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世界-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我们也该透露点消息了。”

    “可是”

    “此外,这也是阻止花旗现在就发动战争的唯一办法。别忘了,花旗发动战争的唯一理由就是波斯借发展民用核能为由谋求拥有核武器。如果波斯发展的民用核能无法武器化,花旗还有理由发动战争吗?”

    “你的意思是,我们向波斯提供可控聚变技术?”

    “当然不是技术,最多只是帮助波斯建造可控聚变核电站。当然,这也只是阻止花旗发动战争的手段。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在谈判中提出用这个办法来解决波斯的核问题。只要波斯肯做出适当的让步,哪怕只是表现出相当的诚意,那么花旗就没有理由指责波斯,更别说发动战争。”

    李佑廷微微点了点头,说道:“问题是,这会让‘问天计划’曝光。”

    “不要告诉我,我们能够一直保守秘密。”赵耀国看了李佑廷一眼,才说道,“就算我们现在不说,几年之后也会公布可控聚变核电站的相关消息。与其被花旗的情报机构挖出相关情报,还不如主动一点。现在说出来,能够给予特鲁尼极大的震慑,让特鲁尼知道我们不是在跟他开玩笑。”

    “看来,你已经决定了。”

    赵耀国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九章 爆炸新闻() 
被秘书叫起来的时候,特鲁尼有点来火,因为现在是凌晨五点,离他平常起床的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对于年近八十的特鲁尼来说,就算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多,也不是说不需要休息。再说了,这几天,特鲁尼一直在关注华夏那边正在举行的军方高层会议,昨晚一直到大半夜才上床。

    当然,把特鲁尼叫起来的不是秘书,而是克雷格。

    特鲁尼来到书房的时候,电视已经打开,是华夏官方电视台新闻频道,克雷格正在安排同声翻译。

    “发生什么事了?”

    “刚收到的消息,还有五分钟。另外,我已经联系了国务卿、国防部长与与几个情报机构的负责人,还有相关的专家顾问,他们正在赶来,预计半个小时内就会赶到。cia提交的情报我已经准备好了,就在书桌上。”

    特鲁尼注意到,克雷格的神色有点慌张。

    走到书桌傍边,特鲁尼才发现,克雷格准备的是cia在过去几年里提交的那些已经被认定没有价值的情报。

    特鲁尼有点疑惑,或者说还没有睡醒。

    坐下,翻开放在最上面的那份情报后,特鲁尼立即锁紧了眉头,而且蒙胧睡意顿时就去了一大半。

    那是一份技术情报,跟华夏有关,只是在经相关专家审议之后,被认为没有价值。

    这个时候,电视发出了声音,同步翻译已经开始工作。

    只是一条时间不到五分钟的新闻报道,内容也很简短:华夏的第一座商用可控聚变核电站将在年内并网发电,试运行期间的发电能力为六百兆瓦,第一期工程的设计并网发电能力为两千兆瓦,而在三期工程全部完成之后,并网发电能力将达到八千兆瓦,年发电量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

    在新闻报道结束之前,主持人提到会在几个小时后播放专题节目。

    “商用可控聚变核电站”,有没有搞错!?

    同声翻译没有搞错,因为在屏幕下方有滚动字幕,确实是“商用可控聚变核电站”,一个字都没有错。

    过了好几分钟,特鲁尼都没有回过神来。

    其实,克雷格跟他一样,同样万分震惊。

    “其实,我们早就应该想到。”在电视声音低下来的时候,特鲁尼才长出口气,同时拍了拍放在面前的那几份文件。

    “是啊,早就应该料到。”克雷格叹了口气,一副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样子。

    早在几年前,准确说是五年多前,cia就提交了一份与此有关的情报,明确提到华夏在致力于发展可控核聚变技术,希望联邦当局能够高度重视。为了此事,时任cia局长还亲自来白宫做了报告。特鲁尼也确实非常重视,不但听了cia局长的报告,还找来了几名该领域的专家,准确说是花旗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的顶级学者。在经过多次讨论后,这些学者认为该情报有问题,并且断定华夏不可能在近期取得实质性突破,更别说是建造商用可控核聚变电站。说得更直接一点,花旗在该领域的研究属于全球领先,别说是商用化,离建造实验反应堆都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按照这些科学家断言,华夏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取得关键突破,而商用化很有可能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当然,持这一观点的不止是花旗的科学家。

    随后,cia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高卢、日耳曼、大不列颠、扶桑等几个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均没取得多大进展,而且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同样认为,华夏不可能有重大突破。

    结果就是,这份情报被束之高阁。

    此后几年,cia会时不时获得类似的情报,不过全都当做虚假情报处理,认为是华夏情报机构故意放出的烟幕弹。

    当然,此后发生的事情也间接证明了这个判断。

    在冲突之后,华夏的国际声望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也借此机会扩大了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就是加强了跟几个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关系。在远航舰队完成环球航行之后,华夏更是趁热打铁,通过军火贸易,跟包括波斯、沙地国、酋长国在内的众多石油输出国搞军事外交。可以说,华夏所做的这一切都与能源安全有关。如果华夏真的在可控聚变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应用,还需要费尽力气去讨好与控制那些产油国吗?

    虽然特鲁尼不是科学家,但是他非常清楚,只要可控聚变实现了商业应用,石油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华夏在石油输出国上做的投资,必然在可控聚变时代变得毫无价值,等于是浪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要把可控聚变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需要巨大的投入,那就更不能浪费宝贵的资金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征兆。

    华夏在两年前推出“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在具体实施细则总就提到,将建造一百座两千兆瓦级核电站,同时建立覆盖全国的超高压电网。只是在当时,包括特鲁尼在内,全都认为只是华夏当局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经济寒冬,准备大搞基础建设的前提,即为投资数十万亿的基础建设提供一个充足的理由。

    此外,华夏在裂变核能领域也确实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

    到目前为止,华夏不但掌握了第五代高温气冷反应堆的相关技术,还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华夏确实能够建造两千兆瓦级的核电站,而且只要资金没问题,建造一百座这样的核电站也不是不可能。至于用裂变核能取代其他能源,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就是,裂变核电站的发电成本并不低,最多能够跟火电站持平,只是在环保上有一些优势。如果把安全因素考虑进去,裂变核能永远不可能取代其他能源,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把裂变核能当成主要能源。只有一种情况,即爆发战争,进口能源受阻,就只能依靠裂变核能。

    虽然没人怀疑华夏最终将在可控聚变技术上取得突破,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华夏在该领域的科研投资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但是同样没有人相信华夏能够在二十年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为在过去几年间,华夏在该领域获得的最好的成绩,也只是让持续放电时间提高到了十分钟。至于商业应用,那更是遥不可及,连花旗最顶尖的科学家都认为无法在有生之年看到可控聚变核电站投入运营。要知道,即便按照最低标准,持续放电时间要达到一千小时,才具有商业应用的潜力,而且这里面没有考虑发电的成本。

    难道说,这仍然是烟幕弹?

    确实有这样的可能。

    很简单,在过去几个月里,花旗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而且算不上隐秘,也无法做到完全隐秘。别的不说,只是调动舰队就无法保密,而没有战争企图的话,花旗显然没有理由调整所有舰队的部署状态。至于花旗打算发动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同样算不上秘密,华夏当局肯定能猜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阻止花旗发动战争,华夏当局很有可能剑走偏锋。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即正面对抗不但无法给华夏带来任何好处,而且华夏也没有半点胜算。在排除了正面对抗的可能后,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让花旗相信,发动一场必然会导致国际油价暴涨的战争对华夏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会促使华夏在其他能源,特别是前途光明的可控聚变能源领域下狠功夫。先不说华夏到底有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哪怕只是存在这样的可能,准确说是首先取得重大突破,对花旗来说都无法接受,更意味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到那个时候,华夏借助可控聚变核能的助力一飞冲天,那就不是靠什么法案就能遏制的了。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花旗唯一的选择就是跟华夏在可控聚变领域展开竞争。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海量的投入,在取得关键突破之前烧掉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绿币都是小事,关键是时间。

    现在,问题出来了。

    如果花旗要在可控聚变领域跟华夏竞争,而且要赶在华夏之前取得关键突破,率先实现商业应用,必然要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内持续投入海量科研经费。那么,还有钱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吗?

    换句话说,如果发动了战争,花旗还有足够的资金搞研究吗?

    显然,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烧掉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绿币是很正常的事情,花旗在持续了近二十年的反恐战争中,烧掉的战争经费就有数十万亿绿币,而特鲁尼策划的这场战争的规模更大。

    很明显,花钱打仗,就没钱搞科研。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二者只能选一个。

    特鲁尼没有立即做出决定,因为首先得搞清楚华夏官方电视台在非重点时段播报的这条新闻的真假。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章 手足无措() 
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首先到来的是国务卿亨克尔与国防部长隆巴德,至于那些情报部门的官员,要稍微晚一点。

    在第二届任期,特鲁尼没有继续让甘古特担任国务卿,不是说甘古特不称职,而是以特鲁尼的规划,第二届任期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减税法案正式生效,因此需要一个善于跟国会议员打交道的国务卿。至于国防部长隆巴德,更多的是被特鲁尼拿来当挡箭牌,用来应付军方的压力。

    此外,亨克尔与隆巴德与特鲁尼一样,都是日耳曼后裔。

    特鲁尼与两人简单讨论了一番,两人跟他一样,认为这条新闻太过虚假,很可能是华夏当局释放的烟幕弹。

    当然,到底是不是,需要证据。

    不多时,cia局长奥尔森、nsa局长托马克等几位情报部门的官员陆续到来,还带来了特鲁尼需要的证据。

    只不过,与特鲁尼之前的判断截然相反。

    最关键的证据就是nsa提供的几十张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分辨率非常高,达到了零点一米,几乎能看清楚车辆的车牌号码。只不过,侦察卫星拍摄这些照片,绝对不是为了去看分辨几辆车的牌照。

    这些照片,就是那座在建的核电站,而且分成了两批,一批是在几个月前拍摄的,而另外一批是在一个小时之前拍下来的。为了便于向特鲁尼等人说明情况,托马克还带来了情报分析报告。

    华夏当局没有吹牛,那条新闻有很高的可信度。

    关键就是,这座正在建造的核电站没有散热塔!

    要知道,任何核电站都有散热塔,而且是最醒目的标志。很简单,裂变核能无法直接转换成电能,而是转换为内能,加热回路里面的介质,然后通过介质进行机械做工,带动发电机,最终转换为电能。因为存在几次能量转换过程,而且反应堆的温度很高,需要不断的冷却,所以核电站必然会有散热塔。虽然散热塔有不同的外形,但是不管什么样子都十分的醒目。

    “能确定这就是在建的那座核电站?”

    “没错,跟新闻里报道的完全一样,也跟我们之前获得的情报完全一样。”

    克雷格长出口气,说道:“有没有这样的可能?简单的说,华夏当局故意放出这个假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