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会让他们在幽州站稳脚跟,而是让他们的触角延伸过来,”王浚看了侄子一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知道里面的凶险,但随着草原鲜卑的彻底沉浮,两州在北方彻底没有了隐患,就算河北境内还有些许贼寇,也是不足为患,所以要让匈奴的手伸过来一点,否则我还有什么理由,保有如今的权势?”

    王赶一听,就明白了过来。

    当今的朝廷,虽然内部问题重重,外面世家越发强盛,但像王浚这样,能统领两州的将领,乃至军阀,还是少数的,就算有其他军阀,也没有这么大的势力,归根结底是北方的环境使然。

    王浚的崛起,有赖于几次天灾,以及随后的**,河北流民四起,匪军处处,再加上边疆局面不稳,需要中间有个定海神针。

    王浚于是借助幽州为根本,又掌控了东北,开辟了平州,这才身兼两州。

    实际上,就连开辟平州,也是考虑到这些,生恐幽州的扩张,刺激到了朝廷的底线,分化成两州之后,虽然地盘一样,但操作起来却让朝廷放心了一些。

    这也不是自欺欺人,因为在王浚的安排下,自己境内,其实特地留下了几颗钉子,比如位于边疆的玄菟郡守邓飞,以及几个部族,就是其中之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浚对两州的掌控越发深入,也越来越全面,原本安排的钉子,不是被拔出了,就是被收服了,否则也不会突出邓飞此人。

    一旦鲜卑大战过后,草原被王浚渗透,他的影响力一下子翻倍,那再坐拥两州之地,哪怕是那些和他有利益关联、狼狈为奸,为他在朝廷遮掩的世家,也无法安心了。

    王浚点点头,说道:“为了防止这种事的发生,引入匈奴,势在必行,只不过在具体的操作上,需要小心一些,其实你看匈奴能不断壮大,其实也是世家私心的体现,你我都出身太原王氏,对此当不陌生,当今局面,利用匈奴,才可让局势再次被控制。”

    王赶叹息道:“这委实不好掌控。”

    “对,所以吴阶这次的事,也算是歪打正着,”王浚眯起眼睛,“吸收世家的力量,巩固代郡的边军,才可万无一失!”

    ………………

    时间流逝,第二天的中午,陈止就来到城北的一处作坊。

    这里是他这两天,让人临时整理出来的,有一个颇大的院子,又搬来了不少器具,如今正有几人在院子里忙碌。

    “太守,您要求的这种纸,制作起来并不困难,只是其中的几个工序,还需要反复斟酌,这点我会让我的弟弟,好好检查一遍的,他年纪虽然小,但在造纸的事情上,也是有些见识的。”

    陈止的身边,有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在跟他说话。

    这名男子看上去颇为沉稳,虽然表现出恭敬,但还在小心的打探着陈止,留意陈止的表情。

    此人正是李立。

    他们没有等多久,就得到了陈止的命令,将工匠中有造纸经验的人遴选出来。

    总共只有四人,有造纸的经验,其中就包括了李立和李威兄弟二人。

    只是,无论是这兄弟俩,还是其他两人,其实都是一知半解,最多是能弄出纸来,但根本无法保证质量。

    “不过,我们只是在小作坊做过纸张,就连家中,真正涉及此事的,也不见几人,唯一知晓些许诀窍的,是小人的五叔,他曾经在南边跟纸坊做过帮工,因此知道一二,但碍于师承,不能说的太多,只是把一些基础传授给了族中后辈,我那兄弟自幼聪慧,学的最好,若是让他带人来做,十次可成两次,其实工序都还是小事,只要用心即可,问题是没有造方,不得方子,就无从下手,所得之纸,更是上不了台面。”

    造纸的技术,虽然不能说复杂,但却颇为繁琐,而且不同的原料,在需要的设备、工艺上,还有不同。

    诸多环节的共同作用下,同样是纸,却千差万别,而且因为李立等人并不是专业的纸匠,成功率也是个关键的问题,有的时候会有难以成型,或者畸形的问题。

    陈止听完之后,便干脆点说道:“嗯,这所需的器具,你等不用担心,造纸的方子,我也可以提供,不过这方子须得保密,不许泄露,你是我陈族推荐之人,我是信得过你的,这事我就交给你来办了。”

第四百五十六章 纸艺之秘() 
“太守放心吧,小的明白厉害,一定会守口如瓶,其他人更会反复叮嘱!”李立心中一凛,他本来还想提醒陈止,这造纸之方,也是有传承的,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完善,才能大行于世,单纯的模仿并无作用。

    但一听陈止这话,想到他的身份,不疑有他,知道这位新主上,估计是掌握了什么秘方,要让自己负责这部分了。

    越想,他心里越是忐忑,赶紧表明态度,举起手来,对天发誓。

    他们李家整个宗族,都生活在下邳陈家的土地上,无论是重地,还是作坊,其实都算是为陈家辛劳,更不要说,宗族上下,老弱幼残都在下邳,根本逃不出掌握,于公于私,他都不敢泄露秘密。

    更何况,当下这时代,也还是十分注重承诺的,承诺了的事,都会尽量完成,否则坏了名声,那可是寸步难行——

    不光是名士要名望,布衣百姓也得有名声。

    否则,李立的那位五叔,也不会离开了南方之后,还保守着秘密。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有着诸多可能,让人的承诺成空,李立也知道这个道理,而且他很明白,陈止现在隐隐将自己视为工坊的头领,这既是信任和机会,同样也是责任,一旦有了泄露,自己就首当其冲。

    所以他在对天发誓过后,又建议道:“太守,您其实可以分环安置,从而保证隐秘,使得秘方不会外泄。”跟着就仔细的分说了一番,把意思说了个通透。

    原来也没什么复杂,就是将工匠分开,几个人负责造纸的一个环节,然后相互之间互不统属,各自只负责自己的一块,然后将这几个环节分开,让他们难以相互了解,自然而然的就无法知道整个造纸方法的过程了,算是一种另类的保密方法。

    毕竟陈止最先找来的四人,只是为了了解这个时代的造纸流程,然后和自己心中的进行对比,真正开工的时候,其他工匠也会被召集过来。

    工匠和一般的平民不同,虽说行业有差异,但能掌握手艺的人,在态度上、和接受能力上,乃至执行力上,更有可取之处。

    但人一多,就容易鱼龙混杂,所以陈止一听李立的话,就知道,他的这种方法是以增加工作环节,增加人力投入,降低效率,同时提高失误率为代价,不足为取。

    “不过,李立倒是提醒到了我,这保密的问题,确实要提上日程了,毕竟未来有很多东西,都是超出时代局限的,考虑到上辈子透露了一个马镫,就让游牧取得了这么大的优势,至少在今生,没有取得绝对优势之前,不该把一些复杂的技术细节,透露出去。”

    至于那些容易仿制、一看就能看透的,那就没什么必要保密了,因为工匠守口如瓶,也挡不住别人的聪明才智。

    “当前的造纸术还好,只不过是下个世代的技术,更深入的方法,以后会逐步拿出来,但之后计划中的几个项目,都需要复杂的过程,成熟的工艺,而且还需要墨家的人参与进来,未来一旦吸纳了更多的墨者,他们内部的组织就是个隐患,这保密措施,得超过一半的形式才行,最稳妥的无疑就是签筒了。”

    想要保密,陈止自然有自己的办法,但有签筒和铜板,足以事半功倍,更为保险,当然是他的首选,没有必要舍近取远。

    “第四格很快就要满了,正好等这批工匠熟悉了流程,彭城那边的家丁也该到了,那领个墨家的墨者,也休息的差不多了,都赶在一起,正好用得上。”

    这般想着,他接下来便加快了在这几间屋子里的安排,并且将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改造,把周围几间屋的院子都贯通起来,使得空间更为广阔。

    随后,又把自己亲自操练传来的精锐家丁,调了过来,在院外守护。

    而这些举动,都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陈止的动向,现在可是代郡世家们最关心的事了,他们正因为前几天,边军汪荃的算计,而忐忑不安,不知陈止会如何应对此事,因此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分析倾向。

    但得到的结果,却让几家很是困惑。

    “陈太守最近两天,除了府中的公务之外,就都是在城北的那片新整理出的工坊里。”

    郑家算是最上心的一家了,几乎是一天七八次的往家里汇报陈止的动向,由最擅长经营的郑林,亲自整理,然后送交给郑太公等人过目。

    只是一连两天,陈止的动向,都让人很是迷惑。

    郑林眉头紧锁,看着手上汇报来的一些个情报,再结合家中工匠的分析,写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就起身离开房间,径直来到了郑太公所在之处,递交上去。

    “你说从这几天运送的物件上来看,陈止很可能是在安排造纸?他造纸做什么?”郑太公看了郑林的分析后,同样皱紧了眉头,“他安排造纸,是做什么?难道是想要资匠筹钱?”

    新汉境内,官府资助的产业其实不少,都是为地方政府筹备钱粮所用,有些也有平抑价格的作用,但往往在建立不久,就会被世家侵吞,等于是官府出钱出力,给世家发福利。

    “这个可不是官府资助的,”郑林摇摇头,补充道:“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几个工坊应该是陈止自己出资,建立起来的,这也有些迹象,就是现在整理、改建的工坊,地契是陈止直接买下来的。”

    “他大老远的来了代郡,居然出钱买了工坊?”郑太公的眉头越皱越紧,“他在城外买地,正在筑建庄园,这都是正常的,哪有当官的不买地的,但这买工坊就奇怪了,郡守毕竟是流官,买了地,可以安置人,以后也方便处置,走的时候地留着,一样有进项,可工坊就不一样了,不是当地的世家,买了工坊能有何用?这产业不比土地,不带走,留下来就是累赘。”

    当世之人,对土地一样看重,就算是异地为官,往往也会购买一些土地,安置些许人手。

    前朝还有些规矩,制止流官买地,防止和地方上利益牵扯,但时间一长,有的是办法避过这些,比如在世家的名头下挂靠,或者找家中的其他人购买,甚至直接挂在自家奴仆、家丁名下的,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到了最后,朝廷反而是明白过来,既然难以根绝,逼得那些流官将土地各种藏匿,还不如就废除这个规矩,让他们买,但要正常的登记,如此一来,田租就有部分要上缴,否则的话,按着原来的趋势,那是什么都拿不到的。

    但这样的决定,本身就是受到了世家和官僚集团共同影响下的结果,最后自然是加强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只不过利益驱使之下,也是无从更改的大势。

    陈止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下,自是便宜行事,不积蓄足够的力量,他也无从更改趋势。

    那郑林听了郑太公之画,也点点头,说道:“陈太守此举,很是值得玩味,其中涉及几分,确实是要仔细斟酌的,但造纸一事,目的为何,还不得而知。”

    “陈止这个人,是有想法的,他来到之后,就先巡查坞堡,然后询问工匠,现在自建作坊,所谋甚大,咱们就算想不明白,也得把事情记下来,交给大将军府,让那边的人去操心吧。”

    郑林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称是。

    同一时间,其他几家也都在分析着类似的事,他们对陈止的动静,同样不甚理解,却也都选择了观望。

    纷纷扰扰间,陈止的造纸作坊,终于投入了运营,随后他亲自将造纸的流程,教授给了这一批匠人。

    陈止要制作的不是桑纸,而是皮纸,要制作这种纸,有着一套完整的工序,是他结合签筒所得,融合后世经验,制作而成的。

    从挑选和砍伐树木开始,历经剥下树皮、沤制脱胶、剥去青皮、洗涤、浆灰水、蒸煮、漂洗、去残余、切碎等等,一直到最后的整理包装,分成了十八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比起当今主流的造纸之法,都要精妙几分,所有环节结合起来,自然能产生出远超这个时代的纸张。

    而在陈止的讲解和劝学茶的影响下,即便是普通的工匠,也可以迅速的掌握步骤要点——这一年以来,陈止少有用劝学茶的机会,一方面是在洛阳的身份地位,已经无需外物为自己张目,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