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玄微微一笑:“这是自然,我从不怀疑慕容垂的能力,但也同样不担心他的私心。胡人没有忠诚的概念,慕容家自己都内部打得不可开交,还指望下面的仆从部落能真心效顺吗?所以他们必须保证慕容家本部的实力,就会驱使那些依附的仆从部落去冲锋陷阵。这就是丁零人叛变的原因,虽然翟斌无忠诚可言,但能把眼看到手的邺城都弄出这个翟氏之乱,可见慕容垂的私心,我相信,他是想兼并翟斌的部众,才会让老翟先下手为强。”

    刘裕微微一笑:“要是这样的话,就反而容易了。慕容垂如果保存实力,那绝不会跟北伐军正面硬拼,我们只要能取得秦国苻丕的支持,给他粮食,换取他的邺城,让他率军回关中,这是最好的结果,几乎不用动刀兵,就能尽得河北之地。”

    谢玄满意地点了点头:“你看得很准。这次你在关中的行动,不仅取回了玉玺,也建立了跟秦国良好的关系,现在邺城近乎断粮,不能再等了,要是真到了苻丕无粮的时候,只怕他的手下就会献城降燕了,到那个时候慕容垂就会全力对付我们,只怕我们过黄河都不容易了。”

    刘裕的眉头一皱:“准备充分吗?粮草军械都齐备了吗?我不是说淝水时的八万大军,而是说这次先锋的这两万人。起码这些人要有准备吧。”

    谢玄笑着摇了摇头:“粮草军械有现成的,这广陵城就有供两万大军作战一年的粮食,还有新收附的中原和齐鲁的郡县,都建立了前进的仓城,每天都有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那里,加上这些地方还存留的军粮,旬日之内,我能在黄河边上的滑台渡口,为大军提供足以作战两年的粮食,不仅可以管自己,还可以解邺城的苻丕粮荒。”

    刘裕睁大了眼睛:“那些世家出的粮食?”

    谢玄的脸上闪过一丝厌恶的表情,不屑地冷哼一声:“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老母猪上树呢。上次淝水那种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们都不情不愿的,这回又岂肯出手相助?相公大人这回虽然出京指挥北伐,但还是没过江,驻节京口,就是为了镇住这些家伙,让他们不至于在后方捣乱。北伐的军粮,大部分是我谢家的私粮,还有上次战胜后的缴获,一如这回的兵马,就指望北府军的老弟兄了。”

    刘裕的眉头一皱,一股不太好的预感,在他的心头浮现:“上次不是说北伐要换一批人吗?怎么还用上次的将士?他们已经胜利了,也得到了回报,战斗的欲望和意志肯定大不如前,这不是好的计划。”

    谢玄长叹一声:“我又岂不知这样?但还能如何?以前组建北府军是因为有大批的两淮流民为了逃避战乱而南下,现在两淮已入我手,再没有以前的那些流民山贼,江南的各州郡多数是为了世家庄园劳作的那些人,不仅世家门阀不肯放人,而且他们本人也没有那战斗能力,这次我们要追求速度,没时间再象当年你们那样可以训练个一两年再上战场。”

    刘裕摇了摇头:“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这八万人里,肯重回战场的只怕不到两万,而且散居各地,想要征召并不容易。”

    谢玄笑道:“刘牢之的常备军有五千多人,借了北伐中原的名义,留下了五千多不肯回乡,愿意长期从军的老兵。另外,那八万多人多半没回原籍,而是在江北六郡和京口购房置地,为的就是随时可以重新征召,还记得吗,立有军功的基层军官们,多半是当了这些地方的基层吏员,就是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大家重新上战场的。”

    刘裕笑了起来:“原来玄帅早有打算了。不过北府军将士可不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上次服过役,按规定是可以不用从军的,除非是自愿,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能让他们真正愿意放弃现在富足的生活,离开妻儿,再次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杀敌。”

第八百七十七章 匈奴未灭何家为() 
谢玄的眼中光芒闪闪,直视刘裕:“那你为何又会去关中?这两年来,你一直在战斗,为何你不去迎娶妙音,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刘裕哈哈一笑:“霍去病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玄帅,你是了解我的。”

    谢玄摇了摇头:“霍去病不足学,大好年龄不娶妻生子,霍家无后,最后跟着他弟弟一起给灭门,小裕,成家立业跟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并不冲突,早点去娶了妙音,为刘家传宗接代,这才是你要做的。你已经打了太多的仗,立了太多的功劳了,也应该休息两年啦。”

    刘裕的脸色一变:“玄帅,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次北伐,你不准备要带上我了吗?”

    谢玄正色道:“等我们解决了慕容垂之后,还会继续收复关中,到时候才是用到你的时候。你和妙音的婚事,一拖再拖,就算你想逞英雄,她却是要渐渐地过了适婚的年龄了,这样真的好吗?”

    刘裕咬了咬牙:“我跟妙音早就有过约定了,一定要做出名堂,再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娶她。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北伐而奋斗,眼看就差最后一步了,不带上我,又怎么能甘心?”

    谢玄叹了口气:“小裕,和你明说了吧,这次我就是想带上你北伐,也没什么可能了。你在长安的事情,我很清楚,也很感动,但是这些事情在会稽王,王仆射他们嘴里,就不是这样描述的了。”

    刘裕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那夜离开长安的时候,桓玄对自己说过的话,总有人会拿这事作文章,说自己通敌叛国,以作为打击谢家的武器。

    刘裕慨然道:“不就是几个小人为了中伤谢家,拿我当借口吗?我行得端坐得正,一个要叛国的家伙为何会把玉玺带回来?我愿意在圣上面前,当面与这样说我的人对质。”

    谢玄淡然道:“若不是我们这样向圣上解释,你现在又怎么会站在这里?但是我要告诉你,小裕,刚才我跟你说的那件圣上当众质问相公大人的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解释过后的第二天,圣上前面刚接受了我们为你的辩解,说是要设宴庆祝,转而就在庆功大宴上来这么一出,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

    刘裕咬了咬牙:“一定是王国宝之流的中伤,我愿意当面向圣上解释,洗清自己身上,也洗清谢家的冤屈。”

    谢玄摇了摇头:“不用解释,没用的,他之所以这样对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想要抓住这百年不见的机遇,完成北伐收复失地的壮举。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汉家儿郎的本份,但在他看来,这是我们谢家控制军队,占领地盘,最后篡权夺位的准备。我们做的事越多,立的功劳越大,他就越容不得我们。他自己没本事北伐,也不让我们北伐赢得声望,这种事情,怎么解释呢?”

    刘裕半晌无语,久久,才长叹一声:“有这样的皇帝在位,是我们全体汉人子民的悲哀,不管怎么样,北伐大业,不能受阻碍的,谢家这回能以一家之力北伐,一如当年的祖逖将军,寄奴佩服!”

    谢玄笑着拍了拍刘裕的肩膀:“小裕啊,你是我一手招进北府军的,又是早早地许了妙音的这门婚事,在外人看来,你就是北府军的缩影,所谓谢家对北府军的控制,就是通过对你刘裕的栽培,你每每主动请缨,以自己超乎寻常的判断自行其事,取得的那些个胜利,都会被人说成是谢家为自己的未来女婿创造这些立功的机会,在军中遍布党羽和亲信,一如当年曹操栽培许褚,司马昭利用家将成济去刺杀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不过是培养一个听话的鹰犬,将来行篡逆之事。”

    刘裕冷笑道:“由他们说去,事实会胜于雄辩,我刘裕忠于大晋,一心北伐,这赤胆忠心,天日可鉴。”

    谢玄点了点头:“话虽如此,但现在毕竟北伐需要举国之力,就算从皇帝到别的世家不支持,起码也不能在后面使绊子,公开反对。上次宴会上已经来了这么一出了,那些反对者的目光现在集中在你的身上,若是我再象以前一样命你为先锋,这次北伐再建奇功的话,他们又有这些理由和借口。”

    刘裕点了点头:“玄帅的意思,我明白了,但如果我听您的话,这时候不去北伐,而是去迎娶妙音,只怕结果会更糟糕。”

    谢玄的脸色一变:“此话怎么讲?”

    刘裕叹了口气:“我取回玉玺,不去北伐,却是迎娶妙音,到时候你们如何安置我?不可能真让我带着妙音回乡种田,就算种田,以我现在的军职,民爵,加上这回立功后的封赏,就算为了配得上妙音,那起码一个京口从事,司马之类的官职,是少不了的,他们一样可以说你们谢家安插亲信掌握京口,一旦有事,就可以就近发难,威胁京城。”

    谢玄的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没有马上回话。。。

    刘裕正色道:“而且以我的身份,如果没有正面的功劳,只靠偷个玉玺回来,是不够格迎娶妙音的,这个折辱又会给人落下口实,说谢家为了不轨之举,让低贱的军人做上门女婿,想要趁机发动兵变。不然象刘裕这样的虎将,不去为国征战,却是在后方掌兵,谢家想做什么?”

    谢玄喃喃地说道:“对啊,这些我怎么没想到。”

    刘裕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回道:“玄帅,北伐是大事,不要因言废事,如果您担心我立功给人话柄,那就不要给我前锋军职,让我在您身边当个参军,甚至当个小兵也行,只要带上我,让我参与北伐之中,我想我会对您,对北伐有帮助的!”

    谢玄紧紧地盯着刘裕:“可是这样一来,你可能会没有任何功绩和荣誉,而且,你跟妙音的婚事,又要拖后,这样真的好吗?”

    刘裕斩钉截铁地回道:“为了北伐大业,我义无反顾!”

    谢玄看着刘裕,久久,才叹了口气:“那你留下吧,两天之后,刘毅会带着京口老兵来报道,你们老兄弟,又可以重逢了。”

第八百七十八章 刁氏兄弟斗希乐() 
京口,刺史府。

    熟悉的大院,熟悉的时间,熟悉的味道,一股淡淡的脂粉气,混合着檀香,萦绕在这刺史府的大堂之上,刁逵一身大红官袍,正襟危坐于大案之后,而刁协则长史的打扮,坐在一侧的小案之上,在他的坐榻边,一根天子节杖竖在那里,大堂两侧林立着一帮膀大腰圆的卫士,而刘毅一身青色吏员的装扮,站在堂中。

    刁协一脸的白色脂粉,在他跪坐的小榻边上,燃着檀香,他的脸上挂着讽刺的微笑“怎么,刘司马也要学当年的刘裕刘里正,来检查一下我们兄弟是不是矫诏持节了?这回我们可都有官身,而这节杖也是天子亲授,想要告我们的话,先想想大晋国法中对诬告的处罚,再来说话。”

    刘毅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大刁刺史,小刁长史,你们二位在这南徐州的权力,在淝水大战后圣上亲自在朝堂上授予的,下官当时也在场,万万不敢有一点质疑。只是朝廷的法规制度,是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官的,带头维持和执行,这两年来,二位在这里的作法,下官很多都没怎么劝谏,只不过要提醒二位一句,这里是京口,是朝廷有事时的兵源之地,有功将士的集中所在,二位行事,还是顾及这点的好。”

    刁逵冷冷地说道“本官身为本地的父母官,自然知道朝廷律法所在,至于在别的地方,本官也没有不按法令行事,大晋的法令规定了,欠债不还,对抗朝廷的人,自然可以卖身为奴,本官以前在别的地方,为了解民燃眉之急,放了一些钱款给他们,他们还不起,自然要为我刁家效力,成为佃户,这点哪里违反法令了?”

    刘毅微微一笑“刁刺史,这种放高利钱,逼人破产,然后逼良为佃的路子,在你这里说得这么义正辞严,我也是佩服的,只不过在京口,百姓不会吃你这套,他们本身当兵就可以免税免役,也不需要借你的这些利钱。”

    刁协的小白脸上,肌肉跳了跳“在这里,我们就是考虑到京口的特殊,所以没做这个事,就是开个赌坊,也被会稽王和王仆射劝阻了,我们刁家为国,又是捐钱,又是尽心费力来管好一方百姓,够意思了,怎么到了你刘司马的嘴里,就如此地不堪了?”

    刘毅摇了摇头“下官无意,也不敢对二位上官有所指责,更没什么不堪,大家同为朝廷办事,需要互相理解和配合,你们看,你们现在的这些贴身护卫,有不少就是以前参加过大战的北府军老兵,还是当时下官介绍过来的,就是想为以前的一些不愉快,作个了结。”

    刁逵冷冷地说道“当年我兄弟初来京口时,对你刘从事可是寄予厚望的,可惜你站在刘裕一边,跟我们作对。看在国家的面子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