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简单的提升一下,把整体的税率,提升到的20%和30%,这样简单粗暴,却可以让整个北宋的商业税收的,提升两三倍,仅此一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收益。

    其他的,诸如国有企业,科技跟技术的结合,用于收割的前提下,资金量会膨胀到一个可怕的程度,这也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问题。

    叶清臣是北宋最为顶级的人才,可以说,整个仁宗大臣之中,超过他能力的,没有几个,甚至从一定意义上面,在三司使这个位置上面,能够比他强的,更是屈指可数。

    仁宗朝正是因为叶清臣的出现,才基本维持下来,当叶清臣因为不堪北宋的问题,积劳成疾,最终不幸去世,当时仁宗也是悲痛无比,而北宋的财务状况,也从叶清臣开始,出现了恶化的迹象,虽然继任的大臣,都是比较出色的,可是北宋依然陷入到了深渊之中。

    此时的叶清臣在赵信的眼里,却是充满了活力,财务这玩意,真的是一个很繁琐,很细节的东西,如果是财务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一个合格财务人员,可以平稳的分配,可是当钱不够的情况下,那个麻烦也就大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都没有米,哪怕你有的御厨的水平,也无法发挥出来,当时叶清臣,或许是因为这个日夜苦思,最终陷入到了牛角尖,最终郁郁而去。

    现在,北宋的财务状况,远没有恶化到那种程度,再加上最近对于财政问题的缓解,叶清臣的心情肯定比以前好的多。

    叶清臣来的目的非常的简单,稍稍的闲聊两句的,叶清臣就把问题引到了他来的目的上面了。

    叶清臣透漏给了赵信,询问赵信有没有一个短一点的,可以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例子,这样方便介绍。

    叶清臣这样的实干家,他可以为了验证某一个方面好坏,选择派人,用快马的方法,到丁海军去验证,可是其他人,不能够都这么做,要想受到最少的责难,一个投资不算大,又距离的汴粱很近的铁路,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叶清臣说的非常的对,赵信之前没有考虑到这点,在思考了之后,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这是一条汴粱到应天府的铁路计划。

    北宋的四京,都是北宋最为繁华和富庶的,在北宋的版图上面,地位也相当的高,这中间,又以汴粱到应天府的最为繁忙。

    汴河联通应天府和汴粱,应天府之下,那是淮河,汴河是一条支流,水量较少,却是联通应天府和汴粱的重要通道,哪怕几经疏浚,可是运输量还是不高,这实际上是制约了汴粱跟应天府之间的联络。

    在古代,运河和河流就是一切交通的基础,除了京杭大运河之外,没有其他的人工开凿的河流,也只能够适应这个河流的情况,而不是改变。

    现在,如果一条的铁路在这里兴建,300里的长度,并不算很长,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员,分成七八段一起修建的话,铁路可能在八到十个月之间,修建完成,而且一旦完成,所产生的经济效率,也就更高了。

    实际上,在赵信原来的计划之中,还有另外的一条路,那就是汴粱到河南府的铁路,这也是一个优势,虽然说,曾经的古都洛阳,早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灰飞烟灭了,没有发达的水运,汴粱跟洛阳之间商贸往来并不高。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这是一个西北铁路的一个分段,也算是一个初期的尝试,只不过,相对而言,这个距离有些太长了,400里,几乎长了三分之一,最关键的是,洛阳周边的那些山脉,也不容易穿透的,不像是从汴粱到应天府,一马平川,适合修建。

    商议完成了之后,叶清臣在朝会上面提出的这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跟以前的计划完全不同,马拉车,在两个铁轨上面快速的行进,不说因为建设他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单纯只是这个想法,就让人们无法想象。

    这可以么,不用专门修建一条道路,只是两节铁轨就可以了,不是后世,有投影和图片,在叶清臣手中的,只有派去人员绘制下来一系列的土话,中国古代的画风,又有些抽象,更加看不出来这是什么。

    更别说,这一次被叶清臣派往到丁海军的人员,他们负责归负责,他们在记录方面,非常的详细,几乎记录了整个铁路的各个步骤,却没有一个擅长画画的,甚至没有给铁路配一个图。

    这个时代的人员,对于铁路,没有一个直观性质的认识,单纯依靠这些文字,不可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叶清臣的担忧,果然是正确,一下子修建一条贯通汴粱和灵州的庞大铁路,肯定是会引起一系列的保守派的反弹的,可是一条实验性质,只有300里的铁路,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投资不大,300里的铁路线,没有一些大型的工程和桥梁,一条贯通应天府和汴粱的铁路,的投入大概是40万贯左右,这已经考虑到了固定原料,还有施工等诸多方面的成本,或许未来有说出入,但是整体比例绝对不超过10%。

    在之前,40万贯,对于整个北宋来说,绝对不能够算是一个很小的钱,那是一个很大的钱,除了已经固定的大项之前,一些临时性的支出,很难得到支持。

    现在,伴随着一系列的开源节流之中,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相当的不错了,不说从仁宗哪里得到的300万贯,在叶清臣的手中,还有结余200万贯左右,只不过这些钱是用来应急。

    现在就是这种紧急的情况了,投入40万贯,在应天府跟开封之间修建一条铁路,让这些朝臣,在近距离,看看铁路的好处,以保证铁路的兴建。

    300里的距离,不算长,也不算短,黄河在开封这里,开始向北,作为东都和南都的应天府,中间只有洛阳到扬州的这一条京杭大运河,无法通过黄河水系的。

    在南北交通密集的情况下,实际上的,通行有些密集,需要一条陆上道路作为补充。

    300里处于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带,整个华北平原,没有多少山区,险峻的地方也不多,300里,又不是太长,如果上了大量的人力的话,应该会很快。

    早就准备好了,作为的西北道路的预先工程,定海军也派出了大量的熟练的,在各方面的水平都出众的工人。一条300里长道路,被分成了10个分段,开始了前期的工作,一旦这些关键地方的数据,得到了汇总之后,整个铁路的兴建立刻可以进行。

    相对于后世的铁路,这个要求不高,后世需要考虑经济,周围的自然环境,可是这个不过是承受 15吨左右,又是简单的马拉火车的的铁轨,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只要找到相对比较近的线路,少修建各种的桥梁,然后就可以了。

    少修建河流这是一个大方向,可是完全的,一条河流都没有,这也不存在的,为什么大陆之上,会有这么多的文明,能够繁衍如此庞大的人口,跟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关系。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是要有水流经的,没有水的城市,就无法存在。

    古代楼兰,在古代,在汉朝,甚至更早的时代,那是一片芳草丰美的富庶之地,所以,建立了庞大的城市群,巅峰时刻,有很多的人口,成为周围的关键节点。

    可是,气候变迁,在不可抗力的推动之下,周围的环境迅速的恶化,变成了的沙漠。

    没有食物,还可以坚持几天,可是没有水,人类恐怕连一周都坚持不下去,北方的水网,没有南方那么的密集,每隔三五十里,总是会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存在。

    真的想要绕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桥梁是必须要兴建的,定海军在各方面去的了一定的突破,预制件也出现,借吊车,不过是滑轮组的应用而已。

    或许一些性能初衷的滑轮组的,无法用量产的方法生产,但是手工打造还是可以的,出色的钢铁,制作出的任性强度都非常不错的钢索,再加上大量滑轮组的组合的,可以让力量的节省,达到32甚至是64分之一,也就是说10个人的拉力是一吨的话,这个,最少可以拉起来64吨左右的物体,这对于修建桥梁而依然,非常的关键。

    虽然说,大型的,超过1000米,甚至以上的桥梁,这些也预制件,最少也在300甚至是是500吨的,可是200米以下的桥梁,64吨,已经非常好了。

    助着葫芦吊这种简单的工具,实现吊装,在足够准备了预制件的前提下,桥梁等的修建速度大大的加快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预制件() 
    中国的桥梁兴建,冠绝天下,在别的文明,还只能通过船只来摆渡的前提下,中国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桥梁历史,最早的小商桥,更是修建于隋朝。

    比较知名的,技术较高的,是单孔的赵州桥,孔的跨度超过37米,全场60多米,这个桥梁的施工难度极大,其中的力学应用,跟后世的成熟的拱桥都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科技并不发达,对力学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的前提下,能够修建这些桥梁,那几乎是完全凭借着经验。

    除了赵州桥这样技术含量高的,还有著名的安平桥,整体长度超过了5里,他甚至是一个海湾桥,贯通海湾的两侧。

    这么一个长达五里的桥梁,限制性是非常大的,在河流上面,类似安平桥这样的桥,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他几乎不可以通航。

    没错,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河流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航。

    安平桥,之所以能够有五华里的长度,是因为不但他的高度非常的低,孔跟孔之间的距离也非常狭隘,几乎不可能通行任何一艘船。

    赵信有后世的知识,当然知道,这样的桥,建设难度是最低的,只要地基打好了,接下来,没有丝毫的难度,就如同搭积木一样的修建起来就好了。

    如果单纯石桥,这是最佳的选择,可是现在,丁海军拥有另外一款划时代的武器,那就是水泥。

    水泥的出现,就让建筑物的兴建在加速,3天一层楼,这在定海军,已经不是问题了。

    可是预制件,让这个速度,有增加了一定可靠性和速度。

    通过水泥凝结预制件,提前把压力和各种的数据给计算好,或许,无法兴建器后世的那种可怕的斜拉桥,或者是各种的巨型拱桥。

    可是比起赵州桥那样单孔桥,提升一个档次,还是可以的。

    在一般的桥梁设计之中,一个跨度在50米左右,高度超过20米的桥梁,足以通行北宋绝大多数的河船,用多个空洞,组成合体,就可以解决500米以下的桥梁的问题,这已经是除了长江黄河,这样的中国最著名的大河之外,绝大多数河流的宽度。

    就算是著名的长江,也是从武汉之后,才开始急剧的增加的,在上游的重庆,最窄的地方才。 米。。 米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其他的河流,可是这已经处于可以修建的程度了。

    长江黄河这些,暂且不提,那不是现在就能够解决的,哪怕赵信对于目前丁海军的钢铁相当的有信心,可是对于钢构桥梁的施工难度,力学处理等一系列的科技都没有深入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安全的兴建大河上面的桥梁,很多时候,只有尽可能的增加尺度,让缓冲的力量更大,这样的建设,实际上,在后世的桥梁兴建上面,是一种浪费。

    赵信不是学工科的,可是咨询时代的扑面知识,还是让他了解了一些铁路兴建的重点。

    铁路的兴建之中,在确定了的计划之后,桥梁之类的东西,都是提前兴建的,相对于在平地上面,可以随时分段的标的,桥梁的修建,是最困难,一个难度超高的特大桥,往往是提前开工,而且工期非常的长,到了最后,其他的铁路项目都已经完成的前提下,才最终的完工。

    因为绝大部分的桥梁,都不可能分开兴建,你建一段我建一段,那是不安全的,只要计算和合拢的时候,稍稍有一点的问题出现,就会出大问题的。

    预制件的出现,把桥梁分成了不同的部分,打好地基之后,就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用钢铁,水泥,焊接等一系列的方法,让这些桥梁完整的融入到了一起,这极大的加快修建的速度。

    在整个报告书上面,这些也是有显示,却没有多提及,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可能给的叶清臣来解释的,解释的多了,反而会让他迷茫,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定海军的运作上面,已经尝试过了,只要按部就班的修建来说,就好了。

    预制件的出现,对于桥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水泥最怕的问题,就是悬空凝结的问题,在普通的平方,可是用铁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