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世界-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雷格长出口气,说道:“有没有这样的可能?简单的说,华夏当局故意放出这个假消息,还故意建造了这座设施,好让我们相信他们已经掌握可控聚变技术,而且很快就能实现商业应用?”

    “除非华夏的领导人在五年前就预料到了现在发生的事情。”

    “什么意思?”

    托马克长出口气,才说道:“这座核电站在五年前就已经动工,准确说是这块地皮被当地政府以建造核电站的名义保留了下来。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当地政府还为此向当地居民支付了数亿元的征地费用,而且这笔钱就是来自华夏中央政府。四年多前,在冲突爆发之前,该电站就已经动工。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核电站的反应堆会安置在地面之下,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至于相关技术,华夏早已掌握,而且应用到了另外几座核电站上。正是受此影响,我们一直没有对该项目产生怀疑,毕竟通过在地面铺设管道,同样能达到散热的目的。而现在看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关键就是,核电站的地面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而铺设地面散热管道得安排在此之前。不出所料的话,这座核电站肯定能在年内并网发电。不管华夏掌握了多么先进的散热技术,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造一套完善的散热系统。”

    “这只是你的推测。”

    “情报本身就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推测。”

    克雷格有点无语,不过也没有反驳,因为托马克在情报界是个传奇人物,特鲁尼是他服务的第三位总统。

    “其实,不止是推测,我们还有一些间接证据。”奥尔森接过了话题,说道,“在过去几年里,华夏生产的聚变核原料是实际需求量的三倍。虽然在这几年里,华夏一直在大力扩充战略核力量,制造了上千枚核弹头,但是消耗掉的聚变核原料显然不会太多,更不可能达到正常需求的三倍。”

    “只有这个?”

    “更重要的是,华夏军情局接管了好几个秘密军事科研项目,而其中的一个,涉及到数千名科研人员。”

    克雷格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顿时变得不好看了。

    “据我们所知,这些科研人员大多参与过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就像我开始提到的,因为华夏一直在扩充战略核力量,所以我们并没有对此产生警觉。只是现在看来,这些科研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参与了可控聚变技术的开发工作。此外,他们的实验室也由军情局接管,保密级别非常高,我们至今都没有获得可靠的情报。”奥尔森叹了口气,才说道,“为了搞清楚这些实验室的情况,我们在过去几年损失了几十名情报人员,包括当年深入北高丽搞到核武器计划的‘猎鹰’情报员。如果说这些实验室没有进行见不得光的秘密科研工作,我第一个不相信。”

    克雷格微微点了点头,朝特鲁尼看了过去。

    “奥尔森,你应该知道此事的重要性,所以你肯定能够明白,我们不可能依据你的猜测做出重大决策。”特鲁尼长出口气,说道,“我不是不相信你,而是如此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足够的依据。”

    “有一个人,一名华夏科学家。”

    特鲁尼显得很疑惑,显然没有搞明白奥尔森的意思。

    “十多年前,这名华夏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到可以通过一种全新的模型实现可控聚变。此后,他来我国留学,还被哈佛大学破格录用为专职教授。只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没有一名科学家能证明由他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可行性,所有相关研究都以失败告终。此后不久,他就回到了华夏,在华夏首都的高等大学担任一名普通的理论物理学教师。只不过,在东海冲突爆发前不久,他加入了华夏军方的一个科研项目。虽然这种事情并不值得奇怪,华夏很多在任教授都有科研项目,一些有名的教授还能够从政府与军方获得资源,但是他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跟他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跟他提出的那个实现可控聚变的理论模型更没有关系。”奥尔森稍微停顿了一下,才说道,“如果他是一个失败者,那么华夏军方为什么要资助他?要知道,在华夏最不缺的就是从事各种科研的科学家,特别是大学的教授。如果他不是失败者,那么华夏军方为什么要资助他开启一个与他专长领域没有任何关系的科研项目?”

    “他是谁?”

    “周自强。”

    “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驻点脉冲持续点火技术。”

    特鲁尼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你认为,华夏现在掌握的技术跟他有关,而且就是他提出的这套技术?”

    奥尔森点了点头,不过没有做肯定回答。

    “那么,有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如果有,需要多少时间?”

    “我不知道,或者说无法给出肯定答复。就算有办法,也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需要好几年。”

    特鲁尼的眉头跳了几下,才说道:“你应该知道,我们不可能等到几个月之后再做出决定,更别说几年。”

    奥尔森叹了口气,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也许,几天之后就能做出判断了。”

    听到这话,特鲁尼朝国务卿亨克尔看了过去。

    “在过来之前,我接到了华夏外交部发来的照会。用华夏外长的话来说,华夏准备在下一次谈判中提出一套替代解决方案,希望我们能做出保证。换句话说,就是在波斯接受了华夏提出的替代解决方案之后,我们能跟波斯签署谅解协议,并且承诺不再拿‘拥核’问题来威胁波斯。”

    “什么替代解决方案?”克雷格立即问了出来。

    “虽然最初的时候,我也不相信,但是现在看来,恐怕真是这么回事。”

    “你是说”

    特鲁尼压了压手,打住了克雷格的话,说道:“下一次谈判在什么时候进行?”

    “华夏外长提议在三天后举行,我还没有做出答复。当然,还要跟伊万国、波斯等国进行协商。”

    “那就三天后吧。”特鲁尼长出口气,又说道,“不管华夏当局打的是什么主意,三天后就有答案了。”

    亨克尔稍微迟疑了一下,才说道:“如果华夏当局没有乱说,我们改怎么办?”

    特鲁尼揉了揉额头,没有回答亨克尔提出的问题。

    “今天就到这吧,你们也辛苦了。”克雷格在这个时候出面说道,“至于该怎么办,等到做出明确的判断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克雷格都这么说了,其他人也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其实,特鲁尼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得露骨一点,这就好比衣服都脱光了,伟哥都服下来,还抹上了印度神油,却发现面前的妙龄女郎穿着贞操内裤,什么都做不了,那滋味显然不好受。

    等到众人离开,特鲁尼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

    只是,迟疑一阵之后,他放下了话筒。就算要跟赵耀国通热线电话,也不是现在,绝不能表现得惊慌失措。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一章 坚盾利矛() 
三天不算长,不过在这三天里发生的事情却是惊心动魄。

    第一天,华夏在西北地区进行了一次非公开的高超音速载具试飞,准确说是试射,即投掷高超音速载具的是一枚df…31弹道导弹。虽然华夏当局没有公布试飞的消息,但是对花旗情报机构来说,这次试验算不上隐秘。至于这次试验的意义,显然是冲花旗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去的。关键就是,由df…31投掷的高超音速载具的着陆地点与弹道终点的偏差达到两千千米。按照nsa与cia等情报机构提供的报告,华夏试验的高超音速载具肯定采用了激波升力体气动布局。华夏的这次试验,只让高超音速载具进行了一次边界跳跃,距离就达到两千千米,如果多进行几次,肯定能在大气层顶端滑翔飞行上万千米。关键是,花旗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对这种目标是无可奈何。

    次日,华夏在事先通报的情况下,搞了一次反卫星拦截试验。只不过,这次使用的不是导弹,而是高能激光。目标卫星是一颗已经在轨工作了近十年的气象卫星,摧毁卫星的高能激光发射器部署在华夏西部的高原上。整个拦截过程只进行了数分钟,根据花旗国家航天局提供的消息,该卫星的太阳能面板与通信天线均被激光烧穿。如果是花旗卫星,哪怕是军事卫星,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关键是,目标卫星是在轨道高点,即距离地面大约五千千米的高度上遭到攻击。这意味着,在此高度之下的航天器都在华夏高能激光的打击范围内,按照几家情报机构的评估,华夏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没有让激光器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因此五千千米是保守估计。

    最后一天,华夏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导拦截试验。当天清晨,华夏海军的工程实验潜艇在南海北部发射了一枚jl…2b型潜射弹道导弹,向华夏西北靶场投射了六枚分导式弹头。关键是,导弹采用了高抛弹道,而且所有分导试弹头都在再入大气层之前跟载具分离。简单说,就是模拟了花旗海军“三叉戟”导弹在攻击华夏本土时的弹道。进行反导拦截的是已经传了十多年,华夏军方却一直没承认的hq…19反导导弹系统。根据花旗情报机构掌握的消息,反导拦截取得了圆满结果,hq…19系统不但准确识别出了真实弹头,还成功击落六枚弹头,试验中的最大拦截距离超过了五百千米,最小拦截距离在一百千米以内,最大拦截高度为三百千米,最小拦截高度为一百五十千米。这次试验其实是华夏在向世界展示被称为“龙盾”、也被称为“华夏版thaad…er”的hq…19反导拦截系统,特别是其强大的反导拦截能力。

    三天进行的三次极具战略意义的武器测试,表达与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

    用奥尔森的话来说,华夏是在通过武器测试告诉花旗,华夏拥有足以刺穿花旗防御盾牌的长矛,还有能摧毁花旗军事卫星系统的强弓,以及能抵挡花旗战略打击的坚盾,华夏的战略威慑能力已不在花旗之下。换句话说,花旗不要指望凭借数量更多的战略武器对华夏进行核讹诈。

    反导试验的当天下午,花旗、华夏、伊万国、高卢、大不列颠与波斯的谈判代表在日耳曼的法兰克福回到了谈判桌上来。几个小时之后,华夏代表正式拿出了替代解决方案,即由华夏帮助波斯建造一座与在建民用核电站相当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从根本上解决花旗提出的问题,即波斯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可控聚变核电站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与技术,也就不可能借助发展民用核能研制核武器。随后,波斯代表首先答应了华夏的提议,不过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花旗立即解除所有针对波斯的制裁,并且以条约的方式做出保证,不再以波斯发展民用核能为由进行军事威胁。

    这下,皮球踢到了花旗脚下。

    在此之前,花旗一直以波斯试图通过民用核能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与技术为由,坚决要求波斯拆毁所有的核设施,而且无条件的接受花旗等西方国家的监督,从根本上铲除波斯发展核武器的能力。

    花旗代表没有立即给出答复,提出暂时休会。

    休会之后,高卢与大不列颠的代表立即找到了华夏代表,他们感兴趣的,显然不是波斯核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案,而是华夏的可控聚变技术。即便华夏暂时还没有能力建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但是只要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那么所具备的重大意义,足以让高卢、大不列颠这些发达国家侧目。看得更成员一点,如果华夏率先实现商业应用,必然改变整个世界。到那个时候,还是花旗称霸全球吗?说得更直接一点,花旗能够凭借现今的优势跟掌握了无限能源的华夏对抗吗?可以说,只是这个谁都能够预见到的未来,就足以让高卢这样的发达国家重新考虑自己所处阵营了。

    对特鲁尼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几名情报官员依然认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不能排除华夏在进行战略欺骗的可能,奥尔森为此还提到了“星球大战”计划,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做出保证,更没有一个人认为华夏当局是在撒谎。

    综合各方面的推测,特鲁尼做出了一个大致判断,即华夏确实在可控聚变领域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突破,但是离商业应用还远得很,最多只是往前迈了一大步,而华夏现在所做的其实是要阻止花旗借核问题向波斯发动战争。也正是没有别的选择,华夏当局才抛出了这个重磅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