;

    文丑前世时读三国类的书,如《三国演义》,常见书中有“主公”一词,而穿越到这个时代后,无论是他位卑为有秩蔷夫时,又或他位尊如校尉县君时,却都几乎无人以此二字来称他,不过因身处这个时代日久了,文丑很了解当下的称谓习俗,所以对此倒也并不奇怪

    其实在此之前,田丰是改口称呼文丑为‘明公’的,自其决定入了文丑也麾下之后,而这“主公”和“明公”看起来挺像,只差了一个字,可意思却截然不同。

    明公里的“明”字是褒义词,意谓对方“贤明”,通常是被下吏用来称呼长吏的,而“主公”里的这个“主”字却和“公”字一样都是尊称,是“主上”、“主人”之意,只有自居为“家仆”、“家奴”和一些自居为“家人”的人才会以此二字来称呼那个对应的“家长”。

    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群雄里边,只有刘备手下的人才常以此二字来称呼他,如曹操、孙权等的手下却极少有人以此来称呼他们,由此也可见刘备和曹操、孙权等的不同,刘备用人是“以性情相契”,换言之,是把对方当成了兄弟、家人,他把对方当兄弟、家人,对方也就把他当兄弟、家人,所以,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就常以“主公”来称呼他。

    简单说,“明公”是公家的称呼,下吏称长吏;“主公”是私家的称呼,家人称家主。这也标志着文丑势力的成熟之始。

    在真定随着赵云巡查一番之后,文丑很是欣慰,不愧是赵云,其所训练的士卒自是非常,虽说其中也参考了不少文丑所提出的建议,但是真定县卒那是精兵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能够随着赵云一同参与到讨董之事上的那些兵卒,更是精锐。真定县的探查自是非常的顺利,而因为赵云终归的缘故,文丑在之后巡查九门等地时。心情也愉快了许多。

    这都是一些过场行的东西,只是在向人们宣示着他文丑的权威而已,所以并不复杂。不过这一段时间,文丑到还真的谋划这一些颇为复杂的事情。而且是关乎到文丑在未来讨董之战中能否获取巨大利益的要事。那就是联络江东猛虎孙坚。并同其达成联盟之势。

    而文丑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仅仅是在冀州颇有些影响力,想来是不能打动江东猛虎孙坚的!不过文丑还是给予了最大的努力,遣派得力人手,频繁的同孙坚通信劝说之。这是文丑在得到了冀州牧韩馥的首肯之后,就着手办理的一件大事!

    不过好在,这段时间里,两人信笺来往频密,不但议定了共同起兵,而且孙坚也接受了文丑的提议,同意把两军会师的地点定在豫州颍川。而之所以选择在颍川会师,却是文丑还想着颍川众谋的缘故。

    文丑没有直接向孙坚保证什么,可不用保证,孙坚也知。讨董这事儿如果成功,袁绍等人就会取代董卓、以至取代袁隗等现有的公卿高宦,成为掌握朝权的“新兴政治集团”,那对他来说,只要能在此时跻身其中,将来的富贵就不足言也,而万一不成,也无需过忧,这么多人起来讨董,兵马合在一处少说一二十万。即便兵败,也不会一败涂地,仍有东山再起之机。

    凡结盟之约,结盟的不管是双方或是多方。都需要一个首领,文丑和孙坚对此虽无明言,可两人皆清楚,尽管两人现在的管职差不多,可无论是族名家声、抑或是自家人望,文丑都稍逊孙坚。所以两人的盟约肯定是只能以孙坚为主,文丑为次。

    孙坚的同意联合起兵是文丑谋划的意外之喜!而他也只有选择同孙坚联盟,因为关东中原等地的地方势力无一不是以袁绍、袁术两兄弟为首的,他文丑是怎么都没有能力插上一手的,因为他的名望、人望实在是太过薄弱,在这一方面,孙坚和他相若,这也是孙坚最终能够同意同文丑联盟的原因所在吧!

    文丑心想:“我这一路就只有我和文台二人,如论战力,我二人固是不逊於任何一路联兵,敢与之争锋疆场,可如论人望,却是有所不足啊。”这是无奈!

    袁绍、袁术两路不必多说,此二人一北一南,是这次讨董的首领;会师酸枣的军马最多,张邈、刘岱、桥瑁、袁遗、曹操等等,无不是名闻天下,可谓“英雄济济”。

    而没有名望也就意味着只能从战功上来弥补,还不能违背联军众人的意愿!虽说文丑还扯着冀州牧韩馥这面大旗,不过其势尤弱!因为韩馥还是以袁氏门生而自居,更何况文丑呢,不过这都不是阻挡文丑的理由。

    讨董看似声势浩大,可结局如何,现下没有人比文丑更清楚。可是,明知讨董是无疾而终,联军自相瓦解,为了日后计,文丑这次起兵却还是已经做好了打几仗的准备

    正月中,又下了起雪。

    雪花飘飘,掩盖大地,放眼望去,遍是琼楼玉宇。

    北风凛冽,卷动道边树上所存无几的些许败叶,抛到空中,又坠於地上,星星点点地布落在积雪上。立在府宅的高阁上,文丑远观之,只见风雪弥城,云日黯然,冰寒刺骨,人觉肃杀。

    “春生秋杀,今至岁末,而春未至,观望此雪,杀气凛然啊!”

    陪着文丑赏雪在侧的田丰笑道:“雪自是雪,杀气自是杀气,明公是有所感而有此叹的吧?”

    文丑一笑,转问边儿上的田畴等人,问道:“讨董在即,郡中、营中都可安排好了?”

    起兵在即,文丑准备搞点抚郡、犒军的活动,这也是最后在踏上战场之前的最后一次活动了吧!。

    田畴应道:“明公放心,诸事已备。”

    “好。”

    文丑不复再言,转回目光,又观望雪景,心中想道:“眼前之雪,洁白无瑕,等到讨董起事,汉家崩乱,这神州大地上却不知又将会多染上多少血迹了。”这也算是文丑最后的安逸时光了。(。)<;!……章节内容结束……>;

第四十章 群雄并起() 
<;!……章节内容开始……>;

    正月二十五日,袁绍在渤海起兵,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青州刺史焦和、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骑都尉鲍信、骁骑校尉曹操等俱皆响应,一时关东州郡群起,悉以讨董为号,推袁绍为盟主,各领兵出州郡,进逼洛阳。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起兵的诸将皆板授官号。

    常山中尉文丑、长沙太守孙坚两人也同时起兵。

    韩馥表文丑行武猛将军,袁术表孙坚行讨逆将军。孙坚最终还是同袁术结成了另一种联盟,自然是以袁术为主,如同文丑之于韩馥一般!

    汉家制度,郡国兵无诏不得出郡界,这次起兵讨董的多半是郡守国相、中尉等,文丑、孙坚亦然,所以这个“将军号”是一定要上表请授的,不止文丑、孙坚得了一个“行某某将军”的衔,余下如张邈、王匡、刘岱、桥瑁、袁遗等州郡长吏,包括曹操、鲍信这两个校尉也都互相各表了一个类似的头衔,当然,至於朝中会不会同意,自就是无关紧要了,而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一是因如上的缘故,二来则显是为了压住袁术的后将军,好能成为“名实相符”的真正盟主。

    袁绍一呼之下,关东州郡群起。

    虽说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对此都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可真的一旦群雄起兵,却还是天下震动。一时间,荆、徐、豫、兖、青、冀诸州风烟大起,千军万马席卷了半个帝国,黎民百姓,因之骚动,德行之士,为之惊骇,而乡野轻侠、豪杰之辈则纷纷奔走相告,揽众往投。

    颍川境内。旬氏族中,议论纷纷。

    荀彧说道:“袁本初固天下名望,然张邈、刘岱诸人,或党人旧魁。或汉家宗亲,或公卿子弟,亦俱一时之雄,各负盛名,今虽共举袁本初为盟主。没有王爵之加,实尊卑无序。袁本初、袁公路兄弟又不和。观彼起兵诸将,善战者又无几。以此之众,何能比之董卓麾下之精兵强将,挟朝廷以为名?事必无成。但是颍川此地作为中原之腹地,必将成为群雄之必争要地!是以吾等当着手迁徙,以避战乱也!”

    ……

    荀彧分析得不错,他这一番分析的大概意思在不久之后,尚书郑泰为阻董卓兵击讨联军时也曾对董卓说过。关东联军的声势虽盛,奈何却有两个最大的短板。一个是知兵善战者不多,一个是袁绍名望虽高,可他的“车骑将军”是自称的,不是朝廷所授,难以号令群雄。

    而文丑此次所能够带出的兵力组成却是,本部义从五千,这是精锐,包括桃林千五精锐,高邑三千五百精锐,其他诸县中拢共抽调出四千之众。赵云、韩猛两人部曲有两千之众!还有两千郡兵,总数达到了一万三千余人,这一万三千余人就是文丑此次起兵的力量了。

    这一万三千余人成分挺杂,有义从、有郡卒、有县卒、有精锐部曲。没有出兵时,可以各部自行其事,而今要出兵作战了,却就需要再整体地编制一下,以方便指挥。

    文丑和田畴、田丰等几经商议,早有定案。当下便将定好的部曲编制颁下。

    共将此一万三千余人分成六部。

    先,从精锐中选出三千五百人,从郡兵、部曲中选出一千五百人,共计五千人,平分为二,每部两千五百劲卒,这是作为主力使用的前、后二部,分以颜良、赵云两人为此二部之校尉。

    其次,余下的一千五百精锐义从,去掉骑兵,还有一千余人,三千县卒总计三千人,文丑留为中军,是为“中部”,由他亲自统带,分以夏侯兰、董直、刘庆等为部中各曲军候。

    再次,剩余的两千县卒,及自身部曲、郡兵等,合为四千之数,分为两部,各二千百人,以之为左、右二部,分以卢亮、韩猛为此二部校尉。

    前、后、中、左、右五部,依汉家军制,这是“一个军”的惯常编制。

    此五部外,又将军中的所有的骑兵,包括原本义从中的和郡兵、县兵中原有的,共计千余骑,又编成一部,名为“骑部”,以文霸为此部的部校尉。

    这六个部,前、后、中、骑四部是作战的主力,骨干都是由文丑的精锐组成,余下如县卒、郡卒及赵云、韩猛等人之部曲等组成部分也皆为青壮敢战之士,并且甲械多全,左、右两部则是是替补部队,也需要着手为辎重之任,押运粮草等事。

    除此之外,柳仲、董江、铁千、张烈、李季、郭大贤等人则作为留守之人,留在了常山国内,继续为文丑招募兵卒,发展经济,扩充战力!

    除却这些之外,姜恢作为文丑的‘老丈人’则作为了郡国的学曹之事,也即是他能够掌管常山国的学馆、书院之时,要将这一形式开展到整个郡国,同其一起得到升迁的还有李当之、陈铭等人,基本上都是一方面之主管者。不过李当之却并没赴任而去,而是作为随军而去。至于郡国的医曹主管之人,则是李当之的大徒了。

    郡中军政留守诸事办妥,诸部编成,已是正月二十七日,文丑不再拖延,当日即点兵出郡。

    姜可儿这个未过门的夫人,也只能往后无限延期了,而此时的姜可儿已经算是小女初长成了,按照颜母、陈婶及杜夫人的意愿,是想要在文丑出兵之前,就将婚事办了,毕竟那是打仗,乱世将至,男儿争雄天下,或将浴血百战,或将九死一生,谁又能够有把握安全归来呢?而在此之前留下一点血脉,对于古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文丑却并不这么人认为,兴许是穿越而来的缘故,他并不认为自己会饮恨疆场,就是真的再也不能归来了,那么自己也不应该毁了可儿这样一个女子,她应该有她的归宿,最终文丑还是没有同意战前的婚事。(。)<;!……章节内容结束……>;

第四十一章 陈留典韦() 
read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