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7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叛军,在此一举!快传阁臣来养心殿!”

    敌远科科情敌球由阳冷情察

    敌远科科情敌球由阳冷情察本来朱由检也不打算对这些野生动物下手,可是现在没办法,人都快吃不上饭了,哪还能管得了那么多。像野猪这种大型动物,一头就是好几百斤,足够一个连的战士美美地吃上一顿,不少粮食。一个多月来,惨遭捕杀的野生动物不计其数,朱由检来参加,也不过是更好地调动战士们的士气罢了。至于因此造成的生态灾难,也只能等度过这个难关以后再说了。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内阁之争() 
朱由检下午一返回宫中,立即紧急召见全体阁臣商议军情。然而直到亥时,阁臣们才陆续到齐。这一方面是因为朝中官员办事拖沓的积习难改,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阁臣亦常如此。像李标吴宗达温体仁等人,为官派头十足,出入皆要乘轿,又要轿夫走得四平八稳,不可失了宰相气度。京师扩建以后,外城距宫中最远处将近二十里,等轿子晃悠着到了,至少得花一个多时辰。

    另一方面,自从朱由检建立阁臣值班制度,十五位阁臣中,总有三位阁臣留在紫禁城处理紧急奏章,皇帝有急事也是先找这三位,其他不当值的阁臣就会感觉很放松。比如这回最后才到的王应熊,他想着今天不当值,便去京师有名的粉楼喝花酒去了。秘书处派女官到他府中传旨,他人却,连家丁都不知道他去哪了,最后好不容易才在烟花巷寻到,把传旨的女官臊得满脸通红。

    谁想这次皇帝急着召见阁臣,而且等了这么长时间,来得晚的人自然十分尴尬惶恐,心想按照这位小皇帝年轻气盛刚愎自用的脾气,还不得勃然大怒。尤其是最后到的王应熊,更是跌跌撞撞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进来,差点没站稳摔个大马趴,其他人无不心中暗笑。

    孰料朱由检却是一反常态,明明军情紧急,却似一点也不着急,此前一言未发,只让阁臣们各抒己见。见王应熊到了,朱由检从容地命女官把三份紧急塘报递给他,笑眯眯地道:“夤夜之间把各位大人召进宫中,影响了大家休息,朕心甚为不安,不过军情紧急,不得不如此耳。王大人,你对塘报所奏有何见解?”

    王应熊粗粗地把三份塘报遍。这三份塘报,第一份是卢象升所奏,说东路叛军开始大举进攻南京,幸亏刘国能反正,官军方得知消息。现卢象升已准备集结官军主力,全力驰援南京。

    第二份是戚显宗所奏,说接到黄得功舍命送来的情报,洪兵和白莲教主力准备会攻湖口,算日期应该就在这一两天。北海舰队虽然在水战中占据了很大优势,然而敌军太多,洪兵又是走陆路,恐怕难以阻挡叛军东下攻打南京朝廷速作安排。

    第三份则是从澳门飞鸽传书来的急件。原来张煌言和郑森乘安娜公主抵达真腊的港城磅逊后,已被卷入安南入侵真腊的战争中。因为没有皇帝的命令,现在张煌言只能固守磅逊,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因此紧急改造了一艘渔船,历时十天,从磅逊又返回了澳门,路途上总算有惊无险。澳门现在已驻有大明的官员,虽然实际上不管事,但总能起到个联络作用,接下来飞鸽传书就很快抵达京师了。

    王应熊虽然身为阁臣,但只擅长夸夸其谈,参劾人拿手,对军事却是一窍不通。他习惯性地就去偷瞟温体仁,因为温体仁是他的主心骨;孰料温体仁也不懂军事,又不想被皇帝自己也“有党”,便故意对王应熊不理不睬。

    没得到温体仁的暗示,王应熊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回答皇帝的问题了。他略一思忖,觉得平叛事大,依皇帝的性格,肯定早有安排,问阁臣只是走个形式,如果自己说的不对皇帝的心思,难免碰一鼻子灰。相较之下,真腊与安南的纷争并非急务,自己倒是可以胡侃一番。因此便清清嗓子道:

    结不远科鬼后学接孤显术最

    “陛下,臣以为安南蕞尔小国,竟敢不遵臣道,妄自生事对真腊用兵,实乃悖乱之举,朝廷理应兴师问罪。不过如今平叛战事正紧,更兼辽东建奴仍是朝廷心腹大患,安南真腊山高水远,朝廷就是暂时置之不理亦无不可。到底如何处置,尚须恭请圣裁。”

    结不远科鬼后学接孤显术最周延儒则得意洋洋地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静观其变。待平叛之后,朝廷得暇抽出兵力,便可令卢象升等直接对安南用兵,也不用下诏了。想我大明京营雄兵,以建奴之凶残尚且不惧,区区安南又何足道哉!”

    这番话水不漏,实则跟没说一样,其他阁臣听罢多大不以为然。只有温体仁微微颔首,显然觉得王应熊尽得其真传,凡事让皇帝自己拿主意,那是最最保险的。

    孙地不仇酷艘球陌阳所战早

    朱由检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却不动声色地道:“刚才各位大人都已经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很显然,大家都认为平叛是急务,安南真腊之事要先放一放,朕亦深以为然。不过朝廷既然知道了此事,总要有个态度,不然张煌言在那边也不好办。”

    首辅李标忙道:“臣以为陛下可先下一道旨意,命张煌言调停安南与真腊之争,力劝安南息兵。安南肯奉诏便罢,如不奉诏,可调广西狼兵陈兵镇南关,谅安南便不敢不就范了。”

    话音刚落,周延儒立即抢道:“臣以为首辅大人所议想法虽好,却不现实。那安南对朝廷一贯阳奉阴违,指望他们奉诏?臣以为绝无可能。过去朝廷对安南也不是没有用过兵,结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狼兵虽称勇悍,也未必能胜安南,一旦战败,反而助长安南气焰。”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在内阁中地位的提升,周延儒越来越膨胀,经常与东林党人唱反调,东林党人自是对他十分厌恶。李标当即不悦道:“那依玉绳高见,又当如何呢?”

    周延儒则得意洋洋地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静观其变。待平叛之后,朝廷得暇抽出兵力,便可令卢象升等直接对安南用兵,也不用下诏了。想我大明京营雄兵,以建奴之凶残尚且不惧,区区安南又何足道哉!”

    他这么一说,倒是很有几位阁臣附和。钱龙锡则摇头道:“平叛尚需耗费时日,何况还有建奴在。等到朝廷可以抽调京营兵力,真腊早被安南灭了,再出兵有何用处?”

    “灭了真腊又何妨!”周延儒冷笑道,“那就更给了朝廷出兵的理由,出一次兵而得两国之地,难道不好么!”

    这话一出口,东林党人均对周延儒嗤之以鼻,就连朱由检心里都非常不痛快。因为周延儒摆明了就是完全没把真腊的死活放在心上,虽然按他的计划,朝廷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且不说出兵安南是否顺利,但此举实在是卑鄙小人所为,如果大明真这么干了,周边各国能不寒心?

    因此朱由检略一思索便笑道:“李周二位大人所言均有道理,朕觉得不妨折衷一下。”

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持重为上() 
nbsp;nbsp;nbsp;nbsp;“下诏书嘛,还是要下的。”朱由检笑眯眯地道,“张煌言和郑森仅以一艘战舰便吓得安南不敢进攻磅逊,说明安南对我大明还有敬畏之心。朕这一封诏书过去,安南多多少少也要做点让步,即使不让步,我大明也没什么损失,不过是浪费了一张纸而已。”朱由检这番言论,很多阁臣心中都不以为然,心想皇帝发了诏书人家不理,那大明岂不脸上无光?其实朱由检也知道他们必会这么想,没办法,当“天朝上国”太久了,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也正常,现在只要不反对就行啦。于是他接着说道:“不过朕也不想把调门提得太高安南直接退兵,估计安南不肯。而朝廷从镇南关出兵用处不大,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按张煌言所奏,安南北方是郑主掌权,侵略真腊的却是南方的阮主,我们出兵去打郑主,反倒是帮了阮主的忙。”这番话倒是让阁臣们频频点头,尤其是钱龙锡、成基命、徐光启、杨嗣昌等务实派。朱由检便接着道:“朕看这诏书不妨这么写:命张煌言为特使,居中调停安南与真腊之争。先把战争停下来,把真腊保住再说,至于安南有何无理要求,无非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可让张煌言告诉真腊国王,多在谈判桌上拖延时间,同时暗中积蓄力量,不必急于反击。毕竟安南是客军,兵力最多不过二三万,能真正占领多少地方?且待时局稍定,再做理会。”既然皇帝发话,而且看起来确实是个折衷意见,对李标和周延儒的面子都照顾到了,阁臣们也就不再有异议。其实朱由检真正的想法,既不是大举进兵灭了安南,因为现在根本没那个能力;更不是纵容安南,坐视其吞并真腊。而是想待平叛之后,寻机让海军先敲打安南一顿,因为安南海军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基本相当于让海军练兵。不过要出动海军,必然要花费不菲的军费,现在就说出来,肯定有阁臣跳出来反对,所以朱由检选择暂时不说。议完了这件相对不太的事,接下来就要商讨最的平叛军事行动了。阁臣们的态度大体分为三派:一派以东林党人,即首辅李标、次辅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为首,认为南京万万不可失守,在朝廷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先确保南京不失。因此除命令卢象升全力驰援南京外,戚显宗应放弃湖口,退守南京,孙传庭部也应放弃攻打岳州,转而追击洪承畴的军队。<;>;另一派以兵部侍郎杨嗣昌、工部尚书徐光启为主,还包括刚从四川赶回京师,经过一年历练、已经比较知兵的成基命。他们认为叛军做出会攻南京的姿态,也许是故意诈官军去守。一旦官军上当,方寸大乱地往南京赶,则叛军活动空间骤然变大,可能会与官军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平叛必然拖延时日。因此主张除卢象升驰援南京外,戚显宗仍扼守湖口,孙传庭部仍按原计划直捣叛军老巢岳州。第三派则是中间派,以温体仁、周延儒等人为主。其实说“中间派”都是高抬了他们,他们实则没有见解,但是不发表意见又不行,于是只是给另外两派的方案挑毛病,说这也不行那也有漏洞,最后还是“恭请圣裁”。朱由检充分听取了阁臣们的意见,其实他心中也非常纠结。从理智上,他倾向于杨嗣昌的方案,毕竟他做为穿越之人,深知流贼到处流窜的巨大危害,不想破坏目前战场上的有利局面。可是另外一方面,他也很清楚南京守军根本靠不住,即使有王在晋坐镇,即使有关宁铁骑,如果流贼真的集结几十万大军拼死攻击,后果还真不好预料,毕竟南京不像京师,有火器可用。一旦南京丢失,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但全城百姓涂炭,而且叛军可乘胜江南地区,蹂躏朝廷财赋根本之地,那大明就万劫不复了。而且目前他的手中已经无牌可打,能调动、管用的军队已经都撒出去了。后勤能力也已经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甚至即使再维持一到两个月都不可能。思前想后,朱由检还是决定持重为上,先守南京。当然,不是消极地守,而是要尽可能把流贼歼灭在南京城下。直到第二天将近五更天,朱由检终于做出决定:令卢象升部全力驰援南京;孙传庭部放弃进攻岳州,转而向东移动,争取截住洪承畴;只有戚显宗的北海舰队仍扼守湖口,因为只要守住湖口,就不必担心叛军沿江而下。这也算是把两派的方案折衷了一下,因此阁臣们也就没再反对。只有杨嗣昌仍担心流贼四处流窜的问题,但能动用的兵力就是这么多,他也没有办法。大事议定,朱由检打了个长长的呵欠,伸了伸懒腰。就在阁臣们以为可以回家休息的时候,朱由检突然笑道:“朕突然想到一件事。今夜朕召集各位大人,耽误了不少时间。须知军情如火,以后老这样可不成啊。”阁臣们登时惶恐起来,刚要请罪,却听朱由检说:“其实若非紧急军情,朕也不忍心把各位大人召来,平常事务由值班阁臣处置就可以了嘛。而且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因为议军情而耽误了本部事务,也不大好。朕倒是觉得,可以另设一个‘军机处’,专门处置紧急军情。<;>;成员可由阁臣兼任,也可以有其他官员,总之都要知兵。再有这样军情,军机处可先为朕参赞,各位大人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座的阁臣都是什么人?那都是人精里的人精,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真实用意:要用这个“军机处”,来和内阁分权!首辅李标本能地就想反对,钱龙锡却轻扯了他一下,朗声应道:“臣以为陛下所言甚善,应设军机处!”(isbn书院)

    <;>;

    小提示:按回车'Enter'键返回书目,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下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