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迹三国-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长叹一声,转过桌案来到夏侯渊身前,左手搭在夏侯渊的左肩上,柔声道:“妙才,起来吧。我答应为你和你的部下报仇,但怎么报”顿了顿,“我们已经将他从凉州逼到冀州,他现在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譬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但狗入穷巷,其势更凶。因此,如何围剿小贼,更需从长计议,操之过急,反受其害。这次你不顾一切追了过去,不知害得我有多担心,急忙派了子和(曹纯)、子丹(曹真)、叔龙(何夔)领着虎豹骑去追你。我听他们说了,不是他们把你绑回来,你是说什么也不回来了。”

    夏侯渊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曹操摆了摆手,截住他的话,继续说道:“有些仇,要亲自动手报,有些仇,却也不必亲自动手。你先回许县,河北之战形势微妙,你复仇心切,一再乱我部署,再留在河北,那就不是帮忙,而是添乱。”接着抚了抚夏侯渊受伤的右手肩胛,“回去好好养伤,若能活捉吴晨,我便将他交予你处置。不能活捉,也会将他的首级交予你处置。安心回许县吧。”

    夏侯渊知此时再说什么也不能让曹操改变主意,长叹一声,向曹操叩首一拜,起身挑帘而去。

    曹操望着夏侯渊的背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将是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今后再也不能相见。这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曹操几乎潸然泪下,张口想将他唤回,但帐帘垂下,将夏侯渊的身影与视线完全隔开。曹操伸手掀开帐帘,正要张口唤住夏侯渊,便在这时,一处灯火快速从后营移来,当先的正是曹真。

    望见曹操,曹真先叫了起来,“明公,来了,袁尚来了。”

    曹操精神一振,急忙迎了上前,道:“消息属实?”曹真连连点头,“属实,我部下斥候在西山望见袁尚扎营”话音未落,一骑快马狂奔过来,到中军前帐,马上骑士纵身跳下,快步奔到曹操身前五丈处单膝跪地,禀道:“禀司空,东山烽火传来旗令,有一支人马溯漳水向我中军逼近。”

    曹操向前走了几步,避开中军大帐的帐沿,向东北方向望去,但见点点烽火沿着隆虑山山崖亮起,由远及近,渐次延向邺城。只看这烽火亮起的速度,便知敌军迫近的速度极快。

    曹操哈哈大笑:“袁尚小儿,你从大路来,我念你破围心切,尚惧你三分,你从小路来,便知你色厉内荏,今番我必取冀州。”

    此时吴晨也正立在釜山上,向东北眺望。

    釜山在邯郸与武安(堰城)的交接处。太行山支脉甘丹山从西南蜿蜒向东北,南段分叉为邯山和鼓山,邯山斜向北绵延十余里即没入平原,少昊氏帝挚四叔之一的玄冥修部苗裔皋陶在此筑城,史称邯郸,郸者,尽也,即邯山在此到头。鼓山则斜向东北,绵延二十余里地后,北段釜山隆起,继续向东北而去。滏水、潳河便在北段的釜山汇聚而出,与从沮山流出的漳水共同冲击出漳邺平原。

    与寥廓的河北平原其它地方相比,釜山距离邺城最近,地势却高出甚多,极目望去,滏水、漳水、潳河就如晶莹的玉带,蜿蜒缠绕在大地上。星布在漳邺平原的密林,这时已低矮如一处处蓬起的草丛。

    即便如此,仍是望不见邺城的动静。

    东北面的地平线上,漆黑一片。

    身旁的战马似乎也感受到此刻吴晨焦急的心绪,在一旁不住地喷打着响鼻。

    吴晨探手抚在马颈上,缓缓梳理马鬃,也借此放松自己。

    曾经的历史上,袁尚在距离邺城十七里的西山扎寨,并遣前锋溯漳水而上,意图偷袭围困邺城的曹操主营。曹操将计就计,迎头痛击袁尚前锋,并顺势将溃败的袁军赶往西山营寨,一鼓作气击溃袁尚主力。袁尚渡过漳水、沿路聚集败军时,在滏水口被高歌猛进的曹军追到,袁尚大败逃遁。

    此战是绵延数年的冀州之战的决定性战役,至此,雄霸河北十数年的袁氏销声匿迹,曹操芟除群雄、统一北方之势成形。

    此时的历史会因为有了自己,而与彼时的历史不同么?

    吴晨心里没有底。

    便在这时,一旁的田纯说道:“来了。”

    但见东南面的地平线上,火光星星点点涌现而出。滏水河岸,一点星火几乎同时亮起。

    吴晨精神一振。

    袁尚并不傻,选择了邺城与堰城(武安)之间最短的距离。

    袁尚在寻求可资安全退缩的路。

    若袁尚没有选择这段路,吴晨会毫不犹豫转身而去。但袁尚选了这条路,显然冯孚从堰城追来,对袁尚仍是有影响的。

    袁尚知道吴晨已从剡城退往了堰城。所以选择了这条路,希望吴晨能有所作为。

    战胜与战败只在五五之数。

    吴晨撮唇发出第一条军令,同时,牵着战马向山下缓缓而行。

    釜山而下,几乎都是平原,阔叶林森罗密布。吴晨吹哨发出第二条军令,釜山最高峰上,三面铜镜映射月光照向平野。

    倘若用火光传递讯号,曹操一定会发现,而用铜镜,则因角度不同,只有吴晨这一伏击军队看得到。

    三面铜镜则通过吴晨不时发出的尖锐哨声节奏,不断调整角度。此时平野垂阔,漫天星斗,也为吴晨通过调正铜镜指挥大军缔造了绝佳的机会。

    天时地利都已齐备,若还是战败,吴晨无话可说。

    釜山上三面铜镜,不断映射着袁军溃逃的路线。吴晨领着大军通过茂密的阔叶林,穿过林间的小路,来到一处山丘。

    太行山向邺漳平原延伸,并非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其间丘陵起伏,山丘在平原之间不时隆起。若不知袁尚渡漳处,这处高地便一无是处,但有了釜山上三面铜镜指路,此处的丘陵正是漳水与滏水之间冲击平原最佳的制高点。

    吴晨率军悄悄爬上缓坡,极目望去,袁军先锋已在一里远外强渡漳水。

    袁军显然对强渡漳水没有准备,乱糟糟一团盘在漳水南岸,后方既没有强弩营压阵,前方也无工兵营搭建浮桥,近万人聚在漳水北岸,有的泅水而渡,有的直接冲到河水中,被湍急的河流狂冲而下。直到袁尚的大纛认旗到达河岸,袁军渡河的混乱局面才稍稍改观,一簇簇灯火从两翼向漳水延伸而出,中军则向北突出,成偃月型护住渡河的缺口。

    但从吴晨这个角度来看,中间的偃月突出的太晚,几乎便在偃月从两翼向中间连接而不及向前凸出的刹那,从平野涌出的火光已突入偃月阵内。

    曹军强突袁军中军,使原本护住渡河河口的阵型没起到丝毫作用便告失效。而这突击的一点也随着曹军深入,由点及面不断深入,使袁军渡河阵型不断溃散,原本团簇成形的火光,便似被狂风刮起,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散开。

    田纯在身后叫道:“使君,再不出兵,大将军”吴晨猛地举起手,止住田纯的声音。

    若依历史推断,袁尚必然会渡过漳水到达滏水北岸。若此时历史演变,袁尚来不及渡漳就被曹军歼灭,吴晨只会领着安定兵卒有多远逃多远,再不过问河北之事。

    漫天的星光下,袁尚的大纛认旗出现在漳水河北面,在河面点点浮火间不断冲向北岸。

    猛然间一支火箭掠过长空正中旗面,大纛顷刻间烧了起来。这面认旗一失,袁军的散兵游勇便更难汇聚到袁尚旗下。便在吴晨暗暗焦急之时,袁军中军认旗猛地垂下,在漳水中扑灭火星,这才重新举了起来。

    经此一烧一浸,绣着“袁”字的中军大纛已卷缩起来,完全淹没在混乱的战场中。身旁的田纪失声恸哭:“使君,认旗完了”

    吴晨仍是举手将田纪的话压下去。

    袁尚的认旗完了,袁军已一败涂地。但曹操的认旗还在,吴晨在等曹操的认旗渡河。

    从丘陵处向河北岸望去,曹军势如破竹,从契入袁军中军的连接点直切向渡河点,原本盘踞在河岸的万余点火光,如经狂风的蒲公英,向四周狂散而去。

    混杂在安定军中的河北将领,很多人都曾参加过对公孙瓒的界桥、易京,及剿灭黄巾的于毒、张燕等大战,此情此景,无不痛哭出声。

    袁军完了,叱咤河北十数年的袁军经此一役将彻底消失在世人面前。作者按:管理书评的帐号“如果帅是罪,我已最大恶极”用户名和密码都忘记了,现在书评已完全管理不了了,见谅。希望置顶的、希望能推荐的,请自顶,我已完全无能为力。看了最近的书评,对于杜畿的猜测与我之前的构思不完全相同。杜畿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没有把他比作蒋干,倒是很想将他比作当代的某些专家学者,尽出馊主意,但你怪他吧,他只负责出主意,采纳主意的却还是你。对于他到陇右的原因,这个原本是采用了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曲线救国的故事(应该是安史之乱,唐朝一个将领的故事,但构思这一桥段的时间已经有点远了,忘记了实际的人名,有知道的请告知)。即是说杜畿开始出的主意,对成校尉来说,是能让他欣然采纳的——成校尉原本不想去送粮,所以杜畿出主意让他不送粮,成校尉是兴高采烈采纳的。而之前成校尉是非常希望有人能向成宜告密,让成宜责罚他而不让他去送粮,所以才派人一直或明或暗的保送杜畿到了自家的营帐,并在杜畿责问是,自己假装说出在喝酒。杜畿也正是看到这点,所以才大明大放的出馊主意,而使自己有了去陇右的机会。泼尹默酒,则是化自安史之乱的故事。原本的剧情应该是第一天迫使敌方军师不好反对,第二天临去前又假装酒醉泼了敌方军师一身酒,而使敌方军师再向敌方统帅提议反对的效力弱化,最终使押送粮草之行成行。限于杜畿不是吴、曹、刘、孙、周等重要角色,压缩了篇幅,使这个人物塑造的有些走样。杜畿经常给敌对的势力出馊主意,这是在三国志中明文有载的。杜畿不单在天水给成校尉出馊主意,而且到了陇西,也给王乐出馊主意,终于导致羌氐大乱。因此风起陇西这章是陇西之乱的伏笔,以此说明杜畿出馊主意的能力,但限于笔力,未能体现出杜畿这一特征,惶恐,见谅。此外,也对揣摩剧情走向的书友说声抱歉,透漏剧情了,见谅。

    a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a

第一百三十三 人言可畏(上)() 
吴晨领军到达滏水南岸时,赢天、冯孚等人已在岸旁的浮桥旁等侯。79阅。当先的一人身材高大,只以目测应在八尺以上,年纪在二十五六,身穿一领绣着四爪飞龙的淡紫色罗袍,外套一袭银色的细鳞甲。鳞甲长过腰际,塞进腰间的白玉带中。脚上蹬着一双白鹿皮长靴。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用紫色的丝巾盘起。脸庞光洁白皙,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

    形形色色的人物吴晨见过不少,但如此器宇轩昂的美男子实是平生仅见,心知此人一定是袁尚了。

    果然,冯孚抢上几步,先行引荐道:“吴使君,这是我家主公,大将军领冀州牧袁公讳尚。”

    不等吴晨开口,袁尚已趋步上前,先拉住吴晨的手,朗声笑道:“这位想必就是吴并州了。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未见使君前,我便一直在想,该是如何一个相貌才能配得上用兵如神、仁名远播的吴并州,却是如何想也想象不出,直到方才亲眼见到使君,才感叹果然总有上苍宠眷之人。”

    吴晨虽然不齿袁尚历史上的为人,但也不得不佩服其身为世家子弟的涵养,刚经历几乎军亡人灭的大败,仍能如此镇定,谈笑自若,换做旁人,此时怕是早已哭的死去活来了。微笑道:“过奖,愧不敢当”

    袁尚叹道:“不是过奖,事实如此,昨晚若非使君施以援手,我险些就被曹操这背主奸奴害了。”

    吴晨肃容道:“昨晚之战实是侥天之幸,第一巧是冯主薄恰在我军击败张郃后来到雍城,我收到消息后立即起兵向邺城而行,准备与大将军汇合。第二巧是大将军又恰好沿邺城和雍城最短的路线后撤,在漳水南岸恰好遇到一起,否则昨晚之战后果难料。”

    袁尚连连点头,道:“使君说的极是,可见老天仍是眷顾我袁家。”接着提声向身旁的兵将说道:“昨晚之战,凶险异常,但我军虽败而不溃,众志成城,后能逼退曹瞒,足见我袁家四世三公绵延百余年,非是侥幸所致,实有上苍眷顾。”右手握拳,高高举起,朗声道:“曹瞒逆天而行,虽狡蛮凶顽,也必遭失败,袁氏虽屡遭破败,但天命不弃,最后胜利必属我袁氏。”

    袁尚本就生得高大威猛,这番话提气说出,声传数里,多少提振了些才经大败的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