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中允正色道:“政治犹如河流,水势无常,没有永远的朋友的,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刘桀是支持齐王,但绝不是那种死心塌地,而且刘桀已经老而将死,他死后,刘氏一族对于齐王,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就我看来,真到了最后,齐王根本就争不过楚王。”

    “此话怎讲?”

    范中允说道:“就文的方面来讲,刘桀在朝中的势力,不必杨道嗣差,但武的方面,两者之间就差的太远了,刘桀虽然做为左相,掌管兵部,看似掌握全国兵权,实则有名无实,若不是得到赵智的全力支持,杨道嗣以大局为重,愿意配合他,他这个兵部尚书,恐怕连一千士兵都调动不了,而杨道嗣这边呢?其弟杨道安,乃是蜀州节度使,在这个位子上,一做就是十余年,久在蜀地,掌控五万大军,这么多年下来,朝廷已经有些指挥不懂他了,若不是杨道嗣的存在,杨道安十有八九会行割据自立之事,还有杨道嗣的幼弟杨道临,曾是禁军左军大将军,白巾军被灭之后,得杨道嗣推举,进为河东节度使,权势更甚,又比如莱州节度使杨宏质等等,文武并重,交相辉映,这才有了天下一族,杨氏一族。”

    李勋惊讶道:“照你这么说,刘桀是远远不及杨道嗣了,那为何如今朝堂之上,两人还能斗的不相伯仲?”

    范中允说道:“那是因为。。。杨道嗣的心中,有家,也有国。”

    wxi7

第一百四十三章 惊涛骇浪(一)() 
承平六年,十一月二十。

    深夜,丰京城六十里之外的一处驿站,数百亲兵风尘而来。

    黄詬一脸的风尘疲惫,看了一眼丰京的方向,挥手道:“暂息一晚,明日在进城。”

    得到赵智的传令,黄詬没有任何耽搁,点起五百亲兵,立即离开武州,一路疾行而来,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是赶到了丰京。

    房间内,黄詬洗簌一番,却洗不去神色中的忧愁与疲惫。

    赵智突然招自己回返丰京,其中原因,黄詬是知道一些的,许多人都是劝说自己,不要回来,就连刘桀,也是通过马武,婉转劝告,最好托病不归,待事有转机,自解兵权,或可消除赵智猜忌之心。

    但黄詬还是毫不犹豫的回来了,没有任何迟疑。

    虽然疲惫不堪,但黄詬却是睡不着,坐在桌前,闭目养神,脑海里思绪着许多事情。

    寂静的黑夜,急促的脚步声响起,房门啪啪作响,亲兵的声音传来。

    “节帅,有大批军队正向这边赶来。”

    黄詬猛的睁开双眼,起身打开房门,一言不发,冲出了驿站。

    “节帅,是不是让大家。。。。”

    “不要乱来。”黄詬抬起手,打断了亲兵都尉的话语。

    “把我的盔甲拿来。”

    亲兵拿来盔甲,黄詬轻轻抚摸了一番,盔甲有些旧,上面有着纵横交错的痕迹,那都是一场场大战所留,这个盔甲,是广元二年,在攻打蛮越的战役中,黄詬立下大功,被赵智所赐,到如今,已经快有二十年了,黄詬穿着它,每每冲锋最前,所向披靡,从无畏惧。

    叹气一声,黄詬穿上盔甲,脸上慢慢变得刚毅无畏,双眼看向了前方,平静地等待着军队的到来,很快,马蹄声惊破了寂静的夜色,只听一个声音大喝:“武州节度使黄詬可在这里。”

    黄詬大声回应:“黄詬在此,将军可来一见。”

    那道声音大喝道:“包围驿站,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岂有此理!

    黄詬的数百亲兵,听见格杀勿论这几个字,皆是勃然大怒,纷纷抽出武器,就要喝骂。

    黄詬沉声道:“全部放下武器,不得莽撞!”

    “节帅!”

    黄詬脸色深沉,低吼道:“放下武器,任何人不得反抗。”

    亲兵们无奈中,只得一一把手中的武器丢到了地上。

    无数火把出现在视野之内,片刻之后,大队骑兵冲到近前,黄詬从这些士兵的衣着上,立即看出了来人是羽林军的士兵。

    火光熊熊,无数火把将驿站照如白昼,密密麻麻的羽林军士兵将驿站团团围住,足足有三千人之多,气氛有些剑拔弩张,人群让开一条道路,一名四十来岁的中年壮汉,骑着马,手提一柄长槊,旁边跟着宦官刘丛喜,手捧一卷白麻圣旨,慢慢走到了黄詬身前。

    这名将领,黄詬认得,羽林卫大将军长孙武阳。

    黄詬拱手道:“长孙将军,别来无恙。”

    长孙武阳凝视着黄詬,表情有些复杂,在马上拱了拱手,说道:“黄将军,我奉陛下之命而来,希望你不要做无谓的反抗。”

    黄詬点点头,“是否可以放我手下亲兵离开?”

    长孙武阳看向一旁的刘丛喜。

    刘丛喜点了点头:“可以!但不得进京。”

    皇上只是下令抓捕黄詬,至于他的这些亲兵,抓不抓倒也无所谓了。

    黄詬回头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亲兵,这些人都是从泾平关带来,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亲如兄弟,如今,却是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

    “尔等立即离开,不得进京。”

    “节帅,我们不走。”

    亲兵们情绪激动,出言哀求。

    黄詬勃然大怒,怒吼道:“若还认我是你们的节帅,就立即离开。”

    “节帅保重。”

    亲兵们见黄詬发怒,知道他的性格,不再多说,纷纷跪在地上,含泪重重磕了几个响头,随即一一离开。

    这时,刘丛喜上前,举起圣旨道:“圣旨在此,武州节度使黄詬接旨。”

    黄詬跪下:“臣黄詬接旨。”

    刘丛喜展开圣旨,朗声道:“武州节度使黄詬,未经朕及兵部许可,擅自出兵渡河攻打西州,一人举动,险些挑起两国战争,让陇右陷入纷乱之中,危害极大,朕,当问其罪,暂免其武州节度使及一切职务,交大理寺审讯,以定罪责,钦此!”

    黄詬深深叹气一声,没有辩解,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无用,只得磕头拱手道:“臣接旨!”

    节度使是有一些便宜行事的自主权利的,只要不是涉及到大的战争,小的战事,一方节度使完全可以自己做决定,根本不需要事事上报赵智与兵部,前些时日,大石帝国的士兵在木浪河附近建设营寨,进行屯兵,显然是为进攻武州做准备,黄詬岂能让他们得逞,在探知此消息之后,果断出兵渡河攻打,毁其营寨,烧其木船,随后立即撤兵,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

    长孙武阳是少数几个颇为了解黄詬为人的,见他自始自终都是没有任何辩解,脸上有了一丝不忍之色,出言说道:“黄将军,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

    黄詬摇了摇头,淡声道:“问心无愧,无有言语。”

    战事的详细经过,黄詬已经传报赵智,如今依旧被问罪,黄詬也是有些不甚了解,难道这份奏折,赵智并没有看到?

    刘丛喜脸上有些不耐,对长孙武阳说道:“长孙将军,皇上还等着我回去传信呢!”

    长孙武阳叹气一声,一挥手:“拿下黄詬,送往大理寺。”

    黄詬被押上马车,在三千羽林军带甲士的严密看守下,向丰京城而去。

    。。。。。。。。。。。。。。。。。

    又一次失败的相亲,李勋郁闷中找了一处酒楼,喝着闷酒。

    李勋的位子临窗,街上的情况的看的一清二楚。

    正喝着酒,眼尖的李勋,却是看见了一个熟人。

    “庭宣兄!”

    贺庭宣抬头看去,看见李勋,仰着头笑道:“李勋,好久不见。”

    “上来喝一杯?”

    贺庭宣走入酒楼,在李勋身边坐下,笑道:“就不喝酒了,上两碗饭,吃了我还要赶去上朝。”

    贺庭宣还没有吃午饭,距离上朝,时间还比较充足,刚好遇见李勋在这里,吃了饭再去皇宫,倒也是不错。

    李勋惊讶道:“上朝?这都大中午了,还上什么朝?”

    这家酒楼靠近皇城,下面的那条街是通往皇城的几条主道之一,怪不得在这里遇见贺庭宣。

    贺庭宣笑了笑:“口误,不是上朝,是皇上临时紧急召集朝中一些大臣商议事情。”

    “是什么事情,能说说不。”

    李勋感兴趣的问道,一般不是什么大事,赵智不会临时紧急召集大臣议事。

    “说说也无妨,反正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也不是什么秘密。”

    贺庭宣想了想,看向李勋,说道:“武州节度使黄詬,以于昨晚被捕,如今被关大理寺。”

    啊!

    李勋目瞪口呆,这个消息。。。。来的太过突然,陇右之战结束才不过数月的时间,黄詬坐上节度使这才多久?就被抓了?

    wxi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惊涛骇浪(二)() 
朝堂之上,赵智静坐,等待大臣们的到来。

    想起刘丛喜禀报的消息,赵智脸上有了一丝冷笑,喃喃自语道:“问心无愧?”

    一旁的牧公,听了这句冷意十足的自语,脑袋垂的更低了,他可是好几年,没有见到过皇上如此阴冷的面孔了。

    下方,刘桀静静的坐在那里,眉头紧皱,神色中有些阴沉,抬头看了一眼对面的杨道嗣,后者对着他微微摇了摇头。

    “陛下,诸位大臣已经到来,就在殿外等候。”

    一名太监走入大殿,躬身禀报。

    赵智点了点头:“让他们进来吧!”

    今天是十一月二十一,不是朝会的日子,赵智举行临时朝会,只是召集了一些相关的大臣前来,所以朝会的规模很小,只有二十来人,全部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政事堂的七位相国,也是来了三个。

    不是正式朝会,没有那么多规矩,大臣们进入大殿,只是躬身行了一礼:“参见陛下。”

    贺庭宣站立在队伍的最末,他这个品级,按说是没有资格参加今天的临时朝会,但大晋祖制规定,皇帝面见大臣,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必须有御史在场,行监督之事,监督皇上,不以情谋私,不以私废公,不过这个规定,自武宗之后,已经基本形同虚设,随皇上的意愿行事,不过今天的朝会,虽然是临时,但参加的大臣品级都很高,又是商议公事,自然要有御史在旁。

    朝会开始。

    黄詬被捕之事,虽然只是相隔一晚,但在场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知道,就在大家各自思量,有所准备之时,赵智开了话头,只字不提黄詬,而是说到了陇右与大石帝国方面的事情。

    大石帝国使者到来,并带来帝国皇帝的国书,希望与大晋和平共处,提出了两国解决矛盾的意向。

    大石帝国的意思很简单,双方以木浪河为界,互不侵犯,西州的五万大石守军,会消减到两万,希望大晋方面,也把武州的守军,消减一些,避免屯兵过重,一旦打起来,那就是一场大的战役,两国将无可避免的陷入全面战争之中。

    陇右如今比较平静,大石帝国内患未解除之前,不大可能会举兵来犯,吐蕃刚刚经过一场惨败,损失惨重,国本动摇,加之两国刚刚和亲,短时间之内,也是不敢对大晋再有觊觎之心,如今陇右的兵力多达十二万,赵智觉得有些多了。

    几年前,白巾军动乱四方,波及河东、河南两道,其中又以河东道受损最重,诸州军事力量基本损失殆尽,以致引起河北五镇多有觊觎之心,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朝廷已经缓过气来,一场大胜,又是使得陇右数年之内再无兵患,赵智便是起了一些心思,想要从陇右抽调一些军力,补充到河东道。

    这两件事情,都不是小事,应该放在正式的朝会上去讨论,不过朝会论事,朝臣太多,若是各抒己见,三五天恐怕都是讨论不出个结果,所以自武宗之后,在位的皇帝,一般都会在正式的朝会之前,召集主要大臣,把事情的基调与大体方向定下来,然后在放到正式的朝会上去讨论,这样一来,政事的决断与结果,就会快的多。

    大晋刚刚经历一场大战,数十万军队的参战与调动,其民力与财力的耗费,不可计数,朝廷的财政非常空虚,与大石帝国和平相处,休战休养,显然是最好不过,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大臣们基本上是一致赞同,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至于从陇右抽调兵力镇守河东道,赵智的这个想法很好,大臣们也基本上赞同,只是关于抽调多少兵力,则是有些不同意见。

    赵智的意见是从陇右抽出五万士兵,补充河东诸州军事力量,有个别大臣,对此表示反对。

    前兵部右侍郎,现任参知政事的萧徵站了出来,出言反对,吐蕃虽然刚经大败,但依旧有较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吐蕃向来不守诚信,信用不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