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7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姊姊,且陪我同去?”乐昌握住了沈婺华的手。

    沈婺华看着乐昌,其实她又何尝不紧张?

    对于这个久在深宫之中的女子来说,参与到国家大事之中,这是之前从未想象过的。

    “我会在屏风后面等你,但是陛下只让你一人垂帘,我去的话,的确不好。”沈婺华握紧了乐昌的手,“姊姊相信你。”

    乐昌看向沈婺华,郑重点头。

    ——————————————————…

    大江上,水师船队正在前进。

    李荩忱看着前方分开的江水,江面上有一层淡淡的雾气,让人看不清前方,即使是精通大江水文航路的大汉水师,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派人在前面探路前进,若是陛下的龙船触礁出了什么意外,那水师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现在的大汉水师位置的确有些尴尬,曾经大汉从巴蜀入江南的时候,水师是实打实的主力,没有水师的话也就没有如今占有整个南方山河的大汉,甚至就连之后大汉入岭南,水师借助灵渠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现在大汉的重心北上,注意力也转移到了陆师上,尤其是骑兵和火枪手队伍的建设上,水师一下子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存在,在船台上的大型海船也不过才下水了一两艘,根本就不够水师纵横大海的,而大汉太尉府之前制定的水师从水路直接进攻山东甚至辽东、切断宇文宪后路的战略,现在也不过停留在纸面上。

    再加上大汉现在无心南顾,所以向南对付林邑人都不太现实。

    这就让水师无奈之下只能看着陆师的弟兄们吃饱喝足,自己当一个二等人——加上火枪兵和骑兵,实际上是个四等人,没错,就是和马润一样。

    这一次李荩忱走大江东去,水师抓住机会,就是要向陛下好好地表现一下,忠心和实力,一个不能缺。

    

第一四七六章 冬风正冷() 
不过李荩忱更清楚,如果自己现在不先打下打压世家的基调,之后一统北方,一切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麻烦!

    因为真正强大并且做到了子弟遍布天下的世家,还是在北方。

    当初晋室南渡,很多世家只是派遣了一部分子弟南下,再加上南方世家不断洗牌,所以东南士族的威名虽然还在,但是主持东南士族的却已经不再是当初的王谢之家了。

    相比之下,北方的杨氏、裴氏、崔氏乃至颍川各家,三百年的传承却没有断。

    世家,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就是积淀!

    三百年的人情往来和利益纠葛,让他们对北方的掌控和家族自身的积淀,都要超过南方的世家!

    更不要说北方虽然久经战乱,但是人口仍然在南方之上,有人口,往往就意味着富足。

    不是平民百姓的富足,而是世家大族的富足。

    北方的金融命脉乃至于国家命脉,都在世家的手中,而后来者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当初北魏的六大军镇南下之后,军镇之中的各个家族也都是延续着中原世家的方式,比如关陇集团中的各个世家,多多少少都和当初的北魏六镇有关联,甚至本身就是北魏六镇出身。

    只要世家还存在,朝廷就不可能用尽全力来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这样贫穷就依然会存在。温饱问题从来都是社会上最尖锐的问题,若是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话,那么社会也不可能平安无事。

    历朝历代之所以受到世家的控制,就是因为朝廷没有力量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只能依靠世家的力量来完成自己对基层的统治,百姓听从的与其说是朝廷的命令,倒不如说是世家的命令。

    以发展多年的吴郡徐氏为例,吴郡是江南富足之地,可是即使是这样,当地的百姓贫寒之人比比皆是,而百姓知有徐氏而不知有朝廷,对于百姓来说,徐氏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朝廷以及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谁,实际上关系不大。

    因此在世家和九品中正制制度下,朝廷与其说是在依靠政策治理地方,倒不如说是在借助世家的力量维持地方的和平和稳定,但是这样的和平和稳定不是寄托在百姓对朝廷的忠诚上,而是寄托在世家对朝廷的忠诚上。

    而世家的忠诚,应该是这世间最靠不住的忠诚之一了。

    毕竟朝廷和世家的联系,更多的,或者占据绝大多数的就是利益的联系,朝廷依靠给予世家足够的利益来让世家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但是如果世家有足够的野心,那么再大的利益也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世家必然就会谋求将朝廷取而代之。

    纵观南北朝各个朝代的更迭,实际上也都是最为强劲的世家带着一群小弟将软弱的朝廷取而代之的过程。

    所以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不结束、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乱世,而是因为只要这种制度不更换,那么永远都会有狼子野心之人、永远都会有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之人。新崛起的世家,想着能够更上一层,最终号令天下的,比比皆是!

    并不仅仅是因为南方或者北方的朝廷不想一统,而是因为有的时候、或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着太多的阻碍。

    所以李荩忱一定要结束这一切!

    如果江南这边不能平定,那么之后北上,注定会面临更大的威胁。因为北方世家更迭的慢,所积蓄的力量,只会比南方的更大。

    “陛下,用膳吧。”元乐尚打断了李荩忱的思绪。

    李荩忱这才发现,热气腾腾的饭食都已经放在桌子上了。

    “你们都用过了?”

    “妾身还没有,今日是妾身轮值跟在陛下身边,所以一直等着陛下回来。”元乐尚微笑着说道,“其余的姊妹们都已经用过去歇息了。”

    “湘儿今天还好?”李荩忱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因为雪后天阴的缘故,天很早就黑了,以至于李荩忱都快忘了时间,甚至都没有去看一眼萧湘。

    “陛下放心,有贤妃娘娘每天照看着,没有什么问题的。”元乐尚急忙回答,同时下意识的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小腹。

    干瘪瘪的,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她的动作虽然不大,不过还是被李荩忱看到了。

    “那么想要孩子?”

    元乐尚被说破了心思,低下头不敢和李荩忱对视。

    而李荩忱拉过她的手:“过来一起用膳吧,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

    “啊?”元乐尚还没反应过来。

    李荩忱笑着说道:“不信你可以去问问湘儿还有繁儿她们,她们会告诉你为什么的。”

    元乐尚怔了一下,大概意识到了什么,抿了抿嘴。

    李荩忱的手已经开始不老实:“你说朕是先吃饭还是先吃你。”

    “吃······吃饭。”

    “吃你,好,那朕就不客气了!”

    元乐尚半推半就,直接被李荩忱扑倒在垫子上。

    不让写的事情进行了良久之后,李荩忱起身敲了敲饭碗:“朕饿了,我们先吃饭。”、

    门外冬风正冷,而门内,笑语盈盈。

    李荩忱披上衣服。

    前路艰难,但是为了这一份温柔,自己也得继续走下去。

    ——————————…

    建康府,大汉翠微宫。

    翠微宫是在台城御花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曾经陈叔宝逍遥享乐的地方,从翠微宫可以看到两座高耸的楼阁,陈叔宝最爱的张丽华和孔嫔,就曾居住在这两个楼阁上,中间有复道连接,是宫中算不上最恢宏,但是绝对最高的建筑,因此也有仙境之美誉。

    现在这两处楼阁已经改成了登高望远的地方,而翠微宫如其名,相比于那两处楼阁,翠微宫在御花园的树木掩映下,若不是大殿的飞檐,恐怕都难以察觉到其存在。

    夏天这里蚊虫众多,所以后宫妃嫔反而是喜欢冬天来这边。

    建康府也下了小半天的雪,地上阴暗处有些积雪,但是大多数的都已经化掉。

    大殿侧厢的房门是推拉式的,打开之后就可以直接看到御花园中的小湖,现在湖面上有一层薄冰,水波不惊,如铜镜未磨。

第一四七七章 稳坐钓鱼台的皇后() 
翠微宫内很安静。

    摇篮里,大汉的皇长子睡得正香,而一个小女孩趴在摇篮旁边,伸出手在婴儿的头上转了转,后来又觉得无聊,又转过来一步一晃的向着门外走去,几名奶妈忙不迭的跟上,而张丽华已经门口等着,看到晋陵公主跑过来,急忙迎上去:“今天小乖乖想去哪里?”

    晋陵公主呀呀呜呜的向外挥了挥手,显然想表达自己不管去哪里只要能出去玩就好的意思,而张丽华早就已经料到,带着奶妈们“前呼后拥”,好不壮观。

    晋陵公主一走,翠微宫里算是彻底安静下来,小皇子在睡觉,其余的婢女们也不敢开口说话。

    茶杯中的水冒着热气,乐昌端坐在桌案前,桌案上放着一本《论语》。而沈婺华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微笑着说道:“建康府内已经是波澜起伏,皇后在这里是不是过于稳重了。”

    乐昌翻了一页书,摇了摇头:“敌不动,我不动。”

    沈婺华怔了一下,诧异的看向《论语》:“我怎么不记得论语里面还有这么一句。”

    “这是陛下说的。”乐昌笑道,“只是突然想起来了,也没有说就是孔圣人说的啊。”

    沈婺华翻了翻白眼。

    这还真的无从反驳。

    不过真的什么动作都不采取么?

    沈婺华不相信:“自从户部的新政策施行以来,建康府之中多有异议之声,甚至就连宰辅都曾经几次传达下面的不满,显然就算是他个人支持陛下做出这样的决策,也架不住下面的压力。难道乐儿你就一直打算静观其变么?就怕这静观其变久了,不知道会不会横生变故,到时候我们怎么应对?”

    虽然说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李荩忱把乐昌和沈婺华留在建康府,就是让她们盯紧了建康府的风向,而宰辅顾野王也不是傻子,所有送往皇帝行辕的奏章,都会抄送一份送到宫中,美名其曰是为了在宫中留存档案,但是主要目的还是要让乐昌和沈婺华过目。

    而白袍在建康府的力量以及留守建康的侍卫亲军、京城卫军,也都在乐昌的手中。

    大汉长期以来都是实行的边军内调的政策来充实侍卫亲军,所以侍卫亲军的统帅几乎都是边军将领,比如现在在建康府的就是出身巴人八部的卢青,卢青出身板楯蛮,手下的巴人将士是巴人八部之中战斗力最高的,李荩忱把他们留在建康府而不是带去北方,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和勇武都无话可说。

    而且卢青久经战阵,是巴人之中仅次于杜齐和李迅的名将了,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当机立断的本事还是有的。

    而且巴人八部和建康府的这些东南士族,当然没有什么恩惠,甚至还有仇恨,因为当初巴人八部追随李荩忱进攻东南的时候,因为骁勇善战,总是冲杀在前,而在他们对面阻拦的将领则多数出身于东南士族当中,巴人的死伤自然都可以算在东南世家的头上。

    只要乐昌一声令下,卢青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对东南士族亮刀子。

    另外大江北岸广陵的汉军陆师、南岸京口的汉军水师,都已经做好了准备。统带水师的是汉军名宿王昌,也是当初跟着李荩忱入蜀的老人了,而广陵的陆师则是在萧摩诃的次子萧世略的手中,萧世略那里有七八千兵马,虽然人都是新人,甚至将领都是新人,但是忠诚都是一等一的。

    更不要说岭南的李询已经奉命率军北上,对外称呼是为了和荆州的汉军换防,但是其沿着水路从漓江转灵渠再入湘水,但是船队并没有出洞庭之后就去近在咫尺的江陵,反而顺流而下抵达安庆,大汉水师已经前去接应,在安庆进行演习。

    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的林邑多有挑衅,但是汉军迟迟没有展开反击,因为主力都已经不在了啊,谁都不敢贸然开战。

    如今建康府周围的京口、瓜州、安庆等地都是大军云集,如果建康府这边发生变故,趁着大江还没有兵锋,水师完全可以在两天之内将所有的军队转运到建康府!

    而这些兵马的兵符,不仅仅在李荩忱的手中,还在乐昌的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乐昌有胆量在这里品茶看书,因为她也的确有资格稳坐钓鱼台,真正着急的应该是外面的那些东南士族!

    不过再稳坐钓鱼台,也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世家随时都有可能动手,甚至不惜拼的鱼死网破!

    所以沈婺华还是有些紧张的。

    毕竟作为一个弱女子,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国家的命运会牵系在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