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大宋-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的是真心还是假意?”

    “小人忠心一片,天地可鉴!”

    张林呵呵笑,起身把他拉到旁边座位上坐下,宽声道:“这年头,一味地当贼是没有出路的,眼下各地贼盗四起,正是天下大乱的迹象。今天的山大王,明天说不定也能坐上九五之尊的龙椅,这又谁能说的准呢。”

    郁保四琢磨着道:“二爷说的是,自古草莽出英雄,小人读书不多,却也知道昔年汉高祖刘邦、唐太祖李渊和咱们大宋国的太祖皇帝都是叛乱出身。二爷难道是想?”

    张林意味深长地道:“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我刚才说的并非开玩笑,让你去梁山落草,则是一条后路。有你在内照应,可以帮到我很多忙,你可愿意?”

    “小人愿效犬马之劳,只求二爷保我一家老小,小人肝脑涂地万死以报!”

    “好好,起来说话。”张林轻轻放下茶盏,将他拉起来,放低声音道:“你此番前去搭救宋公明,不管事成与否都要把燕顺也拉进梁山,之后就不用再管他了。记住,你们之间就当全无瓜葛,相交不深罢了。”

    郁保四额头见汗,低声应道:“是,小人明白。”

第127章 年节繁琐() 
“你去了梁山之后,我会使人前去交好晁盖晁天王,到时候你就出来毛遂自荐,看情况办事。我若不去信,你千万不可私自来信。若是有要事,可以家书寄回,方法我会告诉你的。”

    张林忽然神神秘秘地接着道:“实不相瞒,我身边有得道高人相助,已是算准晁盖天王时日无多。就这一两年内,他必有血光之灾,而八百里水泊梁山将易主宋公明。你此番前去,一定要设法取信于宋公明,多在他耳边说一说光耀门楣,落草为寇亦能诏安报效朝廷的话。即便一时不受待见,日后必然得到重用。”

    郁保四将信将疑地点点头,目光复杂。

    “你一家老小我自会安顿好,放心吧。”

    “是”

    等人离去,张林坐着发了会儿呆,才拍了拍手。

    一道身影从偏厅转了进来,正是先前早已离开的金大升,阴森森地道:“二爷,这郁保四乃贪钱好色之辈,将他派去梁山岂不坏事?”

    张林沉声道:“越是这种人越是怕死,才听话。方才你以为他不知道偏厅里藏着人?他主动把家眷留下来,就说明这是个聪明人。而聪明人,才会懂得如何投机取巧地活下去。”

    “只怕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啊。”金大升好奇地道:“二爷真算准那晁天王去日无多?”

    张林笑笑:“云无常形,水无常态,命理何其难解?若我那朋友算的准,那晁盖必死于毒箭之下,此事日后必见分晓。”

    这群梁山好汉给张林的印象是愈来愈差了,燕顺听到宋江便激动的如亲爹一样,这样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早点打发出去算了。

    原先他的设想是控制梁山为己用,把一百零八将能纳入麾下填充势力,只可惜这批人身上匪气太重,兄弟来兄弟去的浑然不把主仆关系分开。

    张林要的不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他要的是敢为他出生入死的手下,必须忠心才行。他从石秀和燕顺等人的身上看到了这群人不服管教的鲜明个性,暗道自己先前的想法还是过于天真了。

    既然不能放心地用,那就索性把他们都剔除出自己的核心层,大宋亿万人口,反正人才多的是。

    就在金大升、燕顺、郁保四去往青州的两天后,十一月二十,郑天寿远去邯郸,终于是将林冲家眷接到了大王乡里。

    一个年近三十却美貌娴熟的少妇,一个佝偻腰身华发花白的老头,以及一个叫锦儿的十六岁丫鬟。

    张林如今身边女人成群,已不是见漂亮女人便控制不住下半身的男人了,与林冲家眷们见过面,便守礼地将她们安排在外院西厢房里,等着年后梁山派人来接。

    林冲妻子张氏倒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在房中做些针线女红,便是宅院里的丫鬟小厮们都难得碰上面。

    而张林却忙于置办年货,以及安排镖头们走后提拔副手们的事宜,忍着天寒地冻的天气出差在外几日,忙碌到二十五号才是回返大王乡。

    如今大王乡一共有五十九户,在册人口合计两百八十人,另有将近三十户将在年后搬迁来此。明年,也就是政和七年,大王乡内可动用的闲汉壮勇人数,算上外编(不算大王乡任)在内,至少会有一百一二十号人。

    这一百二十来号人花费了张林半年的心血用来培养军纪,算上吃住和购买刀械的花销,耗资少说一个万贯家财,若不是他从张主薄暗室里捣鼓了一笔横财,还真养不起。

    手里钱愈多,他愈是感觉到缺钱,张林总算体会到后世富豪的痛苦了。因为他眼界提升,但凡投资哪个行当,已不稀罕小打小闹,要干就要力争上游。

    现在还不是时候研究火药火枪火炮等产业,那些都是吞金兽,几十万贯钱投进去都不一定看见个水花,还是得从衣食住行方面钱生钱。

    乡道外,张林站在道口,守在寒风中等候,皮裘绸袄裹得浑身上下严严实实。与他一同在寒风里受罪的还有王总管等人,白玉莲在哨所民房里取暖。

    直到远处出现七八辆驴车的车队,张林才跺跺脚,打起精神道:“来了,把炮竹点起来。”

    王总管随即朝后招了招手,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震耳欲聋地响起,锣鼓喧哗一时把呼啸寒风都给盖了下去。

    车队晃悠悠地行至跟前,一个老头揭开帘子朝外瞅了一眼,正要下车。

    张林赶紧迎上去托住老头胳膊,歉意地笑道:“侄儿真是不孝,让大伯长途受苦。且在车里再坐会儿,这里只是乡道口,等到宅院门口再下车不迟。”

    车里人正是恩州清河县的张大户一家,后面车里载着的是张家四五户远房亲戚,都是来大王乡里过年节的。

    原本该是张林去往清河县里过,但张大户和老夫人余氏执意要来大王乡看看,十五六号的时候就提前派人来说了声。

    张林在前骑马带路,将车队引到宅院门口后,和王总管一起将张大户一家二十来口人安顿在内外院的厢房中。

    寒风刮着刮着,居然下起了雪。

    王总管站在门口对一个二十三四岁的闲汉道:“今日是老爷家眷进乡,暂且破例,等回头再补一份名单给你们登记。”

    大王乡在张林的建设下,防护工作很是严密,进出都要登记,无一例外。但这些亲戚连张林都不认识,只能把登记的事宜暂且搁下,事后再补上。

    “哎,好。”闲汉正要走,却被王总管拉了一把。

    “去叫马六,把拉车的驴子和马匹都好生照料好。瘦了一两肉,让他明年去喂猪。”

    “是,是。”

    王总管吩咐完,朝厅内正聊着的人群看了一眼,又复来到外院偏房查看年货。

    这是他第一次作为大宅的总管来统筹安排年节,方方面面的琐事着实不少,让他很是费心费神,生怕哪里做的不好惹得老爷低眼看。

    大户人家过年节可不比小门小户,诸如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等物都需备足,宁愿多买一些也不能临时补缺。

    就光蜡药一项,就需要大黄、橘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药材来浸泡“屠苏酒”,在腊月初八那天使用。

    大王乡里也是建设后的第一次年节,家家户户彩棚装饰,除了准备爆竹等物,还得“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来过除夕夜。

    除了大王乡本身繁琐的礼节,王总管还得把张林的名刺提前备好,准备年初给买卖上来往的商户和各处有头有脸的官吏们拜年。

    正因为有王总管这般劳心劳力地操持,宅院里的女人们也在出力,张林才能省心地闲下来,把心思花在别的事上面。

第128章 豹子头林冲() 
厅中,张林不厌其烦地听着余氏的絮絮叨叨,面带微笑,做足了晚辈对长辈的敬意态度。

    张大户道:“二郎你这宅院倒是不小,就是修的不精致,粗工粗活的,怎么不盖几个园子?”

    “大伯说的是,只是侄儿如今一心都在买卖上面,平时住在宅里时候少,等以后有空了再修不迟。”

    张大户点点头,问道:“如今乡里有多少户了?”

    张林道:“在册五十九户,合计两百八十口人。另有将近三十户等年节后搬来,大都是在我作坊里做活的男工女工们。”

    张大户笑道:“我听说,你这儿作坊做工的工钱可不少?”

    “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给多少工钱就出多少力。我每月开给他们三贯钱的工钱,他们能给我赚出来十贯钱,何乐而不为?”张林不屑地道:“再者说,我赚钱发家也不是靠着克扣坊工的钱,没得坏了名声。”

    张大户感慨道:“你能这样想,真是让我欣慰。做买卖能想到这一层的,无不是富甲一方颇有善名的人。”

    张林点了点头,没有接话。

    张大户又道:“听说,前番你在大名府里置办了些铺子?”

    “是,一共四处,侄儿准备开一家分镖铺,两家酒楼和一个布铺。多亏七姐帮忙,让侄儿少花了不少钱。

    余氏在一旁插嘴道:“都是一家人,姐弟间帮个忙也不用老挂在嘴上,应该的才是。七娘来信说,你也帮了她忙,这不挺好嘛。”

    张林笑笑:“是呢,侄儿年后正月过完腊八就启程去大名府,陪七姐过元宵。”

    他嘴里说着张巧云,心里却忽然想到了那柄沉香木折扇,和写下怨歌行的怨妇蔡媛。

    陪着二老聊了一阵,他又去到厢房问候了下七大姑八大姨们,让丫鬟小厮们好生伺候。正要回去,却凑巧碰到回返房间的林冲妻子张氏。

    张氏原名张燕,三十一岁,颇有些温柔贤惠的恬静气质,举止聘婷似迎风柳,美态内敛,难怪能惹得高衙内魂不守舍地想要一亲芳泽。

    张林朝她作揖算打了个招呼,笑道:“原先安排嫂嫂住在外院图个清静,现在来了这么多家眷,若是嫂嫂住不惯,不妨改到里院西厢住。”

    张燕微微曲身还礼,坑着头道:“多谢叔叔好意,奴家来此落脚已是叨扰,怎敢再麻烦呢。却不知叔叔是否将信送去梁山了?”

    “五天前,我已经派人快马送去,估摸着人都该回来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儿。”

    曹宝是十九号出发的,正常的话,应该二十三四号就该回返到大王乡里。如今都二十六了还没回,不知道路上出了什么事。

    估计应该是遇到大雪封山封路的原因。两三百里路,在后世也就是开车两个小时的路途,但在宋代却是耗费人力马力的麻烦事。

    接下来两天,张林白天陪着张大户在乡里四处走动,要么就是查看一下库房,检查下给乡民准备的年货是否备足。

    大王乡虽然处于封建时代,但张林却把集体概念代入到建设中,每家每户自己会买些年货,乡里也会统一发放一批年货,按照每户五贯钱的价值作为福利。

    五贯钱可真不算少,染坊工人的两月工资呢。

    之所以这样做,张林的本意是把大王乡的建设当做一个实验案例来做,福利下发针对的也只是做工家庭。

    他的目的,就是把辖地内的民心给聚在手中,给以后的发展做一个榜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还是那句话,能用钱解决的事,他绝对不会吝啬。

    张大户夫妇毕竟年老力衰,在大王乡里闲逛了两天后,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就消磨了,大多数时间都窝在宅院里保暖身体,帮着张林口头操办下年节琐事。

    二十八号夜里,张林正搂着潘金莲睡觉呢,被翠梅的敲门声叫醒。

    外面寒风呼啸,鬼哭狼嚎似的。

    张林睡眼惺忪地应道:“什么事?”他知道若无突发事情,再给翠梅两个胆子也不敢故意扰他睡梦。

    翠梅怯生生地回道:“老爷,曹镖头回来了,在厅里等着你呢。”

    曹宝终于回来了!

    “知道了,马上就去。”张林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叫潘金莲继续睡,自己则胡乱裹件皮裘就出了房门。

    大厅里,曹宝正陪着一个三十四五岁的汉子说着话。

    这汉子长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子瘦长却显得刚毅有力。此刻却是没什么精神,心不在焉地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应。

    看到张林披着裘衣从偏厅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