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5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的时候,从静止到高速,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只有速度平稳了之后,这个力量消耗才小。

    铁路的优势,就在于此,一方面,使用的是轮子,轮子比其他东西,在道路上面运转,要省力,这是基本的原理,而铁路跟铁轮之间,全部都是同样材质的,摩擦的也相当的光滑,这等于说把阻力降低到了最低,从这个意义上面说,这个马拉起同样的重量,使用的力量,要比在普通的路面上面,要小。

    火车的速度,不停的增加,当差不多增加到了20公里左右的时速的时候,增加放缓了起来,而乘坐的火车,也相对平稳了起来,这是差不多高速了,未来可能增加到25到30的样子,这需要时间。

    在车厢之中,坐着的都是官员,任何一个官员都有长时间赶路的经历,长途跋涉,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

    没办法,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上任,北宋使用的官职,一县之中,县令是流官。

    流官,也就意味着,不在家乡上任,甚至有些,还不携带家属。

    少则几百里,多则上千里,长途跋涉已经是家常便饭,三年一迁的话,到四五十岁,或许已经迁了好多次。

    这中间,越是升级快,越是高的官员,他们迁的次数越多,出远门已经是家常便饭,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少部分还有十来次的经验。

    叶清臣的。在成为三司使之前,他也历任过地方官员,走过的地方很多

    牛车马车,甚至是骑马骑驴,他都经历过,但是这一次,有些奇怪,怎么说呢的,平稳了,太平稳了,几乎感觉不到颠簸,或许在少部分的时间,会有忽快忽慢的感觉,可是在加速之后,到了一个平稳之后,就没有了,一直都非常平稳的,平稳的有些让人吃惊。

    如果说,不看窗外的景色,他甚至以为,这个并不在动。

    这就是火车的好处平稳,因为速度的不是很高,不存在铁轨碰撞的声音,就连噪音都小一点。

    早期的火车也都如此,最多也就是20…30公里每小时的的速度,就算是有风阻,又鞥狗高达哪里去,基本上,不损什么。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大概一个时辰,平稳的有些可怕,飞速后退的景色,又是在乡村,没有特别熟悉的地方,他们也判断不出来到哪里了。

    只是默默计算,或者相熟的人员,相互之间,讨论几句,到哪里了?

    赵信是心里有数的,叶清臣也是差不多,因为之前了解过火车的实验速度,差不多可以达到每个时辰百里以上,不过没有手表的情况下,他也不知道,到底时间过去多少。

    手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赵信却犹豫,要不要推动,手表是时钟原理,在古代被称为天文,天文这玩意,在古代的意义不一样,司天监那是对皇帝负责的,会根据天像判断凶吉,贸然的介入肯定会出问题。

    可是手表,只是在丁海军使用,甚至外流都受到限制,就跟赵信一样,在丁海军,随身会携带,可是出了丁海军,能够不携带,也就不携带。

    不过,在没有手表计时的时代,会诞生一些拥有特别天赋的,比如说,他们有一些独到的,判断时间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一定全部准确,可是却也能够大概的估算。

    快,半个时辰了!一个精通此道的官员,肯定的说道。

    “半个时辰能够到哪里?”一个年轻的六部官员,略显轻佻的说道,看他的官服,应该是六品上,这个年纪到了这个地步,要么是科举高位,要么是背景深厚。

    在众多宰辅都在的车厢之中,也敢于说话的,恐怕是后者居多。

    “应该不远吧?”之前判断的官员,略微不确定的说道。

    “老大人以为,现在要到哪里了?”赵信突然也有了兴趣,轻声的问道。

    “这……”叶清臣略显犹豫,如果按照半个时辰来计算的话,按照之前列车的实验时候的速度的话,最少也就是50里左右,可是这有可能么?

    实验时候,那是完全没有遮挡,而且是空车,坐了这么多人,能够一样么的?

    赵信一看叶清臣的表情,就知道叶清臣心中的想法,重车跟轻车,那绝对是不一样的,可是也要看是什么重车和轻车。

    火车在最后,投入使用的时候,进行了改变,车厢的重量减轻了不少,而且现在平均每一个车厢,不过是100多人,这个时代的北宋,还真的没有多少的胖子,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最多就是五六十公斤,100多人,就是五六吨,这个比起空车要重,却称不上重车,而且调整之后的火车,会更加的顺畅,速度明显是快了一点。

    “估计快到陈留了?”赵信平静的说道。

    叶清臣的表情,一脸的愕然,陈留并不算远,可是也不近啊,这么快就到了。

    似乎是印证了赵信的说辞,车的速度在这个时间,开始降低了下来的。

    不同于高速车的降低,是缓缓的,甚至需要拉刹车,这个车,只要马的速度开始下降,车速就明显的下降。

    最开始,只有叶清臣和赵信注意到了,接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车速在下降。

    一些官员很奇怪,甚至脱口的说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马跑不动的话,叶清臣却是满心愕然,不是真的到了陈留镇了吧。

    在汴梁跟应天府之间,一共就是300里的铁路线,设立了六个车站,出了汴梁,第一个就是陈留,这个地方距离京畿不算远,可也不近啊,就算是开封府的一些差役,想要到陈留镇送点信,也需要快马加鞭半个时辰才到。

    单独一匹马的快马加鞭,跟坐在火车之中,这么平稳的闲聊喝茶,也是半个时辰,就到了,这能一样么,舒适度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

    以往,官老爷出行,都是坐牛车,从汴梁到陈留,怕不是要走一天的时间。

    列车的速度明显的降低了下来,叶清臣看向窗外,因为速度下降,窗外的风景开始逐步的清晰的,似乎还是农田,可是伴随着速度的逐步减慢,一些房屋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愣住了,因为眼前的景色让他非常熟悉,这不是陈留镇么的?

    揉揉眼睛,似乎眼前的一切,就如同虚幻一样,可是这个作为三司管理比较多的镇,他最少来过十来次,对于这些房舍都非常清楚,甚至镇子最高的那个建筑物,陈留学庙,他还给提过字。

    因为列车速度的降低,很多官员也把视线投入到了外侧,刚开始,没有什么关注,不就是破农田和村子么,这些在京畿,又不是什么难以见到的东西,甚至那些破屋子,也不算什么,不就是一堆物资在一起么?

    可是看着看着,有些官员看着那些屋子很眼熟,毕竟车速越来越慢,可以比较清晰的看他们。

    陈留距离的汴梁非常的近,这些京官之中,到过陈留的也不少,甚至一些,来过的次数还很多。

    一个不小的热闹的镇子,在京畿这边,不算少见,可是陈留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学庙。

    当学庙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官员,失声的叫出来:“这不是到陈留了吧!”

    “陈留,不可能,不可能这么快吧!”

    陈留,算是京畿的一个镇,因为靠近东京的关系,也相当的繁华,只不过,这里距离汴梁,超过了70里,这个速度,也太快了点吧?

    “那个是学庙,它很高,也很独特,我可以确定,京畿别处没有这样的学庙!”一个熟悉陈留的官员,大声的说道。

    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确认,只要是到过陈留的,都知道这里,这是一个很大的标志性建筑。

    可是就是因为确定,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这也太快了吧,70里,这才半个时辰,这个速度可是快马加鞭的速度,可是他们一点都没有感觉到颠簸,就如同在家里面坐一会,然后就到了。

    是错觉么,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这中间,叶清臣站起来,快步走到门口,正要下车,就被列车服务人员给挡住,询问了之后才知道,这里确实是陈留车站,是从东京出发向西的第一个车站,不过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只有250息,刚刚已经过去一半了。

    停靠,这个叶清臣知道,主要的目的是换马,当然了,如果投入到运营之中,也会有一些别的,比如说,上下车一些乘客,这些都会利用这个时间,一般是250息左右,到了应天府,应该会更多,因为是终点站。

    心中还是有些怀疑,但是叶清臣并不在意,反正列车还要走,有什么疑问,等到应天府到了在说。

    在叶清臣坐到座位上,因为刚才跟列车员的对答,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他们都听到了,确定是陈留,之前唯一还剩下的一丝怀疑,彻底的烟消云散了,真的超乎了他们的想象,车厢里面顿时嗡声一片,每个人都忍不住讨论,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快。

    当然了,也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不会真的,几个时辰,甚至更快的时间,就能够抵达应天府了吧。

    之前只是一个笑话,可是半个时辰赶了70里,那么2个多时辰,最多3个时辰,到应天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 
一两百息的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的快的,可是这个时间之中,对于车站而言,却如同打仗一样。

    半个时辰一换马,这是最初制定的标准,良马在连续高速奔行的时候,未必半个时辰就丧失了所有的体力,可是继续下去,容易出问题,而60…70里左右,一个站台的设置,会让火车联通更多的城市。

    换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现在来说,却并不难,特制的鞍具,不但可以让马在奔跑的时候不散开,同样的,也让更换变的容易。

    40批马,会分成8个部分,每一部分5匹马一起,会由专人引导出去,而早已经被套上鞍具的马,会在火车的前方组合起来,整个过程,最快的话,不超过60息,就算是慢的,也不会超过120息。

    这也是停留时间的来源,未来,真的要开启客货运的时候,会根据火车站的情况,进行协调,以保证上下客人,或者是运输货物,到时候就不会这么少了。

    似乎有了前面的经验,再一次的开行之后,官员们不再喧哗了,而是把注意力,彻底的注意到了外面情况。

    他们或许对于速度什么了解不多,可是大体上感觉上,是知道速度很快的,这么已经是马车用最快的速度开行了,在寻常马车之中,如果以这个速度的话,恐怕人要颠簸坏了,可是在火车上,却异常的平稳。

    不明白原理,就感觉到非常的神奇,众人看火车,有些不一样了,一部分的官员是在看热闹,另外一部分,却想到了别的东西的。

    叶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货运,汴河的狭小,已经制约了京杭大运河,有人提出过,拓展汴河,可是在这个时代,要想拓宽一条河流,真的非常困难,北宋或许现在,有一定的余钱,可是这个钱,不能够投入到这个上面。

    叶清臣没有估算出来,这么一条铁路的整体运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们六七百人,4节车厢来评价,不会比一个1000料的船少多少,如果这样的火车多一些,会不会彻底的解决交通的问题。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一点没有错,叶清臣站在三司使的高度,当然会考虑全局运输的问题,可是枢密院的官员,更多的考虑是军事上面的作用。

    车,曾经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由车构成的车营,曾经也是可攻可守的强大力量,特别是针对骑兵来说。

    只不过,在重骑兵的大量出现,在骑兵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的前提下,车的很多的问题显现。

    不能太重,太重就缓慢,就没办法移动,可是没有足够的重量,也就没有办法的拥有强大的防御,这就成为了两难的问题。

    同样的,北宋缺马,就算是有了马车,也不可能全速的运转,因为高速开行引发的颠簸,会让人和货物散架,军队后勤使用的马车,更多的是利用马的力量,还有相对较快的速度,拉动更多的东西。

    火车不但比马车的运输量更大,速度还快,最关键的是,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一点都不颠簸。

    这种情况下,运输的东西不会有损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还可以运兵。

    这一次4个车厢,大概可以运送500…600士兵,这差不多是一个营,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的话,一天几百里,士兵还不劳累,这种情况下,对于军队的调动,是有巨大的好处的。

    接下来,官员们多了一个心眼,他计算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