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陈顼的旨意,原本在钟离屯驻的南陈主力将会从淮南向南移动之后直接折向西,这一支大军将会由老将任忠暂时统率,而萧摩诃则是率领京口的新军随水师溯江而上,到湘州和主力汇合。

    在吕梁战前,南陈就已经开始新一轮士卒的招募,毕竟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现在的江南已经算是从侯景之乱当中回过元气,再加上南陈相比于军队数量,更注重于士兵的素质,所以倒是不用担心会出现兵力不足的问题。

    算起来这几个月南陈已经新训练了两万五千多新兵,再加上任忠那里能够出动的五万士卒,以及近万水师将士,这一次南陈为进攻西梁准备了八万大军,这还仅仅只是负责打仗的军队,再加上相应配合的民夫、辎重队等等,人数已经将近二十万,可以说下了血本。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从宫中出来,萧摩诃的神情就颇为凝重,虽然他的心中对这一场大战还是颇有胜算,但毕竟是自己一手掌握整个南陈的国运,而他又实际上是第一次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要说没有压力、一点儿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好在陈顼就算是胆大,也没有真的胆大到让萧摩诃一个人独当一面的地步,除了萧摩诃坐镇主力大军,从湘州(今长沙)向江陵发动进攻之外,荆州刺史樊毅也会率领荆州的守备军队从宜都一带(今湖北宜都)发动佯攻。

    与此同时陈顼为了保险起见,还派出了车骑将军淳于量率领另外一支将近万人的新军坐镇郢州(今武汉),以求能够尽最大可能震慑位于襄阳的尉迟迥。

    作为南陈一员成名已久的老将,由于年龄的原因,淳于量或许已经不适合征战沙场,但是他的赫赫战功也足以让敌人投鼠忌器。更何况郢州地处江陵西北,是南陈镶嵌入西梁和北周之间的一枚钉子。

    一旦萧摩诃进攻江陵受挫,淳于量也可以见机行事,向北可以阻拦北周援兵,向南可以包抄西梁后路,迫使其无法追击。

    显然陈顼也明白,这一次时机如果抓不住的话,自己这辈子可能都等不到另外机会了,所以他也是连夜召集徐陵、吴明彻等人入宫,彻夜商讨,方才制定出来这么一套至少看上去是万无一失的方案。

    在陈顼的旨意下达之后的第二天,萧摩诃就和萧世廉、李荩忱等人先行赶到了京口大营,而裴子烈则奉萧摩诃的命令前去建康府城外,从右卫将军毛喜手中接过来最新训练的一批军队的指挥权,这一支军队也有四五千人,是京口大营即将补充的新兵,因为战事紧急,此时已经顾不上再调动到京口了,将会直接在建康府码头上船。

    算起来萧摩诃在京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属下,而裴子烈身为电威将军,也有资格单独统率偏师了,所以萧摩诃干脆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也算是对裴子烈的历练。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萧世廉并没有在意自家爹爹凝重的神色,低声说道,他的语气之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相比于建康府之中的尔虞我诈,还是这种痛快壮烈的战场厮杀让萧世廉感兴趣。

    李荩忱虽然不至于有如萧摩诃那样面色阴沉,但是脸上多少都有些担心神色,一半是因为对于萧摩诃到底会怎么排兵布阵,他也没有十足的信心,而另一半也是因为李荩忱清楚,自己这一战必须要创下功名,彻底摆脱萧摩诃幕僚的身份。

    肩膀上有压力,李荩忱想要什么都无所谓的笑出来,自然不可能。

    “伯清,京口这边估计还得等一天,”萧摩诃回头沉声说道,“你左右无事,且去带着世忠去他的营帐那边转一转吧,好说歹说世忠以后也是统兵的人,总得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熟悉。”

    萧世廉正东张西望,此时急忙点了点头:“孩儿领命!世忠,你且随我来。”

    李荩忱微微颔首,跟上萧世廉。

    而萧世廉没有了萧摩诃在身边,也算是彻底放开了,伸手指着周围说道:“这京口大营是后来高祖新建的,自从高祖开国祚以至今日,一直经营未曾停息,是我大陈最大的兵营和最坚固的要塞。”

    高大的城墙沿着北固山、金山一线蔓延,并且最终延伸到南山一带,而相比于其余的城镇,京口城中多数都是囤积粮草的粮秣场以及管理大营的各处衙门,包括南徐州的治所衙门、东海郡的衙门以及军中各将军的府衙,都在城中,多数都高墙深院,甚至还有不少在四角建设有瞭望塔和箭楼。

    而城中的道路也和建康府那等四通八达的大道不同,多数都是丁字路、断头路,甚至还有很多弯路,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即使是敌人攻入城中,城中守军照样可以依托屋舍以及很难琢磨透的道路层层防守。

    可以说展现在李荩忱面前的,是一座天生就是作为要塞设计的城池。而在城外,更是不用说,连绵不断的军营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而飘扬的旌旗更是一直延伸到天边。

    “走,这边!”萧世廉对于这里显然是轻车熟路了,直接策马带着李荩忱冲下山坡,向着一处规模不小的营寨飞驰而去。

    萧摩诃的中军大帐就设立在那里。

    李荩忱伸手一拽马缰,目光炯炯,看着那营寨。

    那里有属于他的兵马。

第一百八十章 军营() 
“跑起来,都给老子跑起来,是不是没吃饭?!”一名幢将大声呼喊着,手中的鞭子敲打在地上,啪啪作响。

    校场上尘土飞扬,一队队士卒正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向前奔跑,而在他们的周围,搏斗的、舞动兵刃的士卒不胜其数,整个校场上的训练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行军转移而有所阻断。

    南陈相比于北朝,本来就有人丁不足的弊端,而人丁不足自然而然代表着军队士卒数量也不足,所以只能尽最大可能用一个士卒去抵抗更多的敌人,否则南陈早就在北齐或者北周的人海中被淹没了。

    更或者说这其实是南朝数百年来从未改变过的策略。淝水之战谢家以八千对八十万、陈庆之北伐以七千骑兵横扫数十万北魏军队,都在证明这种南朝迫于无奈不得不采用的精兵路线。

    “快点儿,要是你们跑得这么慢,蛮夷早就已经跑掉了,别说想要吃肉,就算是喝汤都没有份儿!”那名幢将的声音更加洪亮,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眉毛粗长,眼睛大如铜铃,一身腱子肉毫不遮掩,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家伙。

    也难怪那些士卒对于他的命令,只有从命的份儿。

    不过很快幢将就自己停下了动作,身后传来的马蹄声让他暂时放弃了对操练这些士卒的兴趣。

    萧世廉伸手一拽马缰,战马嘶鸣一声,人立而起,而萧世廉随手将马鞭往腰间一插,娴熟的控住战马,一个鹞子翻身娴熟的从马背上翻身而下。他这一手让不少看过来的士卒们露出佩服的神色。

    而萧世廉冲着那名快步走上前的幢将微微一笑:“智深老哥,些许时日不见,你可是又威风了不少啊!”

    “少将军如此说,咱可当不起!”那幢将挠了挠头,颇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少将军这么早就赶过来,不知道将军在何处?”

    萧世廉显然和这名幢将很熟悉了,笑着说道:“阿爹他还在城中吩咐军队调遣的事情,横竖无事,某就过来看看你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给你们介绍一下你们以后的上司!”

    顿了一下,萧世廉直接侧身让开道路:“这是李荩忱,表字世忠,是某萧世廉的兄弟,以后就由他来统率你们。”

    “原来是世忠先生,久仰先生大名,奈何我等原本身在京口,未能同将军、少将军一并参与吕梁之战,亦未能见到先生运筹帷幄,当真是遗憾。”那幢将急忙恭敬的冲着李荩忱一拱手。

    而李荩忱此时也已经琢磨清楚事情的缘由,很显然站在自己眼前的这些士卒,就是调拨给萧摩诃的私兵,用后世演义小说的称呼,就是“家将”。

    私兵是贵族世家赖以自保的重要武力,从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将领麾下一般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私兵,这些私兵直接听从将领的调遣。

    设立私兵的好处显而易见,在打仗的时候,这些久经训练的私兵无论是在追随主将作战的决心上,还是杀敌技巧上,都要比普通的士卒强上不少。

    但是相应的也有很多弊端,私兵效忠的是主将而不是皇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主将的命令比皇帝的旨意更具有权威性,在主将和皇帝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他们听从主将的命令反抗皇帝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割据势力行军打仗甚至已经到了完全依赖于世家私兵的地步,诸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依靠吴地的陆家、朱家等世家的支持才能够稳定国祚那么多年。

    而拥有大量私兵的世家一旦独大,后果自然不堪设想,最典型的自然就是最后统一三国的司马家。

    经过历朝历代对这种有很大潜在威胁制度的改进,此时呈现在李荩忱面前的萧摩诃麾下私兵,实际上只有四五百人,再减去护卫在萧摩诃身边的亲卫,真正可供他指挥的也就差不多两三百人,相比于三国时期动辄几千的私兵规模,这可以说已经减少了太多。

    几百人也就是让将领在战场上有自保的本事,远远不至于威胁到一个国家的安全。

    显然这些萧家的私兵虽然没有参与吕梁之战,但是对于李荩忱的名字早有所听闻,否则此时看到李荩忱也不会如此恭敬。

    现在李荩忱名义上是一个挂职的仗主,麾下应该有几个幢的兵力才对,只不过他这个仗主不过是萧摩诃给的空头官职,其目的自然是为了不至于让李荩忱以白丁的身份出入东宫和其余府衙,此时在李荩忱面前的这一支军队才是留给他的队伍。

    是属于萧家,也属于李荩忱的队伍。

    “世忠我给你介绍一些,这是陈智深,这一百多号人的幢将。”萧世廉指着那个浑身腱子肉的大汉说道,“别看这家伙没有上过几次战场,但是咱们萧家的大多数亲卫士卒都是他训练出来的,而且这家伙力大无穷,徒手就能够把那边粮秣场上的石磨盘举起来。”

    “陈······智深?”这个名字让李荩忱怔了一下,一句“鲁大师好”差点儿就脱口而出。看上去这个陈智深似乎也不仅仅是名字和倒拔垂杨柳的那位鲁大师鲁智深一样,甚至就连块头和力气都相差无几。

    当然李荩忱并不知道,在历史上萧摩诃谋反失败被杀,他麾下一名部属不顾有可能牵连到自己的性命,挺身而出收敛萧摩诃的尸骨,一时间被坊间称赞为“义士”,而此人的名字正是陈智深。

    此时的陈智深看上去也就只有二十多岁,虽然体格健壮,但是绝对不是那等蛮横无理的人,至少在萧世廉这位少将军面前,陈智深保持一副恭敬有礼的样子。

    “世忠你是仗主,按理说麾下至少得有五百人,也就是三到五个幢,不过你也知道,我萧家可供调遣的人手本来就不多,所以只能把这一个幢交给你了,再加上大士兄已经答应要调拨给你的人手,勉强也能凑个三百人。”

    李荩忱看着眼前一个个面带疲倦神色的士卒,经过大早晨起来的操练,汗水划过他们满是尘埃的脸颊,留下一道道鲜明的痕迹。而这些将士虽然疲惫,却好奇的打量着这个站在他们面前、让魔鬼一般的教官陈智深都恭敬相对的年轻人。

    这是他们未来的主将。

    这是他的兵。

第一百八十一章 过招() 
乱世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也只有有兵马在手,才能够在这纷争的大潮之中给人一种依靠感。

    站在李荩忱眼前的这些士卒,虽然他们很年轻、虽然他们很疲惫,但是每一个人都尽量站直了挺胸抬头,不知道是想给自己的新上司一个好印象,还是长久的训练已经让他们性格使然。

    而李荩忱也微微笑着看着眼前的这些人,这是属于他的军队,也是第一次能带给李荩忱依靠感的军队。在这乱世之中漂泊不定、亲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现在李荩忱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兵马。

    这不过是两三百人的队伍,相比于数万大军,未免有些微不足道,而李荩忱得到这一支队伍的原因也不只是因为沙场的打拼——相比于其余将领,实际上他在沙场上摸爬滚打的次数算起来也就是吕梁之战那一次,算不得什么。

    但是站在李荩忱身边的萧世廉、将这一支军队交给他的萧摩诃,还有慷慨的将自己部众调给李荩忱的裴子烈等等人都清楚,李荩忱从吕梁之战开始,为大陈也好,为萧家和东宫也罢,所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