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荩忱还是摇了摇头,看着那个象征李成和萧谅情谊的铜佩饰,沉声说道:

    “家父在世的时候,未尝曾经提到过此事,说明在家父心中,当时施以援助之手,乃是天经地义。并且家父一生为人豁达,某想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的时候,应该只是真心想要和令尊结识、真心想要报一方平安,并没有想着有一天会寻求萧家的帮助······”

    萧世廉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而萧摩诃缓缓背过身,看着放在桌案上的那铜佩饰。两块分开了五十多年的铜佩饰此时凑在一起,虽然它们曾经分明的棱角已经被磨平,虽然它们有的地方已经光滑看不出来原本的模样,但是它们依旧像五十年前那样紧紧的靠在一起。

    就算是没有中间的棱角,这一刻这两块铜佩饰依旧结合的紧密无间,就像五十年前始兴城外曾经并肩奋战的两个人。

    萧摩诃长叹一声,喃喃说道:“阿爹,某终于明白,为什么你常常说,能够与李家恩公相识是一生的荣幸······恩公一生光明磊落,年轻时候沙场冲杀、荡气回肠,年长之后仍然教子有方,萧某自愧弗如,阿爹能有如此挚友、如此恩人,是我萧家之幸也!”

    李荩忱抿着嘴唇沉默不语,而萧世廉静静看着李荩忱,第一次他有些震惊的发现自己竟然看不穿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年轻人。

    而此时萧摩诃已经霍然转身,伸手拍了拍李荩忱的肩膀:“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假以时日,当成大器。”

    萧世廉心中更是一惊,自家爹爹作战勇猛,但是不代表不会做人,萧摩诃知道自己一路青云平步,所以在为人处世上除了坚守基本原则之外,素来都是寡言少语,是不折不扣的实干派,也正是这个原因,方才让他得到陈霸先、侯安都和吴明彻三代南陈帝王将相的赏识。

    因此萧摩诃这短短几句评语,简直振聋发聩。一向熟悉自家爹爹为人作风的萧世廉,忍不住张了张嘴,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刹那间他觉得在李荩忱和自家爹爹之间竟然插不上话。

    李荩忱轻轻呼了一口气,不知不觉他的额角已经冒出细细密密的汗珠。刚才关于这铜佩饰,李荩忱实际上有些强行解释。

    就算是李成一生之中都没有想过欠人恩情这件事,但是很明显到了最后,李成还是不打算放过这个机会。不是因为他多么吝啬,也不是因为他惦记着什么,而是他不放心之后无依无靠的李荩忱和李怜儿,对于奄奄一息的老人来说,这是他能够留给子女的全部。

    而事实证明,南陈武毅将军萧摩诃的一个允诺,也确实很有价值。

    但是李成虽然是这么想的,李荩忱并不打算这么做。向萧摩诃请求,固然可以给他带来“酒色财气”,但是这不是此时此刻的李荩忱真正想要的。

    李成费尽心思五十年避世,最后到老换来这么一个下场。

    李荩忱绝对不允许自己走自家爹爹的老路。更何况他更清楚,南陈又能够支撑多少年?一场从北到南席卷而来的战火随时都有可能将李荩忱彻底吞没。

    李荩忱不求什么“酒色财气”,所求的是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事实证明,萧摩诃看明白了李荩忱的心思,所以他很欣慰恩公的后人不是一个想做富家翁的纨绔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年,自小历经战乱的萧摩诃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恩公之后。

    因为对于萧摩诃来说,想要报答恩公之恩情,所能做的最好的实际上不是给李荩忱多少“酒色财气”,而是将李荩忱培养为一个栋梁之才。这恐怕也是李成所最想看到的,也是李成将那铜佩饰拿出来的重要原因。

    那位恩公临走的时候,恐怕有不少遗憾吧······就如当年爹爹一样。萧摩诃缓缓仰起头,心中不由叹息一声,等到自己愈发年长之后,反倒是愈发能够理解当年的萧谅了。

    大帐之中一时间有些沉寂,萧摩诃回过神来,微微低头直直看着李荩忱的双眼,沉声说道:“小兄弟······”

    “将军年长小子二十余岁,以小兄弟称呼实在不妥当,小子应当为晚辈。”李荩忱急忙开口打断萧摩诃,开什么玩笑,一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人喊自己小兄弟,哪怕是李荩忱知道古人有很多“忘年交”,也不想真的和萧摩诃来“忘年交”,更何况如果这样,李荩忱未免有些占便宜的意思,别忘了旁边还有一个脸色一直不太对劲的萧世廉。

    他这句话自然让萧世廉心里面舒服了不少,毕竟按照李成和萧谅的关系来算,李荩忱可是实打实长了他一辈,当初的“李兄弟”变成“李叔叔”,这萧世廉多少都接受不了。

    萧摩诃微微一笑,旋即说道:“现在你们兄妹也没有安身之处,若是不嫌弃的话,就先留在军中,毕竟令妹尚有病恙,需要好好休养。等到此间战事了结,是去是留,你们另行决定如何?”

    李荩忱没有多说,只是郑重一拱手。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哨探一把掀开帘幕快步走进来:“启禀将军,在大营北侧四十里处发现蛮夷哨骑!”

第六十一章 哨骑() 
“什么?!”听到哨探的禀报,萧世廉不由脸色大变,“在北面只有四十里地了?!”

    李荩忱也随着回头,看向这个满脸风尘、气喘吁吁的哨探。

    “慌什么慌!”萧摩诃冷喝一声,显然对于自己儿子如此惊慌失措很是不满,“哨骑来了你就慌成这个样子,要是蛮夷大军杀到了,你岂不是要尿裤裆!”

    萧世廉讪讪一笑,不敢多说,而萧摩诃转身看向那哨探,沉声说道:“来,从舆图上标注出来!”

    哨探不敢犹豫,急忙伸手在舆图上大致的位置上画了一个圈:“启禀将军,我们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一队蛮夷的骑兵,人数有十来人,不过他们似乎只是前锋哨探,并不恋战,一触即走,看起来他们后面跟着来的军队数量应该不多······”

    “不多?”萧摩诃眉毛一挑,摆了摆手,“再探!”

    那名哨探急忙应了一声,转身大步离开。而萧摩诃目光一直落在舆图上,轻轻捋着胡子:“不多······是真的不多么?”

    “这个时候来哨骑,难道王轨这个该死的家伙准备重新杀回来了?”萧世廉有些诧异的说道,不过旋即看到自家爹爹冰冷的眼神,急忙微微低头不敢多说。

    而李荩忱也好奇的看向舆图上刚才被哨探标注出来的位置,脸色随之微变。因为这一队北周哨骑出现的位置正是南陈营寨的正北方向,而按理说王轨的大军已经向吕梁水下游推进,在南陈军队正北面原本预定的进攻方向上应该没有军队了,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派遣哨骑的必要。

    萧摩诃转而看向李荩忱:“不知道贤侄可有什么想法?可愿意为某参详一二?”

    李荩忱急忙皱着眉说道:“北面突然出现蛮夷的哨骑,应该不是王轨派遣的,毕竟王轨手中的兵力也不是很多,还得封锁整个吕梁水下游,提防我军随时都有可能的进攻,不会在这个时候重新将注意转移到我们的正北方,那么只能说明又有新的北周蛮夷抵达了。”

    “这援兵还真是源源不断啊。”萧摩诃沉沉叹息一声。

    萧摩诃说的实际上是南陈只能和北周抗衡、却很难战胜北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在。江南人口数量哪怕是经过南朝几代的发展,依然很难和北方相比,尤其是之前侯景之乱又曾经对江南造成过重创,再加上现在荆湖已经落入北朝支持的西梁手中,所以南陈所拥有的两块地方,一个是经历了战火没有多少年的江南,一个是这数百年间战乱就没有间断的淮南,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兵源不足。

    南方兵源不足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自从东晋南渡,南朝的军队数量一直比不上北朝。淝水之战,东晋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八万军队,而到了陈庆之北伐,竟然只有七千白袍军,其兵力之寒酸,正是江南人口数量少、兵源数量少这一严重问题的直接体现。

    所以南方多年来一直都是奉行精兵政策,无论是北府兵、西府兵还是陈庆之的白袍军,实际上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而相比于南朝,北朝虽然同样战乱不休、四分五裂,但是人口基数大的优势毕竟还是在的,再加上北朝也不乏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这些颇有能力的君主休养生息、恢复民生,所以对于南朝一直保持着兵力优势,尤其是现在的北周一口吞并北齐,也等于将原本北齐的军队化为己有,合二国之力凑集的这一支大军,虽然看上去有些乌合之众的味道,但是至少在人数上已经足够碾压南陈。

    当军队士卒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完全可以以乌合之众战胜精锐之敌的。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人海战术,对于南陈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威胁。

    尤其是现在,除了王轨这一支足够和南陈军队相抗衡的大军,北周明显还有源源不断的军队向吕梁这并不大的一块地方涌过来,这架势自然也是再明显不过,就算是用人海战术,也要直接将南陈这最后的一支能够威胁到北周的主力大军淹没在这里!

    李荩忱很清楚,在历史上,北周就是用绝对的人数优势将南陈这一支大军困在了吕梁,最后只有萧摩诃率领骑兵突围成功,南陈主力全军覆没,自此之后南陈再也无力支撑淮水防线,逐步退缩,到了隋朝建立的时候,南陈已经从当初的淮南一路退到了江南,只有一道长江天堑可以凭借了。

    所以对于南陈,吕梁之战大意不得。

    尤其是现在,吕梁之战的胜利天平,正在逐渐向北周倾斜。

    犹豫了片刻,李荩忱咬了咬牙,还是下定决心说道:“当下我们除了撤退,别无二法。”

    萧摩诃缓缓点了点头,而站在他旁边的萧世廉虽然身为年轻人,觉得有些心有不甘,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对于现在的南陈来说,确实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实际上我们现在撤退,并不是失败。”李荩忱见萧摩诃在主要基调上和自己是一样的考虑,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古人诚不我欺,史书记载,吕梁之战后期,一直冲杀在前的萧摩诃意识到事情不对,一再要求撤退,只可惜总是被吴明彻否决,最后酿成了吕梁惨败。

    “哦?”萧摩诃声音微微一抬,“说说看。”

    李荩忱嗯了一声:“吕梁之战,其起因在于我军想要夺取吕梁这从淮北向中原的跳板,尤其是当时北齐虚弱,所以大陈确实有机可乘。而事实也证明,北齐的接连战败,正如大陈之前所猜测。”

    萧摩诃脸上露出一抹诧异神色:“贤侄了解的倒是不少。”

    李荩忱一怔,旋即意识到自己似乎说漏嘴了,当即一拱手,面带惭愧的说道:“这个还真不是晚辈的功劳。阿爹在世的时候便时常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希望能够远离战乱,所以对于吕梁之战多少有所了解,而且阿爹和村中几位叔伯也曾经谈及······”

    听李荩忱的声音有些消沉,萧摩诃顿时明白过来,李成他们这些当年把整个中原杀得天翻地覆的老卒们对周围有所关心倒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萧摩诃反倒是有些歉意的看向李荩忱:“连累贤侄提及故人而伤心,罪过罪过。”

第六十二章 平手() 
李荩忱连忙摆了摆手:“当然萧兄也曾经简略介绍过,再加上某自己之前在军营中的些许打听,所以自诩对这吕梁之战还是清楚的。”

    萧摩诃点了点头:“那贤侄不妨说说,这吕梁之战打到现在,我们真的占便宜了?现在我大陈军队随时都有可能要不得不从吕梁之地退出来,吕梁之地得而复失,而北周军队远比当时的北齐军队要强大,这吕梁之地丢了,想要拿回来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李荩忱轻笑一声:“可是某敢问萧将军,吕梁之地原本可是我大臣的?”

    “这······”萧摩诃怔了一下,缓缓摇头,“不是。”

    李荩忱旋即接着说道:“因此吕梁之战我军能够短暂的拿下吕梁之地,实际上已经有了收获,一来可以锻炼军队,二来也说明我军渡过淮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请两位考量一下,在这吕梁之战期间,北朝有没有吃亏?”

    李荩忱的声音逐渐提高,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不过萧摩诃此时显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随着李荩忱说下来,他已经隐约明白李荩忱的意思,实际上李荩忱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现在萧摩诃和萧世廉甚至包括吴明彻在内,都是站在吕梁得而复失的角度来考虑,这么看南陈气势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