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今日还有许多事情要议论。”

    杨道嗣这时不冷不淡的说了一句。

    赵智坐直了身子,对着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说道:“你们两人身为相国,如今被诸多大臣弹劾,不管是真是假,朕自会查个明白,你们先从政事堂退出来,待事情查清楚了,朕自会还你们一个公道。”

    “是,陛下。”

    王仁锆与岳继明躬身领命,但脸上都是有着苦笑,公道?赵智的政治手腕他们在清楚不过,从来不会在朝堂上明着表达自己的心意,只会躲在暗中,安排好一切,由其他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今日被这么多大臣联合弹劾,想都不用想,这就是赵智的意思,只是这些大臣是抢,赵智是幕后的推手。

    李勋站在最后排,不侧着伸出脑袋,根本看不到前面。

    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被罢相了,恐怕事先没几个人知道,此次的朝会,会有如此大的动作,一开始,就是直接罢免了两位相国。

    王仁锆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神色貌似平静,但从他紧绷的脸,不难看出,他此刻的内心,绝对不平静。

    岳继明则是显得有些失魂落魄,双手紧紧握成拳头,紧咬着牙,内心极为不干,整个政事堂七位相国,除了杨道嗣与刘桀之外,就属他的岁数最大,今年六十有五,如今被罢免相位,其实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

    wxi7

第一百九十一章 人事即政治() 
王仁锆侧头看了岳继明一眼,微微摇了摇头,暗叹一声,岳继明接近拉拢河北藩镇,王仁锆一直都是持反对意见,可惜,岳继明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王仁锆的劝说。

    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不仅仅只是家族关系非常亲密,其个人私交也是极好,但岳继明自广元十五年进入政事堂为相,投靠杨道嗣之后,后他半年为相的王仁锆,却是没有选择杨道嗣,而是投靠了刘桀,为此,两人险些翻脸。

    王仁锆的眼光比岳继明看的要远,也更清楚朝堂的平衡是多么重要。

    承平元年,政事堂相位有空缺之后,当时有很多人去竞争,王仁锆便是其中之一,且在所有竞争的人之中,其综合实力是最差的一个。

    白巾军被平定之后,刘桀作为名义上的总指挥,军事上的一些失利与错误选择,右相一党的官员以此为借口,集中所有力量,对刘桀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指责与弹劾,当时为工部右侍郎,参知政事的王仁锆,却是第一个站了出来,鼎力支持刘桀,他的这个举动,得到赵智的大加赞赏,并最终让其入职政事堂为相。

    今时今日,左相一党已然瓦解,右相一党一家独大,杨道嗣老迈,没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与精力,杨炳林以杨氏领袖自居,有意趁机再进一步,让杨氏一族与其党羽,霸占整个朝堂,虽说不至于把持朝政,但至少也要在朝堂上保持绝对的话语权,岳继明就是杨炳林的积极支持者,因为杨炳林曾经给过他承若,若是杨道嗣有一天致仕,整个杨氏集团将会全力推他坐上右相之位,文官第一人,右相的巨大诱惑,显然已经让岳继明失去了理智。

    这样的政治局面,赵智岂能容忍其出现?显然不会,他绝不会坐视不理。

    赵智的综合能力或许远远比不上一代雄主武宗,但就单论政治智慧,那绝对是不遑多让,极为高明,而且在他当皇帝的二十多年时间,大晋虽然谈不上中兴,其综合国力比之武宗时期要差许多,但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大晋至少恢复了许多元气,尤其是在军事上,取得了诸多成就,所以说,不论是威望,还是实力,赵智都不是一个弱势皇帝,一个不弱的皇帝,单凭一个人或是某一个政治势力,是很难与其硬碰硬的。

    王仁锆明明看清了形势,最后却依旧倒向了右相一党,其实也是出于无奈,或者说是出于自保,以及对相位的不舍,刘桀自漠蒙草原回来之后,便是变得非常低调,一些人已经看出来,刘桀有了退隐的心思,黄詬事件爆发后,刘桀以养病为由,彻底断绝了与朝堂的联系,这个时候的左相一党,只剩下王仁锆一人,面对越发咄咄逼人的右相一党,王仁锆独木难支,根本抵挡不了,为此,王仁锆曾经单独面见过赵智,两人有过一番深谈,赵智的话语还是那么隐晦,但王仁锆却是听懂了,赵智竟是有意让自己去地方任职,那自己的相国之位岂不是。。。。

    王仁锆觉得自己无错,这些年也是尽心尽力为国操心,如今却是平白无故赶自己离开政事堂,王仁锆岂能甘心?

    王仁锆导向右相一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图,就是想要借助他们的手,逼迫赵智妥协,一旦右相一党在朝中形成绝对优势,赵智很有可能会对右相一党中的几个相国进行拉拢分化,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从其中脱离出去,投向赵智,相国之位自是可保。

    可惜,赵智此次的行事手段与以前大不一样,大出王仁锆乃至所有人的意料,态度极为强硬,根本就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而面对赵智的绝对强硬,杨氏一族。。。。。。。退了。

    赵智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能把大晋从深渊中拉出来,唯才是举,知人善用是一方面,敢于放权,给与大臣足够施展拳脚的空间,又是一方面,但赵智却也保留了三点,一个是御史台,有了这个部门在手中,便是掌握了舆论的至高点。

    一个是言路,地方刺史的奏折,一直都是直达赵智手中,吏部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其扣押与先行查看,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也是有着奏折直陈赵智的特权,工作量虽然很大,但赵智始终坚持,绝不假手于他人,保证了言路的畅通,这就让赵智对大晋始终有着具体而真实的了解,防止大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最后一个便是监军制度,兵权,赵智看的极重,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是有了这三点,不管朝中的政治争斗在怎么激烈,赵智一直都是表现的风轻云淡,稳坐钓鱼台。

    朝会继续进行。

    经过了刚刚那场激烈的风暴,接下来议论陇右分道,以及李忠调职回京,由马武接任新的安北节度使,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

    免去李忠安北节度使一职,调回京城,任侍中、兵部尚书,入职政事堂,为新一任的左相。

    这个人事变动与任命,没有人反对,李忠在安北坐镇多年,其功劳众人有目共睹,他继任左相一职,完全有这个资格。

    马武被免去兵部右侍郎一职,继任安北节度使。

    马武的人事变动,倒是有那么几个大臣出来说了一些反对意见,但并不强烈,最后也是顺利通过,大家都知道,马武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得到赵智信任的武将,今日朝会,直接就是拿下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其意图已经很明显,接下来的人事变动与布局,赵智会有大动作,这个动作,他不希望有人出来捣乱,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慑。

    被冷藏了好几年,原河东道节度副使,晋阳留守司马忠,被任命为陇右南道节度使。

    司马忠的任命也是非常顺利,三读通过。

    司马忠在白巾军之乱中,立有大功,本人也是出身名门大族,为官极为勤廉,在官场上的名声很盛。

    陇右北道的人事任命,则是有些奇怪,不设立节度使,而是设了两名节度副使,分别是右武卫将军顾雍与右通卫将军赵飞度,前者以陇右北道节度副使实领凉州都督,后者则是以陇右北道节度副实领会州都督。

    齐王被封为陇右大都督,督陇右诸州军事,他这个官职,当然是虚的,只是遥领,但让众臣震撼的是,陇右既然有了大都督,自是要设立大都督府,而大都督府制下的大都督长吏,这个职位的人选,竟是由刚刚被罢了相位的王仁锆出任,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wxi7

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州都督() 
最后轮到李勋,拟任命为陇右西道节度使。

    宣召官喊完这句话,所有人都是愣住了,就连李勋自己也一样是愣住了,不是副的吗,怎么直接就成了节度使?

    “封李勋为陇右西道节度使。”

    宣召官二读任命诏书。

    终于有大臣反应过来,从班列站出,急声反对,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张金回头看向李勋,一脸坏笑的说道:“李兄,看来你在朝中的人缘,不是很好哇。”

    李勋嘿嘿一笑,颇有深意的说道:“招人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招人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人无完人,终归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张金深深看了李勋一眼,没想到他的心态竟是如此之好。

    “李勋!”

    赵智的声音传出。

    “臣在。”

    李勋神情一震,连忙站了出来,来到殿中间,对着赵智躬身一拜。

    赵智淡声道:“诸位大臣的话,你应该也是听到了,有什么想说的?”

    李勋躬身道:“臣确实德才浅薄,陇右节度使一职如此重要,只怕臣无法担当此等重任。”

    那些大臣反对自己做节度使,李勋一点都不生气,自己今年才多大?刚刚二十出头,黄詬立下如此多的功劳,也才在去年陇右之战结束后,以年过五十的年纪,当上了节度使,而且只是武州节度使,而陇右西道,可不仅仅只有一个武州,就算是李忠,当年以破纪录的年纪做上安北节度使,那也是二十三岁,比自己要大将近两岁。

    自己的资历与功劳确实太浅了,真要做陇右西道节度使,李勋自己都是有些没底与心虚。

    赵智点了点头,沉思片刻,淡声道:“既然如此,那就降半级,陇右西道节度副使、武州都督。”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工部右侍郎安简站了出来。

    赵智看了他一眼,点头道:“你可直言。”

    安简躬身道:“陛下,李勋自幼贫弱,不识文武之道,如今刚过弱冠之年,年纪太轻,虽说江南之战与陇右之战,他都是有参与,但并没有单独领军指挥过,经验恐怕不足,武州与西州隔河对望,是我晋朝与大石帝国最前沿之地,一旦战起,定是首当其冲,若没有善战之人坐镇,恐怕无法抵挡。”

    李勋皱了皱眉头,看了安简,心中有些不高兴,这人说话可是有些不好听,你说事归说事,扯我出身干什么,这不是成心让我难堪?

    赵智眉头也是微微一皱,手指下意识的轻轻敲了敲桌面,说道:“没有经验,可以去积累,这不是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

    牧公偷偷愁了赵智一眼,跟了他这么多年,赵智的习惯怎会不知道,赵智性格非常阴沉、严肃,喜怒极少表现在脸上,但通过某种小动作,却也能看出一些赵智的心情,像现在轻轻敲着桌面,便是赵智此刻的内心,已然有了不悦。

    赵智说这个话,明显就是偏袒李勋,安简张了张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陛下之言极好,李勋虽然年轻,但遇事临危不乱,危难时刻,敢于决断,江南之战若不是李勋的力挺,黄詬恐怕很难一举拿下郢州城。”

    秦安明站了起来,拱手说道:“陇右之战,李勋领军一万,面对吐蕃的绝对优势兵力,临危不惧,指挥有度,死战不退,以至大功告成,安大人的经验不足一说,臣绝不赞同。”

    李勋低下头,脸上有些发红,记得当时,自己可是怕的瑟瑟发抖,内心还有些埋怨单仇,为何要让李清影远离战场去报信,而不是自己。

    赵智抬手指着秦安明往下点了点,示意他坐下,秦安明知道赵智是不想自己在多说,于是躬身一拜,坐下。

    赵智看向安简,淡声道:“安爱卿,你所言也是有些道理,李勋年纪轻轻便是得做高位,却是有些不妥,这样吧,就让李勋以武州都督,兼任陇右西道监察使,如何?”

    安简还能说什么,只得躬身退下,不再争辩。

    陇右之战的时候,李勋便已经是正四品的将军,虽然这个官职被免掉,但其从三品的武散官还在,武州都督也是正四品的职位,李勋确实有资格担当,在争论下去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的朝会,气氛诡谲,按道理来说,李勋的任命,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情,但依旧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反对,这些难道就不怕赵智?怕,当然怕,但也分什么时候怕,什么时候不怕,赵智自继位以来,从不以言治罪,在朝会上,大臣们就算说错了话,赵智一般也不会太过介意,所以朝会的时候,大臣们一般还是敢说话,说真话的,当然,这个事情也要分两面去看,赵智属意的事情,你非要反对,就算成功了,因此惹得赵智不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