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勋开了一句玩笑,看了司马衷一眼,见他脸色沉了下来,连忙收起笑容,站起身来,正色的说道:“司马别驾,陇右道的各路匪情,我已经探查的差不多了,这两天就会出兵,剿了这群土匪,应该能够得到数量不少的钱粮。”

    司马衷皱眉不语,前两天,王仁锆还给自己传来私信,心中谈及到了肃州境内匪患的严重程度,以及军队将领的无能,信中语气颇为忧虑。

    陇右西道武、沙、夏三州,黄詬在武州任职的时间很多,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也做了几件大事,对外,主动出击,沉重打击了木浪河对岸,以西州为基地的大石帝国反扑势力,使对方彻底打消了反攻陇右的念头,因此,战后不久,大石帝国派遣使者出使大晋,两国言归于好,对内,以重金收买当地民众,以作向导,剿抚并用,仅仅只是用了十余天,便是把整个武州境内大小二十余股土匪与大石帝国残余军队,彻底扫荡干净,如此雷霆果断之势,使得沙、夏两州的土匪对黄詬胆寒异常,不待黄詬领军前来,几股大的土匪势力,便是全部退往其他州县,不敢留在黄詬的军事范围之内,所以说,现在的陇右西道三州,其境内的治安还算不错,匪患甚少,

    李勋这边没什么问题,但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了。

    朝廷为了加强河东道的军事力量,在陇右道调走了四万士兵,如今的陇右道十一州,大概有七万军队左右,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

    一个就是李勋所在的武州,兵力最多,有二万三千人。

    然后是肃州,这里也是陇右道大都督府的所在地,有兵一万五千,凉州作为安北的后勤所在地,驻军一万,会州作为进入中原的门户,同样重要,守军二万,兵力仅次于武州,最后就是防御吐蕃的重镇,廊州,兵力一万五千。

    李勋要想在武州有所作为,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把住军权。

    元和没有投靠李勋,但他表示,都督府的命令,他会服从,为此,李勋以加强武安城治安为由,从自己的亲兵之中分出两百人,又从元和的军队中抽调出八百人,总共一千人,由郑春与赵卫两人统领,组成巡察营,接管整个武安城的巡防与治安,李勋的举动,元和非常配合,没有任何不满与反对。

    至于尤冲,对李勋的态度则是从最开始的不温不火,变得越来越亲近,李勋原本只是试探性,半真半假的给尤冲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从军中抽调出五百士兵,组成军纪司,由单仇主管,没想到尤冲竟是照做了。

    李勋现在主要的对手与障碍,就是吴恒以及王呈息与甘图远三人,吴恒以神池县境内匪患未平为由,以监军使的身份,让王呈息与其一万士兵驻扎在神池县城,而王呈息也是以剿匪为理由,对于李勋让他领军回返武安城的命令,始终置之不理。

    甘图远的态度要温和一些,但也是明里听从李勋的命令,暗地里却是阳奉阴违,听调不听宣,对于这几个人,李勋已经忍耐很久了,几次与范中允商议对策,最终有了计划。

    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李勋以陇右西道监察使的身份,对吴恒数次质询,吴恒自然是置之不理,但从他近期处理的一些政务与民事案件,还是可以看的出来,吴恒老实了许多,不敢像以前那般,对于各县县令的政务随便插手,自己手中的政务与案子,也是不敢乱来了。

    第二步,经过黄詬那次大的扫荡之后,陇右西道三州境内的土匪胆寒而逃,他们逃去哪里了?逃到肃州去了,以至于肃州境内匪患严重,其中较大的几股土匪势力,人数多达数千人之众,王仁锆到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命令军队出兵剿灭肃州匪患,这都一个多月了,进展不是很大。

    李勋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兵肃州,协同剿匪,目前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

    几个人正谈话间,一名年轻军官走了进来。

    “李大哥,我给你带好消息来了。”

    军官走进房内,大声叫道。

    李勋转身看去,待看清来人面相,李勋顿时愣住了,惊讶道:“李骁?你小子怎么会在这里?”

    这名军官不是别人,正是李忠幼子李骁。

    李骁嘿嘿笑道:“我前天刚到陇右,目前在大都督府长吏王仁锆手下当职。”

    李勋点了点头,李骁曾经跟自己说过,他很有可能会被调到陇右任职,现在却是到了王仁锆手下做事。

    李勋见他风尘仆仆,于是让他坐下,给他倒了杯茶水,然后出声问道:“你小子还未进门,便是嚷嚷着什么好消息,到底怎么回事?”

    李骁把茶水一口饮尽,然后伸出两根手指:“两件好事,一件是关于武州的,一件则是我们肃州那边的,你像先听哪一个?”

    “别卖关子,有屁快放。”

    李勋做到李骁身旁,笑声骂道。

    “那就先说武州这边的吧。”

    李骁呵呵笑了笑,然后低下声音,颇为神秘的说道:“我路过神池县的时候,特地派人进城打探了一番,武州刺史吴恒已于昨天,亲自护送其母回返丰京。”

    李勋看了李骁一眼,颇有深意的说道:“看来你对吴恒很是留心嘛!”

    李骁嘿嘿笑道:“那是当然,吴恒这狗日的此次回丰京,我可是出了大力气。”

    wxi7

第二百二十九章 内部分化(三)() 
李勋上书朝廷,弹劾武州刺史吴恒偏爱妾侍,对母不孝,这件事情,李勋也没藏着掖着,所以此事很快便是传到了吴恒的耳中,吴恒大为愤怒,传信李勋,对其质问,李勋也是学着先前吴恒对待自己那般,置之不理。

    吴恒愤怒不已,好,你告,我也告,随后也是上书弹劾李勋,言其偏帮外族异类,似有不臣之心。

    两人的互相弹劾奏折,一前一后,相续传到丰京,矛盾顿时公开化,赵智把此事给压了下来,与政事堂的相国们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两人各打五十大板,罚李勋一年俸禄,撤去吴恒的监军使之职,改为观察使,观察使也是监军的一种,但跟监军使不同的是,观察使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调兵权,如此算来,李勋只是不疼不痒的被罚了一年俸禄,而吴恒则是被剥夺了调兵权,谁重谁轻,明白人心里都有数。

    对此,倒是有人出来说了两句,赵智则是冷处理,不予理会,杨氏一党的大臣也就没在多说什么,毕竟地方刺史兼任监军使,不是常例,而监军使本身就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赵智现在把吴恒的监军使之职给免了,也是常规,多争无益。

    李勋与吴恒两人的争端,并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只是在政事堂这个小圈子里转了转,知道的人并不多。

    李忠与李骁父子两人,一次吃饭的时候,李忠开玩笑的说了一句,曾经揍过你的那个小子,如今在武州可是活跃的很纳。

    李骁不明所以,一番追问,这才知道了李勋与吴恒两人的事情。

    随着年纪的见长,李骁已经渐渐成熟,曾经的纨绔子弟,此时已经收敛了许多,尤其是父亲调回丰京任左相,大哥李威被封为安北道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之后,李骁顿时感受到了压力,自己的父亲是何等人物,虎父不能有犬子,大哥不过比自己年长了五岁,如今已是位列大将军,自己呢?还在家中混吃等死,别人的异样目光与闲言闲语,让李骁受不了。

    李勋走后不久,李骁的任命也是下来了,军职校尉,跟着王仁锆去肃州大都督府做事。

    李勋出身很低,短短时间便是做到都督高位,惹得许多流言蜚语,那些出身士族大门的士人与朝臣,对李勋是非常不屑的,也很看不起他。

    李骁最开始对李勋也是如此看法,尤其是那次被李勋痛揍一番,对他更是恨到了极点,但是后面发生的几件事情,却是让李骁对其刮目相看,广华寺事件,葛峰栽了,百花院事件,京城最有名的那几个纨绔,也是栽了。

    李骁觉得李勋这个人太牛了,在丰京时,到处搞事,到处搞人,在外面,则是领着千军万马,征伐沙场,这样的人生实在是精彩,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骁生出了结交李勋的心思。

    李骁被任命为校尉,前往肃州任职,离李勋不算远,以后肯定有很多打交道的地方,刚好此时出了这么个事情,李骁便是动了心思,准备在离开之前,送李勋一份大礼。

    吴恒不满周岁,其母便是因病而亡,刚行冠礼,其父也是亡故,所以说,现在跟吴恒住在一起的,并不是他的生母,而是继母。

    吴恒的继母姓费,一手带大吴恒,视如己出,两人虽无血脉,感情却很深。

    费氏膝下一儿一女,女儿嫁给楚王为正妃,次子吴默,则是不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与吴恒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关系不是很好

    李勋与吴恒两人的事情,倒是没有传到楚王妃与吴默的耳中,他们不知道,有人却想要他们知道,李骁曾经也是混迹京城权贵公子哥这个圈子,与同为纨绔子弟的吴默,自是相识,李骁找到吴默,把李勋告吴恒的事情说了出来,其中自然是加油添醋了一番。

    吴默听后,顿时勃然大怒,找到其姐,大骂吴恒,并告知此事

    楚王妃当即书信一封,加急传至武州神池县,让吴恒把母亲送回丰京养病。

    信中的言辞非常激烈,吴恒大恐,当即收拾行装,亲自护送费氏回返丰京治病。

    “兄弟,你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

    李勋听后,抚掌大笑,随后拍了拍李骁的肩膀,大气的说道:“李骁,算我欠你一个人情,日后若有所需,尽管开口。”

    吴恒这一走,在回来,少说也要个把月,他不再,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骁呵呵笑道:“举手之劳,李大哥无需这般客气。”

    范中允这时在一旁轻声问道:“楚王妃写给吴恒的信,里面的内容,你如何知道的这般清楚?”

    范中允是个谨慎的人,所以有此一问。

    李骁说道:“信是吴默亲自送到神池县的,吴默出京之前,曾找我喝酒,信里面的内容,是他告诉我的。”

    范中允点了点头,不再多问,若是这样,事情就说的通了。

    范中允看向李勋,说道:“李勋,李校尉此番前来,应该是前来求援的,肃州那边的情况恐怕不妙。”

    李骁惊讶道:“你怎么知道我到武安城,是来请援军的?”

    范中允笑了笑,说道:“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吴恒的事情,恐怕还不至于你大老远赶至武安城亲口告知,而且你方才也是有言在先,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武州的,一个则是肃州的,肃州最近正在大规模的剿匪。。。。。。。。”

    “范先生果然细心。”

    李骁敬服,说道:“你们上书朝廷,请令前往肃州协同剿灭的文书,虽然不知道你们为何要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既然这么做,肯定是有你们自己的道理,如今王长吏让我前来请援兵,正如你们所愿,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对你们来说是好消息。”

    李勋问道:“肃州那边到底怎么了?”

    李骁说道:“肃州防御使姜末班,亲领五千士兵进山剿匪,结果中伏惨败,仅姜末班连同百余名残兵讨回高台县城,上万土匪冲出大山,围攻福羊县,王长吏命我前来告知,让你无需等待朝廷回复,立即带兵前往肃州救援。”

    wxi7

第二百三十章 内部分化(四)() 
陇右道十一州之地,肃州或许算不上最为重要,但陇右道大都督府的立府之地却是在这里,这就使得肃州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

    离肃州最近的一支军队,并不是武州,而是廊州,但廊州只有一万五千士兵,担负着守备吐蕃的重任,轻易不能调其兵马离开,而凉州与会州有些远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王仁锆只能从武州调兵,让李勋带兵前来救援,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王仁锆身为陇右道大都督府长吏,名义上是整个陇右道军事方面的最高文官主事,但他并没有调兵权,他的命令传达到凉州、廊州、会州这三处地方,本地领军的主将,不一定会听从命令领兵前来,而李勋早些时候,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带兵前往肃州协助剿匪,不管出于什么意图,但其自身的态度是积极的,这也是为什么王仁锆最终找上李勋,让其先行领兵赶赴肃州,无需等待朝廷的回复,毕竟中原离武州太远了,一来一回,时间耽搁的太久,而肃州的局面,已经是十万火急。

    李勋很快定下方案,尤冲及其本部四千兵马,有守城之责,不能动,除此之外,元和的四千士兵全部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