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州是藩镇,治下以蕃人为主,军权受到限制。张是府州人,但并是不折家部将,他以战功迅速升迁,明镐举荐他为沿边都巡检使,已与折继闵平起平做。折家作为藩镇,只能指挥蕃兵和乡兵。麟府路的禁军和厢军,是由并代路钤辖兼任管勾麟府路军马事统一指挥,下面部将主要有都监张、部署王凯和折继闵,其中折继闵指挥编入禁军和厢军序列的蕃兵。

    与党项的战事平息,折继闵的地位下降,在边事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张从岢岚军来,这一带与他共同决定边事的,只能是杜中宵。虽然官职较低,杜中宵怎么也是总揽一地的知军,统管军政民政。

    吩咐陶十七等人停住,杜中宵带了十三郎等几个随从,前去迎接张。

    向西行了数里,就见在山脚下,约有数百兵士。杜中宵住马,派人前去通禀。

    雪花中的天空一片昏间,也看不出时间,张的心中有些焦躁。在他的印象里,这里数里内一片荒凉,只有董家寨一地可以驻军。新任知军杜中宵在这里搞营田务,也不知是个什么样子。数月时间,最多也就几个村落,数十人家,怎么能招待得了自己五六百兵马。

    张巡边带的粮草不多,全靠沿途补给。这一带哪里有堡寨,哪里有蕃部,张都烂熟于胸,一般不会出意外。这次是因为偏头寨被废,那一带的蕃部被契丹人逼迫逃亡,才如此窘迫。

    得知杜中宵亲自来迎,张吃了一惊。遇到火山军的巡边士兵不奇怪,这么短的时间,杜中宵能够迎上来就让人惊奇了。吩咐了部将,张打马上前。

    见到前面一个少年官员,张知道是杜中宵,上前叉手行礼。

    杜中宵回礼道:“都监远来辛苦。不巧今日下雪,大军不好在野外逗留。离此不远,是本军的一处牧马地,都监可带手下兵马,去那里歇息。”

    “牧马地?”张心下疑惑,什么时候火山军还有地方专门牧马了?也不好问,与杜中宵作别,回去安排兵马,由杜中宵带来的人做向导,向不远处的牧场行去。

    雪越下越大,已经不适合行军,张收中焦急,问身边的杜中宵:“知军,牧马地还有多远?这般大雪,大军行进艰难。若是太远,便就在此地扎营便了。”

    杜中宵道:“一两里外就是了。都监稍安勿躁,牧场虽然房屋不多,但燃料充足,又有粮食,足够大军驻扎。我看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到了牧场好好歇息一番才好。”

    话单刚落,那边陈勤已经带着牧场的人迎了上来。漫天雪花中,露出房屋的影子。

    张出了一口气,一转头,看见不远处趴着两根巨大的铁管。一时好奇,问杜中宵:“知军,那里怎么有铁堆着?这样大铁,着实罕见。”

    杜中宵笑道:“那是我新制的火炮,犀利非常。知军如急着赶路,明天我带你看放炮。”

    

第68章 有好酒() 
“放炮?”张岊摇了摇头。这个年代的砲是石砲,其实是投石机。这两根大铁管怎么放砲?张岊想不明白,也懒得去想。雪地里走得久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找到宿营地。

    走不多久,就看见树木围起来的栅栏,听见大雪里的马嘶声。

    杜中宵对张岊道:“前边就是牧马地,有几处房屋,是牧马人住的。都监可与我歇在那里,全军在附近扎营。离此不远有条小河,因是从地底流出来,并不结冰,可以取水。”

    张岊点头,吩咐部将跟陈勤的人一起,查探周围地形,准备扎营。牧场只有几间住人的房子,张岊所部数百人,还是要在外面扎营。

    见到眼前出现两排草屋,在风雪中分外显眼,张岊出了口气。没想到一年不来火山军,这里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连专门的牧马地都有了,甚至建了房子起来。

    纷纷下马,杜中宵把张岊一行让进厅里,吩咐十三郎带人去准备热茶。

    看着十三郎离去的背影,张岊道:“好一条大汉,若在军中,必然是一员猛将。”

    杜中宵道:“这人是十三郎,本是我在宿州为官时治下的农户,见他勇猛,带在身边。”

    张岊点了点头,连连赞叹。他出身低微,因为勇武被选为牙将,与党项之战中屡立战功,一路提拔为礼宾副使,官至都监。自己经历的原因,对十三郎这种猛将苗子特别有好感。

    大宋立国数十年,不乏从小卒升至高位的将领,张岊如是,现在真定路都部署狄青也如是,在禁军中并不罕见。这跟宋朝的军制有关,从制度上,宋军比较注重依据战功选拔将才。天下军兵,凡身材高大勇武有力者选入禁军,禁军再进行选拔,优秀者入上四军。上四军是第一等精锐,所谓首战用我,参加的战役极多。其中的小卒,只要在战场上立功,便被擢为小军官,再依次晋升。现在的管军大将,有一半就是这样从小卒升上来,这是宋军的一个特点。

    有时候杜中宵想,宋军的这种选拔制度,按前世的说法,是非常合理的。名将不问出身,只要敢打敢拼,就有出头的机会。而且没有天花板,在军中可以一直升到最顶层。然而最大的问题,是禁军小打小赢,大打大输。一两千人的战斗,禁军不管是对契丹还是党项,大多都处于上风。但几十万人的决战,禁军大多都会一败涂地。对于精锐禁军来说,战斗力不是问题,组织与指挥的能力肯定是有大问题的。这是从五代军阀时期传下来的胎里病,过于注重个人勇武,军功过于注重战阵杀敌,而对于组织和指挥能力重视不足。当时代变化,从军阀混战转变为大统一王朝的国战,便处处不适应。

    五代时候,军阀要生存,大头目有自己的精锐亲兵,小头目也有自己的精锐,都是精挑细选,首领有绝对的权威。合到一起作战,只要上下首领同心同欲,便纪律严明,所向披靡。如果意见分岐,战事往往根本组织不起来。到了大一统王朝,这种小集团被限制,整个组织便涣散了。

    一千年前,秦国依靠军功爵制和以首级计功,混一六国,这给了后人很多错觉。秦国的成功,更多的应该归功于其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其次才是战意盎然的士兵。秦军的中高级将领,也很少从普通小兵中选拔,而更注重将才。组织和指挥能力,在高级领中,是比个人勇武更加重要的因素。

    哪怕对党项战败,宋军中也不乏猛将,但能够指挥大规模战役,又有人望的,确实没有。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这是杜中宵面对宋军,直觉中就感到不靠谱的。现在一些管军大将,不说靠家世升迁,根本不能上战阵的,就是凭着军功升上来的,很多也是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筹全局。用前世的话来说,就是不乏好连长好团长,但是没有好指挥好司令。

    杜中宵很喜欢十三郎,但在他没有学会组织战事,指挥战役之前,还是做个随从好。

    在厅中落座,张岊奇道:“咦,这里面倒是温暖如春。”

    杜中宵道:“此地石炭不缺,屋里建了火道,外面烧着炉子,自然温暖。”

    张岊听了喜道:“既是石炭不缺,可发些到军中,让将士们烤一烤火。他们从雪中下山,这一路冻得惨了。烤了火,再烧些热汤,安心过上一夜。”

    杜中宵摇摇头:“都监不知,石炭是有臭气,用来烤火,一个不小心就会中毒而死。只能在帐外点些火堆,让军兵烤火,身上热了再入帐歇息。”

    河东路煤炭到处都是,冬天烤火可能中毒时有传说,张岊也有耳闻,也不坚持。吩咐亲兵,各军组织在帐外烤火,轮流当值。他们带得有粮食,搭起营帐后,埋锅做饭。

    杜中宵道:“牧场养得有羊,我这里选十只,宰杀了分到军中。羊肉虽不够吃,煮成汤分给兵士也是好的。这种天气,喝上一碗热汤,暖暖地歇息一夜。”

    张岊没见过这种吃法,说了一句麻烦,并不坚持。军中吃饭一向讲究简单快捷,有肉要么是大块煮熟,要么烤了吃,哪里会费许多功夫。

    杜中宵精打细算惯了,宰一只羊,那是从皮毛到骨头,一点都不浪费。几个月间,羊肉汤已经在火山军普及,几乎处处皆有。人多一点的地方,就有人专门卖羊汤。家里宽裕一点的人家,都是煮好了黄米饭,到外面买一碗汤,浇在米饭上,既顺口又有营养。

    身子暖过来,杜中宵吩咐上了酒,对张岊道:“火山军地方贫瘠,不产米麦,以前米麦酿酒,价格不菲。这几个月这里学了中原的法子,用高粱、荞麦等粗粮酿酒,价钱便便宜很多。这酒有力气,正适合这种天气饮用,都监尝一尝。”

    张岊端起碗尝了一口,连连赞叹:“好酒!好酒!用高粱、荞麦酿酒,怎么没听过这法子?中原产白酒,我也尝过,与边地并没有区别。”

    杜中宵笑道:“我家里原是卖酒的,这法子本是自家秘法,渐渐传开。北地盛产高粱,再用米麦酿酒着实不值,不如这个法子。这一带地方贫瘠,不少地方只能种高粱粟米,省下米麦来吃。”

    张岊听了啧啧称奇。不过他是将领,不管地方事务,也懒得问杜中宵具体的方法。

    陈勤安排了驻军事宜,回到厅里,安排牧子们端了一大盘熟羊肉来,叉手道:“官人,晚上用些什么菜肴?备的有熟羊肉,只是冷了。刚杀了羊,还有些雪花羊肉,不知如何收拾。”

    杜中宵道:“你备个铜锅来,我与都监吃些涮羊肉,慢慢说话。”

第69章 打出去() 
张岊看着眼前的铜锅,中间烧着火红的木炭,一周都是浓汤,旁边放了几盘切好的羊肉,对杜中宵道:“原来还有这种吃法,以前倒是未见。”

    杜中宵道:“羊肉煮了来吃,等到冷了其实有些膻气,要趁热吃才好。要煮好羊肉,不只是要选好肉,还要选好水,煮得极烂才好入口,耗时太久。不如这样,简便易行。”

    这边说着,陈勤指挥牧子,又端了几小碟酱菜,无非醃黄瓜、糖醋蒜、咸芥菜之类。最后,又上了几样青菜,这个季节也只有菠菜、牛肚菘、藕片等少数几样。牛肚菘杜中宵看着有些像不结球的白菜,只是这个年代没有白菜之名,也认不真切。

    张岊没想到会这么丰盛,看着陈勤带人一样一样端上来,眼睛都瞪圆了。

    最后,陈勤端上几样发好的菌类,又端了两盘豆腐皮上来。

    其它的张岊都知道是什么,豆腐皮却是第一次见,指着问杜中宵:“知军,这是什么?好似面食。”

    杜中宵笑道:“这是豆皮。黄豆打磨成浆,煮熟之后,上面会有一层油皮,一层一层揭下来,便是此物。此物晒干极耐储存,经久不坏,行军时也是一道好菜。”

    张岊听着好奇,夹了一片,在肉汤里涮得熟了,放到口里咀嚼一会,点头道:“味道不错。”

    那边陈勤看见,忙道:“小的该死,忘了上蘸碟。”

    一边说着,一边让牧子端了油碟上来。都是用上好的芝麻酱调成,里面加了蒜茸、香菜、葱花等诸多调料。这才是这个年代所未见的,吃涮锅的真正好东西。

    杜中宵笑着对张岊道:“地方偏僻,时间仓促,都监莫嫌简陋。”说着,夹了一片羊肉片,在锅里涮得熟了,在蘸碟里蘸上酱汁,放进嘴里。

    张岊学着杜中宵的样子,又夹起一片豆腐皮,在蘸碟里蘸了,放进嘴里咀嚼,点头道:“如此果然有味道许多。知军,这真是菽豆做出来的?行军带着倒是好物。”

    杜中宵道:“当然。此物前边营田务衙门里还有许多,到时都监带些走。”

    此时豆腐并不普及,更不要说豆腐皮了,市面上根本见不到。朝廷征集的马料中,黄豆是饲料的一种,与高粱、荞麦等杂粮是同等待遇,可见黄豆的很多用处都没有挖掘出来。杜中宵用来榨油,用来制各种豆制品,大大拓广了黄豆的用途,大多外人都没见过。

    在张岊眼里,今天的菜是极丰盛了。羊肉片涮着吃,是以前所从未吃过的味道,还有数种酱菜和绿叶菜,外面下着雪,这可是极难得。

    吃了几碗酒,吃了一盘肉,张岊出了口气,一天的疲惫尽皆散去。

    放下碗,张岊道:“知军到这里不过半年,能建起营田务,这里还有牧马地,委实让人敬佩。不知现在这里养了多少马?若是缺好马,我可以从府州军中调几十匹过来。”

    杜中宵道:“谢都监好意。北边的小蕃部来营田务投奔,献了些马来。现在本军的广锐指挥,已经补齐了战马,这里还养了两百多匹,倒不缺乏。”

    张岊吃了一惊:“有这么多马吗?知军用心了。”

    火山军并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