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来了!”

    两人正在说着,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就见陈止大步走了进来。

    “来的正好,我正说着你呢,听说郭宗师去秘书省了,又和你探讨什么了?我还以为,你要和宗师论道一番之后再来,没想到回来的这么早。”陈永一见人,就笑了起来。

    陈止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堂中,给陈永行了一礼,这才说道:“郭宗师那等人物,我如何能与他论道?不过在旁以供询问罢了,宗师问过之后,就要著文,我也就没了事,因此吩咐了一下,直接回来了。”

    “这样不好,”陈永摇摇头,“你该抓住机会,多和这些宗师交谈,哪怕不能学到什么,但只要有了交情,以后办事会方便很多,要知道,宗师的弟子遍及天下各处,即便是在边疆之地,也有很多人会卖面子的。”

    陈止敏锐的从中听出了一点其他含义,眼睛眯起来,问道:“听叔祖您的意思,莫非是时候到了?张应,要有行动了?”

    “不错,”陈永点点头,笑容收敛了很多,“这半年的局势,正像你在大典后分析的那样,朝中越发分化,而张应乃是张家之人,有这样的背景,加上一直以来的退让,对广汉王的逢迎,上下联络,到底还是要真正成为尚书令了,你不是说,他若是成了尚书令,想要立威,很可能会拿你下手么?不知道可曾做好准备?”

    “准备,早就已经做好了。”陈止点点头,露出淡淡笑容,“其实这也是次机会,这半年在秘书省中,我得以博览群书,又和诸多宗师交谈,开拓了眼界和人脉,加上给诸司衙资政,算是摸清了大汉的内外官府虚实,自问在洛阳,也已经没有什么好学的了,更无更进一步的机会,与其困于此地,静静等待、以熬资历,还不如去地方上走一遭,也好真锤炼手段。”

    陈永闻言,却有忧愁,不由说道:“话虽如此,但若能在中枢坐稳,谁又愿意去往地方呢?现在不比以往,承平之时,地方郡守政绩也有极限,何况按照你的分析,八成要去边疆苦寒之地,那种地方难出政绩,影响晋升啊。”

    陈止则道:“叔祖多虑了,比起晋升,止更注重的是那治民之术,况且以孙儿如今的年龄,已然为五品,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所得,在洛阳也算是极限了,若是再有什么动静,必然引起各方瞩目,洛阳乃是天下中心,汇聚各方势力,其实难以施展,稍有出头,就被各方打压,倒不如去往地方,就算有什么动静,也不至于让旁人顾忌,从而过来掣肘。”

    陈永眉头皱起,却微微点头,以他的眼光,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纵观陈止一年多所为,确实有这个问题,出身地方世家,一出仕就是中枢七品,又因功受皇帝青睐,直入五品官品,别看风平浪静,其实早有人不满了,不过陈止的表现让旁人无从下手罢了,若是他更进一步,又要升迁的话,就要有问题发生了。

    毕竟,陈止的年龄摆在这里、背景也摆在这里。

    陈止这时又道:“止的好友中,有位陶侃公的侄子,按他所说,如陶公那样的人物,稳定江南,以军功起家,尚且还被压制,何况是我?但我亦发现了,正因陶公的以军功而起,旁人固然对他有顾忌、有打压,却依旧无法撼动他的地位,这就是立足的根本。”

    “这么说,你也思虑得一二军功?”陈永却有些不太同意,“未免太过危险,而且也不是是正道,你若是存着这样的心思,老夫拼着这张老脸,也不能放任你行事了!”语气是责备的语气,但话中的谆谆爱护,陈止自能听得出来。

    或许最初接纳陈止时,这位老人本着功利之心,考虑的是家族利益,但人非草木,随着一年多的接触下来,他与陈止之间的关系慢慢变化,如今是真的将陈止看作是家族晚辈。

    “叔祖放心,并非如此,”陈止要让老人吃一颗放心丸,“但考虑到张应的选择,必然会接触到兵征之事,与其逃避,不如做好准备,更何况,被任命为边疆太守,总归要多带家丁,这兵家的事是不能避免。”

    陈永沉默起来,最后叹了口气,道:“老夫说不过你,这一年以来的事,都按着你的分析在变化,张应如果铁了心的要用你立威,老夫最多是更改一二小节,不过,有件事你没莫要忘了,你这一年都在洛阳……”

    陈止点点头道:“我明白,上任之前,必定携妻往彭城一去,我离家也有一年多了,不知家乡有何变化。”

    这一年,陈止屡屡建功,收获不小,名望、地位、人脉都扶摇直上,但相对应的,他的时间也就很紧,而且因为接连升职,又担任着被各司衙资政的职务,连大婚都未能返乡,离开彭城已经一年多了,未曾有机会回乡。

    “明白就好,可惜时间紧迫,也不知张应会不会有其他安排,不然你少不得去下邳走一趟。”陈永说话间,又露出一点笑容,“另外,你光说服老夫那是不够的,杨家那边,也得有所表示才行。”

第三百八十九章 幽州七郡,一手遮天() 
送走了陈永之后,陈止径直来到后院,入了屋子,就看到了他的妻子。

    杨家之女,杨悠。

    杨氏穿着襦裙,神色恬静,面带笑容,坐在桌边,看样子,是一直等候着陈止归来,她身边的桌上摆放着碗碟,里面是热腾腾的饭菜。

    “都是按着你的吩咐所做饭菜。”她看着桌上的饭菜,笑着着,声音柔和。

    若是有旁人在此,就会有人现到,这些餐桌上的饭菜,和这个时代普遍流行的菜肴,略有区别。

    蒸饼、馄饨、鲈鱼脍、黄雀灸、莼羹……

    菜的样式其实不多,也是当今士族钟爱的餐,不过里面的一些做法、佐料等,却和外界不同,散出来的香味,犹胜过外界酒馆、菜馆。

    其实,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陈止传授出来的,他在书写《齐民要术》的时候,涉及到了不少的养殖、种植技术,自然而然的会提到饮食,谈及做法,于是干脆就结合后世与眼下的风潮,稍微做了一些修改,传给自己的夫人,给她找了事做。

    当然,这些内容,也都会被陈止写入了《齐民要术》中,这本书将是他下一步为太守时的关键所在。

    而这般作为的直接结果,就是让陈止的家中,在饮食一项上领先了这个世界,也让陈止的这位新婚妻子,掘到了自己的隐藏爱好毫无疑问,为自己的丈夫烹饪美食,对她而言,是一种欢乐,尤其是学到了最新的烹饪方法之后。

    陈止作为丈夫,就成了直接的受益人,至少他在吃饭的时候,能深切的感受到和过去不同的味道。

    杨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

    此时,杨氏陪在陈止身边,不时看向陈止,二人没有太多的话,偶尔会停下筷子交谈几句,却只是平常的琐事,并不涉及到朝廷、局势。

    这样的环境,让陈止的心灵格外的宁静,得以平静的思考许多东西,比如将要到来的事,以及在抵达北地之后,要如何展开工作。

    “这场在都展开的社会实验,已经取得了结果,诸评的成功,也明了很多问题,这意味着很多事,可以用后世的方法来处理,该再找个试之地,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了。”

    这顿饭吃的时间不长,饭后陈止又和杨悠谈了一会音律,他的这位妻子,对琴棋书画皆有研究,而陈止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沉浸,在音律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抛开了《萧规曹随册》的影响,独属于个人的进步。

    所以二人相谈甚欢。

    待得一切完,陈止忽然道:“我想再过不久,就到了离开洛阳的时候了,到时候,我要先往彭城,然后再去北地。”

    杨悠显然知道陈止话中所指,她微微一笑道:“妾自是随夫君而行,正想着去彭城拜见舅姑,再与夫君同往北地。”

    陈止关于未来的分析,并没有瞒着她,所以杨氏很清楚,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

    按新汉的规矩,七品以上的官员在赴任的时候,可以携带家眷同行,毕竟这个时代的卫生医疗和交通通讯条件限制太多,若再加以限制,怕是这一当官,就等于是妻离子散了,不过但凡有些根基的家族,其家眷多数还是会留在家中的,尤其是这等年月,前往北地为官,更是风险众多,将家眷留在家族或者洛阳,一方面安朝廷之心,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危险。

    不过,考虑到陈止尚无子嗣,又是新婚,这妻子随行,其实还肩负着家族重担,是陈家希望陈止能早传宗接代。

    听了妻子的话,陈止沉默片刻,了头,让悬着一颗心的杨悠,松了一口气。

    随后,陈止又道:“不过,在这之前,我得先去跟外舅通报一声。”

    陈止口中的外舅,正是自己的岳父,当朝大司农,杨结。

    这位大司农也是位人物,为杨家当代的梁柱之一,子女众多,嫡子三人,杨悠是其庶女,不过对于这个颇得其父喜爱的庶女,杨结还是很看重的,这次挑选女婿,更是费了不少心力,连带着也很看重陈止。

    这一年以来,为了巩固大司农的这个位置,杨结多次让陈止拿主意,配合着杨家之势,如今牢牢掌握权柄,威严日重。

    不过,面对自家亲人的时候,还是能看出他亲善的一面的。

    当第二日陈止过来拜访的时候,面对这位爱婿,杨结先就露出了笑容,等知道了陈止的来意,他的表情又严肃起来。

    “你来的正好,我也从几个渠道,得到了些许消息,和你之前推算的差不多,张应已经开始放出风声了,准备给你一个太守的位子。”

    “这位张家长者,对子还真是不错,半年前能得秘书监这五品之位,就多亏他的运作,现在又要给子一个实权的太守之位,真要好好感谢他才行啊。”陈止笑着话,没有半担心的意思。

    但在他对面,杨结却皱起眉头,摇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但这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这次他挑选的地方,很可能如你所料,真是幽州!”

    幽州,位于新汉帝国庞大领土的北方。

    这片地区在后世是繁华之地,人口稠密,但在这个时代,还有苦寒之,人口比起王朝中心的传统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古代王朝,衡量一个地区的活力,人口户数的多少是最直观的体现,毕竟这个时代的生产活动,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才能进行。

    比起开完善、气候适宜的中心地带和江南之地,北方无疑要恶劣许多,不光是气候,还有连年的兵灾,边疆地区游牧部族的威胁,以及最近几年,蔓延北方几州的洪涝、干旱,不光破坏了几州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更使人口削减,或者因为病疫,或者因为流民的迁移,来那个人口结构崩溃。

    “我借职务之便,找来了一些文书,你先看看吧。”杨结着,唤来管事,吩咐了一句,很快就有人抱着几个卷宗过来了。

    陈止一看,立刻就知道自己这位泰山大人,是真用心了,也是格外上心,先起来致谢,然后接过卷宗翻开,几眼之后,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卷宗上的字不少,但内容其实不多,总结之后,对陈止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幽州几个郡的人口户数。

    得益于编户齐民等政策的实施,新汉朝廷对各个州郡的人口,有着相当程度的掌握,大概的人口数字,都能在相应的司衙找到。

    其实这不算奇怪,古代王朝也有自己的官方记录体系,最鲜明的例子和代表,就是三汉对刘氏宗亲的纪录。

    后世很多人,看不起古人的能耐与智慧,认为在古代的那种环境中,很多事难以做到,后世随便一个人过来,不依仗外力,靠后世经验,随便几句话,就能把一个国家的高层、官僚给蒙骗了,自然也看不起古代的记录和效率,多有凭空质疑之举。

    但事实上,哪怕是刘备那样贩卖草鞋的宗亲,其实一样可以查到记录,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为官,在这之前的诸多先祖,在官府中更不少职权,又怎么会查不到?

    再是古代,那也是官方,凭着一张嘴、两行泪就能蒙蔽?

    身为宗亲,只要在官府中任职了,自会留下记载,宗正那边亦有记录,除非这支宗师血脉彻底沦为平庸,再无官职。

    如果刘备没有后面的际遇,认命做个鞋贩子,从此和官府再无联系,那他和他的后代,就会真正成为布衣平民,族谱上将再无半纪录。

    可惜,即便已和布衣无异,靠着厚黑、借势、趁火打劫和反复背叛等,这位宗亲成为了东汉末年罕见的、白手起家的人物他的汉室宗亲名号,必须要有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