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兴的确不清楚,他只是奇怪,他好久都不见父亲了。

    其实,不光是姚苌,除几位佛教高僧外,包括朝臣、儿子、妻子,他也很久不见了。

    自从礼佛后,他不仅不理国事,还宣布不近女色,只一心吃斋念佛。

    “父亲来了也好,孩儿正好有话想跟你汇报一下国事……”

    话习惯性一出口,姚兴忽然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跟父亲讲些什么。

    他已有两年不曾理事,而他的帝国又即将崩溃,他实在不知该怎样开口跟父亲讲这些。

    但不管怎么说,见到了亲生父亲,姚兴情绪变得特别好。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教导过你的话还记着吗?”

    “父亲讲得每一句话,孩儿都不敢相忘,一直牢牢记在心间。”

    “哦?是吗?那我来问你,河西灭了吗?鲜卑人打败了吗?大秦统一天下了吗?”

    “父亲,今日我们能不谈这些吗?咱俩好久不见,就不能拉拉家常?说说贴心话?”

    “眼下邦国都要灭亡了,你还有心思在这儿家长里短?”姚苌怒其不争道。

    “父亲,你为什么总是看不上我?”姚兴一脸委屈道。

    “你想让我看得上,总得做出一两件像样的事出来。”

    “可你呢?我把一个好好的邦国交到了你手上,竟被你弄到了亡国边缘?!”

    “这……这个邦国灭亡自有天定,岂是人力可挽回?”

    “你,你,你……你气死我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让你继承天王之位。”

    “你以为我会稀罕吗?我虽然做了天王,却一点儿也不快乐,真不如当一个和尚好。”

    “你怎么能这样说?世上和尚千千万,但后秦天王只有一个。”

    “我不在乎这些,我只在乎平常幸福。”

    姚兴看上去十分不耐烦,说出来的话也越来越偏激。

    “这么多年来,我活得十分压抑,只有沉浸在佛经当中,才能体会到快乐。”

    “疯了,疯了,你已被那些和尚迷惑了!”姚苌喃喃自语道。

    “不行,我绝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和尚毁掉我儿子……”

    说着姚苌一把抽出宝剑,长剑一指姚兴左右,大吼道:“来人,给朕杀了那些妖僧。”

    话音刚落,姚兴就看到一队人马挥舞着刀子,气势汹汹地向这边涌来。

    他们一个个举着刀子,杀气腾腾。

    姚兴看到队伍中竟然还有他曾依为左膀右臂的叔父姚硕德、太尉姚旻、仆射尹纬。

    在他们背后,是无数面目不清的士兵,所有人都举着刀子,向他冲了过来……

    最终姚兴大叫一声,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什么姚苌、尹纬、姚硕德等全消失不见。

    他这才意识到,原来是大梦一场。

    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忽然腹响如鼓,饥饿让他慵懒乏力,感觉浑身的骨头就像要散架一样。

    想想过去,他一直是日食二餐,像一个真正的苦行僧,过午不食。

    而遇到忙时,他一天只喝一碗稀粥。

    每天总是素斋素食(此时佛教还不兴这个,情节需要),让正值壮年的姚兴总是很容易感到饥饿。

    对于当今形势,姚兴也并非一无所知,只是事已至此他又有什么办法?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王朝,在这个春雨绵绵的季节中悄悄毁灭。

    现在,姚兴只是平静地等着,等待着一个时刻到来。

    不知什么时候,姚兴忽然听到有人来向他报告说:“大王,太子与大臣们请求召见。”

    “太子?让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就见太子姚泓带着一帮朝臣走进了佛堂。

    姚泓带着哭音道:“父王,后秦,完了。”

    大臣们也一个个垂着脑袋,不言不语。

    姚兴不由一阵恍惚,从他父亲于太元九年在渭北叛秦自立。

    到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称帝于长安,后秦已不知不觉立国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作为一个胡虏政权,也不短了。

    于是,姚兴笑了笑说:“王朝旋兴旋灭,乃天数使然,有何可惜?一切都是因果。”

    姚泓跪在他父亲面前,嚎啕大哭。

    “父王,孩儿对不住您,没有保住家国。”

    “哭吧,哭吧,哭出来就好受了。”

    不知为何,看着姚兴没心没肺地在安慰太子,丞相姚晃不由一阵火大。

    他很想像过去姚苌无数次训斥姚兴一样,再狠狠训斥这个混蛋一顿。

    没错!在姚晃眼中,姚兴就是导致后秦灭亡的罪魁祸首。

    满腔怒火刺激着姚晃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走向了姚兴。

    姚兴认真打量了一下向他走来的家伙,微笑着说:“这不是姚晃吗?”

    “正是微臣。”姚晃不卑不亢道。

    这一对曾经肝胆相照的君臣,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特殊地方相见,心中五味杂陈。

    这也是姚晃第一次这么近靠近姚兴,似乎觉得对方比自己原先想象的要差很多。

    经过佛法熏陶的姚兴,就像一只褪去皮毛的狮子,早失去昔日的威猛。

    姚晃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没必要,对眼前这个姚兴有丝毫尊敬。

    原本姚兴所作所为,已深深地伤害了那些一力扶持过他的老臣。

    而今日姚兴对亡国的漫不经心,再次深深刺痛了姚晃的自尊,非常想一述胸中块垒。

    姚晃站直了身子,大声道:“曾有一些大臣对天王放胆直言,结果都遭到陛下斥责。”

    “这些年,陛下置天理而不顾,鄙视儒家经典,只专心于六经注释,视妖孽为祥瑞。”

    “滥用民力、物力建寺造佛,与汉笮融如出一辙。”

    “在整个长安,和尚尼姑一个个过着上等人生活,偏偏百姓衣不裹腹。”

    “你继承了一个强大的邦国,却因你枉顾国家利益,遵佛弃民,致使邦国灭亡。”

    “而那个卫朔自高昌起事时,身边没有一兵一卒,但在今天却将一统关陇。”

    “是卫朔比您将多兵广吗?当然不是!是臣等比不上宋繇、崔浩等人?当然也不是。”

    “其实陛下心里很明白,一座失去根基的大厦,任何一阵风都能轻易将其吹倒。”

    “您的邦国早已失了民心,若不灭亡,天理何在?!”

    姚晃说完这些,再最后看了一眼姚兴,带着十分快意,扬长而去。

    这些话其实并没有多少新鲜内容,以前姚兴曾听过无数遍了,但没有一次能像现在这样令他刻骨铭心。

    在那一刻,姚兴似乎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上郡之战、击杀苻登,以及那个被他认为才干不下王猛的尹纬。

    可惜现在,这一切都像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了。

    只有姚晃的背影是那样清晰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抹都抹不去的记忆啊……

    不知何时,几行浑浊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一直流到他嘴里。

第473章 桓玄崛起() 
p

    公元396年,对江东而言,真是多事之秋。

    元月,孝武帝驾崩,中枢大权尽归司马道子。

    三月,王恭在京口发布檄文,逼得司马道子下令诛杀了心腹王国宝。

    不等江东上下松一口气,四月时,长江上游又突起一场大乱。

    而掀起动乱的罪魁祸首,正是南郡公桓玄。

    当初王恭之乱被平定后,司马道子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

    其中刘牢之被任命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晋陵诸军事,成为北府名至实归的领袖。

    不过,司马道子并不信任刘牢之,故并未让对方像王恭那样兼任兖、徐二州刺史。

    基于此,司马道子加封会稽王府司马、右将军谢琰为卫将军、兖州刺史、假节,与刘牢之同驻京口。

    又在司马尚之建议下,为拉拢刘裕,他改任刘裕为徐州刺史,接替刘牢之向南移驻淮阴。

    让刘裕移驻淮阴目的十分明显,显然司马道子想借刘裕来分化、拉拢北府旧将。

    如此一来,刘牢之前有谢琰监视,后又刘裕虎视,怕是再不敢轻易作乱。

    安排好建康以东诸藩镇,司马道子开始将目光瞄准了荆州三藩。

    眼下司马道子迫切需要破坏掉荆州三藩联盟,以此来解除长江上游威胁。

    由于桓玄始终不肯去广州任职,司马道子不得不改任其为江州刺史。

    不久,雍州刺史郗恢在荆州三藩联合反对下,被迫回朝廷任尚书。

    雍州刺史一空缺,立即引来桓玄、杨佺期觊觎。

    司马元显得知后,遂向其父会稽王建议,趁机瓦解荆州三藩联盟。

    于是,司马道子下诏任命杨佺期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并进封桓冲之子桓修为荆州刺史,反倒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

    司马元显这一建议,很快起到了应用作用。

    殷仲堪得到诏书以后,不禁勃然大怒,遂敦促桓玄、杨佺期再度联合威胁朝廷。

    然而,接到殷仲堪书信,杨佺期、桓玄纷纷按兵不动,两人各有自己盘算。

    对桓玄而言,此次利用形势变化,迫使朝廷将江州刺史交给自己,他已很满意。

    而杨佺期虽有弘农杨氏背景,但在晋人眼里,他与刘牢之身份几乎不相上下,均为中下级士族阶层。

    如今能够混迹都督三州,对他而言,也很不错了。

    况且今王恭已死,而殷仲堪不会打仗,刘牢之又已归顺朝廷,再打下去,胜负难料。

    反正好处已拿到手,何必非冒着灭门风险孤注一掷?见好就收最是稳妥。

    桓玄、杨佺期不愿动弹,仅靠殷仲堪一人自是无法成事,不得已只好作罢。

    不过,这样一来,荆州三藩之间矛盾已彻底激化,不过时暂时维持了表面和平。

    然三人虽各怀鬼胎,但也不得不暂时结盟,以共同对抗司马道子。

    但是经过一系列巨变后,三人之间地位、实力对比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名义上的老大殷仲堪被迫让位,与杨佺期共同推举桓玄为新盟主。

    在结盟前夕,杨佺期秘密向殷仲堪建议,准备在歃血为盟时诛杀桓玄。

    殷仲堪虽然对桓玄心存忌惮,但同样也不放心杨佺期。

    他担心一旦杨佺期杀死了桓玄,将会进一步加害他,遂严厉阻止了刺杀行动。

    而桓玄当上了盟主后,为了安抚殷仲堪,不得不让桓修将荆州刺史一职还给对方。

    于是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荆州三藩总算再次达成妥协。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桓玄很快得知杨佺期密谋刺杀自己的计划。

    桓玄是谁?天之骄子,豪门贵公子,向来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

    如今受杨佺期算计,岂能不报复?

    于是乎,当誓言尚言犹在耳之际,桓玄开始秘密计划灭掉杨佺期。

    作为江州刺史,桓玄不仅没有去豫章上任,反而将江州治所迁到了夏口。

    夏口,控御长江中游,向西可以防御江陵殷仲堪,向北可威胁襄阳杨佺期。

    而桓玄迅速坐大,也越来越让殷仲堪感到不安,遂秘密联络杨佺期,欲合击桓玄。

    然殷仲堪却不知,此时桓玄也觉得夺取荆州机会成熟。

    于是,桓玄对外宣称将北伐关中,帮助大都护卫朔消灭后秦。

    在率军北上前,桓玄又给殷仲堪送去书信,并在信中称想趁机除掉杨佺期,并邀请殷仲堪一同出兵。

    桓玄这样做一来是想让殷仲堪彻底与杨佺期翻脸;二来则是欲行假途灭虢之计。

    其实,桓玄真实目的既非北伐关中,亦非进攻襄阳杨佺期,而是江陵殷仲堪。

    四月初,不等殷仲堪做出反应,桓玄就已派军西上进攻巴陵(今岳阳),控制了那里的军粮库。

    恰在此时,新任梁州刺史郭铨刚好西上,路过夏口。

    而郭铨乃桓氏旧将,过去曾在桓冲手下担任竟陵太守、鹰扬将军,后为益州刺史。

    桓玄遂假借郭铨名义对外假称,朝廷已同意他北伐,并派遣郭铨为北上前锋。

    同时他本人督促各军齐头并进,直扑江陵而来。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面对桓玄气势汹汹而来,殷仲堪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击退桓玄进攻。

    他一方面命令堂弟殷遹率领七千水军驻守西江口,以抵挡桓玄大军。

    另一方面,他立即给襄阳的杨佺期写信,请求杨佺期火速南下增援。

    而桓玄则命令梁州刺史郭铨,辅国将军、前秦原太子苻宏率军西上,一举击败殷遹。

    随后他率领大军,驻扎在巴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