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成美男子-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夂媒峁俊

    陈子昂愣了一下,开始是想说他胡说八道的,旋即想想,居然觉得挺有道理,若有所思的点头:“世茂你说的有道理。这个乞巧,这个织女嗯唔”

    一旁的宋之问表情有些一言难尽:这样的人居然是新安先生的未婚夫,这样的两个人难怪会有师徒情谊感觉有些复杂。

    看张昌宗搁笔,收拾一下心情,笑道:“张郎有了?待某品评一番。”

    张昌宗推过自己案上的纸,行了一礼:“请宋先生点评。”

    七夕

    烟宵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抄的白居易,并非张昌宗不想朝别的更有名的,实在是与他往日的风格不符,他就不是能写婉约缠绵诗的人,人设不能倒。悼亡诗则还没写出来。

    宋之问赞了一声好诗,也不急着点评,问道:“悼亡诗尚无?”

    张昌宗道:“有两首,只是,一首更想写清明,中元节的略显单薄。”

    宋之问道:“既是悼亡,自然不会仅限于中元,中元不过是导引,只要是悼亡之意,某以为,不拘是中元还是清明。若张郎拿捏不定,可把两首都写便是。”

    张昌宗点点头,旋即下笔,刷刷刷把要抄的诗抄出来,没抄那首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与环境不符,抄的是另外一首更符合他心意与性情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只写了一首,中元的却没写。宋之问奇怪的看他一眼,问道:“为何不写了?”

    张昌宗洒然道:“感觉这首比较中意,另外一首总有些欠缺,罢了,只写这一首吧。”

    宋之问微微一笑,没说什么,只是拿起诗稿看起来:“这诗陈兄以为如何?”

    陈子昂自然也看了,笑道:“世茂虽是上官修仪的弟子,作诗行文却自有风格,不若上官修仪之婉丽,反而质朴洒然,或豪迈或辽阔,堂堂男儿气概扑面而来。若要他写婉约缠绵的情诗,那是为难他,今日这两首,恰是他的风格。此诗极好,我很喜欢。自六朝以来,诗风多绮靡纤弱,逶迤颓靡,叫人不喜。世茂所作之诗,倒是有几分男儿气概,甚好!”

    这两人之所以能做师徒,这对诗的喜好几乎是一脉相承,陈子昂从未写过婉约的小诗,也是慷慨豪迈的风格,人称诗骨。

    虽然没有师徒之名,但一手教出来的张昌宗,偏好的也是这一路的诗作,抄出来自然也是豪情派的。都一个风格的,问陈子昂,陈子昂自然是喜欢的。

    宋之问也是新诗风格的支持者,听陈子昂所言,不禁连连点头,笑道:“陈兄所言,深得我意,之问也有同感。”

    然后,两人就讨论诗风革新的事情去了,直接把张昌宗丢在一边不管了,显然也是对张昌宗的诗十分中意和放心。

第330章 天下俊杰() 
“这位张昌宗可是忠武将军?”

    台上的大佬中,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突然朗声问道。陈子昂怕他不认识人,在他身旁低声提醒道:“这位是广陵先生。”

    广陵先生的名号,张昌宗作为读书人,自然是听过的。广陵先生曹参,前朝大儒文选公曹宪的后人,天下有名的名士、大儒。而忠武将军则是这次出征归来女皇给张昌宗敕封的散职,本朝官员以散职定俸禄、品级,所以,外间多以散职称之。

    张昌宗连忙站起来,躬身行礼:“广陵先生好,晚生不才正是张昌宗,见过广陵先生。”

    曹参虽已年老,但还精神矍铄,耳清目明,见张昌宗站起来,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打量他,神情和蔼的道:“听说你已有表字?”

    张昌宗连忙道:“好叫先生知晓,晚生字世茂。”

    “好,老夫痴长你几岁,便托大叫你一声表字。”

    “不敢,先生为长,晚生为幼,自可以表字唤之。”

    张昌宗素来是谦虚的好孩子,面对这样的师长,自然姿态做得十足,谦虚诚恳。曹参道:“世茂你先前刊载在六月季刊上的两首出塞诗,老夫也读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如此俊彦却未曾有幸识得,今日观你所作之七夕诗与悼亡诗,果然是少年俊彦,名不虚传。”

    张昌宗这才发现,他居然是第一个教稿的,赶紧谦虚道:“不敢当先生如此夸奖。”

    曹参和蔼的道:“稍后大家都写好后,老夫想听世茂说说边疆之事可好?”

    张昌宗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喏,先生若愿意听,晚生自然是愿意讲的。”

    有人愿意关注边疆,特别是像曹参这样地位声望卓著的大儒,张昌宗自然是乐意的。女皇缺人,不管是谁,只要心怀家国天下,愿意投到朝廷事业中来,愿意关注军事,张昌宗都愿意宣讲。

    还有许多人没教诗稿,两人只是随便说了几句便停了,以免影响他人作诗,而因为广陵先生这一出,张昌宗的诗稿得以在大佬中提前传阅。

    陈子昂悄声给张昌宗做介绍,今天与会的大佬们,广陵先生曹参之外,文章四友之李峤、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四人,崇阳观的东正先生章太友,河汾王恭、王琰兄弟,中州孔元惠,这些是的德高望重年长的名士。

    中生代来的不算多,陈子昂、宋之问、沈佺期,白鹿洞李坚,范阳卢粲,翼城尹知章。年轻的,跟张昌宗一辈的,张若虚、贺知章算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人物了。张昌宗早就知道名单,只是人大多没见过,在陈子昂的介绍下,才算把人和名字对上。

    赛诗会只是年轻一代下场,中生代的陈子昂等都没动笔,他们早有诗作传世,名声卓著。许是受张昌宗先“交卷”的影响,陆陆续续地,大家的诗作都教了上来。

    冷子畅穿梭其间,不时询问大佬们的意见,不一会儿,评论结果就出来了,冷子畅笑吟吟地宣布结果:“诸位先生,诸位学子,本次文会赛诗结果已经出来,分别以七夕、悼亡为题,各作诗两首,下面交由在下宣布结果。”

    台下的年轻学子们好奇的看着。冷子畅道:“本次赛诗选十首佳作,以七夕为题而名列十首者是义丰张昌宗,吴中张若虚,永兴贺知章,河汾王择从,襄阳席豫,曲江张九龄,东海徐秀,苏州李温玉,郑州崔尚,鼓城赵冬曦。”

    十人站起来,齐齐向四周行礼致意,东正先生问道:“鼓城赵冬曦不知与鼓城赵不器、赵夏日可熟识?”

    赵冬曦还是个年岁与张昌宗相若的少年郎,连忙躬身答道:“回先生,您所说的乃是家父与家兄。”

    东正先生闻言,细细打量他一眼,笑道:“原来是赵氏子弟,家学渊源,难怪有此佳作。令尊与令兄一门两进士可是一段佳话,希望你来日也能高中,一门三进士,显耀千古。”

    赵冬曦连忙道:“谢先生慰勉,学生定会努力。”

    东正先生这是来自长辈的期许和勉励了。待许多年后,这一届文会七夕诗的这十位入选者,除了早早出仕的张昌宗未再参加科举外,其余诸人皆高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特别是赵冬曦一家,鼓城赵氏父子兄弟一门八进士,更是名传千古。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些人里,张昌宗把眼神投向了张九龄,这位未来的大唐宰相,现在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儿,一双眼睛明亮有神,顾盼间神采飞扬,就像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小朋友。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才,而张昌宗就是仗着心智早熟和穿越的便宜,假冒的天才。是以,张昌宗虽然年少居高位,文名又盛,对上这些人,却也是真心实意的敬佩,态度很是诚恳谦谨。

    大佬们一看,这小子名声大、官位高,又得帝宠,竟全无倨傲之态,反而一副谦虚的样子,看来品行不错。于是,张昌宗意外的刷了一波好感。

    刚宣布完,那边已经有人把十人的诗用大字抄写好,张贴于屏风之上,仍由大家品评。曹参被推出来点评道:“经过老夫等的商讨,选了这十首。这几年,诗坛关于诗风的争论很多,有文字华美,行文绮靡婉丽者,也有如陈子昂那般以慷慨刚健为长者,可谓百家争鸣,各擅胜场。今日入选的这十首诗,或格律严谨,行文清丽,例如张若虚;或以诗抒怀,文字华美,当以王择从为佳;又或用字朴素自然,以情致动人,例如张昌宗的诗,可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若要老夫等评个高下,怕是探讨到明日也不成,毕竟,各有所爱,各有所好。还好,冷主编也未曾让老夫等评选先后,甚好,善哉。”

    最后这个善哉一出,逗得在场之人皆露出笑容来,气氛热烈而又愉快,大家都挺开心,沉浸在探讨诗词之美的气氛中。

    点评完七夕诗,接下来就是悼亡诗。冷子畅宣读了入选者,张昌宗又位列其中。

第331章 战论() 
诗作很快就粘贴出来,七夕十首,悼亡十首,两个主题皆有作品入选的,唯有张昌宗。一时间,打量的目光骤然多起来。

    张昌宗坦然以对,在一片伤怀的悼亡诗中,他这首可谓别出机杼,观之颇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自然也就显出来了。总算没让薛老师的用心白费。

    指望两首诗就让所有人拜服那是不可能的,学问之事,又不止作诗,再者,都是年轻人,心志高远,正是气盛之时,张昌宗的目的也只是想让大家认识他,把他以往的名声与他的人真正联系起来,旁地所谓装逼打脸的心思拜托,他身上的将军衔又不是假的,这些尚未出仕,还是白身的小子敢冲上来踩他的,那是绝对没有的。这年头,教育普及率不算高,受教育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傻子都被淘汰了。

    张昌宗就那么坦然坐着,任由打量。广陵先生敲了一下他案上的磬,朗声道:“既然诗作已然评出,那在进行下一个环节之前,老夫厚颜占些时间,问世茂几句,可好?”

    张昌宗立即谦恭的道:“先生有话尽可问便是,只是,冷主编,时间可还允许?”

    冷子畅立即道:“所谓文会,便是要让所有与会人士畅所欲言,开怀尽兴的场所,时间自然是尽够的,广陵先生和张郎尽可畅叙。”

    广陵先生立即转向张昌宗,问道:“老夫远在江南也听说世茂率兵击败突厥,世茂与突厥打了一场,对突厥,可有什么看法?”

    这老头儿怕是存着考校的心思,问话也问得不清不楚的。张昌宗心里斟酌,口中确认一遍:“论突厥?”

    老头儿颔首,摸着胡须笑吟吟的道:“便是论突厥。”

    张昌宗笑起来:“先生这题出得好大,晚生不才,便试论之,一点愚见,请诸位先生们,诸位学子们品鉴品鉴。”

    “请讲。”

    张昌宗拱手之后,侃侃而谈:“其实,在晚生蒙陛下看重,奉敕出征之前,晚生便在收集突厥的资料,因为晚生心头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堂堂天朝上国,自秦统一六国至今,绵延数百年,依旧脱不开关外异族的侵扰?便是打败了一族,过不了多少年,又会有别的异族部落成长起来,重新成为边患,成长的势头就跟地里的韭菜似的,割完一茬又长出一茬儿。”

    这问题一丢出来,不止洗月台上的老少们,便是揽月阁里的女皇也放下诗稿,侧耳倾听。大佬们面上若有所思,东正先生开口问道:“此事世茂有何见解?”

    “先生容禀。”

    张昌宗朗声道:“晚生私以为,要弄明其中原由,首先必须了解突厥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等,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而晚生得蒙家师教诲,又因家师的身份,自幼行走宫中,得以遍阅宫中所有藏书,倒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或可为分析突厥提供帮助。”

    张昌宗也没刻意卖关子,顿了顿,就接着道:“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性情等,其实与所生活之地区也有一定的关系。古人长说,爱山者仁,爱水者智,其中便有晚生所说的道理。这个不是今天重点讨论的范围,我们说回突厥。突厥居于草原之上,逐水草游牧而居,这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突厥人粗犷、坚韧、团结、凶狠的性格,因为相比起中原的富足,突厥人的生活是在与天地抗争,唯有去争,他们才能繁衍生息。”

    众人听得频频点头。张昌宗笑眯眯地的续道:“是人都会向往安逸富足的生活,突厥人不擅耕种,每逢青黄不接之时,便仗着弓马娴熟的长处,南下劫掠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是农耕社会,我们离不开土地,却又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