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商瑶提出来的办法,是解决土盐积压惟一的办法,所以没有人反驳。不过这终究是刻剥百姓,有被转运使司弹劾的风险,是以谁都不吭声。夏竦问杜中宵,想听到的是他对抑配的具体意见,怎么把事情做了,又能把危害减到最小,却没想到杜中宵直接说不行。

    见众人不说话,夏竦睁开眼睛,对杜中宵道“签判体恤百姓,总是好的。我们在地方为官,当知百姓生活不易,不可刻剥过甚。不过永利监食盐山积,总要想办法销出去。这样吧,签判这一个月便就到盐监去,想想办法,把那里的盐卖掉。如果卖掉,记你一大功!”

    到了这个地步,杜中宵只好拱手称是。夏竦只说做成了记功,没说做不到怎么办,是给杜中宵留了退路。这毕竟是自己看中的人才,不能因为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便就受到处罚。

    接下来,夏竦与众官员商量秋税,哪些地方要多交,哪些地方可暂缓,一一分析。河东路的赋税要养军,并不解往京城。依据各地驻军多少,可以内部调配,与原来在亳州时不同。

    杜中宵已经无心听这些,自己也确实不了解具体情况,心里只是想着怎么把盐卖出去。土盐顾名思义,是从土里熬制出来,想来杂质格外多,味道不好,不知道能不能用自己前世的知识,对食盐重新进行过滤,改善品质。不过最大的难题,还是市场饱和。

    现在杜中宵已经慢慢明白过味来,并州的食盐本就是强行抑配民户,家家都不缺盐,多出来的盐到底卖给谁去?盐制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想到这里,杜中宵不由苦笑。自己只是头脑发热了一下,为百姓着想,就跳进了别人的坑里。

    。

第6章 偶遇() 
永利监在并州城南,汾河岸边不远。杜中宵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知监傅瑞带着官吏迎在门外,见到杜中宵一行到来,上前见礼,迎入监内。

    一进永利监,杜中宵便就见到空地上堆着的一大垛一大垛土盐,上面只用草帘盖着,布满尘土。由于雨水浸润,脚下也白花花一片,好似走在雪地上一样。

    到了官厅分宾主落座,傅瑞吩咐上了茶来,讨好地道:“签判,此地井水多碱,不能饮用。点茶的水是小的特命人从山上取来,是为甜水。”

    杜中宵饮了一口茶,面上没有表情,随口问道:“知监,怎么这几年积压了如此多的土盐?”

    傅瑞道:“前些年与党项战事紧,缺少钱粮,从民间收买的盐便就多了,以充军费。自去年与党项议和,这盐便就没了去处,积压下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问:“那前几年收上来的盐,卖往哪里?”

    “还能卖往哪里?无非是近便州军。战事一起,又要买马,又要粮草,处处要钱。朝廷哪里有许多钱?收了盐上来,一一作价,当作钱发给商户百姓呗。”

    杜中宵听了,一时无语。说白了,就是应付前几年的战争经费,收了盐上来,当作钱使。至于这些盐强配下去,百姓有没有用,那就不是官吏们考虑的事情了。现在战事结束,用钱少了,这些盐便就积存在这里,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若是不进行处置,就以外面的堆放条件,年深日久,没几年也就剩不下多少了。不过盐场里没有了盐,官府的账上有,到时还是要想办法销账。

    看知监傅瑞和几个人吏,都无精打采,衣服破旧,有的快沦落成乞丐样子了,杜中宵心中的很多话也说不出来。土盐积压,上面也没什么钱拨下来,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喝了一会茶,杜中宵试着问道:“知监,你在这里多年,可有办法把积压的盐销出去?外面露天堆着,日晒雨淋,总不是办法。盐销出去,日子才会好起来。”

    傅瑞连连摇头:“这盐泥沙不少,味道又苦涩,卖给谁去?若不是官府强行抑配,就连新收的盐课都卖不出去,更何况积压的这些。签判,不瞒您说,这盐跟泥土也相差不多。我们这些管盐监的,因为积的盐多,州里用盐抵我们的俸禄,但凡有办法,还会如此?”

    说完,指了指自己身上破旧的官服,只是摇头。

    看看傅瑞,再看看站在一边的几位人吏,杜中宵也只能摇头。因为积压的盐太多,永利监的官吏都被用盐充抵俸禄,幸亏还发一点禄米,不然吃饭都成问题。盐发给他们有什么用?外面堆得山一样,若是能卖掉,随便刮一点都发财,还用得着州里来发。

    沉默了一会,杜中宵站起身来,对傅瑞道:“我们且出去看一看,收上来的盐到底如何,存放得怎样。知州相公派我来,是要把这盐卖出去,不可马虎。”

    傅瑞等人根本不相信这盐能卖掉,人人懒散,引着杜中宵到了外面堆盐的地方。

    随手掀开草帘看了,杜中宵见这土盐颜色发黄,疙疙瘩瘩一坨一坨,卖相极其难看。用手在一坨盐上摸了一下,放入口中,只觉又苦又涩,咸味并不显著。显然这盐劣质得很,难怪卖不出去。并州这里北有党项的青白盐,南有解州池盐,都是天下有数的好盐,这样的土盐卖给谁去?

    走了一会,看着身边堆着一座一座盐山,杜中宵也只能叹气。都怪自己一时不察,说得口快,上了这一个当。现在骑虎难下,着实难办。这不能怪州里官员坑自己,是自己不了解情况。

    这一座一座盐山的一边,便是汾河的码头。往常盐卖得好的时候,便是直接在码头发盐,沿着汾河运往其他州县。码头那里曾经也很繁华,现在依然有许多旧房子。

    一路走到汾河边,只见河水迅猛,不见一艘船,甚是荒凉。并州正当汾河从山里冲出来的出口,到了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是不适宜通航的。现在雨季刚刚过去,只是偶有船行。

    在河边站了一会,杜中宵心中烦躁,对陶十七道:“你与盐场里的人到镇上买只羊,宰了煮肉,我们饮几杯酒。此事看来要慢慢想办法,一两日间是回不了州城了。”

    陶十七叉手应诺,招呼两个吏人,一起到镇上去。那些吏人本来没精打采,一听说买羊吃肉,顿时精神起来,自告奋勇跟着陶十七去镇上。

    杜中宵指着旁边的一处空房道:“走得烦了,我们到那里歇一歇。”

    到了空房前,见这本来是一处店铺,卖些吃食的,棚子下摆了几副桌凳。几人在棚子坐下,十三郎和几个人吏到里面转了一圈,出来道:“真是好彩,里面竟然有锅盆,正好拿来煮肉。”

    杜中宵也懒得问为何不到官吏的住处去,任由几个人从汾河里打了水来,刷洗锅盆。

    看了一会风景,杜中宵问身边的傅瑞:“我看收上来的盐极是劣质,泥沙又多,颜色又黄,难怪卖不出去。知监,我们若是重新煮过,成雪花细盐,不知好不好卖?”

    傅瑞连连摇头:“签判,没有用的。附近多有民户煮盐,本来不缺,前些为了战事收买粮草,抑配得又多。家家不知堆了多少土盐,再是好盐也难卖。”

    杜中宵听了,颇为无奈。本来盐的质量就不好,还没有市场,此事难办了。

    永利监本就是县级,出了盐场不远,便就是镇子。用不了多少时候,陶十七便就买了羊来,与十三郎和人吏一起,就在汾河边宰杀干净,连肉带骨扔进大锅里,煮了起来。

    看看煮得差不多了,傅瑞高声道:“到那边盐堆里取些盐来,放进锅里。土盐虽然味涩,煮肉却是极好。用土盐煮的羊肉,没一丝膻味,却是别处不及。”

    两人吏人应诺,快步跑到盐场,捧了两大捧土盐,撒到了锅里。又有人到河边寻了些野葱野蒜之类的调料,一起放进锅,大加了两把柴。

    不大一会,便就香气四溢。陶十七取了一大块煮烂的肉,放进洗干净的盆里,端给杜中宵。

    杜中宵被盐场这绝望的处境刺激了,连叫陶十七取带的烈酒来,分给众人。

    喝了一碗酒,直觉得浑身发热,杜中宵呼了一口气,才有些回复过来。

    正在这时,一艘小船从上游下来,到了跟前,船头站着的一个人道:“好香的味道!我们是远来的客人,走得肚饿,官人愿意把肉分润一些难我们吗?”

    杜中宵喝得有些厌烦,正想有人陪自己喝酒,便道:“要吃肉喝酒,尽管上岸!”

    那人道一声谢,把小船摇过来,在码头那里系了,三个大汉上了岸。

    上前唱诺,杜中宵见三人戴着范阳笠,裹着皮袍,不似普通商人。让他们坐了,问道:“看你们不是经商的,不知什么来历?”

    前面的一个汉子道:“官人猜得差了,我们正是经商。在下冯原,这一位是卫八郎,那一位是鲁行远,做些皮毛生意。我们从北边榷场里买了契丹人毛皮,正要去西京洛阳。”

    杜中宵看了看船上,这才看清船舱里都是上好的毛皮,堆得满满。宋和契丹在边境地区有榷场,可以通商。皮毛并不受中原人民喜欢,在双方的贸易中占比不大,多是这些小商户经营。

    几人坐下,公吏为他们倒了酒,上了肉,杜中宵举碗道:“客人远来,且饮一杯。”

    冯原三人举碗一饮而尽,一齐憋红了脸。把碗放下,冯原呼了一口气,大声道:“好酒,从来没见过如此有力气的!再来!”

    杜中宵微笑。烈酒在中原市场并不大,这么多年了,糟白酒就足以供应市场,根本就没有专门酿白酒的动力。但对北方人来说,由于气候严寒,感觉就不一样了。越是往北,越是喜欢烈酒。

    几人喝酒吃肉,冯原说着到契丹的见闻,倒也热闹非常。

    喝了一会酒,冯原对卫八郎道:“我们岂可白用别人酒肉?八郎,到船上取些毛皮,作为谢礼。”

    杜中宵本待拒绝,一眼看见身边的傅瑞满脸喜色,又看他身上破旧的官袍,没有出声。自己可能不在意这些东西,盐场的官吏可不同。他们穷得狠了,一点财货都不放过。

    卫八郎取了几张毛皮,过来送给杜中宵:“些许礼物,还望官人不嫌弃。”

    杜中宵让陶十七接了,随手摸了摸,道:“真是好物,只可惜没有鞣制过,有些麻烦。”

    听了这话,冯原叹了口气:“不瞒官人,北地这种毛皮极多,价钱又便宜。只是他们手笨,极少有鞣制毛皮的匠人,只能这样买回来,到了中原并不好卖。唉,不说中原,就是在北地,鞣制过的皮子也要价高几倍。可惜那里又没匠人,又少药物,这钱赚不来。”

    杜中宵心中一动:“若说鞣制毛皮,河东应该匠人不缺。只是汉人不喜此物,成不了产业。至于鞣皮的药物吗,那还不是应有尽有——”

    说着,指了指身后的盐场。

第7章 一拍即合() 
看了看杜中宵指着的盐垛,冯原不由愣住,问道:“官人何意?盐岂可用来鞣皮?”

    杜中宵笑道:“盐自然不行,但这是土盐,里面有硝的。只要精制,必然有硝出来,正好鞣皮。”

    冯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喃喃道:“原来硝是从盐中产出来的?”

    杜中宵其实也说不清楚提纯盐的时候有哪些副产物,还是来永利监之前,恶补了一下知识,问过熟练工匠,才搞明白。土盐提纯,最早出来的杂物就是各种硝和碱。最早是碱,而后是芒硝,再提纯还可以得到火硝。火硝是火药原料,杜中宵特别关注了一下。

    河东路很多地方都是土地盐碱化的重灾区,生产土盐非常普遍。这个年代作为副产物的硝没有多少用处,都是当作废物弃掉。杜中宵设想过,收取制盐的火硝,用来制火药。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有多想。冯原一说北地缺少皮革鞣制技术,杜中宵才猛然想起来,副产物中还有芒硝。

    冯原觉得稀奇,向杜中宵详细问硝是如何从盐中制出来的。杜中宵只是约略过告诉他,可以从土盐中滤出来,其他的就没有必要详细说了。

    冯原想了一会,猛地一拍大腿:“官人既然说此地产硝,又有制皮匠人,何不开处作坊?我们从北地收买毛皮,在这里鞣制得熟了,再贩卖回去?北地胡人不似我们中原汉人,那里冬天不只寒冷,而且风大,人们最喜皮毛。他们虽然广养牛羊,多产毛皮,懂熟制的匠人却是极少。”

    杜中宵听了有些怀疑:“这生意有得做么?契丹也是大国,岂能缺少制皮匠人?”

    冯原两手一摊:“事情就是如此,有何办法?一过边境,除了云州,北边再无大城。”

    杜中宵想了想,这既跟生产习惯有关,也跟生活习惯有关。契丹纵然有匠人,也大多是汉人,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