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十七上下打量了聂茂一番,翻了翻手中的名册,问了名字,道:“你读了几年书?”

    聂茂恭声道:“回官人,小的读了三年,常用的字都认得,也能背些诗文。这几年都是在家里铺子做事,记账收账,能写能算。”

    陶十七点了点头,道:“进里面选个位子坐吧,一会人来齐了,我们讲课。”

    聂茂应诺,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官人,不知要教些什么?以后要做什么?”

    陶十七道:“我们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教的是如何测,如何量前边工场里制出来的物事。他们做得好与不好,以后全靠你们量,自然就知道了。”

    聂茂点了点头,还是懵懵懂懂。直了房门,见里面有桌凳了,选了处靠墙的坐了。房子前面的墙上是一块黑板,也不知道怎么做的,平平整整漆黑一大块。前面一张桌子,不见平常课室里堆着的厚厚的书籍,看着有些怪异。没有一堆书在那里,怎么像是做学问的样子?

    陶十七站在门口,看着远方一红日缓缓升起。铁监招人已经几个月了,唐、邓、汝、蔡等州和河南府来了两三百人。里面有七个落第进士,大多都是家境贫寒,进京赶过两次考,再也折腾不起了,跟当年落第的杜循处境差不多。其他都是上过几年私塾,能够读书写字而已。

    这一带商业发达,店铺众多,城里识字的人多,让他们去做学问是不成的,写写算算,倒是勉强可以。都是冶铁,铁监的生产和组织模式却与这个时代其他的地方都不一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陶十七随在杜中宵身边多年,学的东西多,培训的重任便就落到他的肩上。这事到底怎么做?其实陶十七也说不明白。反正按照杜中宵的吩咐,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学习。

    规模化生产,跟小作坊是不一样的,突出了检测的重要性。检测做好了,才能摆脱对工匠个人经验的依赖,制定出合适的生产规范,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陶十七和初期选出来的六个人一起,跟着杜中宵学了一些日子,大约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工具,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白手起家,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最简单的测量长度,用什么测?杜中宵精力有效,也只是指导着制出皮尺、直尺,再精确的游标卡尺,就只有个印象,实在做不出来。只能交给陶十七,告诉他个概念,让他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带着教的学的人一起,最好能够制出来。

    再如测量圆的直径,既没有卡尺,更没有千分尺,怎么测?拿着皮尺围一圈,测了周长再除圆周率去算?托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福,此时圆周率已经足够精确了,但测不准啊。

    至于其他的机械制造必不可少的圆度、直线度等等,那就无从说起了。

    想起这些,陶十七就觉得头痛。自己动手做东西觉得得心应手,但这些理论的东西,其实他并不擅长。只是杜中宵手下无人可用,只好赶鸭子上架。

    来这里学的人,除了在青台镇时编的三本小册子,每个行业又编了些册子。只是极是粗陋简单,不过起个头,教的过程中要带着学生一起研究,慢慢补充内容。陶十七有时候怀疑,这样教没有有用,能够教出个什么结果来。十之八九,是到了真正用的时候,还是学不明白,要人慢慢摸索。

    杜中宵也是没有办法,他是京西路转运判官,不是铁监的知监,能在这里待多少时间?只能够先造出一个框架来,让别人慢慢向里面填充。其实何止一个检测,现在铁监的每件事都是如此。具体的技术问题,自己可以和苏颂慢慢研究,铁监的生产和管理,就只有个大概念,要靠从业者自己去学习。

    一切初起,杜中宵拼着借债,也要给在铁监做事的人这么好的条件,为的什么?就是不得已只好走群众路线,发动起一切力量,在实践中学习,尽快让铁监完善起来。

    不只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就连第一线的生产人员,这一段时间也是天天学习。戴都监来了之后,铁监的人力充足,现在都是白天进行基础建设,晚上进行小组学习。每隔三天,还有半天的集中学习,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找寻解决的办法。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

    衙门里,杜中宵听着柳涚报着最后的花销,不由皱起眉头。现在几千人,每天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只是粮草就是一个大数字,营田务赚的那点钱已经撑不下去了。

    报完开销,柳涚道:“如今铁监里几千人,每日里吃食便是个大数字。白面已经吃不起了,转运司也不肯再从其他州县调粮过来,只能催着唐州几处屯田的地方,尽快收了地里的庄稼,调米过来。”

    杜中宵道:“已是秋天,没多少日子新米下来,应该能接济得上。你还是要问问其他州县,看哪里有余粮。再过些日子,江南路的钱就运过来,可千万不要有钱买不到米,让米价上涨。”

    听了这话,柳涚精神一振,道:“运判说起,我才想起来,朝廷拨的钱就要到了。昨日公文,运钱的船已经过襄州,沿河而上,很快就到唐州了。”

    杜中宵听了,兴奋地站起身来,道:“有了钱,就一切好办!五十万贯在手,能用好长时间。现在我们人力不缺,能够自己建的,都不必假手外人,可以节省不少!”

    柳涚苦着脸道:“不过,来的公文还说,饶州铜监用了运判的湿法炼铜,现在铜产的多了,却要用许多铁。此次运铜钱来的船,回去的时候,要装铁回去,用来炼铜。现在炉子都没有建起来,我们哪里来的铁给他们运回去?”

    杜中宵不由怔住,过了一会才道:“五十万贯是内库拨下来建铁监的,如果运铁回去,铜监要拿钱来换才是。不然,人们凭什么把产出来的铁给他们?”

    柳涚道:“此事铜监已经想到了,所以多运一万贯来,要换铁回去。”

    杜中宵心中暗算一下,一贯铜钱重五斤余,一万贯大约五万余斤铜,按二十文一斤铁算,可以买五十万斤铁。铁与铜,大约是十比一的价钱,好像自己不亏。

    不过,现在铁炉还没有建起来,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第79章 有进有出() 
看着周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全都是铁监那边过来的,人人红光满面,权二郎饮了一杯酒,把杯子重重拍在桌子上,恨恨地道:“我怎么如此命蹇!一样是拉纤的,一样到京西营田,怎么我就被派去耕地种田,不进铁监里!看看你们,一来就有新房子住,钱粮发着,还有假期玩乐,哪里敢想这种好日子!若是有这种好日子,我也要待下去,何苦不明不白地离开!”

    坐在对面的耿新道:“二郎,你也不要只看到好的。我们这日子是好,可要求也严,做活的时候不能稍有差池。一出错,轻则训斥,重则罚钱,还有可能被赶出去呢。”

    权二郎不以为然地道:“这是常事,有什么!我们以往拉纤的时候,还不是一样!为了哪个出力哪个不出力,天天争吵,又有什么!”

    柴孚道:“怎么能够一样?那个进候,纤绳向身上一套,只要出力就好了。现在处处规矩,进了做事的地方,从哪里走,哪里能碰哪里不能碰,什么都不能做错。我们做事的人,每日里还要学着认字。学的比别人慢了,地位钱粮可就被别人比下去了。你的性子,更加待不下来。”

    权二郎一怔:“出力做事,还要学着认字?铁监怎么会做如此无理的事情?”

    耿新叹了口气:“岂止只是认字,什么都要学。我们到铁监半个月了,初时是每日一个时辰学着认字,三日一考,五日一较,好与不好全部记下来。最近这几日,听说炉子要建起来,又要学别的东西。你是填煤烧火的,就要学怎么填煤烧火”

    听了这话,权二郎“嗤”地一声笑:“好笑,烧火要学什么!”

    柴孚道:“烧火不要学吗?你要学来的是什么煤,一次填多少,大锨煤堆里一出来,就能估出来多少斤。还要看炉里火色,知道火旺不旺,什么时候再添。跟你说填煤烧火,是说最容易的事,其他的事要学的就更加多了。铁监里做事,力气出的是不如以前多,可要用这儿!”

    说到这里,柴孚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权二郎怔了一下,他想不出柴孚说的那些跟烧火有什么关系,一时说不出话来。

    耿新又道:“从学识字,到学如何做事,事事都要考较,如果不过关,便有许多难处。铁监里做事的人,是分等级的。进来了才知道,我们这些初来没有通过一次考较的,只是试用,叫什么借名。只有过了识字关,过了自己做的那一行当的考试,才算真的有了饭碗,叫做正名。”

    权二郎好奇心起,问道:“有什么区别?”

    “区别可大了!只有正名,才能真正有资格做事,借名的只能打下手。发的钱粮,正名的比借名的高一级不说,还有各种赏赐,日常补贴,借名全都没有资格。这可差得多了!”

    这其实就是实习工制度,经过了培训,才能真正上岗。铁监的待遇定得这么高,不可能调来了就享受到。所有的纤夫,只有通过了考核,才能算铁监的正式员工,不然就只是临时工。工资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享受铁监的待遇,也没有升迁的机会。转正倒也容易,积极学习,过了考试就行。

    耿新和柴孚是权二郎以前在厢军里认识的朋友,他们命好,被分到了铁监。这些日子,铁监里好吃好喝,生活条件让来的纤夫欣喜不已。但恼人的是,除了每日里给后来的人建造房舍,修建冶炉,还要每天里学习。学还不算,经常考试,不断地把人分流。有那些脑子好的,很快就学会了认字,再去学具体的行业知识,等级噌噌地升了上去。半个月时间,士卒中就有顶尖的,拿到了别人两倍的钱粮。伴随着这个过程,厢军原来的组织形式被打乱,都以下已经完全被派来的吏人掌握。

    耿新和柴孚两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属于中等。两人都认了些字,现在正学习将来做的工作的专业知识。柴孚图简单,选了个烧焦炭的工种,主要是填煤,每天分辨煤种、观察火焰,弄得头大如斗。耿新则是浇铸钢锭,学的就更加多了。

    见两人烦恼,权二郎道:“你们不必心焦,学的慢一些又有什么,铁监又不会开革你们。”

    “你怎么知道不开革?”耿新连连摇头。“如果只是学得慢,确实没什么,无非是少领钱粮,没什么前途而已。但若是经常犯错,特别是散漫不听使唤的,则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喜欢闹事的,比如聚众赌钱,讹人钱财,打架斗殴,可是立即走人!”

    说到这里,耿新指着不远处从渡船上下来,背着包袱的几人道:“看见没有,那几个就是因为赌钱被勒令离开钱监的。前几日还有一次,因为争抢肉汤里的骨头,数人争斗,已经被送走了。”

    权二郎看了那几个人一会,并不认识,小声问道:“这些人离开铁监,要去哪里?”

    耿新道:“自然是到唐州屯田的村里去,开荒种地。他们留下的空额,会从前边来的人家中补。我看了榜文,要十八到二十五岁,身体强壮、聪明伶俐的少年人,还要村里具保没有不良品行。”

    权二郎听了,再不说话。以自己的脾性,就是进了铁监,只怕也是第一批被赶走的。实际上还有一条耿新没说,就是身上不许有任何刺青,身家清白。权二郎这一身花绣,就难在铁监待下去。

    给优厚的条件,当然就有更高的要求,铁监又不是养老的地方。从一开始,杜中宵就没有给这些人铁饭碗的意思,能不能保住衣食,看他们自己的。要求简单明了,做到就留下,做不到就走,很事情还是简单得点好。人的来与走,基层官员和吏人没有权力,犯了律条被抓到了立即走人,没有情面可讲。只进不出,禁军和厢军已经是教训。本职工作做不好,上面不满意,靡费钱粮,无力保障生活,他们也不满意。

    权二郎叹了口气:“唉,看来天下什么事都不容易。没有开赐富贵,哪来的好日子过!”

    钱员外那里已经开炉冶铁了,权二郎忙前忙后,帮着做了许多事,有一些赏钱。不过开炉的过程中处处不如意,钱员外现在债台高筑,态度远没有来的时候和善,权二郎心生去意。高继安的病好了,现在也帮着做些事,赚些钱财。两人商量,再过几个月,攒些身家便就去开封府,再待下去没有意思。

    又喝几杯酒,耿新问道:“二郎,听说你帮着个员外做事,最近如何?”

    权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