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5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劳累,这种情况下,对于军队的调动,是有巨大的好处的。

    接下来,官员们多了一个心眼,他计算着时间,果然,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之间,有长一点的,有短一点的,列车都会稍稍的停留,120息到200息不等的时间,然后就又一次的行进了,中间一共停靠了4次。

    时间的推移,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他们到底离开了汴梁多远,可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们距离汴梁已经很远了,具体3个时辰,能不能抵达应天府不知道,可是这个火车的速度,非常的快。

    叶清臣知道的更明确一点,因为5个车站的站点,他是知道的,相对之间的距离,也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按照3个时辰来算的话,平均一个时辰的时速,应该是100里左右。

    可是按照目前的数据来计算的话,一小时的速度,应该是超过了120里。

    赵信比叶清臣更加清楚,在丁海军,火车的速度,已经从最初的20公里每小时,增加到了37公里左右,那是受限于马的质量。

    对于北宋而言,或许整体上是缺马的,可是为一条铁路,确切的说,为某一个实验性的列车,准备几百匹马,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不从西北调动,单纯枢密院的就够了。

    一条铁路,最重要的不是铁路本身,而是机车,在没有蒸汽动力的时候,需要的就是马,很多的马。

    就如同这一次出行一样,从汴梁到应天府,一共6个车站,需要换4次马,按照一次40匹,要保证这一个列车,能够顺利的抵达,需要160匹马。

    北宋的这一条铁路是实验性质,未来整体铁路的密度也不会很高,可是在丁海军运用的环线铁路,平均一个4节车厢的火车,平均需要10匹马。

    那是按照60里来算的,到了300里,应该是乘以五倍,也就是说50匹,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每一匹马,每天需要跑多长时间,休息多长时间,然后继续,这都需要协调。

    赵信对于北宋,没有什么隐瞒,只要是他能够传授的,都已经传授过来了,这一条300里长的铁路,未来会对开20列火车,也就是说,一共40列,那么需要3000匹以上的马。

    马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从枢密院,军方,凑到了1500匹好马,这个好马,不是战场意义上面的好马,是单纯铁路意义上面的好马。

    力量大,速度快,听指挥,这才是这个好马的标准,这个标准跟军方的战马微微有些出入,这也是枢密院愿意抽调的原因。

    同样的,从西北,也获得了2500匹马,一共是4000匹,这些足以支撑整个铁路的需要,而叶清臣也得到了一个数据,铁路的总运量。

    一天时间,一列火车,会有一个来回,一节车厢可以载重300石,一列就是1200石,40列来回的运力,是接近的10万石。

    10万石,这是一个庞大的运力,最少相当于上百条千石大船,同样的,铁路的速度,远不是船能够比的,船需要一周的时间,可是这个就是一天,这从某种意义上面,效率提升了很多。

    一条铁路,相当于700条千石大船,这个比起汴河,不知道提升多少,制约汴河和京杭大运河之间的运力瓶颈,将会不复存在。

    出发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吃过早饭很久了,差不多在第三个停靠点的时候,已经过了正午了,负责这一次实验的官员,早有准备,在换马的同时,带上来了大量的食盒。

    这些都是在旁边的酒家做的,对于马车而言,在马车上面吃饭,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颠簸,正在吃的时候,万一遇到一个坑,饭洒了或许只是小事,出个什么差错,人受伤了,那就划不着了。

    故而,有在马车上面吃的,都不会使用餐具,大部分都是馒头,炊饼这样的干粮,怎么吃,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想要弄几个小菜吃吃小酒,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火车上面不一样,平稳,之前他们甚至可以饮茶,两排作为之中的小桌子,可以伸缩折叠,一旦拉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卡座,这也是参考了后世的一些设计。

    在吃饭上面,当然是没问题了,当火车逐步的加快到了高速,逐步平稳之后,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了。

    这时候火车上面的官员,才感觉到了肚子饿了。

    上车都2个时辰了,加上之前在车站,抵达的时间,差不多就快3个时辰了,早就前心贴后心了,只不过火车上面的见闻,让他们忘却了,现在热腾腾的饭菜上来,当然是大剁快剁了。

    一餐简单的饭食,因为饿的关系,吃的分外的香甜,在吃的同时,看着两侧的田地快速的后退,这种感觉,也分外不同。

    能够上车的官员,纷纷感觉不虚此行,而他们不知道,在最后一个车站过去之后,整个旅程即将要结束了的。

    第四个车站,跟终点站应天府之间,距离并不远,而显然,在第四个车站没有过多的停留,因为没有换马,只是检查了一些列车,并且让马补充一下而已。

    本身半个时辰换马,都留有余量,一个时辰,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不过为了保证一匹马,一天能够3次,甚至是4次工作,这才选择了半个时辰。

    差不多在距离应天府五六里的地方,列车员再一次的进入到了车厢之中,他一边告知的官员们,整个旅程结束,应天府近在眼前。

    车厢的官员一片哗然,虽然,之前途经几个站点的时候,他们已经估摸到了,可能今天真的能够到应天府,可是这么说到就到了的,还真的是没想到。

    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个时辰多一点,从早晨到午后,这就到了应天府了,这可是平常好几天的路程。

    本就对铁路高看一筹的官员们,看铁路的想法,就分外的不同了。

    这时候,火车的速度,明显的慢下来了,而外面,也出现了大堆大堆的房子。

    应天府的车站,当然不可能设在应天府内,作为四京之一,也是非常强悍的城池,铁路会破坏城墙的完整性的。

    对于这个城墙,赵信是不置可否,未来几乎必然会淘汰,棱堡的战斗力,才是一流的,不同于军民两用的城墙,棱堡完全是军事化的用途,不存在内部影响的可能,同样的防御力超群。

    未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他们的作用将逐步的从军事作用,转为的民事的作用,以大城市为核心,影响周边,而不是起军事作用。

    军队将会驻守在城市之外,借助棱堡这样独特的防御,用最少量的军队,做到最大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选择。现在,改造这个,就太早了点。

    火车停了下来,门也打开了,众多的官员,按照品级,在列车员的引导之下,陆续下车,跟汴梁的火车站,彻底的在汴梁城郊不一样,应天府这边,虽然在城外,可是距离城墙相对较近。

    这一点,叶清臣闹不明白,赵信也不过多的解释,这是根据位置决定的,汴梁是什么地方,是北宋的京城,未来,只要铁路能够大规模的铺开,基本上,关键性的铁路,都是联络京城的。

    几乎不用考虑,未来汴梁附近,最少是4条,甚至是8条铁路交汇的地方,火车站真的距离城墙太近了,很不方便,没有那么大的地盘,摆得下那么多的编组站。

    到是应天府不用这样,虽然它现在的地位非常的高,可是未来,有近在咫尺的汴梁这么一个交通枢纽在,四京之中,除了大名府稍稍远一点,也更加核心一点,可以作为次枢纽,应天府和河南府的地位都会削弱。

    应天府的火车站,只能够算是铁路线上面的重要节点,而不是枢纽。

    应天府作为四京之一,本身城市范围太小,因为靠近京杭大运河的节点,商业和运输活动非常的发达,故而,在城墙之外,也非常的繁华,除了城墙近处,不允许兴建房屋之外,沿着汴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两侧,大量的房舍,集中了庞大的人口。

    如果说,陈留只有少数来过的,或者是记忆力比较高的,知道这里的话,那么应天府,几乎每一个官员都来过,其中最少有相当的一部分,还有过在这里任职的经历,应天府根本不会认错。

    可是就算是踏足地下,看着高大的城墙,还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官员依然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他们抵达了应天府,这可是300里开外的,这样一天下来,甚至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而且快的多。

    一天12个时辰,就算是只能够开行10个时辰,那也就是一天1200里,再折扣点,这可是一日千里啊,千里名驹才能够达到的速度,他们一群人,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达到了的,这怎么让人相信。

    。

第六百四十二章 铁路争夺() 
时间不过是午后,距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间的话,回去就不显示了,3个时辰,夜肯定深了。

    这不是蒸汽机,不可能长时间的运转,在夜间,马车行进时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遇到了什么事情,也不容易控制,所以,除非是丁海军那样,大规模普及了各种照明设施,让30多公里长的铁路,如同白昼一般,否则的话,夜间一般不会前进。

    一车的高官,单纯参知政事就有7个之多,也不可能冒险让他们夜间行驶。

    因为高官众多,特别是还有一些顶头上司,应天府的留守们,也都纷纷前来,跟大名府比起来,应天府的级别低了许多的,他们是以下官的方式,出来见的。

    如果说,之前还有疑惑,见到了应天府的城门,还有众多应天府的官员,最关键的是,老百姓们那明显的语言,谁还不知道,已经到达应天府了。

    2个半时辰,拉着最少100人,从开封抵达应天府,这个如果之前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一天就已经算是快马加鞭了,现在却真真正正的放在所有人的面前的

    其他官员,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考虑这个用途了,这中间,考虑的最深入的,就是叶清臣。

    从这个项目开启,是赵信拿出了这个项目的一些东西,这才开启的,这中间,三司投入的资金不多,精力却不少,无论是建设,还是实验,他都有些了解,之前就有一个基础,现在,更是在这个基础上面,提升了很多。

    或许,大规模的运用之后,整个的速度,不可能加的那么的高,可是就算是降低许多,也非常的可怕。

    千里马,被称为罕见的,就算是大宋朝最快的通讯方法,800里加急,也不是每天都在应用,这么一个火车,只要在白天,开行8个时辰,就已经超过800里加急了的。

    夜间无法行驶,那是在深不见底的深夜,一般夏天,白天的时间超过8个时辰,甚至天擦黑的那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以运行的。

    就算是打一个折扣,一天开行6个时辰,超过700里的速度,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

    叶清臣已经在默默计算了,单纯这个的,消耗,都不算太大,哪怕是的客运已经能够有不小的收益了,货运的收益更高,建设这个用来分流,甚至是一定程度上面的军事用途,

    当天晚上,应天府对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招待,一部分人沉迷其中,可是更多的人在考虑,接下来,当第二天,火车同样用两个半时辰不到的时间,把他们拉到了汴梁的时候,一场争斗就此开始了。

    还没等叶清臣规划,把铁路划归到哪一个部门,枢密院就提出,铁路的出色功能,应该跟600里加急合并,逐步的铺设整个国家的铁路网络,并且交给枢密院管理。

    几乎比枢密院晚了半个时辰,户部上书,要求这个交给户部管理,户部和漕运,每年肩负着大宋90的运输任务,需要把赋税,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伴随着北宋的人口逐步的增加,漕运的压力越来越大,哪怕这一条铁路并不是很长,只是联通汴梁和应天府,可是对于解决汴河的交通问题非常有用,应该划归漕运。

    这两个,加上三司,还算是有些理由的,可是其他的几个部门,比如说,开封府,应天府纷纷的要求管辖权,甚至连一点都不搭界也加入进来。

    人人都看好这么一个铁路项目,人人都想要来管理,这就是实验之后的后遗症。

    对于此,叶清臣是早有准备,因为邀请的这些官员,只是看了一个效果,他们并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

    原因很简单,连三司都是投入不多的,最多是资源和人力上面的,没有显示到了财务上面,其他人就更加不知道,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么一个项目的出色效果,没有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实际上,成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