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原两手一摊:“事情就是如此,有何办法?一过边境,除了云州,北边再无大城。”

    杜中宵想了想,这既跟生产习惯有关,也跟生活习惯有关。契丹纵然有匠人,也大多是汉人,而且数量不多。胡人逐水草而居,游牧习惯了,向来粗放,缺少匠人本来就是平常事。

    并州北边就是沿边州军,由于边境禁耕,本来人户就少,商业更不发达。如果冯原说的是真的,这生意还真做得来。土盐已经注定难卖了,不如动副产品的脑筋。如果真能做成产业,现在盐场储存的盐可以用来制硝,至于精制出来的盐,反而不重要了,精盐总比粗盐好卖。

    看了看冯原三人,又看了看河中的那艘小船,杜中宵道:“你们三人,能有多少生意?熟制毛皮的生意若是做起来,可是大买卖,不是几人能做的。”

    冯原听了大笑:“官人是看不起我们兄弟?尽管放心,我们这些商人也有行会,都是认识的。若真是有利可图,我自可广招同伴,向这里贩运毛皮。熟制好了,从这里向北运,赚两次钱。”

    杜中宵听他有些门路,详细问了才知道,这些人果然是有行会的。此时最主要的贩运路线,是北地收了毛皮,经并州南下,而后沿大路到西京洛阳,再分销各地。冯原所说的行会,最大的两个聚集地,便是并州和洛阳。

    见众人都有酒意,杜中宵对冯原道:“你既有这条路子,便就暂且在这里住几天,我们仔细商量一番,可此法可不可行。若是可行,我保你赚大笔钱财!”

    到了这时,冯原才想起问杜中宵身份,拱手道:“官人官服不凡,不知是——”

    杜中宵笑道:“我是本州签判,来此盐场办些事情。只要在并州,你们不违法犯科,尽管找我!”

    冯原三人急忙站起身行礼:“原来是签判官人,失敬,失敬!”

    杜中宵酒足饭饱,站起身来抻了一下腰,对陶十七道:“今日便到这里,到镇里寻间客栈,我们暂且住下。等过几日这里有眉目,再回州城去。”

    傅瑞等人对杜中宵与冯原谈的生意并不感兴趣,不过他们已经多日没有酒肉进口,今天尽情地吃喝了一顿,都心满意足。虽然不知道杜中宵要怎么处理储存的土盐,过过口瘾也是好的。

    傅瑞一众官吏相送,杜中宵出了永利监,与冯原一起到了附近镇上,寻了间客栈下榻。

    到了晚上,杜中宵洗漱罢了,在房中看书,冯原找了过来。

    打开房门,就见冯原站在那里神秘兮兮,手中捧了一张巨大的毛皮,见杜中宵出来,忙道:“打扰官人了。小的有事相商,可有空闲?”

    杜中宵道:“夜晚无事,进来讲话。”

    到了房里分宾主落座,冯原把手中的毛皮递上前,口中道:“小的在北地收了一张上好虎皮,也只有官人这种身份,才配得上。官人莫要嫌弃,天气冷了,拿垫着也好。”

    杜中宵这才注意到,冯原手上拿的是一张虎皮,极是亮丽,品相完整。杜中宵两世为人,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虎皮,心中好奇,不由就用手去摸,只觉得光滑柔软。

    冯原不动声色,把虎皮递到杜中宵手里,也不说话。

    杜中宵把玩了一会手中的虎皮,递还冯原:“如此贵重之物,我怎好收你的?且拿回去。”

    冯原哪里肯接?口中连道不值钱,让杜中宵尽管收下,自己的一番心意。

    见冯原坚决要送给自己,杜中宵心中也是喜爱,不过怕此物价钱过高,问道:“似这一张虎皮,不知价格几何?过于贵重,我不敢取,你也不舍送。”

    冯原道:“实不瞒官人,此一张虎皮,若是在并州城里,约值十贯铜钱。”

    听到这个价格,杜中宵出了一口气,不再说什么,收了下来。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冯原来说,十贯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钱。

    见杜中宵把虎皮收了起来,冯原满脸堆笑:“小的吃过晚饭,在房里闲着无事,过来与官人说些闲话。今日在盐场说的制熟皮生意,小的思来想去,是一条发财的路子。只是有一事心里不把稳,特来问官人一声,从土盐里制硝,果然可靠么?契丹云州也产土盐,却没听说他们产硝。”

    杜中宵笑道:“不是土盐产硝,而是制土盐的时候有硝产出来。知其法的,自然能收,胡人不知其法,只知盐,不知硝,也是常事。”

    冯原目光闪动,想了一会,才断然道:“不瞒官人,小的做这生意多年,在毛皮行里,多少是有些名声的。若果如官人所言,可以在这里鞣制皮革,便就大弄!官人若是不嫌弃,这两日便就在盐场里制些硝出来,再找匠人鞣制皮革。若是成了,小的必招呼同行,一起来做这生意!”

    杜中宵见冯原神色认真,知道他说的可能是大买卖,不由也重视起来,正色道:“此事不难!你便在这里多等几日,我招呼人制些硝出来。”

    说到这里,见冯原连连点头,杜中宵心中一动,道:“并州是河东第一大城,若是有个集中做毛皮生意的地方,也该是这里。冯员外,你若是真有路子,招呼得同伴来,官府也给你们行方便。”

    冯原听了大喜:“官人此话当真?”

    杜国宵笑道:“我是本州签判,说了还不作数么?尽管放心!”

第8章 制硝() 
傅瑞看着两个人力各挑着一担盐到了近前,指挥着他们倒在一旁。又按着杜中宵的吩咐,把土盐倒近一个大锅里,化为盐水。直倒了十几担,盐水饱和,才又把盐水舀进旁边的空锅里。

    杜中宵看倒得差不多满了,吩咐陶十七带人在锅下面点燃了煤炭。

    一二十个盐监的库子、斗子等人无精打采地站在一边,看着杜中宵指挥着人忙碌,面无表情,神情木然。最近一两年盐监不景气,他们的生活艰难,对什么事都失去了兴趣。

    这个过程极为漫长,杜中宵见火烧得旺了,便出了棚子,到官厅里去与冯原几人说话。不管是精制盐还是熬硝,现在都是技术机密,不能被外人看见。这个产业做得大了,有许多用处,盐还是小事,各种副产物硝和碱,将来会有大用处,一旦传入契丹,便有隐患。

    并州北面与契丹的榷场在雁门寨,由于契丹禁止市马,羊是契丹最大宗的出口物资。除了每年以万计的活羊,还有大量的羊皮,以及少量的其他动物毛皮。

    冯原对雁门寨一带非常熟悉,向杜中宵讲着那里的地理人情,以及自己经商的一些趣事。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命人上了酒两,自己重又回到了煮盐的地方。

    让熬盐的人试了试煮沸的盐水,发觉底部已经有盐的结晶,杜中宵吩咐人把沸腾的盐水舀出来,倒到旁边用木架架起来的布上,让过滤后的盐水淋入下面的锅中。

    精制盐,过程无非是蒸发、过滤、结晶。不过布骤虽然简单,具体操作却有许多讲究,越是精细得到的盐越是精良。如果没有后面的过滤、结晶,直接在锅里把水煮干,得到的便是盐场里的土盐,质量低劣,含有过多的杂质,不堪食用。比如现在过滤到锅里的盐水,依然可以再重制一遍,待三五遍后,才会得到雪花细盐。

    不过今天杜中宵志不在精盐,而是土盐里的硝,便就省去了这个步骤。

    待到把煮沸的盐水全部过滤完了,杜中宵吩咐人取了过滤用的布下来。只见上面厚厚的一层,色白如泥,数量不少。

    傅瑞见了,忙道“这布被堵住了,不堪用,快快换新布来!”

    杜中宵笑道“知监想的差了,我们要的便是布上的白泥。你们随我来,却把白泥用水洗几次,再蒸煮出来,如雪花一般,便是我们要的硝了。”

    傅瑞好奇,走上前看了又看,口中道“这便是硝么?不知道是什么硝?”

    杜中宵道“这是芒硝。凡用卤土制盐,第一次制出土盐来时,收的是碱和硝,不过那时的硝多是火硝。土盐化为盐水,再次熬煮,出来的便是芒硝了。这是芒硝和火硝物性不同,出产不一。”

    以前在永城的时候,为了制火硝,杜中宵研究过盐碱土的化学性质,对这不陌生。在用盐土制盐的过程中,最开始的步骤出来的是碱碳酸钠,和一部分火硝硝酸钾。对他们进行精制,可以分离两者,这个年代的技术已很成熟。最后对盐进行精制,出来的就是芒硝硫酸钠。各地盐碱土的成分不同,得到这三种副产物的比例也有差别。并州这里,副产物最多的就是芒硝和火硝,碱与亳州相比又少一些。

    其实历史上河东这一带土盐生产一直没有断绝,随着火药技术的发展,火硝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以至于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盐成了火硝的副产品,当时产量非常巨大。杜中宵并不知道这段历史,不过他已经认识到了河东路土盐的价值,不在盐本身,而在于其副产品。特别是河东路还产硫磺,生产火药的条件比亳州好多了,甚至此时宋对契丹的禁榷名单上,都有火硝和硫磺。

    傅瑞觉得好奇,带着几个人力,出去对收集来的芒硝进行精制。此时成分已经比较单一,经过几次过滤与结晶,便就得到了合用的产物。只是色白微带黄色,与雪花相去甚远。

    杜中宵看过,用个布包包了,拿了来到官厅。

    把布包打开来,让冯原几人看了里面的芒硝,杜中宵道“如何?这便是从土盐中制出来的,用来鞣皮最好。此物沿边禁榷,契丹那边并不多见。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缺少匠人,又熟制皮革,还是要靠我们汉人才行。你们不管贩来多少皮毛,我这里都可以招收匠人,鞣制完成。”

    冯原接布包在手,与其他两人传看,还捻了一点在口里尝了,连连点头“果然是芒硝。”

    杜中宵微笑不语,芒硝跟许多类似的化合物都微涩发咸,哪里能够尝出来?

    见杜中宵不大功夫便就制出了许多,冯原心中大定,口中道“官人这里既能制硝,便可广招熟手匠人,把这生意做起来。其实河东一带,不只是城里,就是乡下也有制皮好手,匠人并不稀缺。难的是有人建场置业,把这生意做大。”

    杜中宵道“此事不难。只要会这手艺的人多,就是摊派差役,我也会把找到足够人手。缺的是你们贩来足够皮毛,待熟制好了,再卖到外地去。”

    冯原笑道“熟制了的皮子,不只是可卖往中原,还可卖往北地。官人不知道,那些契丹的游牧人家,为防严寒,穿的都是生皮制的皮袄,既硬不舒服,又易损坏。有了熟皮,谁会去穿生皮?”

    用硝鞣制皮子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手艺,不过这个年代,掌握的人还是有限。特别是中原地区没有穿皮草的习惯,技术发展缓慢。而塞外地区,匠人稀少,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见到了实物,冯原再不怀疑,对杜中宵道“既然制硝不难,那我船上的皮毛,便就在本地全部鞣制成熟皮。待我们用过了饭,与官人一起去找熟手工匠,看看好不好做。”

    杜中宵自无异议。河东地广人稀,不说养羊的人家多,就是山间的猎户也为数不少,能够鞣制皮子的人不缺。生皮鞣熟不过几天时间,并不如何麻烦。

    正在杜中宵与冯原三人说得热烈的时候,傅瑞带了一包盐进来,对杜中宵道“签判快看,我们精制过的盐洁白如雪,不比南边的解盐差了。似这种品相,在城里也不难卖。场里的盐若是全精制一遍,不定能够卖出去呢。以前土盐难卖,还是品质太过低劣,价钱又高。”

    杜中宵看了看精制后的细盐,点了点头。其实河东这里的土盐存在是有其道理的,虽然是从土里刮淋制成,精制后杂质却不多。在盐的成本运输占大头的时候,价格是有竞争力的。

    。

第9章 培根固本() 
三天之后,冯原三人拿着熟制好的毛皮,喜不自胜。一边制革匠人钟阿大与三个同伴,冷眼旁观。

    杜中宵咳嗽一声,对几人道:“如何?不过三天时间,你们的毛皮便就鞣制好了,现在拿着卖到北地去,可涨价数倍。如此从北地买生皮,到这里熟制,再卖回去,省了跑中原数千里路。”

    冯原连连点头:“官人说得是。往常我们贩毛皮到中原,再贩香药、绢帛至北地,往来奔波数千里之远。不只是辛苦,货物价钱变动不常,一个不好便要亏钱。从这里去雁门寨不过三百里路,数日间就可来回,省却许多麻烦。有了这条生路,我们又何必非要去中原?”

    杜中宵笑道:“无妨,你们不去中原,自有其他商人去。有利可图的生意,还怕没人做么?”

    冯原连连称是,以后在并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