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7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晌,欧阳修才感叹说道:“你们听着,自古以来,盛极而衰,最是要命,为父这一代人已经无能为力了,只能看着你们了!不要败光了祖宗的家业啊!”

    说完,欧阳修不再谈这些了,只是频频举杯喝酒,直到后半夜,老先生醉倒了,他蜷缩在皮垫子上,脸上带着笑意卒!

    ……

    欧阳修死了,一转眼就是三年的光景,苏轼来到了洛阳东门之外,老先生的坟前,作为大宋的文坛盟主,宰执相公,举足轻重的老臣,欧阳修的坟地并不奢华,也不广阔,只是小小的一块。

    但是老先生的坟前,香火不绝,鲜花铺满,几乎每天都有人过来瞻仰凭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苏轼也烧过了纸,他拿出一瓶玉露琼浆,给老师倒在杯中。

    “先生,终于可以好好醉一场了,再也不用担心苍生,担心朝堂,担心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学生了……”

    大苏叨念一番,起身要走,却发现不远处站着一个高大魁伟的家伙,正是章惇,这家伙正笑呵呵看着。

    “子瞻兄,我还以为你有什么大作雄文,要在老师坟前朗诵,寄托哀思呢!没想到就是一瓶酒,实在是辱没了你天下第一才子的名声!”

    苏轼哼了一声,“章子厚,你少揶揄我,告诉你一句话,哥没心思写诗作词,这辈子都没了!”

    说完,他就要走,章惇立刻伸手拦住,陪笑道:“别这样,好几年没见了,你到我那喝一杯,叙叙旧情!”

    苏轼白了他一眼,咱们俩有什么好叙的,当年虽然不是你暗算我的,但你小子作壁上观,别以为我不知道,还有,你私下里和王安石的一系人马,多有往来,当别人都是瞎子吗?

    放在以往,苏轼没准就动手和章惇打一架了,虽然未必打得过。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磨练,苏轼变化还是很大的。

    他笑了笑,“好啊,我正有事要请子厚兄帮忙。”

    章惇很吃惊,什么时候大苏这么好说话了?他很意外,甚至有点受宠若惊,赶快请他到了家中。

    “子瞻兄,你想吃点什么,要不要酱肘子,我府上的厨娘本事不差……”

    “不要!”苏轼眼睛转了转,笑道:“要是听我的,就弄点白菜帮子,用水煮一下!”

    “啊?这,这能吃吗?不要来点别的?”章惇迟疑道。

    “那就再加点盐。”

    这一刻章惇的脸是垮下来的,谁让他嘴欠,主动问苏轼呢!

    没法子,只能按照苏轼的意思,弄了一点水煮白菜,在两个人的面前,还放了一碟盐,厨房的确用心了,把外面不好的菜叶都给扔了,只剩下拳头大的菜心,但不管怎么弄,都是白水煮菜,章惇大眼瞪小眼,根本不知道怎么下口。

    “我说子瞻兄,你是不是想吃开水白菜?那可是你们川菜的极品啊,我让他们做去?”

    “算了吧,我要的就是水煮白菜!”

    苏轼说着,夹起一片菜叶,沾着一点盐,居然真的吃了起来。

    章惇没法子,也跟着学,他发誓,这辈子就没吃过这么难吃的东西……一点滋味都没有,实在是难以下咽。

    他只能偷偷吐了,把筷子放下来,“我说子瞻兄,你有什么想法,只管直说,别考验愚兄了成不?”

    “唉!”苏轼叹口气,“子厚兄,这算是不错了,我亲眼见过,有工人在菜市场,捡扔掉的白菜叶,都冻坏了,拿回去煮了,就,就沾着盐水吃,连一点粮食都没有!”

    “啊?怎么会那么惨?”

    苏轼笑了笑,“子厚兄,以前你们都说我天真,不通人情世故,现在我却要说,是你们不知道民间疾苦啊……前些年处置西京银行,就闹出了一次失业浪潮……工人没了活做,想要回家,又担心什么时候开工赶不上,就只能在城里等着,有烂白菜吃就算好的了,还有人一家蹲在下水道,又冷又饿,你这种大官人怎么会知道!”

    章惇深深吸口气,露出了思索之色。

    他沉吟良久,“子瞻,如果我没猜错,你是想让我帮忙救济失业工人?”

    “不是救济,而是提供保险!”苏轼道:“工业发展,是有高峰有低谷,有淡季有旺季,但是人的肚子不能等,一天两顿饭,少一顿就要挨饿……我认为应该给工人提供一份保险,失业之后,三个月内,能领到基本的生活费,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苏轼很认真道:“子厚兄,这可是关乎千万人的德政你干了那么多缺德事,正好给自己,给家人积点阴功!”

    前一秒章惇还用心听着,可下一秒,他就翻脸了!

    “苏子瞻,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章惇暴跳如雷,他气归气,但是却真的听进去了,这是个不错的提议……他伸手抓起苏轼的肩头。

    “事情我会去做,咱们也别真的成了兔子,我领你大吃一顿去。”

    章惇拉着苏轼,找了一家羊肉馆子,两个人要了个雅间,热气腾腾的火锅,涮着薄薄的肉片,实在是享受。

    在消灭了十几盘子之后,章惇才说道:“子瞻兄,你知道议政会议不?”

    苏轼哼了一声,“我又不是瞎子,聋子,那么大的动静,能不知道吗?”

    “那你知道他们的打算吗?”章惇进一步追问。

    “什么打算?跟我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章惇拉了拉椅子,凑到了苏轼旁边。

    “子瞻,是这样的,昨天周敦实进京了!”章惇用夸张的语气说道:“此老可来者不善啊!”

    周敦实何许人也?

    此人是理学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爱莲说》。

    有人要撇嘴了,那个人不是周敦颐吗?

    其实这两位是一个人,原本的历史上,是赵宗实当了皇帝,老周为了避讳,所以改名周敦颐,可是在这个时空里,赵宗实早就挂了,老先生自然不用改名字了。

    作为一个理学大家,周敦实为官清正,弟子众多,前些年辞官回家,很是写了几篇重要的文章,在学界影响极大。

    尤其是欧阳修死后,有人更是把大宋良心的帽子,扣在了周敦实身上。

    “奶奶的,他们这就是趁虚而入……假如醉翁还在,岂能让姓周的抢班夺权!”

    苏轼听得糊涂,“子厚兄,人家濂溪先生把你怎么了?至于恶语相向吗?”

    “我说子瞻啊,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事情摆明了……周敦实干嘛来京城?他就是想抢夺议政会议的宝座!”

    苏轼没心没肺,继续吃涮羊肉,“抢就抢呗,你跟我说有什么用?”

    “哎呦,子瞻兄啊,你怎么还不明白!议政会议肩负民间之望,真要是成了,权柄极重,我们这些在朝的,都要受到议政会议的挟持。”

    “哦……可是我在野啊,跟我没关系!”

    章惇险些气死,“子瞻,咱们把话挑明了吧,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师父请出来,他老人家要是松口能来,就没周敦实什么事了!”

    “让姐夫进京啊?”

    苏轼挠了挠头,“恐怕不成!”

    “为什么?”章惇不解道。

    “他在家里养熊猫呢,抽不开身!”

第1057章 文相公要入会() 
    章惇一字一顿,生怕苏轼没听明白。

    “那啥……要是让周敦实得逞了,咱们的日子可就没得过了,无论如何,必须请师父出山才行!”

    “这事很重要吗?”

    章惇用力点头,“非常重要!”

    “难道比棕色熊猫还重要?”苏轼随口道。

    “什么棕色熊猫?”章惇不解。

    苏轼解释,“是这样的,我姐姐说,半年前,诞生了一只棕色的熊猫,在一大堆黑白的滚滚之中,多了个彩色的……你知道不?我姐夫可高兴了,天天盯着,写记录,他准备研究一下,棕色熊猫之谜……所以,朝廷没什么事,就别烦他。其实,我也想去看看,子厚兄你去不去?”

    “我去你个头!”

    章惇抓狂了,“苏子瞻,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理学推出了周敦实,他们是没安好心,如果这一次让他们拿走了议政会议,那就坏事了,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

    苏轼翻了翻眼皮,“我能明白就怪了?章惇,四年前我姐夫把大权交给了你们,还组建了新政学会,现在政事堂,六部,各个行省,上上下下,都是你们的人……周敦实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他有什么本事?你们连他都害怕,我姐夫真是瞎了眼睛,怎么栽培你们一帮废物饭桶?你说说,你能干得好什么?还有脸坐在天官的位置上吗?我看你趁早滚蛋,别丢人现眼!”

    这一顿臭骂,把章惇弄得一愣一愣的。

    貌似还真有道理啊!

    周敦实不是官了,又一把年纪,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对,不是的!

    章惇连连摇头,他神色凝重,“子瞻兄,你别装糊涂,眼下的大宋,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些年光是读书人就增加了万,你应该明白,这书读多了,道理知道多了,就,就不好管了!”

    “是不好欺负了吧?”苏轼讥诮道。

    章惇也不跟他辩论,“你随便怎么说,这么多读书人,从下往上,这股力道太大了,万一让理学掌握了民心,后果不堪设想!”

    ……

    苏轼在地方混了这么多年,亲眼见证了太多变化,他的心里能没数吗!

    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

    比如当初,王宁安推动全民教育,苏颂继任之后,继续加大投入,眼下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经费高达万,还不算地方的投入。

    结果就是大宋的识字率一举突破六成,逼近七成,按照人口折算,识字的人应该差不多一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世界上,除了大宋之外,所有识字的人加起来,恐怕都不到一千万,甚至会更低!

    比如阿拉伯的很多王公,他们就是盲,管理领地,处理公事务,全都靠着特别训练的马木留克。

    至于欧洲,英语才诞生一百多年,要到三百年之后,英国王室的藏书室才拥有三本书!

    就这么说吧,我们有了唐诗,西方出现了英语,我们修永乐大帝,英王只有三本羊皮卷。明的差别,是没法用道理计的。

    当然了,祖宗再了不起,子孙不顶用,也会败光家业的……只是王宁安的出现,把原本就悬殊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教化大兴,人人读书明理,这不是圣贤追求的境界吗?

    应该大书特书,高兴庆祝啊!

    别忙!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识字的人多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对律法感兴趣,他们研读刑律,找出各种规矩,保护自己……朝廷的差役再也别想随便抓人,也别想作威作福。

    谁要是干了,立刻就有人在报纸上公布出去,然后就是舆论大哗……当然了,这不是说就没有胡来了,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包括保守的乡村,人们依旧恐惧朝廷,害怕当官的,但是在大城市,显然情况改变了很多。

    一言以蔽之,就是治理难度大了,而且是大了无数倍!大到天上去了!

    你面对一群盲,可以打骂,逼着他们听话……可面对一群读书人,就要讲道理,就要说服……可问题是人家比你还会说,这就很尴尬!

    章惇很无奈,“子瞻兄,这几年朝廷是做了不少事情,可做多多错,做少少错,不做不错……既然做了事,就难免争议。那些报纸又惯会胡说八道,穿凿附会,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你知道的,我们处境挺难的。”

    苏轼冷笑了两声,“什么很难,说白了,就是民心不在你们这一边,你们怕了!”苏轼不客气地批评,“我早就说了,前些年要找能做事的官员,可接下来就要找能把事情最好的官员……可问题是你们不听啊,你们关起门,觉得自己了不起,位高权重,一言九鼎。陛下在外面亲征,我姐夫也不在京城,没有人能管着你们,你们就由着性子折腾……这回好了,惹祸了吧?没招了吧?还想让我姐夫出来替你们背锅,做梦去吧!我就算能帮忙,也不会帮忙!自己做的孽,自己想办法!”

    章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嘴角的肌肉不停颤抖,半晌憋出一句话:“苏子瞻,你没有以前好了!”

    “是没有以前好糊弄了!回见吧!”

    说完,苏轼夹起一筷子羊肉,浸透酱汁,全都吞了下去,一点也不剩,转身扬长而去,他走的时候,甚至有唱一曲的冲动,真是痛快,终于出了恶气!

    章惇却只剩下哭了。

    更让他哭的还在后面,周敦实进京之后,只休息了两天,就登坛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