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三人一起看着赵宗本,问道:“哥哥因何如此说?”

    赵宗本道:“你们想啊,本来一家出逃,其余几家推说不知道就好。现在编为保伍,一人逃了,其余几家都要问斩。逃的人念邻里之情,不敢出逃,原本不想逃的人就不念旧情,会把人首告出去?依我之见,十之,不过是一不做,二不休,几家一起逃了去休!”

    郭斌一拍桌子:“哥哥这一番话,真是惊醒梦中人!正是这个道理!便如我们兄弟几个,就是被编成保伍,知道一家要逃,其他几家谁会去首告!不过是大家一起,逃他奶奶的!”

    几个人想了一会,正是这个道理。

    百姓为什么要逃出城去?无非是不认同王则的弥勒教这一派呗。编保伍这种只是手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要让百姓追随自己,根本上还是要争取人心,不然什么手段都是虚的。

    便如抗战的时候,日本人在沦陷区也大搞保甲,一时给抗战造成了困难。但只要根本趋势不变,随着抗战力量越来越强,日本人及其走狗的势力越来越弱,保甲的后果,就是让民间零星的抵抗,变成了有组织的抵抗。本来是互相监视的保甲制度,反而把中国底层百姓组织了起来。

    手段仅仅是手段,扭转不了战略态势,一个不好,就会反噬。王则起事之后要做的,是以最多努力争取城中民心,同时联络周边军州起事,为自己分担压力。最不应该的,是对城中百姓实行高压统治,闹得人心惶惶。人的恐惧心理,会被时间慢慢稀释,一旦遇到合适机会,态势就会反转。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四人又兴奋起来,商量着未来出路。

    汪文道:“我听城外的骑士说,如果能帮官兵进城,有两千贯赏钱,还可以做官。”

    汪顺道:“钱谁不想要?官谁不想做?可城中妖贼防得极严,如何能引官兵进城?”

    几个人想了一会,郭斌道:“此事说难,其实也不难。这几日我看了,城中的妖贼晚上防得并不严密。若是备得有大索,可以让城外的人缒城而上。若是多备几条大索,用不多时,就可以引数百人进来。”

    汪文庆一拍桌子:“郭员外说的是!此事有何难?无非是几十条大绳索而已!”

第15章 难得良机() 
面对贝州坚城,明镐来之后接连强攻几天,依然没有什么效果。枢密院的公文日日催问,面对僵局,明镐一筹莫展,只能不断督促诸军。

    到了后半夜,明镐召集几位主将,在自己帐里商量当前局势。有人主张强攻蚁附攻城,有的人主张挖地道,有的人主张修建曲城,直接跑步登城,众说纷纭。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进来,叉手唱诺。手中拿着一枝箭道“相公,刚刚不久之前,城中射了这一枝箭出来,没有箭头,只有一封信,写明要相公亲启。”

    明镐不明所以,命亲兵把箭呈了上来。

    一边的王凯道“谏议,谨防城中妖贼用计,在箭上下毒!”

    明镐笑道“此等伎俩,谅那班妖贼想不出来。再者,也没听说世间有此等毒物。”

    虽然如此说,还是小心翼翼,从箭上取了书信下来,用案上的笔挑开,把信铺在案上。

    移近蜡烛观看,原来是城中几个百姓,愿意引官兵入城。信中写得明白,等到明日夜晚,他们会在城头点起三盏灯笼。官兵只要朝着灯笼过去,到城下后,他们会从城上垂下大强索,让官军缒城而上。下面落款,是汪文庆、郭斌、赵宗本、汪顺四人。

    看过了书信上的内容,明镐大喜,递给王信、王凯等人传看。

    众人看过,明镐道“诸位以为,此事可行否?如果城上垂下大索,官兵能否登城?”

    王信道“若是有人接应,登城不难。只要上了城墙,夺了城门,妖贼随手可灭。不过,此事真是百姓接应官兵,还是妖贼奸计,不好判断。若是妖贼奸计,诱使官兵登城,他们再断了绳索,徒给他们送战功。城中妖贼已见窘迫,有了此功,可以鼓舞人心。”

    王凯道“不管怎么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可错过。”

    麦允言道“太尉说得有道理,这么好的机会,岂可错过!纵然是奸计,也不过损失百十人而已。”

    明镐沉吟一会,道“此事不难,城下有前些日子逃出城的百姓,这信上又署有姓名,只要明日问一问百姓,是否有这么几个人就好。真有这几个人,都是平民百姓,此事十之成了。”

    众人一起称是。只要不是弥勒教众,基本就可断定是真帮官军的。以前弥勒教是公开活动,教众并不隐瞒身份,也不怕这几个人隐藏身份。

    第二日一早,明镐找来新任知州高继隆,拿出书信给他看了,道“知州,你可派人去原住城中的百姓查探一番,城中是否有这么四个人,是什么身份。如果跟弥勒教无涉,就可信赖他们。如果今夜能够登城,破了贝州,灭了妖贼,是一大功!”

    高继隆叉手称是,记了书信上落款的名字,自去查探。

    到了中午,高继隆查探得实,面带喜色来见明镐。

    进了明镐军帐,分宾主落卒,高继隆道“谏议,下官查探得实,城中确有此四人,而且跟弥勒教无涉。这四人都是永济渠旁做生意的人家,向来本分,而且有些家业,才做得这件事。”

    这么大的事情,显然不是四个人就能够做得到的。必须是家大业大,有一定身家的员外,有家中子弟和奴仆帮忙,才能办到。既然四人是生意人,想来家中奴仆不少。

    明镐听了结果,不由大喜。送走高继隆,命人请王信来。

    王信到了军帐,明镐把结果跟他说了,道“太尉,你的兵马驻守边关,为朝廷精兵,非其他兵马可比。可安排手下将领,夜晚看着灯笼,单等强索下来,缒城而上。我自会命龙神卫兵马候在城门处,登城的人开了城门,便一涌而入!若是一切顺利,今夜破城,明日捉了一众妖贼,叛乱朝食可定!”

    王信没想到如此顺利,也有些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叉手应诺。

    回到自己军营,王信唤了两个自己信得过的指挥使,一个张度,一个路明,把城中有人接应的事向他们说了。道“你们早早造饭,下午就歇了,等到天黑,各自带本营兵马,等候在城下。单看城上亮起三盏灯笼的地方,带兵马过去。到时城上会垂下强索,你们引本营兵马登城。登城之后,尽快杀到最近的城门处,开了城门,引大队人马进城。”

    张度和路明两人叉手高声应诺。

    王信又道“今晚你们能够登上城头,开了城门,便是先登之功,不可马虎!灭了妖贼,朝廷必然不吝重赏!若有半点差池,我取你们项上人头!”

    两人一起道“谨遵太尉号令,今夜必取贝州!”

    又吩咐了两人细节,王信让两人早早回去歇息。等两人离去,王信又招集部将,并不告诉他们今夜登城的消息,只是让晚上不得消息,候在城门不远处,随时准备登城。

    明镐的心里明显偏向王凯,登城就让王信的兵马去,而让龙神卫候在城门处。城门一开,王凯的兵马快速入城,擒获妖贼头目,功劳就大半被他们抢去了,王信如何甘心?早早安排本部兵马,准备与龙神卫一起进城。到时谁的功劳大,就看自己本事了。

    路明回到自己军营,把几个亲信的将校叫过来,向他们吩咐了今夜的事。

    吩咐罢了,路明道“我们从军,刀头舔血,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搏些军劳,多得赏赐,赚些钱财,好养活妻儿么?今夜功成,我们便是登城第一功,朝廷赏赐必然不少,你们打起十二分精神!”

    几个手下哄然应诺,俱都兴奋异常,没想到天大的功劳就这么砸到自己头上。

    其中一个小校白大海,向来足智多谋,受路明器重。听了路明的话,思索一会,道“指使,据小的所知,城中起事的,只有宣毅军和保骁捷营两指挥兵马,其余妖贼挟迫百姓从军,不值一提。”

    路明道“委实如此。贝州小城,本就兵马不多,受妖贼蛊惑作乱就的就这两营。其余兵马都在城外,田提刑及时出城,再无人作乱。”

    白大海道“宣毅军是护粮禁军,保骁捷营守城,都不堪一击。而且向来不满员,两营加起来不过七八百人,也不比我们多几个人——”

    路明心中一动“依你的意思——”

    “先登之功第一,赏赐必然极多。这种大功劳,何必分给别人?而且我们登城之后,乘着城中妖贼混乱,就此破贼,甚至抓了他们的首领也不一定!我们自己得了这天大的功劳,岂不是美事?”

    。

第16章 毛遂自荐() 
陶十七带着几个工匠,在铸好的青铜炮上钻孔,问一边的杜中宵:“官人,这么大的炮,要装多少火药?打出去的炮弹,该有多大?依我看,只怕一个人搬不动。”

    杜中宵道:“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人,两个人不够就三个人,这有什么!”

    陶十七点了点头,安静了一会,又问:“官人,这么大的炮有什么用?我们的小炮,只要打到人身上,哪怕穿了重甲,也必死无疑。这样大的炮,难道能把人打成肉泥?依然还只是个死。”

    杜中宵笑道:“谁告诉你炮是用来打人的?打人用枪就好了。大炮是用来攻城的,一炮下去,城楼粉碎,城墙也要抖三抖。只要舍得本钱,把城墙轰塌也不是难事。”

    看过的人,都觉得火炮是利器,但却没有人提出来铸更大的炮,便因为多是陶十七这样的想法。众人多是认为,枪炮是用来对付人的,现在的铁炮威力已经足够,甚至有人还觉得威力过剩。至于直接用炮轰城墙这种用法,想都没有人想,常识里就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

    火炮能不能轰塌城墙?杜中宵也仔细思考过,以现在的实心弹,十之是不能的。大城的城墙宽数步,上面可行车马,用铁弹怎么可能轰得塌?但大炮有没有用呢?还是有用的。

    为了解决心中的这个疑问,杜中宵很是研究了一番相州的城墙。仔细思考之后确定,大炮并不是用来轰塌城墙的,确切地说,是用来破坏城防体系的。城墙之所以防御力这么强,并不只是高大坚固,更重要的是那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哪怕一点被突破,守军也可以沿城墙迅速集结部队,堵住缺口。

    大炮的意义就在于,威力足够大,可以截断城墙联系,制造出孤立的点,重点突破。

    前些日子贝州的战报,更加让杜中宵坚信自己的想法。

    在招抚并重的政策下,城中百姓主动接应城外的官兵进城,晚上从城墙垂下大绳索,让攻城的军队缒城而上。当天夜里,很短的时间,就有数百兵士登上了城墙。从这一点上说,其实攻城的部登上城墙并不难,但在城中激烈的抵抗下,无法保证登城的部队源源不断。

    本来那一次是破贝州的好机会,可先登上城墙的那些军队过于贪功,竟然自己把绳索砍断了,想独得战功。结果被城中守军反杀,错失良机。好在官兵登城,引他们入城的百姓及时下来了,不然会被这些贪功的士卒害死。

    经了这一次失败,明镐受到的压力空前的大,日日在贝州城下,一边攻城,一边指挥建曲城。就是用竹木建一个巨大的斜坡,连到贝州城墙上,攻城官兵跑步上城。

    错失大好机会,朝廷对明镐不再信任,只是因为临近年底,没有立即换人而已。

    杜中宵没有想到,小小一座贝州,城中守军不多,竟然多日攻之不下。本来前些日子他还觉有些得可惜,自己新制的大炮可能赶不上贝州之战了,错失良机,突然又看见了希望。这些日子,自己亲自在这里督促陶十七和孙然,带着工匠日夜不停,赶制大炮,到了昨天,终于铸成,虽然有些小缺陷,无碍大局。

    杜中宵本来想火炮铸成,加工一下炮膛,尽量光滑,现在来不及了,只能让孙然带人打磨。与此同时,陶十七带人钻火门孔,制做炮架,尽量抢时间。

    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还要用制好的铁弹,一点点试装药量。装药量不是越多越好,过多会燃烧不充分,威力反会下降,或者有炸膛的危险。而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装药量,使炮弹射出去达到最大威力。

    试炮的时间是长是短,杜中宵心中并没有数,只能一点一点试。

    贝州城下,明镐看着不远处搭的曲城,面色阴沉。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如果曲城还登不上去,就束手无策。上次登城失败,城中加强了防备,不只是百姓被监视,城墙巡逻也严了许多。现在哪怕再有那样四个人愿意帮官军,也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