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这就是一个重点。

    这或许就是赵信的一个控制手段的,最终苗定绝得还是要跟大家说一说。最终说到结果,却让苗远大吃一惊,并不是很多人反对,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赞同。

    了解一下才知道,苗家庄的这些人,对于赵信已经神话了,已经刻画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知道苗远即将到别处,询问他们的意见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的,团练的家属,最少是直系亲属,只有5个人的家属不愿意,其他都愿意。

    近亲属绝大部分同意,一些远一点的团练的家属就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愿意背井离乡跟随者赵信前往陌生的地方,特别是有些人,跟赵信接触额并不多,在保州受到重创,保州的情况会逐步的好转的前提下,最终前往的,只有不到6000

    苗家庄的2800人,还有6000不到家属,可以说,基本上,接近8500人,这个数字比起之前赵信想的,已经多了很多很多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铁改进() 
苗远在赵信抵达之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让赵信非常的满意,实际上,在提出之后,整个迁徙,也就开始筹备了,赵信抵达之后,更是进入到了实质的状态之中。

    封建社会,人口流动并不大,除非是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否则的话,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在家乡度过他的一生,除非是成为读书人,或者是商人。

    数千人的大规模移民,甚至还要携带必要的物品,这就需要很多的准备,甚至还必须报备,否则的话,路过的军队,说不定会把你当做流寇个直接的干掉。

    保州靠近海州水系,跟京杭大运河相连,而海州,则跟淮河末流洪泽湖相当的近,船运,一直都是在陆地上,大规模迁徙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从保州,一直到洪泽湖,一直都有水路同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水路。

    在来的时候,赵信就做好了准备,一路上,吩咐人员在大名府和沿岸的港口,租用大量的船只,差不多有2000多艘,按照一艘船容纳2个家庭来说,最多两趟,就可以把这些人,全部都给运送到洪泽湖。

    洪泽湖之后的这一小段路程,就简单的多了,可以慢慢走,也可以在当地先安顿下来。

    赵信也在上书之中,申请在的洪泽湖租用一个码头,用于移民的暂时挺举,还有未来,商品的的销售计划,这个要求,得到了仁宗的批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仁宗对于赵信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

    别说这是正当的要求,就算是不正当的要求,也无所谓。

    忙碌的苗家庄,谁都知道,他们即将离开,未来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他们知道,跟着赵信,以赵信眼花缭乱的赚钱方法,他们肯定会收获不小的,可是背井离乡的那种感觉,着实让人有些忧伤。

    不知不觉,已经是1044年,庆历四年的6月了,穿越到现在,差不多到10个月左右,赵信终于摆脱了之前的那种受到追杀的窘迫,真正的深入到了北宋这个历史时空。

    不得不说,这个时空是整个封建王朝,文治达到鼎盛,无数的文学家,大儒,甚至是封上神坛的人物,跟这些人物同样的一个时代,这是难得的庆幸。

    几个月的亲身经历,让他真正的认识到了古人的智慧,如果,他困在这个时代的话,如果他不后退一步,退出赵昕这个身份,他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顺利的,活到成年,继承那个万众瞩目的王位。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北宋有很多,他没有想到,甚至是说,比起他想象的更好的地方,可是更多的,北宋是一个都封建王朝,繁华的地方,非常的繁华,不繁华的地方,也相当的不繁华。

    如何把它们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关键,需要考究赵信的能力,不过赵信对于这一切非常有信心,一边发展,一边挣到足够的钱。

    在紧张准备之中,只有一部分人没有收拾行囊,他们还在准备,正在做着实验。

    在馒头包子无法大规模推广,肥皂还需要时间,才能够成为人们所认可的必需品的时候,铁器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苗家庄有一批铁匠,一部分是苗家庄附近的老铁匠,还有就是曾经属于禁军后勤力量,在了解了苗家庄的待遇之后,愿意跟随者苗家庄和赵信的。

    这部分也为数不少,毕竟,对于铁匠来说,按照苗家庄的标准,是要高于工坊,一些差一点的,每天都可以拿到150文以上,的好一点的,基本上是300文了。

    这不是小数目,一个月九贯,或许跟宰抚无法相比,韩琦这样的额,每月都是300贯以上,可是跟普通的官员,甚至是刚刚科举之后,被选为官员的进士来说,一点都不少。

    9贯可以干什么,2贯的收入,已经足够一家几口人,舒舒服服的过上一个月了,9贯,足以让很多人完成升级。

    赵信接下来的计划,更是如此,很多人在赵信的教导下,特别是一系列的指导,调整他们的生产方法。

    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知道哪一种生铁的大致含碳量,现在就是扩大他的规模,不同于刀剑,必须要保证外侧,是钢,保证足够的韧性,还有其中的硬度。

    钢块就不用了,甚至可以通过熔炼,混杂,然后去掉少部分的杂质。

    一些后世方法,一些只是在咨询之中看到的,却不曾被用上的,让赵信用在了这里,并且顺带的,对于传统的炼钢炉进行了简单改造。

    封箱,密封度更高,还没有橡胶这样廉价的密封物品,可是一些鱼胶之类的,也勉强可以用,加强了密封性能,提升了火的利用率,把这些都给做到了极致之后,炉子的温度也提升了很多,炼钢的效率也打打的提升了。

    最终完成9成以上的成功率,特别是接下来,赵信是打造的铁块,而不是武器,这就更加的提升了效率。

    精钢快,比的武器容易打造,一部分人,则去研究夹刃的做法,这本身就是铁匠的一个基本功,只要熟悉钢的一些特性,做到这一切非常好。

    有些甚至可以的让这个刃,跟本身浑然一体,看不出来任何的区别。

    最开始,能够成功冶炼出钢铁的,只有十来个水平最好的铁匠,赵信让他们总结经验,并且进行了标准化和体系化的控制,很快就推广开来,在赵信回到苗家庄的第十天,也就是苗家庄第一批人员即将上船,前往海州的档口,已经有80多人可以完成了。

    这些人,会是他接下来挣钱大计的一个重要的根基,王松目前还在大名府开辟场地,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同时大量的雇佣铁匠,按照一个熟练铁匠一天可以3炉,每一炉50公斤来算,他必须要达到1000人左右,再辅助一些打造工具的铁匠,未来这个大型的冶炼作坊,最少也会容纳9000人。

    只是一个工资,可能一个月支出就接近5万贯,可是产出也会非常惊人,他的冶炼方法,让从铁到钢,增加的成本不到50,未来大规模冶炼,还会有一定的降低,当这个成本不高于30的时候,这个利润,可是相当的高了,只要能够成功推广,这个铁匠作坊,会源源不断给他提供资金,海量的资金。

第二百三十章 再见韩琦() 
冶炼的改变,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彻底的完成,却已经拥有了应用的基础,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冶炼同样是如此。

    未来,只要定海军初步的发展起来,拥有了一个城市的基础的时候,赵信肯定会对冶铁高炉进行建造,注定要被淘汰的落后技术,赵信也是差不多就行了的。

    第一批人员已经陆续上船,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完善,保州现在,负责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来到保州之后,跟赵信的交流很少,却还是知道赵信是谁,他甚至提前知道的,不过是几千人的迁徙,他大手一挥,写下了通关文书。

    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了,赵信再也不是孤身一人的穿越者,而是有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追随者。

    离开了保州城,赵信专门去看了韩琦,保州候的身份,让他没有怎么通报就见到了韩琦,韩琦有些落寞,赵信知道是为什么。

    庆历四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有上升到国与国关系的,也同样有关羽朝廷时局的。

    跟韩琦关系最大的,就是变法的结束,从庆历三年开始变法,只是支持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际上,在韩琦被派往保州的时候,就有些苗头了了。

    保州兵变立下大功,哪怕有赵信分润功劳,他都是作为军事方面的统帅,顺利的,在短时间之中,就解决了保州兵变,这一点的功劳,谁也抢不走,应该回京遭到重用,可是按照他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哪怕现在的朝堂,因为立储的事情,变得有些混乱不堪,也应该通过关于他的任命,可是这个任命迟迟没有下达。

    迟则生变,韩琦现在的资历,不可能现在就接枢密院使这个职务,可是回归朝堂,哪怕还是为枢密副使这个职务,也可以为新法更加做一定的帮助。

    没有,任何消息都,一直都悬空,甚至是新法大部分的官员的权利,都开始被削弱,最开始是以立储,和其他的事情的,韩琦是何等的敏锐,他很快就看出来了这其中的不同。

    仁宗的心变了的。

    北宋的朝局,就是这么的奇怪,皇帝被大臣们的权利限制,皇帝不能够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却可以决定一个大臣的权力,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

    皇帝想要无故处罚,甚至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的时候,这是关系到了大宋的基本国策,刑不上士大夫,官家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铁律,一定会遭到所有士大夫反对。

    这样的话,当皇权跟相权,起了根本的冲突的饿时候,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他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旨意。

    可是针对相权,在不动用国本的情况下,对相权进行调整,确切的说,是让谁当首相,让谁不当,却是可以由皇帝决定的,任何一个首相都有反对者,都是一方势力,只要因利是导,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也是仁宗在位期间,首相不停的改变的根本原因,从仁宗看中范仲淹,委以重任,调回中枢,到现在,仁宗心态改变,开始逐步的清理新法的羽翼,韩琦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可是偏偏,他却没有办法,新法的根基很浅,为首的范仲淹,虽然背负天下名望,却只是一个枢密副使,甚至因为品格的关系,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一个新晋的韩琦,都可以成为中坚,完全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人员。

    一切新法的实行,都是依托着皇帝的支持,一旦皇帝的心态改变,新法也就成为无根之木了。

    韩琦感觉自己,如同网在网中的蝴蝶,越是挣扎,网就拉的越紧。

    “看来韩相是很不甘心!”赵信对于韩琦心中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也就是年轻的官员才有这样的毛病,有追求,有渴望,有坚持,一旦积年日久,那么就只剩下对权利的渴望了。

    果然,韩琦点点头说道:“是啊,都到了这番天地了,还有什么可以退的。”

    “不,希文先生有些太着急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走的太急会扯到蛋。”

    两句话,一句话精妙深入,是道德经之中的文字,带着浓浓的文采,另外一句,粗俗不堪,让人难以严明,可是两者结合在一起,却也不无道理。

    韩琦实际上,也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可是怎么不对,他说不清楚,章得象和贾朝昌他们最开始支持新法,可是慢慢的,他们似乎懈怠了,有些投机耍滑。

    得到了仁宗的认可,范仲淹可以主持新法,是实际上的宰相,真正的首辅是的章得象,辅相是贾朝昌,韩琦和范仲淹都是一样,枢密院副使,跟真正的宰辅,还差太远。

    这两个人一个人是首相,一个人是副相,是朝廷之中的中坚,哪怕仁宗看中范仲淹,把他推上了位置,可是名义上,这两者身份,远在范希文之上,这让韩琦有些担心。

    这也是感觉到了掣肘之后,范仲淹急于获得权力的根本,所以提出了改变科举,并且对于贵族的蒙荫之类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实际上,之前的变法都触及到了一部分人的权利,却不严重,一直到了这个改变科举。

    科举是北宋的大事,或者说,是唐之后,每一个王朝的大事,选拔人才,为朝廷输送新血,改变朝廷格局,这些都要由科举完成,可是这一次的改变,不管范仲淹是否动用私心,都极大刺激了文官集团和身后的皇帝。

    每一个变法者,面对着掣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