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云起-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激动的接过黄绸上写的诗句,颤声道:“臣一定早日剿灭流贼,以报陛下信重之恩!”之后恭敬的告退出来。

    崇祯皇帝则是在文华殿待了很久,他也处在激动当中。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杨嗣昌剿灭张献忠等流贼,凯旋归来的情景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在他手中中兴的的模样了。他无声的笑了起来。

    杨嗣昌是真的激动,他到了襄阳之后,在行辕竖起了“盐梅上将”的旗号,就是从这首诗中摘的两个词。而且,他的直属标兵也称为“上将营”。

    而且崇祯对杨嗣昌还是很重视,授予杨嗣昌礼部兼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官衔就任督师。简称督师阁部,或者是阁部。所以下官们都敬称杨嗣昌为杨阁部。当然,尚方剑是一定要有的,这个几乎成了每个督师的标准配置,为的就是让督师的文臣能够震慑住那些骄悍难制武将。

    经过一些准备,杨嗣昌于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六日出京,前往襄阳,去接替熊文灿的位置,总体掌控对以张献忠为首的流贼队伍围剿。而已经被革职的总理熊文灿,还有太监刘元斌、总兵左良玉和陈洪范等人也在襄阳等着他,几人共同商量对流贼的剿抚事宜。

第八十八章 土豆有希望了() 
九月中旬,李岩新得了田地一千六百多亩,基本都是连成一片的。这些地都种上了冬麦,就等着明年收获了。

    今年虽然干旱,但是地里浇水及时,所以收成还算可以,基本能达到每亩八斗到九斗的样子。所以李岩手下的农户们交了租子之后,还是能撑到来年麦收的。但是李岩收上来的粮食,再加上从流贼那里缴获来的一些粮食,还是不能供应两百多士兵到明年,而且还有新来的流民呢。所以趁着现在还没有收秋税,弄一些粮食成为李岩的当务之急。

    不过这次就不能再去睢州了,已经得罪了那个叶家,要是再去的话就没有上次那么好脱身了。那么就只能去开封城了。同时他也挑选了三个年轻人去学火药的制造,这三个年轻人有两个是王德江的族人,一个叫王仁辉,一个叫王仁礼,还有一个就是上次受伤的马朝东。

    马朝东被流贼射中了腹部,虽然里面穿着绸缎内衣,但是离的近,箭头依然穿了过去。事后又是李岩和李牟两个二把刀给处理的,可能没有处理好,有些后遗症,马朝东就不能再上阵杀敌了。但是既然是给他李岩卖命的,李岩自然是要管到底的,还好这马朝东还算严谨老实,正好派他去学习火药技术,将来也好过在地里刨食。

    李岩判断粮食后面会越来越难买,干旱且不去说,就是新开征了这个“练饷”之后,在杞县就有好些农人逃亡了,想来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所以这次带了全寨子所有的十辆大车,要是不够的话就从他老爹李春玉那里借几辆,总之这次是要尽可能多的买粮食。

    这次依然是李岩和李牟带队,带着三十个士兵去开封。李仲不喜欢开封的那种奢靡气氛,尽管河南的其他的地方都是流民遍野了,但是开封依然是满眼繁华,似乎和中原大地的灾荒隔离开了一样。

    到了开封城之后,李岩首先拿着五百两银子,带着马朝东他们三人去了炮仗坊。还好炮仗坊还认账,收了钱之后就收下了三人,约定学习期为三个月。这可不是收学徒,要从打杂开始慢慢熬的,而是直接就从事火药的提纯和配置。

    虽然这里做的是炮仗的火药,但是去掉其中的发光剂等其他的添加物,再优化硝石,硫磺,木炭三种物质的配比,就能做出威力不错的黑火药。

    等安排好了马朝东三人,李岩就回到了李宅。

    “父亲。”李岩在正堂和李春玉见礼之后,问道:“现在开封的粮价怎么样?咱们家的粮行有多少存货?”

    李春玉叹口气,道:“现在生意不好做了。粮价在七八百钱左右,但是所有的粮店里的粮食都不多。现在粮价是一段时间一个价,外地的粮食都屯在朱仙镇,不愿意一下卖出来。而开封这里的粮食,基本都流向了各个王府和官绅家里,他们卖粮就更不积极了。”

    “七八百钱?”李岩惊讶的说道:“杞县都是一千两百多钱,刚过了蝗灾那会儿,都到斗米三千了。”

    “唉,再涨下去,就没人能买的起了。”李春玉叹息道:“咱们家的粮铺也坚持不了多久了,人家豪强之家都有渠道,咱们却是本分的商家,只能高价从人家那里购。得不了多少利了!过些时候,我打算先让粮行歇业,等等再看吧。”

    李岩立刻提醒道:“那粮库的粮食就留着吧,不用外售了,留着咱们自己吃。这天灾的,这粮食只会越来越金贵。”

    “这个我有准备。”李春玉点头道:“家里你不用担心,倒是你自己小心些。开封这里毕竟是省城,城高池深,不用担心流贼。杞县那里可就不一样了,世道不太平啊。”

    “父亲放心,儿子现在有两百多人了马了,自保的实力还是有的。”李岩自信的说道。

    李春玉没有管李岩的事业,而是说道:“对了,福建来信儿了,已经找到种植土豆的人了。不过要等明年春天才能来。人家一听是来河南,敢来的就没有几个了。这个人只来一春,教你们种了就回去,来回路费还有佣金都付过了,你就不用操心了。只要你们准备好人手,好好学一下怎么种。还有,各地的气候地力不同,收成也不同,你要有个心理准备,不要抱太大希望。”

    “我知道的,父亲放心。”李岩感激的说道。

    李春玉道:“早些休息吧,听说明天杨阁部要来,明天就不要去买粮食了。”

    “也请父亲早些休息。”李岩恭敬的送李春玉回内宅。

    第二天一早,街上就有衙役弓手清理街道,还有守城的兵丁也在从北门到巡抚衙门的大街上站岗巡视。而巡抚李仙风则是带着开封的文武官员去北门外郊迎去了。

    李岩早上起来,去了客栈,把他的手下都叫上,打算一起去看看杨阁部的威风。但是他们出来逛了半天,直到快中午了,还没有等到杨阁部的大架,只见兵丁们不停的来回巡视。

    等他们去了饭馆吃午饭的时候,终于,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锣声。之后街道上的人们都被赶到两旁,一队兵丁开道,两侧也有军兵护卫。

    最前面是抬着的两面大铜锣,走几步就会“哐”“哐”的敲响,后面是一对对的木牌,上面写着“回避”、“奉旨督师”、“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等的头衔。后面还有四对王命旗牌,接着才是杨嗣昌的八抬大轿。再后面,则是八抬的,四抬的官轿,这些都是去郊迎的河南官员。只有几个武将是骑着马的,不过是跟在轿子后面,和护卫的军兵们一般无二。

    “杨阁部初六出京,现在都十六了,才到了开封。等他到了襄阳,张献忠他们恐怕都跑到陕西或是四川去了。”李牟小声的说道。

    李岩也是小声的笑道:“人家是文官呢,自然是不能骑马的。看看那轿夫,都要被压趴下了。还好他的轿夫多,能换的过来。”

    长长的队伍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完,还好李岩他们是在饭馆里的窗户和门口看的,不用像其他没有避开的人那样只能跪在街边。否则的话,他们才不会出来看着个热闹呢。

第八十九章 留名() 
吃过饭之后,李岩给每个士兵五十文,让他们随便逛一逛省城。要说在以前,五十文倒是能买些东西,但是现在这个年月,还真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了,只不过是让他们随便看一看而已。

    而他和李牟两人,则是去各个粮行去先探一探。但是结果让他们失望,所有粮行都是一样,你要是买的少还行,一听几十石,把脸一板,告诉他们“没有!”。

    想想也正常,谁都知道粮食看涨,自然就是拿在手里等着升值了。卖给你一点儿,是让你活着,然后慢慢的花更多的钱来活下去。要是一下子卖给你,那不是断自己的财路吗?傻子才会干。

    没奈何,他们只好决定去水陆码头朱仙镇去看看了。朱仙镇的贾鲁河连接着淮河,能通大船。而且离着开封很近,所以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连接西北和东南的货物集散地。那里集中着来自各地的货物,从洋货到土产,只要是能买卖的,都能买得到。

    等他们回到客栈去之后,发现那三十个士兵都回来了,正凑在一起喝酒呢。原来李岩给的钱太少了,每个人什么事都干不成,于是史进才出主意,把大家的钱凑一起,买了一小坛子劣酒,再买点儿花生茴香豆什么的,就回来吃喝起来了。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带着大车出城,向朱仙镇赶去。等他们到了之后,感受到了这里的繁华。

    朱仙镇被贾鲁河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区域。镇子上的街道就是一个个行当的集中地,曲米街是米麦粮行一条街油篓街是油坊的集中地杂货街最繁盛,一应杂货都有还有炮房街,则是集中了制卖炮竹的铺坊。到了这里,只要看街道的名字就可以,想要什么就去相应的街道,准能找得到想要的东西。

    由于朱仙镇的重要性,所以这里驻扎着一营的官军,还有巡检司,所以安全上还是有保障的。要不然没人敢运东西来这里,那么开封城里的王爷们可就要受罪了,他们在乎的享受的东西可都是在这里运往开封的。

    李岩他们来到朱仙镇之后,就直奔曲米街而去。这里粮行林立,他们一家一家的问过去,价格倒是都差不多,而且货源也充足,但是有一条,想要买大宗的粮食,那得加价。最少的一家也要加价两成。

    就是这样,也要比去年睢州买的便宜的多,一斗才一两。虽然这个价格是在丰收年月的十倍以上了,但是现在不是闹旱灾嘛,还有蝗灾,这个价格已经算是良心价了,比那些豪绅大户们卖的接地气多了。上次只是想着睢州距离近了,路途短,能够安全一些。

    李岩拿出了一千两银子,一口气买了三百担,他也只能买这么多了。他当然不能全都买米和麦了,而是其他的杂粮也买了不少,这样搭配着吃,才能坚持到来年收麦。至于需要的铁料,还是拿些杂粮去睢州去换好了,既然那里有铁矿,而且粮价其高,自然是能换来更多的铁料。

    虽然李岩带了十辆大车,但是他们的粮食只要三车就能装的下。回到开封之后,又从李春玉那里拿了一百石各色粮食,凑了四车货物,起了个大早,离开开封回杞县。

    路上倒是没什么事,不过几个老边兵在轮流看着史进才买的一个银簪。那簪子是在开封买的,钱还是同李岩拿的。现在这些边兵有几个已经开始对寨子里的那些女人开始了追求,都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没有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李岩的态度他们都知道,也是真心想找另一半好好过日子的,所以李岩就没有干涉。

    他们正走到一个叫周寨的小村附近时,突然从路旁的草丛中冲出二三十个人来,穿的破破烂烂,有的拿刀枪,有的则是拿着锄头铁耙。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一个中年人大声的背诵着水浒里的台词。

    等他把台词念完了,李岩他们已经把弓弩还有腰刀拿了出来,稳稳的瞄准这些劫道的流民。

    “哎呀!”那个念台词的中年惊讶的说道:“好汉,好汉,不好意思啊,弄错了,弄错了。俺们不是劫道的,是想加入好汉们的队伍啊,请好汉爷收留。”

    说完之后就扔掉手里的一把腰刀。其他的流民也有样学样,扔掉兵器,跪了下来求饶。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凶悍的商队呢,一句话都不说,几乎人人都有弩,让他们这些劫道的完全没有活路呀。

    李岩问道:“你们有多少人?在哪里落脚?”

    “小人们在周寨暂住,有五六十人。”为首的中年人回答道。

    李岩问道:“你们做过几单买卖了?”

    中年人眼珠子一转,笑着说道:“公子说笑了,您看俺们这怂样子,也不像是做惯了的。今天是第一次出来,就碰上您老的商队了。”

    李牟哈哈一笑,说道:“你们手上的腰刀和长枪,是你们自己打造的?见到强的就跪地求饶,想必见到弱的也是不会手下留情的。能分的清强弱,那自然是吃过亏的了,你还敢说是第一次?!”

    中年干笑两声,说道:“您老开恩,俺们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啊。就是弄些粮食,过活下去。要是您不嫌弃,俺们就入了您的麾下,只要给口吃的就行。”

    “入伙就算了,”李岩摇头道:“我现在不缺人。你们弄些吃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