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听了一喜:“本地产铜么?倒是没有想到。”

    问过才知道,交城山里确实有铜矿,而且从很久之前就有开采。到了现在,易采的矿苗早已经被人采净,基本没有人开采冶炼了。

    听了李规的介绍,杜中宵只好打消了采铜的念头。再三盘算,才道:“大通监四处环山,除了山里的冶户,人户绝少。数十万斤铁,处理起来着实不易。我初步打算,是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征调治下的冶户,先把积存的生铁炼成熟铁。炼成熟铁之后,可想的办法就多了。如果再能够买入适量的锡铅,便可重新铸钱。大通监在深山之中,不铸钱,便就很难有财力处理铁课。”

    李规道:“能够铸钱当然是好,只是铁钱价贱物重,一个不小心便亏了本钱。川峡四路用铁钱,他们那里有交子务,不需长途运输。陕西路也是一样,又有茶引,也用交子,不然怎么行?如果河东路也有交子务,铁钱才勉强铸得。”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知县放心,我有其他办法。铁钱难行,一是重且便宜,再一个是民间盗铸太多。如果我有办法,让铁钱更贵一些,又让民间难以盗铸,想来也是可行的。”

第29章 去不去?() 
山路上转过一弯,唐孔目指着前面半山腰道:“签判,那边就是本监炒钢的地方。两个大户陈家和牛家,各有几座冶炉,专门用来炒铁。山下面的那个村子,名为铁匠炉,全是打制铁器的铁匠。因那里有一座寒潭,用来锻铁最是合适。”

    杜中宵看着前方,点了点头。大通监治下冶铁的地方众多,但炒钢和锻造铁器的地方,则只有寥寥几处,这里便是最大的一处。上面炒钢的地方旁边就是煤矿,所用生铁则从附近冶炉买来。

    李规是交城知县,接待了杜中宵后,便就回到交城去了,留下唐孔目听候杜中宵使唤。唐孔目是隔壁文水县人,在大通监做事多年,对这里熟悉无比。

    众人到了半山腰处炒钢的地方,只见依着地势,分成两处,挖了七八座炒钢的地炉。每座地炉均不太大,每次出熟铁几百斤。炉子不远,则是一二十个铁匠,围着铁砧打个不停。

    炒钢炉这里的铁匠并不打制铁器,而只是对炒出来的钢初加工,去除残渣,打成钢锭或者规格不一的钢条。是以这里的铁匠不需要什么手艺,只要有力气即可。

    看见杜中宵一行过来,两个中年人迎上来,早早拱手行礼:“孔目前来,不知何事?”

    唐孔目上前,指着杜中宵道:“这是本州签判,前来查看大通监。你们是本地炒钢大户,是以专门过来,看看你们这里情形到底如何。”

    两人听了,急忙对杜中宵行礼。

    唐孔目介绍道:“这一位是牛主管,那一位是陈主管,日常都是两人在这里看着。”

    行礼毕,牛主管和陈主管把杜中宵让棚子下,吩咐人上了茶水,殷勤伺候。

    杜中宵看了看四周,部两位主管:“你们每家,在这里有几座炒钢炉?每日能出钢多少斤?”

    陈主管道:“回官人,小的家里有五座,牛主管家四座。现在生意不好,我家开了三座,牛主管家开了两座,每天能出两三百斤钢,聊以糊口。”

    “不错,不少了!”杜中宵点了点头。“这里出的钢好么?里面的残渣多也不多?”

    陈主管道:“小的们都是数代在这里炒钢,格外用心,出的钢自是极好的。除了下面铁匠炉的匠人使用,还有不少卖到山外。不是小的吹嘘,附近数县农具,都是小的们的钢铁打制。”

    杜中宵笑着点了点头,转身看旁边打铁的那里,火花四溅。十几个壮汉赤着上身,挥舞大锤,打着铁砧上的铁锭。烧红的铁块看得清楚,残渣着实不少,打制不易。

    见杜中宵不说话,陈主管和牛主管都心中忐忑,低声商量一会,陈主管才上前道:“官人,今年生意不好,小的两家就只开了半数的炉子,产钢不多。上交的铁课,着实只有这么多。”

    杜中宵转身看了看两人,笑着摇了摇头:“放心,我不是来催你们租课的。现在监里铁积出山,收了你们的铁也无处存放。今天来,是看看你们这里的人手足不足,我有些事情要做。”

    陈主管松了一口气,拱手道:“不瞒官人,新年刚过,不是繁忙季节,还有不少佣工未到,人手有些不足。若等上个把月,人到得齐了,任凭官人使唤。”

    杜中宵道:“我如何等得了一个月?并州城里,我不知还有多少事情要做,在大通监待不了多少日子。放心,我不是差人打铁,而是找几个熟手,帮着我在监里建几座炒钢炉。”

    陈主管怔了一下,急忙问道:“敢问官人,因何要在监里建炒钢炉?”

    “这些年来,大通监收的多是生铁,既不好卖,也难以打制刀剑农具。炒成钢,到都作院打制刀剑也好,制农具也好,总好过放在那里生锈。”

    牛主管见陈主管不说话,心里有些着急,上前拱手:“官人,你们看我们这里,人手不足,实在抽不出人手帮官人做活。炒钢这种活计,从炉里出来必须及时锻打,不然就成废铁。若是官人抽人去,我们就要停下几座炉子。不说一家老小生计,现在制出来的钢,都是外地客商交过订金的,耽误不得。”

    杜中宵看着牛主管,点了点头,也不理他,转身对陈主管道:“并不需要多少人,只要你们找几个会垒炒钢炉的,随着我去就好。大通监自有厢军,可以做事。”

    陈主管看了看牛主管,低下头不说话,显然心里一样不愿。

    杜中宵笑着摇头:“我看了你们这里的炉子,虽然形制整齐,修的时候用了心思。恕我直言,其实还不够好。一是炒的钢不好,再者费炭太多。你看附近的山林,因为常年冶铁,十里之内都没有大树。你们伐树烧炭用来炒钢,不说炭价昂贵,这些山上没了树木,也难保水土啊。”

    陈主管忙道:“官人,这里自古以来冶铁,可不就把树伐光了。现在山里冶铁的人家,其实多用石炭,用木炭的极少,伐树的人不多。我们炒钢不能用石炭,不过炉子小,又能砍得了多少树木?”

    杜中宵叹口气:“虽然你们用得少,奈何树木存量已经不多,伐不得了。你们抽你去帮着我制炒钢的炉子,我教你们的个法子,用石炭炒钢。这法子中原地区用的不少,反是你们这里没人使用。”

    牛主管连连摇头:“用石炭冶铁倒也罢了,从来没听说过还能炒钢。官人,我做这活计几十年,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石炭入了炒炉,就难有钢水出来——”

    看着牛主管自负的样子,杜中宵笑着不说话。

    这里用来炒钢的是小地炉,木炭跟生铁一起加进炒钢锅里,待生铁化成豆渣一样的半液体,使劲搅拌,使铁水中的氧与炭结合,成为熟铁。这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法,一是温度不够,二是炭同时作为燃料和还原剂会消耗氧气,要求很高,必须要用好炭。别说是用煤,就连一般烤火的炭都不行。这两家在这里炒钢,早已把周围几个山头的大树都砍光了,只能从远处买炭。

    依着前世的知识,杜中宵对炒钢的化学反应了解个大概。这个过程本就是要消耗生铁中的碳,跟炭接触本就不对,最好是隔离开来,便是反射炉。这倒不是超越时代的知识,中原地区就用反射炉,只是没有传到这里来罢了。当然杜中宵在永城县的时候已经对炒钢炉进了改进,提高了温度,也提高了效率。

    从这里征人去帮着自己建炒钢炉,当然是征用他们的人力,但也是向他们传播知识。到这里来找这两家大户,杜中宵完全是出于好心,就看他们识不识抬举了。

第30章 侥幸() 
孙承平好奇地看看四周,小声问身边的陶十七:“炒钢的炉子,都要依山而建,埋在地里,炉里的火温才能保住。这里地势平坦,并不合适,怎么到了这里来?”

    陶十七道:“监里要建的钢炉,与你们的炉子不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的。放心,我在亳州的时候建过,形制一清二楚,你只要遵照吩咐做就好。”

    孙承平连连摇头:“既然你们知道如何建炉子,又何必找我们来?”

    陶十七拍了拍他的肩膀:“官人说了,地理不同,建炉子用的材料便就不同。比如用什么土涂抹炉壁,用什砖来垒炉膛,非你们这些本地人哪个说得清楚?”

    孙承平点了点头:“这倒是的。建炉用的材料不对,可炒不出好钢来。”

    昨天到铁匠炉附近找炒钢的大户,陈家和牛家百般不愿,用各种借口推托,最后杜中宵嫌麻烦,便就放弃了。好在离着那里不远,孙承平这一家也有一座炒钢炉,因为生意不好,还没开炉。杜中宵只是要找个经验丰富的人,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之类,便就雇了孙承平来。

    孙承平和三个儿子在家无事,看在一天一贯钱的份上,开开心心地来了。

    杜中宵确认了地势,对带着厢军干活的常都头道:“就是这里了。这里地势尚算平坦,那边一条小河的河道深邃,最是合适。前两日我制了一副图,写好了各处的位置,你召集泥瓦匠人,与手下的厢军一起,这便开始吧。那边制炉子的二十人,你分派了之后,听陶十七指挥。”

    常都头叉手唱诺,接了杜中宵的图,去安排人手。

    大通监曾经是下州,治下矿冶极多,有不少军兵驻扎。虽然现在冷清不少,大部分的军队还在,人手倒是不缺。只是监里没钱,最近这些兵士钱粮不继,士气不高。对于干活的人,杜中宵一向大方,先给他们足额发放了欠的钱粮,才征调了常都头手下的人前来做事。

    吩咐完了常都头,杜中宵来到陶十七和孙承平这边,几人急忙行礼。

    杜中宵道:“我从厢军调了二十个人来,帮着你们建炉子。这里一切由陶十七作主,孙员外从旁协助。炉子的形制便如在永城县时,可以稍大一些。此地存铁不少,可以起三座。”

    陶十七叉手唱诺。

    杜中宵看了看周围,各种工具都准备齐全,便吩咐几句,到了不远处的河边,坐在交椅上晒太阳。

    大通监选在这个地方,便是因为旁边就是河,用水方便,且铁可以由水路运出。只是河太小,只能行小船和竹筏,行不了大船。

    杜中宵把炒钢炉建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条河。有前世的经验,便就知道在蒸汽机能用之前,要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从大通监向上,这河便不再行船,河道又深,正好用来筑坝,建造出水力锻锤。到时炒钢炉出来的钢,可以趁其红热之时,及时锻造,节省燃料。其实不止是锻造可以炒钢连作,冶铁也可以跟炒钢连作,充分利用热量,节省燃料。

    河上筑坝,装水力磨坊,以前非常盛行。不过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水坝一筑,影响下游用水。不管洪涝灾害,筑坝的地方大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加重灾情。正是因为如此,中原的大部分地方不是允许筑坝的,开封周围,仅有几座官营的水磨。

    这里是深山之中,杜中宵筑坝没有阻力,可以利用大通监,建一处冶铁中心。要处理大通监的积铁问题,杜中宵想来想去,还是增加加工能力,把生铁加工成优质钢铁。

    那边陶十七在地上堆了一个炒钢炉的简易模型,仔细讲给孙承平听。孙承平非常好奇,从来没见过这种炉子,听得非常认真。

    反射炉是间接加热的办法,不但提高了炉温,而且燃料与铁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可以使用煤炭,不会对钢铁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到底是炒了一辈子钢的人,陶致讲了结构,孙承平便就明白了这种炉子的原理,心中暗暗庆幸。幸亏自己答应前来帮着建炒钢炉,学到了这些,回去自己也可以建一座。这种炉子不但是可以使用石炭,节省燃料成本,而且炒出来的铁更多,质量更好。

    一边蹲着的孙大郎看父亲听得认真,低声对身边的弟弟道:“却没想到监里是要建这种火炉,可比我们从前的小炉强得多了。等到我们学了回去,靠这炉子就能赚不少钱财。那边陈员外和马员外怕耽误了自己生意,百般推托,不肯前来。等到我们的炉子建起来,不知道要多后悔!”

    孙二郎撇了撇嘴道:“他们两家站着好地势,这些年赚的钱也够了。”

    孙大郎连连点头,眉开眼笑。因为这一次意外,轮到自己家发迹了。炒钢的成本极大,不是一般民户负担得起的,孙家只能勉强维持一座小炒钢炉,基本不雇人,一年赚不了多少钱。倒是陈牛两家,财力雄厚,一年不知道赚多少钱,让孙家的人羡慕不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