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边的王克臣见场面有些尴尬,道:“世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自相公到并州,卖了永利监数十万斤土盐,建起毛皮货场,多少人因此得益。靠着这些发财的人,不见他们说一句好话,吃了一点亏,便就要闹出事端。地方为官,最怕这等人!”

    张旨默默点了点头,道:“事情已经出了,只能想办法安抚。城中亏钱的不定哪个员外,就跟京城里的皇亲国戚有亲,便宜占习惯了,吃亏自然不愿意。”

    夏竦抬起头来,冷笑道:“到底哪些人如此小人,略查一查,便就心中有数了。并州这几年正是赚大钱的时候,自己闹事,这钱就不要赚了!”

第27章 善后() 
花厅里,夏竦膝上盖着虎皮,烤着火,对杜中宵道:“今日张提刑所说的事,不可不虑。此次卖出毛皮,买入香药全是由你操持,这事情瞒不得人。此事你做得极好!为官数十年,我还没有见过理财能如你一般,举重若轻,鬼神莫测。只是这件事得罪了人,要小心应对。谅这些人也奈何不了我,但你就难说了。这样吧,等到年关过了,你到大通监去,处理那里的积铁。最好让那里冶铁,也如并州这里的毛皮生意一样,兴盛起来。趁着这个时间,我把城里闹事的那些人料理了,免出麻烦。”

    杜中宵拱手:“谢相公提拔,卑职遵命。”

    夏竦是什么人?庆历党人上台,实际针对的不是吕夷简,而是夏竦。可数年功夫,最后是庆历党人被贬,夏竦重又翻身。跟他斗,写文章辨论他不虚,玩阴的他更不虚。庆历新政失败的导火索,便是夏竦让婢女模仿石介的笔迹,让富弼行“伊霍之事”的那封信。这种阴招他都能用得出来,几个城中的富户员外,料理了就跟捏死几只蚂蚁一样。

    夏竦眯着眼,想了一会,才道:“那些欲乘机闹事的人家,你觉得如何处理好?”

    杜中宵拱手道:“此事简单,只要让毛皮和鞣革两个行会,不收这些人家,甚至不与他们做生意就好。现在并州城里,想赚钱离不开这两个行业,不得入行,急也急死他们了。”

    夏竦微微摇了摇头:“这些人都有家底,只是不让他们入这两行,只怕还不会痛。”

    “相公,凡事要向前看。毛皮和制革这两个行业的人,赚到了大钱,自然就会买房买地,做其他生意。他们手中有钱,谁能竞争得过?过上几年,其他人也就支撑不住了。”

    夏竦想了想,笑着点了点头。并州因为毛皮生意发财的人家,发迹非常快。手中有资本,免不了向其他行业扩张,其他行业的商人根本就竞争不过。最简单的,城中的酒楼,短短半年时间,就有近一半转到了毛皮商人手里。这种趋势不断向其他行业蔓延,要不了几年,每个行业的大商户,都会与毛皮产业有瓜葛。要么自己进入毛皮产业,要么被毛皮产业的商人收购。这是大势,改变不了。

    从亳州到河东路,夏竦雄心万丈,要借此翻身。边路最怕的是什么?没钱。河东路十几万大军,喂这么多张口可不容易。但话说回来,手里有钱,便就大有可为。

    夏竦正在策划过年之后,自己带大军去巡边,向契丹和党项显示武力。去年党项与宋议和,紧接着与契丹交恶,发生大战,最终战胜了契丹。两国交恶给了宋机会,哪怕不打仗,武力巡边也可以给两国施加压力,得到外交上的好处。这个时候杜中宵赚进大笔钱财,给了夏竦急需的财政上的支持。所以这个时候谁说杜中宵的坏话,夏竦就让他好看。

    向杜中宵交待了大通监的事务,又询问了对付闹事商人的办法,夏竦才让其离去。

    离了夏竦住处,杜中宵迎着寒风出了一口气,看着雾气在自己面前凝结。此次事件,夏竦从香药的价格涨跌中也赚了不少钱,不过对他来说,这不是支持杜中宵的理由。一起赚钱当然好,但夏竦不会因为给自己好处,便支持庇护一个手下。一个政治人物,首先从政治上考虑问题。

    从杜中宵在永城的施政,到并州之后,又解决了永利监土盐的难题,建起有利可图的毛皮产业,夏竦认识到杜中宵是个理财的能手。天下间许多难事,为什么难?归结到最后无非是缺钱二字。如果杜中宵能够给以财政支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同时与契丹和党项接壤的河东路有许多文章可做。这才是夏竦坚定不移地支持杜中宵,为他解决一切难题的原因。

    想到这里,杜中宵自嘲地笑了笑。自己这位上司,私财想要,公财也想要。私财自用,公财可以搏前程,缺了一样,自己在他眼里只怕就不合格。

    杜中宵的住处不远,院子里十三郎正在教陶十七练武,见到杜中宵回来,一起叉手唱诺。

    到厅里坐下,陶十七上了茶来,杜中宵道:“适才相公吩咐,等到过了年节,便就到大通监去。”

    十三郎听了,低声嘟囔:“才从那个永利监回来几个月,这就是要到大通监去。并州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多监?也不知离这里远不远。”

    杜中宵笑着道:“不远,一百余里而已。十三郎,听没听过并刀如水?这里自古以来就产铁,岂会没有铁监。永利监和大通虽然同为监,产的东西却不同。”

    十三郎喜道:“原来并州这里还产好刀!官人,我们可跟在永城一样,打些好刀。”

    杜中宵摇了摇头:“并刀说的是剪刀,天下名品,京城里价格格贵着呢。这里比不得永城,到处都是大军驻扎,打了好刀卖给谁去?只怕会被收到军里去。不过只要有铁,总有许多事情可做。”

    一边的陶七郎道:“说起铁来,官人,前些日子永城的苏官人不是来信,说是我们留在那里的那台蒸汽机,他改了又改,已经难跑了吗?还说要拿去耕地呢!既然并州有铁,不如再制一台出来。”

    “难喽!”杜中宵摇了摇头。“虽然我现在官位更高,但却只是幕职官,手中无权。比不得在永城的时候,是一县之长,满县工匠随便使唤。现在要做,我哪里找那么多工匠去?”

    陶十七道:“大通监既是铁监,必然多铁匠,应该不难吧。”

    杜中宵道:“你想得差了,那里是冶铁监,铁匠未必就多。大通监多山地,人口不多,哪里需要许多失器?用的铁器多了,铁匠才多。是以越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产铁,也有铁匠。”

    陶十七有些失望:“在永城摆弄了几年,才制一台车出来,就此丢弃,有些可惜。”

    “急什么,以后有了机会,自然可以再制一台。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苏颂改得好了,制出的新车真能上路奔跑呢。不像在永城时制的那台,又笨又重。”

    到了并州,杜中宵便忙于处理各种急事,使院杂事又多,没有什么空闲,对蒸汽机的研究不得不停了下来。此次去大通监,离开并州,必然会清静许多,可以把以前的研究拣起来。说到底,杜中宵建再多毛皮之类的产业,也不能跟蒸汽机这种东西相比。这技术一旦成熟了,天下就将大变样。

    大通监本有东西二冶,与旁边的石州分分合合,现在只剩东冶在并州治下。由于交通不便,铁不方便外运,这些年冷清不少。前几年,大通监从下州地位的监降为了县级,由交城知县兼任知监。杜中宵到了那里就一切自己说了算,不似并州城里,处处挚肘。

    在杜中宵心里,最有前途的产业是什么?当然是煤铁。跟这种直接提升国力的产业比起来,毛皮产业算什么?虽然现在不到煤铁当家的时候,也可以先攒些经验。

第28章 难题() 
大通监在交城县,离汾水不远,扼吕梁山东出路口。监位于狐突山西义泉社,群山之中,离县城数十里远。此地铁矿丰富,又多山林,冶铁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

    新年过后,春寒料峭,积雪未化的时候,杜中宵带了陶十七和十三郎,到了大通监、

    知监李规带了一众官吏,迎出十里之外,接了杜中宵一行。

    杜中宵见所谓的大通监,不过是草屋几十间,周围围了一圈篱笆,甚是简陋。这里的产业单一,几乎全部跟冶铁有关,不要说比并州,就是跟自己见过的所有县城都无法相比。

    到官厅里坐定,李规拱手道:“签判远来,在下与本监官吏,备了个酒筵接风,万莫嫌弃。”

    这是官场常规,杜中宵谢过了,问道:“知县,据说本监积压数十万斤铁,可有此事?”

    李规摇头叹了口气:“确实如此。前几年与党项开战,河东路行用铁钱,铁监甚是红火。不想行用铁钱后,民间盗铸极多,不几年下来,铸钱便就无利可图。铁课积压下来,可不就数十万斤。”

    杜中宵前世就听说过劣币驱逐良币,河东路这里便就真切上演了一回。河东路行用铁钱后,官方出的钱还算精良,币值稳定。过不多久,民间盗铸蜂起,质量低劣,币值迅速下跌。为应对这种情况官府又昏招迭出,如铸大钱,当五当十,盗铸更加厉害。几年时间,本来铜铁钱并用的河东路,日常交易中已经极难见到铜钱,就连官铸的铁钱也少见。大通监接着铸钱,铸得越多亏得越多,便就停了下来。

    铜钱就有民间盗铸,不过由于原料难得,为害尚不严重。铁则随处可见,河东路很多地方又有冶铁的传统,一用铁钱,钱法很快败坏。

    李规的正职是交城知县,大通监知监只是兼任,很多情况也不了解,讲的并不多。

    虽然官方的铁积压,这附近的民间冶铁还是很红火,沿着汾河一直卖到中原。有冶铁就有铁课,大通监的积铁越来越多,成了麻烦。官方的账就是如此,明明铁积压在那里卖不出去,可官员不敢随便低价出售,不然无法对上面交待。铁越积越多,哪怕烂掉,也是不敢卖的。

    在官厅里聊了一会,李规带着杜中宵视察大通监的积铁。

    一如永利监的土盐,这里的积铁同样堆在场地上,大多搭个简易的棚子,有的连棚子都没有,日晒雨淋,已经锈蚀得厉害。这个地方铁不值钱,只有五个库子三条狗,看着数十万斤铁

    杜中宵大略转了一转,也是发愁。这些多是生铁,价值不高。关键是周围的山间到处都是冶铁的人家,在大通监里,就可看见山间烧炉的浓烟。民间冶铁的铁课是十分之一,官方的铁价高,在民间的铁竞争之下,这里的铁根本就卖不出去。往年都是靠着铸钱,加上输往州里的都作院。现在钱监停了,与党项的战事结束,都作院也不要铁了,只能堆在这里。

    看过了存铁,李规道:“本监还有其他几处存铁的货场,都是冶炉附近,与这里相差不多。自与党项议和,都作院不再打制兵器,存铁便就越积越多。现在诸处货场都已经存满,再收铁课,已经无处存放了。我曾上书朝廷,停收铁课,让民间输钱。怎奈百姓不愿,无法可想。”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跟土盐和毛皮等一样的问题,官府收的是实物税,收上来之后卖不出去,便越积越多。土盐是官方专卖,总有办法可想,毛皮则是市场需要,铁的问题更加麻烦。

    交城和文水两县,是河东路的冶铁中心,产铁极多。市场被民间的铁占住了,官方的铁除了自用没有更多的办法可想。如果把这里的铁外运,又没有人付运费,处理起来极是麻烦。

    这里跟杜中宵待过的永城县还不一样,那里需要从外地输铁打制农具,这里却缺少铁匠,连那样的办法都不行。靠打制成农具等产品,在这里有些困难。

    看过了货场,回到官厅,杜中宵问李规:“知县,钱监离此远吗?”

    “不远,转过那个山头的山谷里就是。不过由于盗铸太多,铸钱无利可图,钱监已经关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想了想道:“此地在群山之中,人口稀少,处理积铁还是要从铸钱上想办法。”

    李规连连摇头:“不瞒签判,用铁铸钱,能想的办法我都想了。怎奈现在钱贱物贵,铸了就亏,只好停下。我打听过了,现在各地行用的铁钱,多是本地盗铸。不要说官钱,就是民间盗铸的粗劣钱,运到外州就要亏本。唉,行用铁钱,着实有许多不便。”

    杜中宵知道,大通监落到今天的窘境,肯定有许多不得已的原因。若是很容易就解决掉,决不会换了几任知县,还是要等着自己来解决。

    想了想,杜中宵问李规:“知县,不知附近的锡价如何?”

    李规道:“河东路不产锡,价钱可是不便宜。怎么,签判要铸铜钱么?本地倒是也产铜,只是矿脉难寻,冶炼极难,并不容易。”

    杜中宵听了一喜:“本地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