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船,一卸一装之下,耗费的时间,最少是两三天。

    或许,对于一些大宗的物资来说,两三天没有什么,可是对于高速发展,对于商品的普及度有很强认识的丁海军来说,这直接的影响了利益的。

    连这样利益巨大的事情,都因为顾虑而停止,更别说大规模的推广的棉花了。

    目前的15万亩之中,其中八成以上,是在苗家庄,苗家庄本身的种植的,几乎全部种植了棉花,甚至为此,耽误了粮食的种植也在所不惜,当然了,苗家庄没有十几万亩的土地,可是保州事变之后,苗家庄已经是保州最强的家族了,它的影响力是全方位的,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整个保州最少有十几万亩,是在种植的棉花。

    剩下的,就是大名府铁匠作坊附近,铁匠作坊占地庞大,因为影响力和实力,还是影响了一两万亩的土地。

    这基本上,已经是丁海军的极限了,加大影响的话,或许在一些关联商会之中,可以影响一些,可是让他们放弃种植粮食,而选择完全陌生的棉花,这需要时间,或许要一两年的时间之中,才能够普及。

    一两年,对于北宋而言,并不太长,甚至是对于仁宗来说,也同样不长,可是对于赵信而言,真的有些长了。

    单纯丁海军本身的需求,就需要最少1600万斤的棉花,几乎是现在数量的4倍左右,更别说帆布,还有其他需求,保守估计,起码要3000万斤以上,甚至是5000万斤。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丁海军采用的是双管齐下的方法,3000万斤棉花,如果按照30斤产量的话,需要大概100万亩的土地。

    在整个中原地带,要找到这些土地,并不是不可以,可是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毫不客气的说,丁海军现在,生产的许多东西,也产生了海量的利益,这些利益用于交换,有些太不值得了,毕竟,这是一个赚钱的生意,赵信要的只是节约这个时间。

    中原不行,那就转向别处,21世纪咨询发达的时代,棉花也从的中原,转向了北方,从新疆到中亚,这些地方才是种植棉花的最适合的产地,日照时间长,光和水量也充沛,新疆和中亚的棉花,成为了最优的产品,直接的创造了一个产业的。

    现在,开发新疆还为时尚早,可是河套平原,到是非常合适。

    要在河套平原这里,推广棉花的种植,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赵信实际上,还是利益交换,但是利益交换的目标,从很多人,从很多商人,转为了一个人。

    那就是韩琦,虽然,韩琦已经调回中枢了,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宣布,他主要负责的东西,可是韩琦高升也是一定的,并且对于整个河套平原,影响最大的,也是他。

    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灵州,还有的新附的土地,这些都是新近得到的,而且几乎是在韩琦的意志之下。

    对于这些新俯土地,实际上北宋中枢是没有多看中的,这些被称为贫瘠的地方,又有多少的资源,是韩琦一手推动西北农田水利建设,让河套平原,从草原变成了塞上江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是韩琦的根基之地,也是最重要的资本,只要这个基础不减弱,未来韩琦的道路,是极为平坦的,那么,韩琦根本不可能让这里脱出他的掌控。

    门生故吏,提拔之恩,北宋还没有发展到未来,王安石和司马光针锋相对,朋党的时候,可是这些关系,是默认的,也是有的。

    说服韩琦,并不困难的,西北的发展,仰仗赵信的地方也很多,而且从应天府到的汴粱的那一条铁路,也让韩琦看到的机会,一条贯通西北的道路,只要解决了交通问题,西北的发展不可限量的。

    有求于人,就不会太过火的,在赵信稍稍向西北倾斜一些物资,并且在道路和铁路方面,给予支持之后,韩琦也就同意了。

    整个举措的顺利程度,也超过了赵信的预料,河套平原,总面积差不多2。5万平方公里,抛开一些无法作为耕地的地方,哪怕只开发出一成的土地,也差不多有接近400万亩的土地。

    实际上,全面开发,甚至可以达到1000多万亩,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种植棉花,同时又是棉麦套种,丁海军会派遣专人,指导和大规模的种植棉花,这有什么接受不了的。

    赵信,用一个个真实的成绩,在韩琦那里树立信心,他是不会心口开合,棉花收购价格,棉花的收益,这些都不是骗人,哪怕是只有这个产量的一半,也可以让一亩地收益在一贯以上,这对于西北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的,韩琦最看重的,实际上,还是棉花独特的功效。

    作为一个在战场上,树立无上权威的统帅,韩琦的很多思路上面,是从军事上面考量。

    棉花是经济作物,可是同时,对于北宋而言,棉花同样是军事作物。

    在寒冷的北方,棉花可是战略物资,中国为什么不能够进入到草原,广阔草原上面,地广人稀,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可是,北方的寒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北方的牧民,天然有各种的毛皮,制作皮衣,他们在寒冷的天气之中,很有用的保暖,让他们在冬天之中,也拥有战斗力。

    北宋的禁军,怎么可能穿着皮衣,铠甲都是有一个容纳限度的,皮衣几乎很难的融入到铠甲之中,最多就是一个皮坎肩。

    北宋如此,辽国稍稍好一点,对于不穿,或者少穿甲的轻骑兵可以,重骑兵,每一个重量都考虑到了极致,他们也不可能无休无止的套入。

    这也是在辽国,他们也很少在冬天出动的根本原因。

    在冬天,钢铁会变得非常的寒冷,导热性非常的强,在这样的强度之下,根本很难作战。

    棉花改变了这一切,只要稍稍的填充棉花,就可以相当的保暖,这样的穿在内部,又不会挤占很多的空间,这种前提下,作战的范围会扩大很多。

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测量() 
    原材料对于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键,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机器就是一个摆设,越是发达的工程,对于原料的要求就约为重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西北受到了韩琦的影响,答应在今年,完成100万亩到150万亩的棉花种植,赵信是比较满意的,有了这些,按照每亩30斤的产量,可以获得3000万到4500万斤的产量,基本上可以的供给帆布的生产,还有定海军的日常消耗的。

    棉花的效果,只要种植了之后,就可以展现出来,只要西北种植,就会被吸引,西北种植棉花,有天然的优势,只要收入超过1贯以上,大规模的推广,几乎是必然的。

    这也不是的最终的产量,农作物,它的产量会变化的,赵信作为一个偏远山区出来的孩子,对于种植非常熟悉,棉花这个后世最普遍的经济作物,当然也是非常熟悉的。

    一亩地产110斤棉花,这个数字绝对不能够称之为多的,现在的科技水准,还有棉花种子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达到后世的标准,六七百斤的产量,可是赵信要求也不高,只是一个平均的数字的,300斤左右。

    哪怕只是后世平均亩产的一半,300斤,就比现在多出了两倍,这对于棉花来说,种植的利益更大。

    第一年种植,只是15万亩,再加上没有什么经验,赵信已经把很多经验,传授给了农业专家,可是农业专家要想吃透,也需要时间。

    一年的时间,在土地之中种植,只是一季而已,可是对于试验田来说,就不是一季了,而是两季三季了,甚至有规律的种植,进行了很多次,在经过了最少两季和三季的培养,这些人对于棉花已经相当熟悉了。

    小田种植,最高亩产,在第一季的时候,达到150斤,第二季就突破了280斤,在第三季,甚至可以达到450斤。

    这个数字,非常的惊人,哪怕按照大规模种植时候减少,可是怎么算,也能够达到240斤左右。

    除了在种植上面提升,在加工上面,也略微的有些增加,籽棉转换率略微的提升,基本上达到了3比1的程度。

    这样算下来,240斤亩产,可以产生80斤皮棉,这个相对于之前,已经提升太多了。

    哪怕按照现在,西北100万亩,保州和大名府附近30万亩的数字,棉花的吸引力非常可怕,利益就是最好的动力,当一亩地种植可以获得两贯左右收益,谁都知道会如何选择。

    因为宣传和犹豫的关系,这个提升不高,可是130万亩,在新种植方法和种子的支持之下,80斤皮棉,总产量会高达的1亿400万斤,相对于之前,提升非常的明显,零头几乎就是去年的产量。

    1亿400万斤,听起来很高,总产量才5万多吨,人均占有才1斤而已,远远达不到平均的水平,市场非常的广大。

    不过伴随着产量的增加,还有棉布逐步的普及,棉花的价格,几乎必然会降低的,可是再怎么降低,暴涨接近三倍的产量,也会让收益增加,哪怕种植增长了这么多,产量也增长,可是棉花的价格,也不会的降低很多,大概会降低到40文左右,就算是这个,一亩地的收益,也会超过3贯。

    对于一个人可以耕种10亩左右,农民一季棉花,都可以获得30贯的收入,这对于可能一年下来,就是几贯的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甚至首先介入的,是那些地主,农民或许还要考虑,这个口粮跟棉花的收益对比,对于拥有太多土地的地主而言,他们不会考虑这一点,他们考虑的,主要就是收益。

    历史上,棉花的大规模普及,也是这些地主,相对于普通农民,他们掌握的资源,信息都不足,他们就算知道种植棉花赚钱,可是也支撑不了的棉花的投入。

    现在是推广期,定海军会负责全部的棉花种子,一旦进入到爆发期,在普通人认可了棉花的收益之后,棉花的种子肯定是要购买的。

    毕竟,农业科技是基础科技,试验田,各种的实验,这些都需要资金,一个正常的发展,就是依靠着培育出来的种子,持续的获得收益,然后把收益投入到的研究之中。

    作为农业,种子是基础,他甚至在的化肥之上,种子决定了先天的基础的,甚至对于棉花来说,还有一个产量和纤维的质量的问题,这些细分的东西,会让种子成为一个不错方向。

    到了明年,棉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的,一直以来都在积累技术的纺织业,也可以跟随着开启,棉花跟工业相结合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那是可以支撑一个国家快速发展。

    哪怕明年可能有超过一亿斤的产量,那也是明年的事情,现在,在赵信的掌握之中,也只有450万斤。

    450万斤棉花,并不等于450斤棉布,从棉花到棉线,再到棉布,虽然消耗很少,却还是有,制造帆布更是如此,消耗更大。

    制造帆布的损耗下来,可能连400万斤都不到,一艘西班牙帆船这样的超级风帆,主力舰4根桅杆,数以百计的风帆,厚重的船帆,一艘船最少需要帆布数千斤,甚至是上万斤。

    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这些帆布,可能连400艘船的都造不起来,纵横七海需要多少的帆船,一万艘不多的,单纯这个,对于棉花的消耗就非常可怕。

    航海是要慢慢的发展的,万艘只是远景,现在目前动工最大的船,也不过是300吨左右。

    这一艘船,实际上,是寄托了很多期望的船,300吨,换算下来,就是八九千料的样子,对于可以做出南海一号。 吨船的北宋来说,并不是一个很高端的。

    可是却是不一样的,他的吨位,来自于整体的利用,不是中国式帆船那样的,用四四方方的船体带来的吨位。

    完全是的远洋海船的模样,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盖伦船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些盖伦船的特点,被完美的应用到了这个船上面。

    跟福船相比,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

    这样的船,只有进入到大洋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一点,只有赵信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甚至也有一些船舶设计师的,也提出,是不是制造福船,有钢铁厂提供的钢铁龙骨的话,他们可以制作出1。5万,甚至是2万料的船。

    对于造船而言,最困难的,实际上是龙骨,只要龙骨解决了,其他的,就只是一个拼接的问题了,拼上各种木板,让船最终的成型。

    有了第一次的制造经验,他们感觉到,他们可以去尝试一下。

    这个意见,当然是被赵信给镇压了,开什么玩笑,福船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