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7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素当上长史,意思已经很明显,之后肯定是要接替萧摩诃太尉的位置的,甚至现在杨素已经在履行太尉的职责了,而本来就因为和李荩忱等年轻一辈在之前的荆州之战中爆发的冲突而心中有愧的萧摩诃,同样也已经不愿意在这个位置上过多停留。

    他的儿子萧世廉已经位极人臣,小儿子萧世略也已经进入淮南军中,萧家的未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作为长辈,萧摩诃赖在这个位置上迟迟不动,对于自家年轻一辈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杨素之后会走到哪一步,大家也很是期待的。自从他来到大汉之中,陛下就对他信任有加,更有人猜测之后杨素会不会走到宰辅这个位置上。

    不过就现在大汉内部官衔的制度来看,其实宰辅可不是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不说宰辅之外还有太尉府和御史台三权分立,在宰辅之下还有六部以及门下省,这些在名义上是归属于宰辅的,但是实际上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和直接和陛下对奏的权力,宰辅更像是一个陛下不在朝廷时候的临时监护人和传声筒。

    这样的官职,让诸如顾野王这样的老人来担任自然很合适,但是让杨素这样的年轻人来担任,就未免有些“浪费”了。

    因此现在大家倒是认为杨素最终可能会成为太尉,真正的能够主持全国军事的太尉。

    而对于杨素,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只要手中有实际的权力就足够了。

    “颍川各家的态度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陈禹无奈的说道。

    李荩忱问颍川的动静,其实就是在问颍川世家的态度。

    在华夏的历史上,世家往往都是一方独大,诸如闻喜裴氏、弘农杨氏,很少再听说闻喜或者弘农还有什么可以一手遮天的家族。

    可是颍川就是一个另类,自从东汉开始,这个地方的世家就扎堆不说,而且还是实打实的人才辈出!

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借助乱世之中各个王朝对人才的需求,颍川世家达到了全盛。

    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颍川陈氏,诞生了陈群这样一手制定九品中正制、确定三百年世家地位的人物。

    还有颍川钟氏,钟繇和钟会父子也算得上一代人杰。

    另外颍川韩氏,作为韩非、韩信的后人,也诞生了诸如韩当这样的猛将,在历史上还有韩愈、韩世忠这等后人。

    还有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家族之外,还有很多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绝对不能被人忽略的家族,比如庾氏、方氏等等。

    这些分布在一个颍川郡境内的望族,几乎支撑起了半个北国江山。

    历史上这些家族也有不少族人随着晋室南渡而南下,并且逐渐从江南向岭南延伸,是后世客家人和岭南广东人的前身,以至于现在的岭南境内以及后世千年之后的广东境内,很多广东老家族的门楣上都喜欢挂上“颍川旧家”的牌匾,表示自己的家族来自于遥远的北方,来自于那个世家最繁盛的地方。

    因此从南向北,清河崔氏、闻喜裴氏是不能忽略的团结对象,颍川这些豪门望族们也不能小觑。

    三百年乱世,虽然已经让他们之中的大多数灰飞烟灭或者支离破碎,但是钟氏、韩氏这样体量庞大的家族已然还是存在并且手中有着强大力量的,借助九品中正制,他们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方的政策甚至直接把持一方军政。

    如果他们点头并且配合的话,大汉就算是直接拿下许昌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上面大汉早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当初进攻西北的时候,有西北世家的鼎力支持,大汉拿下西北几乎可以说是风卷残云。

    “模棱两可也在情理之中啊。”李荩忱淡淡道。

    他当然不敢巴望着这些世家能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甚至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大汉并不是什么值得信赖的朋友。

    随着大汉新的政策的一条条颁布,世家无疑已经成为了朝廷对付的首要对象,大汉的矛头直指占据着社会上绝大多数资源的世家。

    而颍川世家在这个时候若是眼巴巴的盼望着大汉,那么岂不是等于自投罗网,和49年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大汉拿下颍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先查抄个底儿朝天。

    最好的例子实际上还是西北的世家,在大汉进攻西北的时候,西北世家的功劳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后来大汉也没有对西北世家手下留情。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诸如天水梁氏这些家族欲壑难填所致,当初大汉在西北迎战突厥,只有安定牛氏和武威安氏有所动作,其余世家都在天水梁氏明里暗里的号召下没有任何想要支持朝廷的意思,甚至就连安定牛氏内部也爆发了几次冲突,家族的策略几度变更。

    若不是后来徐德言等人采取了暴力手段,恐怕西北大军征战所用的粮草都解决不了,因此等到西北之战胜利后,朝廷第一时间就把天水梁氏和安定牛氏之中的背叛者和叫嚣最厉害的人处理掉了,整个天水梁氏发配岭南,天水的大小世家几乎都被牵连,安定、武威、金城等地的世家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汉凭借战胜突厥之威彻底把西北掌握在手中,西北世家几乎不复存在。

    虽然这件事错肯定是错在西北世家以为大汉难以抵挡突厥,所以都想要保全自己家族的力量、不想给大汉陪葬,但是至少在表面上看去,是大汉在拿下西北之后落井下石,将西北世家扫荡的干净。

    正是因为大汉有前科,再加上大汉现在就是在对付东南士族,所以颍川世家们保持骑墙的心态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也不敢确定如果真的归顺了大汉,会不会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乱世之中保存下来的家底也都会被扫荡一空。

    因此颍川世家迟迟不敢直接向大汉表态,就是因为他们明知道在大汉的兵锋之下,宇文宪很有可能支撑不住,但是他们也害怕真的入了大汉之后,被大汉来个落井下石。

    维持现状,总比直接发配岭南来得好吧?

    不过颍川世家似乎忘了,前有狼,不代表后面就没有虎······

    “但是根据白袍从邺城传回来的消息,就算是我们不打算对颍川的世家出手,宇文宪也有可能会有动作。”陈禹紧接着说道,“而且这一点也得到了通事馆的证实,通事馆从裴氏那里得到了类似的消息,宇文宪有可能会联合裴氏、崔氏对颍川世家下手。”

    “宇文宪倒是先坐不住了?这倒是有趣。”李荩忱不由得笑道。

    颍川世家的确是一块肥肉,现在南边的大汉和北面的北周,都不想看着这一块肥肉放在中间谁都不吃了,李荩忱想要借助颍川世家的力量,宇文宪又何尝不想防止颍川世家转过来变成带路党?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宇文宪可不能保证这些世家的忠诚,只要其中有一个态度松动,其余的世家就很有可能会跟随。”杨素也说道,对于世家的了解,就算是李荩忱和陈禹也比不过他,“颍川世家传家数百年,各个家族之间都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姻亲关系,而且一向是进退一体。闻喜裴氏也好、清河崔氏也罢,能够在北方立足,也的确不容易。”

    李荩忱微微颔首,颍川世家就像是一群蚂蚁,虽然单独的力量不算强大,甚至因为多年的战乱都有些没落,但是加在一起就算是闻喜裴氏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得退避。

    若是宇文宪能够通过暴力的手段直接对颍川世家下手,那么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肯定不介意跟在后面喝汤,就算是什么好处都没有,只要能够击败颍川世家,那么就解决了他们的心头之患。

    “既能够解决颍川世家这个隐患,又能够再尽力拉拢一下裴氏和崔氏,对于宇文宪来说的确是一举两得。”陈禹也不由得感慨。

    裴氏和崔氏通过通事馆已经和大汉这边建立了联系,但是他们至始至终没有明确表示过想要投靠大汉。

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 
大汉恢复了汉代卫将军的制度,但是这也只是一个虚衔,实际上任忠自从在江陵投降大汉之后,就解甲归田了,不过大汉的军队之中还缺少有经验的老将,所以李荩忱就把他留在了建康府,一个卫将军的名号虽然大,不过实际上也就是起到军事高参的作用。

    现在萧摩诃不在、杨素也不在,任忠这个卫将军就不能再无所事事了。

    沈婺华怔了一下,急忙让宫女去传令。

    这还是陛下北上之后,皇后第一次真正行使监国的权力!

    而乐昌看了一眼睡的正香的儿子,摇了摇头。

    坐在皇位上的当然不能是自己。

    后宫不得干政,这样的根本原则乐昌当然不会去打破,就算是她平时也没有少浏览从中书省呈递上来的奏章,但是这种潜规则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若是真的摆在明面上,必然会引起朝堂乃至整个民间的不满。

    现在大汉开始推行书院育人的制度,民间乡野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大汉的政治事务之中,每个人都看到了能够向上奋进的机会,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在看到朝廷的政策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出面针砭时弊,同时也意味着之后朝廷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引起朝野之间的纷纷议论。

    乐昌作为皇后,母仪天下,更是要在这上面谨言慎行。

    可是如果自己不在,只是把皇长子放在上面的话,那岂不是国运最后还是都掌控在下面的朝臣手中······

    有没有人在皇位上,又有什么区别?

    乐昌秀眉微蹙,自己带着皇长子坐在皇位上?

    是不是也怪怪的?

    旁边的沈婺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召见群臣是必须的,现在群臣之间或许已经有所交流和联系,但是也只是各个小团体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态度还在捉摸之中,这很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误会和冲突,这是乐昌应该尽量去避免发生的。可是乐昌无法出面,这些人在朝堂上会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启禀皇后,陛下八百里加急。”一名内侍快步走进来。

    “陛下行辕到哪里了?”乐昌急忙问道。

    听到李荩忱的消息,她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

    关键时候,还是得听家里男人的主意。

    沈婺华也急忙起身。

    李荩忱这个时候八百里加急给乐昌文书,所为何事?

    “现在已经过了江陵,顺江而下,只要天气不再骤降,那么大江没有冰冻,以五牙大舰之速,十日之内当抵达建康府!”内侍急忙回答,“此是行辕圣旨,请娘娘接旨!”

    乐昌和沈婺华急忙行礼接旨。

    “按照陛下的意思,”乐昌沉声说道,“垂帘?”

    沈婺华深深吸了一口气:“皇后敢否?”

    乐昌一挥手:“事态紧急,哪里还有什么敢和不敢的?”

    李荩忱的确给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垂帘听政。

    历史上垂帘听政也并不是慈禧太后首创的,早在先秦,宣太后就曾经听政,甚至直接主导秦国的统治,但是因为宣太后的名声褒贬参半,导致后来吕后听政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代表后宫、只是听从建议,垂下了一道帘子表示自己和朝堂、前殿隔开。

    后来汉末梁太后以及历史上的唐代武后等等,都曾垂帘听政。

    因此垂帘听政倒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过却也不是乐昌有胆量这么去做的,看看历史上听政的这些人,宣太后、吕后等等,哪一个不是事实上的大权在握,甚至还直接导致了外戚干政?

    乐昌出身前朝皇室,一向谨言慎行,让她去垂帘,还真的不敢,因为一旦这么做,风言风语恐怕会汹涌澎湃而来。

    但是现在有了李荩忱的旨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像是一道护身符一样,既然李荩忱应允了,那乐昌真的出面垂帘听政,至少在法理上也就确定了。

    更重要的是,李荩忱在圣旨中还直接册封皇长子为“监国”。于是这个因为还没有周岁,所以连名字都还没有起,只有小名“长岁”的小家伙,也有了坐在龙椅上的合理合法的资格。

    “圣旨抄送中书省了么?”乐昌让自己平静下来。

    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有这样的机会,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夫君比想象之中的还要信任自己,这也让乐昌很是紧张。

    国家的大权乃至于命运,就等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沈姊姊,且陪我同去?”乐昌握住了沈婺华的手。

    沈婺华看着乐昌,其实她又何尝不紧张?

    对于这个久在深宫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