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6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于土地私有制和田契制度,军屯的管理方式更粗暴和直接,军屯之中的耕作人员属于朝廷而不属于任何一个地主或者大户,他们服从朝廷的管辖和调遣,而除了因为工作突出的奖赏之外,他们每日的工作劳动所得和他们的日常吃喝消耗实际上没有直接的关系,所有的粮食会统一上交朝廷,而所有的粮食再经过朝廷的统一调拨。

    这也是为什么能够抽调出来丁壮前来码头工作,因为他们并不服务于哪个地主和大户,而是直接听命于朝廷。

    换句话说这就是后世的集体农庄制度和土地集中制。

    对于淮南能够出现这样的生产制度,实际上李荩忱一开始也是非常震惊的,虽然自己刺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这象征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制度这时候就出现了,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不过转念一想,实际上和后世的土地集中制还有一定的区别。虽然管理这些百姓的不再是地主和大户,而是朝廷,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上来说,朝廷不也就是一个更大的地主么,只不过这些土地是直接所有于皇帝陛下罢了。

    自己成了华夏最大的地主老财,李荩忱也有些无奈。然而在淮南这特定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制度也不稀奇。

    朝廷对于淮南这一片荒芜之地和战争前线不放心,百姓和商贾们对于单独在这里谋生自然也不放心,朝廷出面组织耕种、商贸等等,而百姓服从于朝廷的命令,直接贡献于朝廷,自然也就能够受到朝廷的保护,心里也就更有安全感。

    在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特殊的情况,倒也正常。李荩忱还没有幻想着在全国推行这样的制度,更何况这种制度虽然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其本身是否真的适用于这个时代也很难说,毕竟从现在来看,世家以及世家所代表的地主阶级依然是组成朝廷的主要部分,他们也不会同意干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

    “淮南现在有多少户?”李荩忱打量着舆图说道。

    “原本有百姓两万户,今年陆续迁入十万户左右,在夏收之后还计划再迁入十万户。”陆子才赶忙说道,对于这个最令人关心的数据,他自然门清儿。

    而李荩忱沉声说道“你这个巡抚要做的,不是考虑能迁入多少人,而是这十万户能够再变出来多少人。”

    大汉的人口总数就那么多,无论是从哪里迁移到哪里,终归和北方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怎么才能鼓励生育是这些地方官最需要注意的。现在大汉有足够多的荒地,也能够保证内部政策的稳定,所以只要能够激励百姓勤劳开拓,那么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李荩忱从来都不怀疑华夏民族的勤勉。

    “这一次迁移到淮南的都是以青壮年男女为主,所以臣对此有信心。”陆子才急忙说道,虽然他们陆家从龙很早,但是除了镇守淮南之外也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功劳,李荩忱现在直接把淮南的民政也交给陆家,绝对是对陆家的信任,陆子才绝对不能辜负李荩忱。

    “现在从大江到淮水的水路可曾疏通开?”李荩忱的注意力旋即转移到舆图上的另外一条标注出来的线路,那是从瓜洲渡到淮水的水路,沟通两大水系。

    这一条水路实际上就是当年吴王夫差北伐的时候开凿的运河——邗沟,而后来刘裕北上山东也是以水师为主,曾经借道这里一直北上打到黄河边上。只不过后来南朝战线全面收缩,这一条沟通大江和淮水的运河也就彻底荒废了。

    历史上,这条水路再一次被利用起来还是等到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的时候,邗沟作为京杭大运河之中南侧最重要的一部分再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而也正是在这邗沟上,在这扬州城中,隋朝迎来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乱世和乱世之后华夏的全盛。

    现在,作为淮南开垦的重要支撑工程,邗沟已经在进行疏浚,疏浚邗沟的目的实际上也不只是为了能够方便货物的来往运输,水师也等着能够通过邗沟北上直达淮水,否则以之前邗沟的淤积情况,水师新造的五牙大舰等都没有办法通行。

    同时五牙大舰存在的干舷低矮等问题,更是使得其很难通过海路进入淮水,因此邗沟是最佳的选择。

    “春耕之后就是邗沟的疏浚,”陆子才伸手在舆图上点了点,“现在我们同时从北侧和南侧进行疏浚,南侧这边刚刚开始,而北侧以军队作为主干,已经疏浚开了从淮水到梁郡的水路,预计在五个月之内就会完成整个邗沟的疏浚。”

    李荩忱微微颔首,以现在大汉的国力,自然不容许重新开挖一条运河,能够借助邗沟的既有水路,他已经很满意了。实际上相对应的,江南那边的运河也已经开始疏浚,主要也都是借助既有水路,朝廷需要做的实际上也就是把几个主要的河道连起来罢了。

    历史上隋朝的崩塌和隋唐大运河修建时候的劳民伤财有很大的关系,而整个修建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实际上还是中原那一段。

    过了淮水就有很多河道可以利用,而且江南的工匠在这上面明显经验更为丰富,所以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的投入并不算大。

第一二三一章 动脉() 
等到今年年底,应该就有一条水路能够连接南方的会稽和北方的钟离,彻底把江南和淮南连为一个整体。再加上大江、沔水、湘水、赣水以及大江上游的汉水等既有河道,整个大汉看上去地跨千里,但是至少南方的主要区域都通过这些流动的水连为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大江也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彻底从原来的天堑变成了现在大汉内部流动的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

    “融合和同化”实际上才是华夏民族相比于耕种更擅长的“种族特技”。华夏创造的文明影响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华夏先进的物质生产技术吸引着这些人们,让他们留下。族群就是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最终重新形成一个更加庞大和多元的族群,但是在文化的认同上,他们已经和最初的炎黄子孙没有什么两样。

    通过这种源源不断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李荩忱相信那些归附于大汉的巴人、南蛮部落和岭南部落等等都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整个大汉之中,这些人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名字——汉人。

    当然了就算是有长江这样的大动脉作为帮助,李荩忱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因此他绝对不会强迫这些人去改变什么。对于这些一向喜欢“造反”的民族来说,李荩忱并不打算在短时间内就让他们完全融入大汉,只要他们能够逐渐的受到大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一些改变就足够了。

    不过这些人也的确和后世明清时期面临的一些情况并不一样,明清时代西南土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至少这个时代的巴人和南中部落等等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而且也没有占据山下的田地,李荩忱能够给他们土地、给他们更先进的耕种技术,他们自然都倾向于听从大汉的调遣和安排。

    尤其是以杜齐和李迅等为首的巴人首领都清楚地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大汉现在缺少的就是人口,只要他们这些部落能够听从于大汉的调遣、融入大汉的社会之中,那么大汉绝对不吝惜于给予他们实权,甚至让他们在朝堂上担任重要的官职。这是在之前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也是巴人屡屡想要造反的原因之一。

    一条大江流淌,分出去的一条条支流就像是后世的铁路,连接着大汉的土地,也连接着沿江两岸人们的心。

    “朕不需要时间,朕需要你们把这件事真的办成千秋功业。”李荩忱沉声说道,邗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战略工程,而且也是为了之后大汉一统天下之后把运河继续向北延伸做技术积累,因此绝对不能出现什么问题。

    “臣等遵旨!”陆子才叔侄急忙说道。

    而李荩忱的目光转而落在年轻的陆之武身上“现在我们和北方通商互市,白袍应该也趁着这个机会了解到了更多北岸的情况,你们军方是怎么想的?”

    陆之武的手落在舆图上“陛下请看,现在实际上整个淮北的防务并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密不透风,关键还是因为王轨随时都得准备支援尉迟迥进攻关中,一心不能两用,再加上我们从淮西也能够威胁到他的侧翼,所以他更不能一门心思扑在对付我们上。根据白袍探子传回来的消息,王轨在淮北的防御还是采取重点防卫的方式,以北徐州作为中心向西展开一道弧形的防线。”

    李荩忱感慨道“这样防守,进可攻、退可守,王轨的确是个将才。”

    王轨可以说是李荩忱不折不扣的苦主了,当初他就是从王轨的手下逃出生天的,但是想着报仇归报仇,李荩忱也不能忽视王轨本身的能力。王轨安排的这个防线向前延伸可以压迫淮西、支援中原,向后退缩也能够保住淮北、遮护青州,可以说是一条颇有弹性、可以自由收放的防线。

    陆之武的手最终落到一个点上“因此吴将军和臣都以为,想要北上击破王轨,还是得以此处为重点。”

    李荩忱眉毛一挑,看过去“吕梁?”

    这真的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是的,”陆之武沉声说道,“一旦我们渡过淮水拿下吕梁山地,可以向东和水师夹攻徐州,向西更是可以直接和淮西、南阳的大军汇合,最终让整个战线活起来。”

    “此话当真?”李荩忱的声音都情不自禁的颤抖一下。

    如果到时候大汉真的从吕梁北上,对于李荩忱来说自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雪耻的机会。

    实际上李荩忱已经看出来,陆之武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上一次吴明彻北上的时候就选择了吕梁山地作为进攻北徐州不成之后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看中了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旦拿下此处,依托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就相当于在敌人的心腹之中镶嵌了一颗钉子。

    只可惜当时的南陈后劲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派出足够的兵力从东西两侧支援吴明彻,导致吴明彻这一支大军反倒是成了深入的孤军,在长期无法突破敌人的防线之后,吴明彻反而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若不是当时撤退的及时,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悲剧。

    可是现在的大汉,和当初的南陈,已经截然不同了。

    只要配合得当,突破吕梁之后,当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棋落定,满盘皆活。

    李荩忱斟酌说道“成与不成,你们写一份奏章,朕会定夺。”

    陆之武急忙应道“臣遵旨!”

    他知道,李荩忱实际上已经在心中认可这个战略了,吕梁是当初南陈跌倒的地方,若是大汉能够在这里站起来,就算是多付出一些牺牲也不是不可取,更何况拿下这里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

    “春耕之后,朕前往钟离。”李荩忱斟酌说道。

    既然来了一趟淮南,李荩忱干脆就直接把淮南战略确定下来。陆之武毕竟只是一个年轻的杂号将军,真正可以作出决定的实际上还是吴惠觉,因此李荩忱也想当面看看吴惠觉是怎么分析这件事情的,同时也看看这困顿南朝百年的两淮防线。

第一二三三章 郡县与分封() 
李荩忱似乎发现了她的尴尬,摆了摆手“朕等回去洗洗手就好了。”

    而沈婺华鼓起勇气,径直走过去,细细的帮着李荩忱把嘴角的油渍擦干净,又用手帕沾了沾温水让李荩忱擦手。

    这一次李荩忱并没有拒绝,任由沈婺华服侍,微笑着说道“朕看着陈叔陵这么大的书房,也在想这治理天下,到底应该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就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吸取其中的教训,认为秦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存在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过于信任地方的官吏,最终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各地形如散沙、没有办法汇聚成一股力量抵抗导致的。

    因此刘邦将自己的亲属分封在天下各处,形成了封国和郡县并存的格局,而事实证明,这些本来被刘邦寄希望于能够巩固汉室统治的刘氏宗亲们,不但成为祸害地方、扰乱超纲的主力之一,而且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摧毁中央朝廷的统治并且取而代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其中的典型。受到七王之乱的影响,大汉的国力长时间得不到恢复,进而自然也造成了边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数百年之后的西晋,七王之乱的翻版——八王之乱,竟然再一次在华夏大地上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