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最近这段时日,西都长安的名字,却让朝中上下,乃至天下各地牵肠挂肚起来。

    “皇上西巡,便是坐镇西都,那长安如今是龙卧之处,何故要写信给陈止?”

    惊疑过后,两人都仔细的看了那信一遍,但随后却是面面相觑,都觉得这封信实在是让人觉得怪异、诡异。

    过了好一会,王赶才喃喃自语道:“那位人皇至尊,居然特地给陈止送礼,这……这般恩宠也真是令人意外,让人羡慕!”

    王俊冷哼一声,说道:“早就听说,这个陈止在京城的时候,与皇上十分亲近,身有令牌,得皇帝咨询,时常出入宫廷,现在看来,那位皇上对陈止,还真是关怀的无微不至啊。”

    “但越是这样,大将军您越是不能在这个时候动手啊,他陈止确实有些能耐,但还是要时间来沉淀的,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有所作为,而且还会受到北疆战事的冲击,等战乱过后,他来不及修正,元气损伤,而大将军您则挟大势,威压草原,一弱一强,才是我等动手的好时机,方可不费吹灰之力。”王赶语重心长的叮嘱了一句。

    “话是不错,但陈止这势头,我看着有些不对,又是洛阳世家,又是长安人皇,皆因此人而动,他在代郡落脚,我心难安啊,听说这些时日,他那家中的许多家丁,从徐州迁徙过来,还盖了新庄子,这是打算让陈家在这里扎根?这可不行,若能拉拢,我当约束,若是无法收为己用,那我就将他的根基打断,等六年之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说着说着,王浚摇了摇头:“之前,我就有些轻视疏忽,如今都后悔了,那这次切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等评了鲜卑诸部,再去敲打他吧,但话说回来,中原人看重他陈止的才学名声,鲜卑人表面尊敬,但终究是拳头说话,代郡、广宁郡的底子薄,又经历战乱,有如风中烛火,希望这场北疆风暴,不要将之熄灭,等我回过神来,他陈止已经不见了。”

    王赶闻言,微微一笑。

    随后这叔侄二人各自吩咐,整个大将军府顿时忙碌起来。

    这前后三封信,对北地的整体战略影响不小,他们两人当然要有所应对才行。

    时间流逝,转眼已是深夜。

    等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这整个蓟县便人走穿行,各部皆有所司。

    另一边,在幽州的西边,代郡也沐浴了阳光,各家各业皆苏醒过来,商贾往来,车马不绝,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城外,农田之中,农人们忙碌而充实,却也有着各自的担忧,但看着那田埂上一道道青衣身影,又踏实了许多。

    便在这种奇妙的气氛中,一支装饰的颇为华贵的马车,在道路上缓缓驶来。

    马车左右,是身着锦衣的护卫,他们一个个面容有如大理石般雕刻而成,虎背熊腰,孔武有力,护持着马车,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

    一辆、两辆、三辆,足足七辆车,依次行驶过来,引得田中农人纷纷驻足观看。

    “哪里来的车马?好个气派!也不知是来找何人的。”

    前几日询问家丁的老农,看着车队忍不住询问,但那家丁又如何能给出答案?

    远处的山丘上,何经主仆二人也在其上,看着这缓缓行来的车队,他的脸色却严肃了几分,低语道:“看这个架势,乃是皇家之威仪,莫非是哪位皇亲国戚来了?”

    代郡这个地方,就算是商贾再多,也不会有天潢贵胄光顾的,因为这里并不安全,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那皇亲国戚莫说自己要来,就是透露点意思,也不会被朝中大臣劝诫、警告。

    因此,这里的人是很少能见到这般阵势的,此时见了,难免浮想联翩,各个猜测。

    等车队驶入了近城范围,这来往的商贾也看到了,同样是疑惑不已,但他们走南闯北的,见识可就多了,看出了些许端倪。

    同样,那些世家的人,也借着各处的坞堡、田庄中,以及遍布各地的佃农口中,知晓了这支车队,纷纷派人过来探查。

    与此同时,车队还派出了人,过去通报代郡的官府。

    于是,很快整个代县的世家,就都知道了这支车队的来历——

    “这居然是皇上派来代郡,给那位郡守送礼用的!”

    郑家老宅中,当那位老太公,听到郑知、郑盾两兄弟的回报之后,这脸色当即就变了。

    “怎么,这皇上是从洛阳送来的东西?特地给他陈止送礼,这是何等的青睐有加啊!”

    顿时,这代县上上下下,从百姓到官吏,从商贾到世家,对陈止的认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百零三章 皇帝略送小礼() 
“朕素知陈卿有大志,喜读书,此番长安之行,自那番邦商贾手中,得西域、泰西之见闻,又有游册,便略取百箱,以兹爱卿,望勉之慎之。”

    听完了那位至尊陛下的一番口谕,陈止躬身行礼,口称谢恩,看着门前的一辆辆马车,这心里却着实有些触动。

    因为随后那宦官传完了口谕,就一脸笑容的过来,与陈止轮起了交情,说清了这些礼物的由来,这才让陈止心有感触。

    陈止之前时常入宫,待人平和,不因为宦官的缺陷就看低,对莫安节等有学问的宦官也非常尊敬,于是宫中上下,对他都颇有好感,也愿意和他说话。

    “陈将军,你是不知道啊,皇上在长安城中,着实想念先生的紧,只要一得有书,便让人收集过来,就说是要给先生您留着呢。”

    宦官说话之际,口中也有感慨。

    原来,那位皇帝是在长安接触到了西域来的商人,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许多有关西域,乃至更西边王国的事迹,于是就询问了许多。

    后来,知道这些商人带着很多书册,便让人收集起来。

    皇帝到长安,其实已经近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中,他却也没有闲着,当然,他不是忙着处理政务,而是兴奋于长安和洛阳的不同,于是花费了很大的经历玩耍起来——

    刘岱自登基以来,一直都是待在东都洛阳,并未来过长安,也不曾触及关中。

    不过,刘岱到底是刘氏子孙,从小也是听着祖宗们的丰功伟绩长大的,年龄也不大,当然向往着关中的金戈铁马,时常回忆起祖先几位皇帝的雄姿,是以这到了长安之后,又是因为蜀地叛乱,颇有一番雄心壮志。

    可惜,他这个皇帝虽然渐渐有了权柄意识,却还是受制于外人,军权实难掌握,最终只能被引导着,将这精力,发泄到其他地方。

    只不过,刘岱在这一年中,与陈止频繁交谈,交情早就有了,也一直将陈止视为知己,陈止离开京城,前往北地,他还一直有些遗憾,时常想念,若不是有身边的宦官阻止,怕是早就不顾身份,写几封书信问候了。

    但即便如此,等到了关中,身边的人对刘岱都是敬畏有佳,却没有了陈止那种良师益友的亲近,于是越发挂念,正巧那下面的人,为了讨他欢心,找了几个西域的商贾和舞姬,找了些稀罕玩意。

    结果那皇帝问了几句,就知道了泰西有书,想到了陈止的嘱托和志向,就或者直接讨要,或者出钱购买,把个诸多书册,都收集起来,看差不多了,就让人给陈止送过来了。

    这样的前因后果,陈止当然是心有感慨,但在感慨过后,又有些哭笑不得。

    “到底是皇帝,富有四海,钱财广博,更有诸多特权,这数量级和正常人都不一样,其他人收集书本,都是以本为单位,最多不过累积几箱,就算是那王家的书痴王奎,他收集书册,也是一本一本慢慢积累的,结果这位皇帝倒好,这一收集就是成箱成箱的,给我一口气送来了百箱!怕是西域、西北地界,但凡有些流行的书册,都被他给拿来了吧。”

    门外的七辆马车之中,每一个都装的满满当当的,以至于真正做人的车子,只有一辆,就这一辆,还还是人和箱子共存,听那小宦官的意思,他这一路上紧挨着书箱,车子一颠簸,书箱子晃动,别提有多难受了。

    “皇上派奴婢过来之前,反复交代着,说是这次时间匆忙,又有那蜀地逆贼威胁,所以这搜集的书册不多,有点少,也不够全面,其中还有些许缺页残本,说是希望陈将军您别说他鲁莽。”

    听得此言,陈止却是更生无语之感,又朝那几辆马车一看。

    就这还是匆忙之间收集的,那要是全心全意的搜集,又会是个什么光景?怕不是要讲西域的书册都一口气搬运干净,才能罢休。

    想是这么想,嘴里说的还是客气话,随后又吩咐府中仆从,给宦官奉上了几块碎银。

    那小宦官几句话,得了好处,笑的更是开怀,只觉得自己的几个同僚,果然没有说错,这位陈止陈先生,当真是一个上道的人,难怪传讯的时候,那么多人争抢。

    宦官这里还在想着,那边陈止就请着他入了堂屋,之前这宦官带来了皇帝的口谕,要先在院中宣读,先在说完了,也就可以叙旧了。

    各自落座,陈止又问道:“阁下自关中来,又是皇上面前的近人,当时知道关中情形的是何局面,实不相瞒,本官自来这北地之后,消息闭塞许多,更不知那关中情形,心中担忧皇上安危。”

    这句话乃是真心所言,刘岱真诚以待陈止,处处着想,二人名为君臣,但在陈止和皇帝的心里,对方乃是友人,当然担忧。

    “这……”那小宦官稍微迟疑了一下,笑道:“陈将军,你看这话说的,其实按着咱家的看法,您当初就不该接了这任命,以您的名望、才华,又有陈家、杨家撑腰,哪里要来这里受罪啊,咱家这一路行来,这路这地儿,这桥,那叫一个颠簸啊,那路上更是风尘仆仆,那风沙叫一个大啊!”

    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却是左顾右盼,盯着几个来回走动的家仆、皂隶。

    陈止见之,心里依然明了,便挥挥手,斥退一干人等。

    那小宦官这才压低声音道:“陈将军,您也不是外人,咱家也不瞒您,这战事啊,不顺!”

    “不顺?”

    陈止眉头一皱,脸上露出了诧异之色。

    但凡是承平日久,王朝兵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衰落,但这事也是有个极限的,广汉王坐拥中枢之兵,粮草充足,亲率大军前往平叛,只要不刚愎自用,徐徐图之,则无往而不利,就算一意孤行,有京城兵马为根本,关中兵马为援军,蜀中兵马为辅助,一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

    “这个不顺,是怎么个不顺法?”

    陈止很干脆的问了出来。

第五百零四章 洛阳来客() 
“这个事,按理说,咱家是不能透露这些的,但陈将军您身肩安北之责,也不算是无关之人,便说说局面吧。”

    小宦官唉声叹气的说了起来。

    其实这关中的局面,说起来倒还好,毕竟真正有战乱的地方,是那蜀地。

    蜀地之乱,源自李氏。

    李氏也是外来,为逃难而入蜀,因激愤而起兵,随着势大,便渐渐滋生了野心,一步一步,获得了不小的实力,最终以此为进身之阶,得了朝廷的诏安。

    “可惜那李氏不知上恩,忘恩负义,皇上不计较他过往的贼事,委之以成都之守职,结果那李雄却不知好歹,再次复叛,如今占了成都,更杀了广汉王世子!”

    小宦官草草介绍,说的却都是陈止已经知道的消息了。

    跟着,这宦官话锋一转:“不过,等广汉王知道消息,勃然大怒,亲率大军征伐,直入蜀地,鏖战成都,那李贼的气焰,便被压灭了许多,只可惜后来蜀地又有许多贼人,被那李贼蒙蔽,乃兴兵以从贼,断了广汉王的回路,这才让情况有了变化,关中的诸多大臣,如今关中的大臣、将军,都在烦恼此事,几位公侯亲自出马,领军攻关,想要打通入蜀之路。”

    他说话的时候,面露忧色,但并不深刻,最后更是补充道:“不过,诸位将军都说了,只待时机成熟,打通道路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小宦官却不知道,陈止却是听得眉头大皱。

    “如今这蜀地,可没有后世那般的交通网络,所以入蜀之路有限,未来更有蜀道难的篇章,那盛唐还在几百年后,尚且困难,何况如今?是以蜀地多有割据,平蜀难,出蜀也难,为锁龙之局,历来中枢对蜀地的控制,都靠着几条细道维系,是以几个关隘尤为重要,那李雄在蜀地不短,不会不懂这个道理,他既然敢作乱,无论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只要是做了,那就不可能不动几个关隘的脑筋,但听此人之说,似乎并无这个环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