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时候南方和东部的经济若是出现了大问题,那可就是大麻烦了,所以朝廷对此也很忐忑,因此开设自由贸易港,仅仅只有一个而已,本来还有人建议在河北地区也开一个贸易港,就在大沽口,也就是后世的天津,那里也是一个良港,同时也拥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人口十万左右,若是做成贸易港,也是一个好地方,好机会,但朝廷最终没有批准,打算暂时先看看青岛的运行情况再说,在做决定这一点上,朝廷无疑是十分小心谨慎的。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朝廷能做的就有限多了,大部分情况就是通过移民搬迁,扶贫救助等手段,来使他们脱贫,至于过上富裕生活,那还是很困难的,毕竟这些地方山路蜿蜒,许多铁路根本就修不进去,以及人口分散在山区,就更难产生经济效益,要想发展他们,实在是很困难,但若是让他们这些人口全部往大城市集中,那也会造成城市的巨大压力,所以朝廷就只能暂时用扶贫和移民这两个手段来帮助他们,尽快的提升经济效益,达到脱贫的水准。

    所谓的脱贫就是有房子住,有饭可以吃,孩子可以上学,一家人不需要因为天灾而担心受怕,这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要实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要让山民从山上搬下来,到平原地区来居住,可是在西南地区,平原十分稀少,大量的平原是有主之地,所以山民就只能搬到城市里去,朝廷给他们造房子,补贴房钱让他们住,但很多人还是希望种地,对于这些人,就必须要另外安排,毕竟这是他们的诉求,不能全部往城市里面一扔就完事了,那就是恶政,好的政策不仅仅要解决问题,更是要让老百姓满意,若光是解决了问题,却伤害了部分人民的利益,那就不是好政策,而是一个鲁莽的决断。

    对于这些想要种地的人,你就要重新安排,无论是移送到周围县城,或者是就近开荒,还是干脆去新大陆,或者是其余殖民地,这都需要与这些山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讨,从而让双方满意才行,至于留在城里面的人,也不能单单留下就算了,还得为他们找一门生计,给他们教授新的技能,不然一群山民,除了打猎什么都不会,让他们留在城市里又能做什么呢?

    这就是所谓的扶贫,而还有些地方,山民们不愿意搬出去,他们就是要在山里面住着,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平原反倒是让他们不舒服,对于这些人,你也不可能强制要他们搬出去,你就要给他们修建一些小道路,纵然是最便宜的道路,也需要花费大价钱,同时对于危房要整修,还有他们的生计要改变,要派出专家队伍,来查看当地的土质,更换农作物种,然后在当地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些都是扶贫的手段,但这些手段,也仅仅只能做到脱贫而已,致富是很难的,因为大工业机器无法在这里展开,这是最严重的问题,同时道路闭塞也让这里的人口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想要让这里发达起来,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国家如今能够做的,可谓相当的有限。

    如何发展经济,在保证平衡的过程中,又让各个地区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朝廷在其中操作的时候,自然也是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的,中国不像美国,拥有辽阔的平原,可以选定这一块作为农业用地,然后沿海地区密集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是大平原国家才能干的事情,而宋朝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是丘陵,这就导致平原的面积是十分稀少的,而在这么稀少的面积下,如何平衡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朝廷提出的方法,就是优先发展城市,然后从海外寻找适合的土地成为宋朝的农业生产工厂,这就是朝廷想出的办法,让如果放到现代自然不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废除国家本身的农业,然后依靠进口来维持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但如今的宋朝跟现代的中国并不相同,如今的宋朝,是世界第一强国,没有人胆敢挑战宋朝的权威,同时那些给宋朝种地的地区,也不是什么独立国家而是殖民地,是次级行政单位,说起来还是宋朝的土地,因此,在宋朝这么干是完全可以的,比如说印度,越南和泰国,这些地方拥有大量的平原,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相比起宋朝自己的土地来说,要好得多了。

    将宋朝的平原变成城市群,发展工业和金融等产业,然后把其他殖民地区的平原变成粮仓,这是宋朝如今在做的事情,之所以要那么做,也是因为农业实在是不赚钱,整个宋朝像美国那样可以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土地,大概也就只有华北大平原罢了,但这里是未来人口的密集区,大量的土地是要用来住人,发展成为城市的,只有少量的土地是用来种地的,所以自然不能像美国一样,两者兼顾了。

    大机器生产,在如今的宋朝,是行不通的事情,大量的平原耕地都分散在山林之中,一块一块,非常的细碎,而大机器生产,唯有在大平原上才能进行,而宋朝大平原都是人口的稠密去,不像美国,人口稀少,且大量聚集在沿海,导致内陆大平原地区并没有多少人生存,因此才可以一个农场主就承包上千英亩的土地,进行工业化生产,这在宋朝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如果想要大规模种地,就去印度,或者是泰国和越南这种拥有广阔河流的地区,像印度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适宜耕种,前世印度以不到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适宜耕种的土地数量却要远远超过,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从中也就能够看得出来,印度是有多么的适合种植农作物了。

    他的国土面积大概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他所养育的人口却几乎与中国相差不多,这只能说明这块土地确实是非常的肥沃,而如今,许多宋朝的粮商便纷纷到印度去购买粮食,或者是购买土地,然后搭建化肥厂,用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然后将粮食返销回宋朝,毕竟印度人根本买不起什么粮食,所以如果把粮食放在印度卖,价钱是上不来的,而运回到宋朝,则起码能涨两倍以上,这还是算上运输费用的情况。

    粮食问题对于宋朝人来说是十分严重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灭国或者是衰弱,往往都是由饥荒所引起的,因为土地的紧缺,粮食的稀少,导致一场天灾,往往便会催生无数的难民,从而摧毁一个国家,所以在宋朝开始工业化之后,对于农业也是十分注重的,比如说让大地主阶层开始形成,农场主们使用化肥来进行农作物的生产。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而已,其实宋朝每亩地的产值也是提高的,但因为朝廷重视环境保护的缘故,所以古人所开辟出的很多土地,在朝廷的法令引导下,都慢慢退耕还林了,要知道现代中国的沙漠化到底有多么的严重,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几十年的造林植树,这才止住了这股沙化的气势,甚至开始慢慢往沙漠进军,将沙漠变成一片森林。

    而这种沙漠化,就是从中国古代就埋下了祸根,因为中国人造房子喜欢用木头,所以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兴盛,都会砍伐大量的木头,成片的砍伐,要知道在远古时代,华北地区可不是什么平原,而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而如今,森林在哪呢?

第737章() 
所以为了防止沙漠化继续向中原腹地挺进,大面积的退耕还林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年古代之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是因为农业技术的落后,导致人们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来产生财富,而随着化肥出现,宋朝明明能够以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又何必继续去砍伐树木,毁坏森林呢。

    更何况有着如此广阔的殖民地,宋朝完全不需要以消耗自身环境的代价,去换取来自于土地的财富,这是根本不必要的事情,还不如把土地还给大自然,然后生产氧气,让他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如此一来,宋朝的环境也能更好一些。

    像前世的宋朝,之所以环境污染这么严重,一个是因为重工业导致的碳排放量超标,另一个原因便是宋朝的森林面积实在是太少了,因此很难减缓碳排放对于环境的污染,在这种双重的污染之下,整个环境自然会更加糟糕,而中国的环境开始变得恶劣,也不是现代才开始的,从明朝开始,就有记载过空气中污染量增加的事情,有的是因为烧桔梗,还有的则是因为沙漠化,导致土地沙化,从而沙尘暴更加频繁。

    生活在南方的人,恐怕无法感受沙尘暴到底有多么的可怕,那漫天的黄沙,甚至可以将天空之上的太阳都遮蔽住,整个世界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从白天变到黑夜,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恶劣天气,而在中国的北方,却经常发生,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沙漠化。

    所以在宋朝,既然如今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也不需要再通过资源来换取金钱,那么又何必再持续性的破坏土地呢,所以除了现有的矿藏,宋朝还在继续开采之外,其余的矿藏,即便探测到了,朝廷也几乎不再颁布任何开采的命令,而是保存下来,等到未来开采技术更好之后,再进行开采。

    至于现在所需要用的东西,则通过进口来实现,反正外国的开采与本国来说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至于这些国家的环境问题怎么办,就不是徐清需要思考的问题了,他需要做的是保护本国的经济和利益,而不是殖民地的,再反过来说,就像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欧美国家把大量的污染企业送到中国来,难道当时的中国可以用污染太严重,所以我不需要这些企业,然后拒绝他们么?

    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从农业国进入工业国,都需要一个积累阶段,而当时的中国,显然就是在积累阶段,我们不仅需要这些污染企业,甚至还要更多,即便污染环境也在所不惜,现在污染了,以后等中国有钱了可以治理,若是现在不要,那么中国人将永远只是一个穷光蛋罢了。

    所以最终国家还是招收了这些企业,并没有在管环境的事情,直到最近几年国家渐渐开始富裕了,许多技术也已经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才开始慢慢重视环境的整治,不得不说这一套也完全可以套在那些殖民地国家和其余独立国家的身上,他们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工业,而宋朝的工业转移,便是他们不得不要的东西,而他们自然也要付出代价,毫无顾忌的开采,越来越恶劣的环境,这就是他们需要承受的,在此之前宋朝的民众也承受过,只不过因为是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国家,所以承受没有多少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就慢慢改变了,如今轮到殖民地国家,他们当然也要承受。

    除非他们不愿意成为一个工业国家,永远保持农业国家的状态,这样一来,宋朝倒也不会强迫他们接受宋朝的污染,毕竟宋朝的殖民地多得是,但工业就这么多,转移出去,分都不够分的,有人不要,倒是帮了宋朝一个大忙,不然一堆人求在家门口,要宋朝将产业转移到他们那去,反倒是让官员们犯了难。

    但这些国家毕竟是少数,要环境不要经济,不要工业化,这种人实在是非常的稀少,大多数殖民地或者是那些主权独立国家也好,对于工业化转移都是十分欢迎的,毕竟依靠这些宋朝人眼中的落后产能,起码总有一天,按照这条路子走,他们也会慢慢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工业,到时候再把国内的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去不就是了,若是现在不这么做,等再过一段时间,可就什么都晚了。

    这么想的国家总是占大多数的,所以宋朝的产业转移也进行的很顺利,宋朝的退耕还林同样也是很顺利的在完成中,计划推出的三年间,经过朝廷和地方衙门的统筹安排,有四百万亩的土地从农田变成了新的森林,未来国家还计划在五年在,再退耕还林五百万亩的土地,以保证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加剧,而在那些游牧区,朝廷则采取禁羊令,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同时给当地人进行分地的活动,以保证牧民们不至于长时间在一块地方游牧,从而导致当地的环境被这些畜生给破坏了。

    将牧场划分清楚,然后给他们一笔扶贫基金,让他们可以建立起科学的畜牧业,这是宋朝如今着重在做的,很多人都知道,草原的沙漠化问题是很严重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无序放牧,导致一群畜生长时间在一块地方啃食,最后将这块草原上的小草根都给吃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