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做的是把秦州军事亮到朝廷去,做了正任反而不方便了。做个副任,跟官家讲好是要做这件事,才最合适”

    副任都承旨,以李璋的身份,现在地位,那是手到擒来,他笑着应了。

    枢密院已经慢慢转变成官衙门,哪怕是有武将任枢密使,也是做的官职事。现在西府真正最高的武将,实际是都承旨,整理军情,主管日常事务,但又不惹人注目。

    徐平需要李璋回京城做的,并不是指望他在政治支持自己,徐平自有一班站在自己一边的官同僚支持。李璋要做的,是把秦凤路的军事行动、军事管理摊在赵祯和朝大臣面前,知道徐平在秦凤路在干什么,怎么做,不要胡乱猜疑。

    :

第163章 两府议事() 
此时枢密院设兵、吏、户、礼四房,管理全国的军事事务,枢密院都承旨是实际管理这四房的官员,一般设正、副职一到两人,不一定正副职皆设。%

    此时的都承旨王贻庆是太祖朝宰相王溥之子,以部郎任此职,已经老迈不堪,其侄子王贻永又新任枢密副使,他避嫌退职在家,已经很长时间不到枢密院视事。原枢密院副都承旨战士宁实际主管枢密院承旨院,通管各房,处理枢密院日常事务。

    秦凤路经略司主管机宜字李璋携会州之战的胜利回京代徐平述职,不久之后,便从宫降下诏旨,战士宁升任枢密院都承旨,李璋出任副都承旨,不再回秦凤路去。

    都承旨这个职务,太祖、太宗两朝都是用武将,跟武将出身的枢密使搭配,到了真宗朝开始武参用,不过还是以武将为主,如天禧年间杨崇勋、夏守赟都曾出任。到了赵祯登基之后,开始以资官员为主,武将参用,跟枢密院职化相对应。李璋是赵祯至亲之人,又在西北一年多,有军功在身,他出任此职在朝并没有反对的声音。

    李璋到枢密院之后,过了十多日,突然宫又传下旨来,枢密院新设河西一房,主管西北军事,一应西北战事机宜、兵籍、钱粮,皆由此房整理进呈。而且特别注明,此房暂时由李璋专管,全权负责陕西四路和鄜府路的军机。

    这道诏旨一下,群臣才回过味来,这件事情只怕没有那么简单。枢密院的各房是办事机构,没有决策权,是贯彻执行正副枢密使意志的职能部门。没有决策权的职位不引人注目,枢密都承旨的人选朝很少有人议论,一般是正副枢密使和皇帝同意即可。

    此次李璋出任此职,吕夷简没有表示反对,别人也无话可说,但新机构的设置不同了。新设河西一房,这一房配多少吏员,主管什么事情,在战事起什么作用,由不得相关的官员浮想联翩。不过不知道怎么想的,吕夷简表现相当平静,积极配合李璋。

    不过以前惯例,东西两府各自独立,主管的事务不相通报,只是到了最近,为了应付西北战事才新设衙门让两府一起议事。几位正副枢密使对枢密院的变动闭口不提,外朝的臣便一头雾水,想议论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偏偏枢密院又是一个极独特的机构,他的地位与门下相当,但除了辖下的三班院、通进银台司等这些在外的机构群臣了解其内部事务,枢密院本部官员极少,多是办事的吏员和将佐,外人根本不知道其内部事务。而直接与枢密院相联系的武将,在朝又没有发言权,他们更多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这件事是赵祯自己定的,武将们的意见提了也没用,再亲密的关系也亲不过李璋。

    大半个月的时间,李璋在枢密院忙忙碌,外面猜疑不定,在这种特气氛过去了。

    七月旬,天气依然炎热,这日午后,赵祯突然传出旨来,让宰执全部到新设的附近的议事厅去,议论西北战事。李璋所管的河西房,第一次在众宰执面前亮相。

    李迪有些不满,虽然现在让两府对军情共同议事,但吕夷简管的枢密院,还是主要向催钱粮,具体的军事布署很少让插手。人总是这样,大把的钱花出去,怎么花的却不许给钱的人过问,哪怕是国家事务,各衙门之间也会有些矛盾。

    看看时间不早,李迪起身道:“圣要我们前去议事,不能怠慢,这便起身吧。议事厅便在左近,都堂不必留人值守,都过去听一听。七月流火,秋天已经不远了,今年如何防秋,如何对敌,听了诸位都心里有数。不要到时战事一起来,又被西府催命一般,这座城里少了钱粮,那一州里要运粮民夫,费了无数心力,还是落个诸事不齐备。”

    参知政事陈执道:“相公说的是,去年下,为了西北战事忙得无日无夜,还是免不了报怨。今年最好让西府事先说定,到底要哪些物事,我们早早预备。”

    另一位参政杜衍连连摇头:“此事只怕难办,依我在西府任职的时候来看,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到时需要什么,谈何事先说定?这种事情枢密院也作不了主,前方诸将心没有计议清楚,枢密院也只好随他们索要。想要一切有备,只怕是难——”

    副相晏殊道:“我们在这里说什么都没有用处,还是快快前去吧,且看西府如何说。”

    这几人只有陈执还没有在枢密院任职过,其他几人都是两府转遍,对枢密院并没有什么幻想。枢密院说是总理军政,但禁军的日常管理要么在三衙,要么在经略司,战事又是由前方的帅司掌控,他们又能玩出什么花来?战争规划按说是由枢密院掌管,仗要怎么打,打哪里,也是由他们决定,但前线远在千里之外,他们还是不要听帅司的?

    几位政事堂相公议论纷纷,一起出了都堂。新建的议事厅紧挨着政事堂,也是为方便诸位宰执相公,倒是离枢密院要远一些。几人走没多远,看见远处过来几辆三轮车,面坐着吕夷简、王贻永、宋绶和章象几位正副枢密。

    皇城行马是宰相才有的特权,以前哪怕是参政、枢密没有特旨,也要迈开步子走来走去,自从引入了三轮车,大家来回走动便方便了许多。

    在议事厅前站住,两府诸宰执行礼寒喧,一起步入议事厅。

    吕夷简已经六十四岁,头发花白,身体大不如前几年,有些龙钟老态了。他的心思太多,心力用尽,身体明显一年不如一年。反而七十岁的李迪他的身体还要好一些,虽然同样两鬓班白,但步伐稳健,身子相当硬朗。李迪壮元出身,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便进入两府,前期仕途相当顺利,反而是到了老年颇多坎坷。他的挫折一是来自丁谓,另一部分跟吕夷简有关了。不过这几年朝变得太过厉害,两位老臣迎接新事务已经是目不暇接,也没有力气争斗了。这世界一天一个样子,他们已经觉得有些不了,哪里还有余力?

    并排进入议事厅,吕夷简习惯性地掏自己随身带着的老花眼镜,没留神脚下一绊,趔趄几步,差战摔倒。身边的李迪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吕夷简,口道:“枢相留神”

    吕夷简拿了老花眼镜在手,站稳身子,抬头看着李迪,静了一会,不由摇了摇头:“复古,这才多少年月,我们怎么老朽成了这个样子?唉——”

    到议事厅来,李迪本来是带着一些气的,突然看见吕夷简老态龙钟的样子,听他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由看了看自己,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起来,那点怨气烟消云散。

    前两步,扶住吕夷简,李迪道:“坦夫,人间不许见白头,我们是真地老了。这几年天下变得太快,朝事务也是一天一个样子,我们都像被鞭子赶着一样,一刻也不能够停下来。不知不觉间,老了,我们都老了——”

    :

第164章 运筹帷幄() 
吕夷简和李迪两人消了怨气,两府诸相公之间便融洽了许多,不似前几次那么剑拔弩张。   w w wnbsp;。  。 c o m吏人了茶来,诸位宰执坐在前面的小厅里用茶,议论着最近的朝政。

    徐平离开三司之后,接任的程琳以稳为主,不再有什么大的政策变动。但历史的进程已经开始,朝廷的政策稳定下来,各项新政便开始逐步细化、深入,向全国各地扩展。现在原、江南、川峡等核心地区,新政已经全面推开,除了开封和洛阳外,又有几个地区心开始冒头。三司收来的钱粮,一年前进一大步,而且对农税的依赖越来越小,由银行和三司属下的工商实业缴来的占的例越来越大。

    这种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政治的相应改变。三司作为下面的衙门,在朝堂的发言权日日递增,为了进行平衡,直接插手三司事务的情况越来越多,最近更是专门安排了参知政事陈执专管三司事务。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要么把三司拆分掉,要么政事堂专门给三司一个位子。不管是让三司使地位更进一步,进入政事堂,还是宰执专门分出一人管三司事务,从三司使手里夺权,都意味着三司衙门在权力结构的分量增加。这种权力重心的改变,最终必然会反应到朝政的改变来。

    除了三司衙门在朝堂发言权增加,另一个让人不安的变化是三司属下的场务,不管是银行还是铺子,以及营田务、蔗糖务这些巨无霸,还是分散在京城和地方的一系列工商实业,在经济特别是财政的分量越来越重。现在不乏这种情况,一些不太发达的州县收来的钱粮,还不如三司在某些地方的实业缴来的获利多。甚至极端一些的,出现了地方收来的钱粮是负数,要靠三司的实业进行补贴的地步。

    三司属下实业经济实力的变化更加让人不安,因为以前的监当官多是由武臣出任,只有银行、营田务、蔗糖务这些超大型才会由直接派人。实业公司经济力量强了,再继续维持这种格局不可能,臣必然要求把一些大的实业公司管起来。监当官的官阶、地位要升,任命不再由三司决定,而是要收到来。不过到底是收到审官院,还是放在三班院,还是分开来成几部分几个衙门各管一摊,还没有定论。这最近热门的话题,热度仅次于西北战事,从到下都议论纷纷。面对这一趋势的臣官员心情复杂,三司实业在政事的分量升,必然会导致通实学的官员地位升,词臣的地位下降,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赵祯登基以来,词臣地位提升的过程实际已经终止,个人喜好根本改变不了这种大势。皇帝可以提高词臣的官位待遇,在朝政的分量却没有办法,那是不由人的。

    午后的暑气退去,议事厅不似刚才炎热了,几位宰执讨论的热情却依然高涨。最近因为西北战事,两府之间矛盾不少,今天把那些心事放下,才发现还有更多双方一起要面对的问题在等着大家。臣武将,职武职,这不是一个概念,最近都凑到一起来了。

    一直到太阳西斜,赵祯姗姗来迟。众宰执行礼如仪,才算正式开始议事了。

    行礼罢,赵祯吩咐跟在身边的石全彬:“且去厅里看一看,枢密院河西房有没有理好要议论的事务。时候已经不早,让他们不要耽搁了。”

    石全彬应诺,快步跑出了前面小厅。

    李迪和吕夷简对视一眼,一下子知道了赵祯为什么这么晚才到。这位官家对朝臣僚一向礼敬有加,下了诏旨议事,按平常习惯不会让众人等这么久。今天反常,只怕是与李璋的亮相有关了。那是官家的亲表弟,只怕赵祯是故意给他拖时间,生怕准备不好。想来赵祯是觉得李璋在西北学得不错,迫不急待地要在两府宰执面前显摆一番,又生怕他年轻沉不住气,第一次做得不尽如人意,要拼命压着时间。

    不一刻,石全彬从里面跑出来,对赵祯行礼:“官家,李防御已准备妥当,专等官家和诸位相公进去。小的看了一眼,确是跟小的前次去秦州,在那里帅府见到的一般。”

    赵祯面大喜:“好,好,众卿一起进去,议事,议事”

    说完,带着石全彬当先而行,众位宰执相公紧紧跟。

    一进议事大厅,两府宰执便觉得一种怪的感觉扑面而来,吕夷简和李迪相视暗暗摇头。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没想到今天又碰,只怕今后也都摆脱不掉了。这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说,那是徐平回来了。

    今天的徐平,跟他一年多前卸任三司使,出镇西北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不但是他各种待遇位宰执,更重要的是建立的功业,无人可。不只是在西北立下的军功,还有三司各项新政继续深化之后带来的成果,整个朝廷已经打下了他的印记。现在朝只要涉及钱粮,有人说一句是当初明学士所定,便再无异议。有人强行要别出心裁,自然有新近崭露头角的一班官站出来让你下不来台。越是老臣,这种无形的约束越是影响得深。以前的老办法已经没有用了,新成长起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