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却摇头笑道:“不对是不对,但这不能怪医者。怪谁?怪朝廷。”

    众人一片惊讶之际,朱由检耐心地解释道:“医者为病人治病,看似只是帮助了病人,实则是帮助了整个国家。因为这个病人痊愈之后,就可以种田、做工、经商,朝廷就能从他身上收取赋税,或是得到他的服务。若他一直病着,不但朝廷从他本人身上收不到赋税,他的家人还要照顾他,为此必然耽误劳动,朝廷损失更多。因此,真正应该为病人负责的,是朝廷。

    “所以一个人患病后,朝廷应该盼着他尽快好起来,治病的花费也应该是越少越好,因为太多了就有人看不起病了。但是病人花费太低,又养不活医者,导致无人愿意学医、行医。这又该怎么办?”

    见众人听得频频点头,朱由检接着道:“所以问题的根子出在朝廷身上。如果朝廷解决了医者的生计问题,医者就可以解除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至于药材,与医者道理一样,这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暴利行业。暴利只是让少数人受益,受损的则是大多数百姓,还有这个国家!国损则民损,当国家为此虚弱到一定程度之时,那些攫取暴利的人,一样会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朝廷才会让太医院在各地兴办医院,问诊,平价售药,并且广收学徒,培养更多的医者,并且组织医者互相交流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把患者的病治好。这位小兄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有这样的胸襟情怀,好生令人尊敬,日后必是个良医!”

    “这位兄台不要说了!”陈司成突然抢前几步,对朱由检、包玉怜和小赵一揖到地,“今天先是有幸见到了医巫闾子的后人,才知道自己无知浅陋;后又被这位兄台一语点醒,后悔莫及。回想自己所作所为,实在愧对‘医者’二字!我决定了:不管家父是什么态度,我愿应聘加入医院,给这位小赵兄弟做个师弟,从今往后一心行医,再不敢有私心杂念!”

    这场“踢馆”风波,就这样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且不提医院如何具体安排,时间过得很快,朱由检也觉得该走了,便与包玉怜一起出来。直到他们走出医院,谁也没想到这两位竟然就是当今皇帝与德妃娘娘。

    在返回紫禁城的路上,夫妻二人也没闲着。包玉怜向朱由检介绍了太医院目前的四项主要工作:一是建立医院,二是大力灭鼠,三是兴建公厕,四是疏通阴沟。

    这前两项工作是朱由检直接布置的,第三项兴建公厕也是在秦王庄就开始实行的,包玉怜很有经验,朱由检也只是建议几句,比如医院还要加强保卫工作。

    至于疏通阴沟,朱由检就不大懂了。此时一阵恶臭飘来,包玉怜掩鼻笑道:“万岁有所不知,排污水方便,京师主要街道和居民区都修有暗沟,上与渗水井相连。污水倒入渗水井后,慢慢渗入暗沟,再流入河道,冲至下游。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很快排掉污水,防止蚊虫滋生。

    “但天长日久,污物堵塞暗沟,致使污水溢出,脏乱不堪。自成化年间起,一到春天,顺天府即雇人挖开沟盖,清出淤泥,疏通暗沟。臣妾觉得此项工作也属卫生范畴,便让太医院与顺天府商议,主动接了过来。现在街边正在挖沟掏泥,这恶臭就是从那里飘过来的。”

    果不其然,转过街角,只见路边的暗沟已被挖开,旁边堆满了青黑色的淤泥,臭气熏天。路过的百姓无不掩鼻而走,有位老者还边走边念叨:“臭沟开,举子来。到时候了!”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五十五章 臭沟开举子来() 
对于京师百姓来说,大明天启六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城百姓先是惨遭天降陨石之灾,又经历了先帝驾崩、新君登基,以及阉党拥兵锁城,皇帝密诏秦兵一举平叛。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很快老百姓们就发现,新皇帝崇祯即位之后,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一件连着一件,有的让他们欢呼雀跃,有的却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扩建外城、兴办医院、奖励灭鼠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是人人拥护。但街上也多了不少太医院雇来检查卫生的人,便溺之物、生活垃圾等,必须倒入指定地点,否则便要处罚。尤其是发现随地吐痰、大小便者,不但要清扫干净,还要罚一百个铜板!

    这一百个铜板可不是个小数目,差不多够全家老小几天吃喝了。过去谁有了痰都是随地乱吐,可是新规定一颁布,一天之内就被抓了好几百人,交不起铜板的就罚去挑大粪、掏暗沟。一时间让老百姓很不习惯,那些被抓的更是怨声载道,说些“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这太医院管得也太宽了”之类的话。

    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则要数皇帝开恩科取士,导致全国各地几十万读书人蜂拥而至了。

    其实按照过去的规矩,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通过乡试者,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乡试是三年一次,会试在来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因为正好赶上京师疏通暗沟的日子,所以老百姓才有“臭沟开,举子来”的说法,也暗含着讽刺科举制度常常营私舞弊,和暗沟一样臭不可闻。

    往年的春闱三年一次,每次不过三四千举人应考,对京师百姓的影响还不大。可今年却不同,因为新君登基,皇帝特开恩科取仕。恩科并不稀奇,奇的是这次会试不限考生资格,只要有心出仕,人人皆可应考!

    圣旨一下,天下学子尽皆沸腾。在这个时代,通过科举做官,几乎是人最大的梦想!而且实现这个梦想,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不难,是因为除了“乐户”、“蛋民”等贱籍之外,只要是男子,谁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即使你家境贫寒,只要能通过会试,便可官场,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即使只通过了乡试,也有了举人的身份,从此晋身为“士绅”阶层。

    按照千百年来的惯例,官绅是无须纳粮的,一定数量的家人还可免除徭役。在这个官民有如天渊之别、百姓生计还依赖于土地的时代,当然谁都想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

    说难,则是科举的录取率实在太低。天下读书人何止百万,但大多数人天天读书、年年考试,却连第一级考试“院试”都通不过。有的人考得须发皆白,到老也无法取得“生员”资格,便被人讽为“老童生”,那可是对读书人最大的侮辱了。

    但院试还不是最难的,第二级的举人资格考试,也就是“乡试”,才是录取率最低的,每次通过率连百分之五也不到。在这种严格的层级考试制度筛选下,能通过会试成为进士的幸运儿,每三年也不过数百人而已。

    因此可想而知,当众多连试不第的学子,得知今年恩科可以不限资格,直接去京师参与会试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激动!除了感觉实在没戏,以及穷得连赶考的路费都出不起的人之外,但凡觉得自己有点希望的,都想方设法前来京师应考。结果离开考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就有三十多万“举子”涌入京师。

    京师的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如今一下子涌进三十多万人,压力可想而知。京师的数百家客栈在一个月以前就爆满了,后来的人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负责科举的礼部根本就没有接待这么多考生的经验,简直是束手无策。

    幸亏皇帝亲自过问,降旨令京师寺庙对举子开放。但这也容纳不了多少人,这时又出现一个来路颇为神秘的“黄海商帮”,出资租下民房,然后转租给举子,一下子解决了十万多人的住宿问题。

    剩下的近十万人,实在是没有地方住了,皇帝便下令在新圈起的外城空地上,搭起的芦棚,供举子住宿。此时这些读书人也顾不得保持儒雅斯文的形象了,即使是这种极其简陋的“宿舍”,仍是趋之若鹜,否则就只能露宿街头了。

    京师百姓对举子的到来,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举子既然来了,自然要吃住花销。因此无论是做什么生意,主顾都一下子多了好几倍,老百姓这一个月赚的钱,都快赶上往年全年的收入了。

    忧的是,因为京师人口突然激增,也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最突出的就是米价暴涨,从四两一石直接翻番至八两一石。老百姓挣的那点钱,基本上算是全进去了。

    除此之外,大批举子招摇过市,也使得京师到处都是接踵摩肩,影响百姓的出行。很多举子心里很清楚,自己大概这辈子也只有这一次机会来京师了,因此整日到处游玩,太医院新建的公厕,有一多半时间倒是被他们占据了。

    白天犹可,到了晚间,举子们更喜天南海北聚在一起把酒会文,喧闹得把房顶都要掀开了。即使不喝酒的,也是背书直到深夜。很多举子都是住在租来的民居中,周围还住着老百姓,人家平时习惯了早睡早起,如今却是不堪其扰,甚至还发生了多起因此纠纷而至打群架的案件。

    满朝官员对此也是怨气极大,深怪皇帝不该异想天开这么多读书人都来应考。尤其是礼部的官员,更是撺掇着礼部尚书来宗道向皇帝上奏疏,言数十万人无法同时开考,恳请皇帝遣散举子,另行安排。

    朱由检却颇有些蛮不讲理地批道:“如今只是来了些举子,若连这都应付不了,鞑子来了怎么办?所请不允!不过奏疏言有些举子滋生事端,朕看他们是有劲没处使了。三月二十六日,朕要视察扩建工程他们也去看看吧!”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五十六章 外城工地() 
“三月二十六这天,圣上要在新外城接受天下举子叩拜!”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京师数十万名举子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要知道,皇帝那可不是凡人,而是天子,平素居于紫禁九宸之内,寻常百姓当然难睹天颜。过去通过会试后,还会有一个“殿试”,即是皇帝亲自主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余皆为“进士”。天下学子何止百万,也就这几百幸运儿能有幸见到皇帝的庐山真面目。

    而这次恩科,皇帝居然要在开考前接见全体举子!这可又是一项莫大的恩典,学子们无不激动万分,精心准备,谁都希望皇帝在接见时多看自己两眼,甚至能问自己一句话。只要奏对得当,讨得皇帝欢喜,说不定就可一步登天了。

    这一天天还不亮,城中的举子们就早早地梳洗完毕,衣冠整齐地来到新外城处等候。规定的接见时间是正午,可谁都想占个好地方,离皇帝近一些,有些人甚至争抢一处绝佳的位置而推搡起来。

    不过热闹了一阵以后,举子们突然意识到:皇帝可不一定从哪个方向来。新外城又这么大,现在争抢地盘可谓全无意义。

    闲着也是闲着,举子们就观看起京师扩建工程来。

    现在工程还处于准备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挖护城河取土,以及建造砖窑,离真正开建还早。尽管如此,围着京师的东、西、北三面长达数十里的工地上,仍是紧张而又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这几天朱由检一方面让德妃包玉怜协理太医院,另一方面,扩建工程也一天没有停歇。在工人方面,那些蒙古俘虏还没有到位,现在以招募来的市民与流民为主,人数约有两万。他们在数百名工匠的指导下,分配到不同的工作面同时开工挖土。

    这个时代可没有挖掘机,取土完全依靠人力。工人们掘土的工具就是两样:锄头和铁锨。在来自秦王庄的老工人指导下,每组工人都做了明确的分工:有的用锄头刨松地面,有的用铁锨取土装车,有的将装满土的小车推到指定地点卸下,有的分发工具,有的则负责监督工作进度,前后照应。是以虽人数众多,却是忙而不乱,繁而有序,与同样人数但各自单干相比,效率可是高多了。

    每人每天的工作量都有定额,完成则赏,完不成则罚,若超额完成更有额外赏赐。多挖一锨土,就等于多挣一文钱,因此每个工人都干得十分卖力,与过去服徭役时的出工不出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至于那些流民中的妇女,朱由检也招募了不少。她们虽然干体力活不如男人,但做饭送水、照顾妇孺,却比男人做得更好,而且工钱更低一些也能接受。

    而在东南方向,对通惠河的疏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实这条运河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多处河床已经淤塞得快与河面平齐了,曾经宽达五丈的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