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5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库充盈永远都不是一件错事。

第一一七六章 西北余声() 
大年前一天,整个建康府都张灯结彩,洋溢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这一年在很多人来看过的实在是漫长,从四月李荩忱出蜀入江南,再到八月南陈举国而降,李荩忱于建康府称帝,短短半年之内,江南改朝换代。这虽然也是大家早就能够料到的结局,但是李荩忱摧枯拉朽的进攻更是让人们深切地意识到,一个新的王朝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崛起。

    而到了冬天大汉的西北之战更是作为立国第一战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这也说明这个以南朝为依托重新建立的新的王朝,不再局限于江南一隅之地,而是在积极的向外拓展,甚至已经能够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大多数的建康府百姓来说,今年过得虽然精彩,但是和他们也的确没有太大的关系,改朝换代了,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不过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只要不要他们的钱财性命,谁坐在龙椅上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历经乱世的百姓,早就已经看淡了,也因此每一个年关他们都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平平安安的一年过去了,而他们又要迎接新的充满未知的一年。

    皇城外的喧闹声并没有影响到御书房之中气氛的冰冷。

    李荩忱的手中拿着拟定好的西北之战功劳封赏,对于上面的封赏划定他并没有太大的意见,但是有赏就要有罚,对于西北几个世家在这一次西北之战中的不配合,李荩忱绝对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们。

    大汉是要在未来一统天下的,自然不可能在内部有这么多不配合的声音存在。

    在座的官员们都屏住呼吸,他们知道陛下现在的心情很不好。

    “自身有余粮不上缴,恶意收买官员,账目偏差。”李荩忱把奏章重重的拍在桌子上,“天水梁氏在此战中无功有过,甚至还收买了我大汉三名官员意图贪污军粮,若非白袍及时发现,还不知道会让这些人弄出什么乱子。”

    目光环顾下面的所有人:“都说说吧,怎么办。”

    实际上李荩忱说的这些虽然都是大错,但都是每个世家心照不宣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互相遮掩的事情,历朝历代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没有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运转,在国家尚且还需要这些世家存在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

    这一次天水梁氏虽然有些贪心了,但是也只能说是“狗改不了吃屎”,更何况归根结底天水梁氏只是有这个意图罢了,还没有真的下手,充其量也就是在西北之战中不怎么配合,陛下竟然会一下子动了这么大的肝火?

    御史大夫裴忌当即出列沉声说道:“启禀陛下,按律当斩!”

    “斩几人?”李荩忱淡淡说道。

    一咬牙,裴忌还是说了出来:“三族!”

    “三族可够惩戒?”李荩忱的声音愈发冰冷,“若是此事真的发生,西北之战因此功败垂成,当斩几人?”

    这一下御书房中更是安静的只剩下了呼吸的声音。

    西北之战关乎着大汉在西北的战略,若是西北之战败了,那么不但西北丢的干净,而且大汉在巴蜀的精锐也会尽数丧失,这样大汉甚至能不能守住巴蜀都是一个问题。

    裴忌甚至觉得自己感受到了额头上的汗水,陛下如此逼问,想要干什么?不过他还是咬着牙说道:“夷九族。”

    “夷三族,九族内发配南荒。”李荩忱终于下了结论。

    “遵旨!”裴忌如释重负。

    陛下要是真的把天水梁氏全族都杀了,分明就是要对所有的世家宣战了,毕竟今天能够杀了天水梁氏,明天后天自然也可能就要了在座的诸位的脑袋。

    而现在只是三族,说明陛下的愤怒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灭直系三族在南北朝这个人头随时都有可能落地的乱世之中还真算不得什么,不过不管怎么说也都是新朝开始之后第一次灭三族。

    如此一来陛下对于世家的警告也已经达成了,陛下表明了自己的愤怒,告诉世家们,不但在之后做事都要小心一点儿,而且在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最好不要横加阻拦。

    说完罪过,就是功劳,李荩忱沉声说道:“西北之战,侯秘和于玺并为首功,这个可有人反对?”

    侯秘出身侯氏,而于玺则是关陇世家,可以说西北之战获利最大的就是这两个在朝堂上本身也分庭抗礼的团体,至于巴蜀世家,他们的侧重点本来就在财货和工商上,自然也没有指望着能够在这样的战争之中占据多少功劳。

    经过这一战,侯秘和于玺分别加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这样的官职高于杂号将军,已经是和四镇四安平起平坐的了。而这两个年轻人的上升,也意味着大汉又有更多的年轻人崭露头角。

    而已经流露出解甲归田之心思的于翼,赏赐侯爵、开府仪同三司之后,李荩忱准许他来建康府养老,反正奉命组建专门教授行军打仗相关知识和策略的学院正在组建,作为第一任山长的吴明彻对于于翼这样的老将自然是“磨刀霍霍”。

    除此之外,西北之战中曹忠、徐德言和长孙晟等人也证明了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自然各有封赏。

    有赏有罚,西北之战总算是可以盖棺定论了。

    “臣等无异议。”

    李荩忱微微一笑,毕竟都是经过几次讨论、更不知道多少次利益拉锯之后的结果,自然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唱反调:“既然如此,现在就尽快把封赏发下去吧,大军既然已经回到了汉中,那么算来在上元节后半月内赏赐到位。”

    “臣等遵旨!”

    陛下的心情看上去终于好了一些,顾野王等人也都松了一口气,毕竟李荩忱平日里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让人多少都能够受到年轻人的轻浮,但是也正是因此,李荩忱似乎也很少生气发火,以至于顾野王等人在李荩忱骤然发怒之后都讷讷不敢多言。

    好在这西北之战终究是一场大胜啊,否则不知道还要有多少人头滚滚落地。

    “新年之后两件事,一个是准备春耕,这个自不用朕多说,还有一个选贤举能,吏部打算怎么办?”

第一一七七章 九比一() 
吏部尚书姚察和侍郎宗元饶都在此处。

    姚察无需多言,这宗元饶原本也是南陈旧臣,在吏政上颇有几分才能,担任吏部侍郎也算众望所归。在历史上此人也曾经担任过南陈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大汉依旧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陈的九品中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访门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为九个级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据这些士人的等级给予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代的察举制已经完全沦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况下诞生的,而其本身实际上只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协产物。当初按照曹丕的设想,选拔人才应该是“唯才是举”,不过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强烈不满,最后只能由德高望重的陈群出面设定九品中正制,从原来察举制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人才变成中央派遣官员去地方选拔人才。

    而且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也把所考察对象的才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不仅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带有“唯才是举”的一点儿意味。不过世家可以把持察举制,自然也可以稍加变通之后把持九品中正制。

    若不是因为世家的确已经庞大的让身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后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改良版的察举制的。而随着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更是彻底把九品中正制改变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让整个南北方官场都彻底沦为世家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代要坚决推行科举,而偌大的一个万方来潮的隋朝,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转瞬凋零,和隋朝两代推行科举制度并非没有关系,因此李荩忱的动作可以说绝对算谨慎小心。

    不过对于李荩忱来说,倒也不是一点儿可乘之机都没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乱中,整个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经的几个主要的豪门迅速没落,新崛起的吴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终究没有办法和之前的王谢大族相比。

    而在历史上对于隋唐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的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已经分裂,半数投靠了李荩忱,而且初来乍到根基不稳,剩下的半个关陇世家和整个山东世家都还在北方。

    对于这些初来者来说,想要从原本的东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里抢下来一块肉,实际上科举反而是他们的助力。杨素显然就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把随同他前来江南的李渊送入了金陵书院。

    而李荩忱可以说又利用了徐陵和吴明彻等老人一手,既然他们主持创建了学院,那么就算是家族之中对于世家的存在感到威胁,也不可能真的对自家老爷子的弟子动手。

    当即姚察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吏部在年末已经审查考核了各地的中正官,等到年后,中正官就会前往各地选拔人才。一年之中我大汉拓地千里,已经绝非昔日巴蜀一国可比,因此今年除了考核留任的前陈地方官员之外,还需要选拔大量的人才来弥补缺口。按照吏部的计划,这些人才的主要组成为九比一,前一部分为地方选拔上来,而剩下的一部分则在已经建成的成都书院之中择优录取。”

    李荩忱微微皱眉,九比一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了,尤其是随着明年金陵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要走出来,肯定这个比例还要上调到八比二甚至是七比三。

    但是这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撼动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成都书院有多少可用人才?”李荩忱径直问道。

    大堂上的臣子们顿时都竖起耳朵,陛下直截了当的问这个问题,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而鼻子灵敏的也早就已经在其中嗅到了风声,看来陛下是真的打算对九品中正制动刀子了,而九品中正制就是世家扎在朝廷身上不断吸血、甚至逐渐和朝廷融为一体的工具,也是世家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之一,这就是对世家下手啊。

    不过再想想也能明白,南朝这么多年为什么只能偏安一方,和南朝内部各个世家之间的压扎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不断有旧的世家和新诞生的世家之间爆发冲突,甚至是世家和朝廷之间的冲突,各个势力相互掣肘,集中全部力量北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晋人南渡,发出“风景不殊”的感慨,甚至王导还曾经发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的吼声,然而一直到南陈,南朝在北方依然没有立锥之地,反而完全偏安一方。

    西北之战中,只是一个天水梁氏拖了后腿,其余的世家好歹还算是糊弄了一下,再加上大汉本来在巴蜀的物资和兵马都雄厚,方才勉强支撑过了难关,可是谁能知道下一次李荩忱大规模北上的时候,背后还会不会有人拖后腿?

    西北之战若是败了,毕竟只是丢掉西北、退守巴蜀,而若是李荩忱的北伐败了,那大汉就完全丧失和北方争雄之力了,因此在北伐之前李荩忱必须要狠狠打压一下世家。

    这也在预料之中。

    想到这里,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把天水梁氏来来回回骂上几遍,这些家伙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也不看看当今坐在龙椅上这位和之前那些甚至还需要奉承巴结你们的地方官员乃至于小国君主能一样?

    “现在成都书院经过一年的培养,已经有可用之人百人,另外尚在读书之中、年龄有所不够的有两三百人。”宗元饶急忙站起来说道,“此次朝廷需要官员三百人,以九比一的对比算来,会录用成都书院人才三十人左右。”

    “那其余的七十人也都是出自成都书院孝穆公门下,难道没有可取之处?”李荩忱皱了皱眉。

    姚察也是当初成都书院的负责人之一,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成都书院的学生若是能够更多地进入朝廷,那肯定是好事。

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赞同() 
但是旁边的宗元饶的脸上露出些许难色。

    这九比一的比例本身就是各大世家、包括地方上的世家对于朝廷的妥协了,甚至还是看在徐陵的面子上。他宗元饶能不知道徐陵门下出来的都会是什么样的人才,若是真的让他选择的话,他宁肯把成都书院这些人全部都任用了。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把世家们都得罪到底了,毕竟在这些弟子之中,固然也有世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