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枢重,今日掌兵强() 
    “居然有人在朝廷上疏通打点,想要运作之后,得幽州刺史之名?惦记着幽州?”在接到苏辽带来的消息之后,陈止都露出了意外之色,旋即哑然失笑,“莫非他们不知道,这幽州乃是我击败那王浚,这才真正开始易主,正在入主?”

    苏辽也是满脸无奈,说着:“似是一户顶尖世家之人在谋取,但那桓彝说的并不清楚,是以还未探明是具体哪家,只知道这背后其实有宗室推动。”

    “桓彝将这个消息透露给枣嵩,是想让枣嵩把这话拿出来做个人情,”陈止则眯起眼睛,推敲起来,“其实也就是个敲门砖,主要就是要谈论王家的事,这蓟县王家,其实本不好处置,因为王浚毕竟不能杀,否则就是和朝廷撕破了脸,这个主犯不能去,他的家族当然也不能动,于是就要软禁,枣嵩若是出面,也是个折中之策,顺势而为,顺理成章。”

    苏辽在旁边听着,并没有插话,谨守一个特务头子的本分。

    陈止则忽然看着他道:“桓彝乃是江都王的使者,可一直在代县之中,送出去的书信都是暗语,恐怕也是知晓有限,现在能说出这话,恐怕和卢志还有关系,那江都王为宗室之一,虽然连败于石勒,但到底是掌握兵马的实权郡王,必然被洛阳争取,知道的多一些,很正常。”

    听到这话,苏辽却不好继续沉默了,将所知整理了一下,回道:“先前晋王登位,广汉王、甘陵王等接连殒命,长沙王逃出都城之后,就招收兵马,而今屯兵荆州,兵力巨大,甚至原本在荆州周围作乱的些许异族都安静下来,只是其他地方却又波动不断,整个南方除了江左之地外,都隐隐不稳,不少人已去邀请陶公出山,再次稳定局面,而扬州刺史王敦亦借王家威望,掌握了不少扬州兵马,扼守要地,说是防止南边的乱局,再波及北地。”

    他嘴里这么一说,登时就描绘出了一个狼烟四起、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但其实略有夸大,因为新汉的精华之地江左,连同北方的青徐兖豫等地,连同关中,都还安稳,大体框架尚在,只是因为朝中对立,相互牵制,还有就是连绵灾祸、匈奴崛起等事,消耗了太多兵力,暂时无力梳理罢了。

    不过,陈止却很清楚,当下不光是南边,这北边的冀州、并州,甚至他坐镇的幽州,还有西南的益州蜀地,其实都有隐患,与中枢的联系越来越弱,一旦朝廷再有变化,这种联系继续衰弱,就真的是乱世重临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再次叹息。

    “这些消息,我也是听闻了,”陈止说着,轻轻摇头,“乱局渐成,洛阳中枢之地,便成了暴风之眼,被各方盯着,更是有那长沙王誓要破之,于是过去的中枢之地,乃是平步青云的捷径,各地的世家子弟,不管是为何职,在哪里为政,大部分的目光都会落在洛阳,想要做出政绩,然后归于中枢,最后位列朝班,以朝廷律令,敕于四方,调理阴阳,执掌乾坤,无论是为家族气运计,还是为自身权柄算,都乃上上之选。”

    话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就在一年之前,为地方官者,哪怕是封疆大吏,往往都不被世家看重,认为不是正途,远离中枢,我之所以被外放幽州代郡,就是因为有人看我在洛阳有前程,生恐步步青云,入殿当朝,得皇帝信,是以出于此地,不料当前各地有乱像,过去不被重视的兵头子,现在却要被争相拉拢,是以江都王连败之势都被人追捧,可我破了王浚之势,偏偏有人觉得可以趁虚而入,摘了这果子,你道为何?”

    既被问到,苏辽就回答说:“说许是觉得王浚势大,便是胜了,代郡兵马也要折损太多,于是有机可乘。”

    “这是其一,若说什么时候幽州最为虚弱,大概就是此时了,王浚既去,幽州军群龙无首,此乃可取之事,而我得幽州,尚未巩固,人手有限,此可行之机,当此新旧交替之际,若不行之,等我巩固了局面,就算幽州不是铜墙铁壁,那再谋之,也要等平息了四方混乱,不知要过多久,足以让此州与陈氏相合,尤其是我有子嗣的消息传出去,朝廷上必然有人是坐不住了。”

    “其二,恐怕是有人说通了晋王,让他意识到,不可再出一个王浚了,”陈止毫不避讳,将苏辽话中未尽之意说出。

    “朝廷说着威严,但定策却出自多门,有皇上之念,有宰辅之声,有三台之意,有九卿之言,是以一时定下的事,并非不可更改,否则这地方各处,哪里还有许多人要派出人手,去都城奔走疏通,其实就是为了游说,当初王浚能坐幽州,就是靠着与朝中之人勾结,先前晋王得势,为了安抚各方,需要拉拢几人,叔祖、岳丈皆在其列,于是承诺给我刺史之位,但有人看不过眼,居中游说,让其他方面给晋王施压,也并非不可能,况且晋王此人心思深沉,城府甚深,当初尚未,可以说将广汉王等人玩弄于鼓掌之上……”

    听着陈止这话,苏辽微微一愣,显然是第一次听闻这等秘闻,毕竟他虽然是特务头子,经手消息无数,但这些个消息,都是局限在代郡和周边,眼下逐步扩展到幽州各处,但无论怎么扩张,都暂时干涉不到那远方洛阳。

    只是瞬息之间,苏辽就明白过来,知道陈止通过另外一套情报班子,得知了远在洛阳的消息,甚至涉及到几个宗室之间的隐秘,而且直接关系到当今朝廷中枢的权柄归属!

    于是,苏辽这心里难免有一丝气馁,毕竟同为谍报之人,他的密谍司刚有起色,以为能与另外一个隐秘司衙互较高下了,甚至还以为这次总算是领先一步,将桓彝、枣嵩的交谈,提前告知了主公,却没想到对方却已经将触角深入洛阳了。

    不对,洛阳是何等地方?天下中枢,难以轻易渗透,若真是如此,莫非这隐秘谍报司衙,就是主公提前组建,在洛阳扎根,延伸过来?是以才这般神通广大?

    陈止自是不知道,自己这个属下,正在与那莫须有的空气司衙斗智斗勇,还在议论晋王,话中甚至有一丝钦佩:“那晋王左右逢源,借力打力,隐藏幕后,最后出手,一举成功,这般隐忍和眼光,以及决断,确实是宗室中的翘楚,未来此人执掌朝政,我等就算是在幽州,也不可掉以轻心。”

第九百四十一章 宗室倾轧,内盟外敌() 
    晋王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可不是运气好,更不是单纯因为决断过人,心思狠毒,关键时刻能下手,而是一番筹谋和潜伏所带来的。

    先前东海王去,广汉王得权,使得宗室中的一部分人有所抱怨,同时却也让更多宗师有了其他念头,于是纷纷涌来洛阳,占据要位。

    由于皇帝有些不管事,渐渐被架空,下面难免就有争权夺利的事发生,那广汉王确实手段惊人,与皇帝又是亲兄弟,于是一番争斗过后,屡屡占据上风,逼走了几位宗室,占据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江都王其实就在争权初期,就被排斥出去,而他的野心却也因此滋长,于是出去执掌冀州兵马。

    但江都王之所以能有机会,还是由于蜀地有乱,逼得皇帝与广汉王不得不出征,而这一时期也是诸多宗师亲王、郡王越发动念的时候,江都王又是个好大喜功的性子,其人是走了,却留下了隐患,给了其他宗室可乘之机。

    等广汉王回来一番整治,去芜存菁,就剩下有限的几个根基比较深的宗室了,也就是甘陵王、长沙王他们,至于晋王等人,在广汉王看来,不过就是依附大树而已,毕竟其根基都已经被匈奴断了,咱们想都不再有什么机会。

    但就在这时,晋王却偷偷派人输诚,与广汉王暗中联合,将甘陵王等人的一些个隐秘通报过去,并且要换取广汉王帮他夺回并州一郡的承诺,即便不能夺回并州,也得寻一处好地方,作为封地。

    毕竟,那原本在宣武皇帝之前的晋王封地,经过三十年演变,早就被其他人经营的铁桶一块,晋王空降过去,根本无从施展,反而要沦为傀儡,于是借此留在洛阳。

    广汉王之后与晋王约定,拿下甘陵王与长沙王之后,便在荆州取一郡与他作为封国,重新开始。

    这个承诺,不可谓不重。

    要知道此时的天下,开发并不完善,交通与通讯有诸多阻塞,朝廷的控制力其实有限,真正掌控的,都是精华所在,借着这股力量凝聚兵马势力,震慑其他地方,从而统辖天下,所以宣武迁都,也是为了增强对北方的控制,加强对关中的影响力,同时还在吴郡等地留下陪都,就是要保证江左重地不至于失去。

    至于其他地方,却相对隔绝,所以王浚可以割据幽州,李家可以为乱蜀地,而当初封下诸多同姓王,也是为了消弭这些割据隐患。

    有了这个承诺,广汉王自持已经把握住了晋王的命脉,便放下戒心,之后更是在晋王的提醒下,躲过了两次刺杀,越发信任,甚至将府中的一条密道位置,都告知了对方,好为接应。

    当然,这也是广汉王觉得已经彻底收服了晋王,要表现出一个豁达的胸怀出来,而除了这一条之外,他还有其他密道隐藏。

    “那晋王可谓双面探子,一边看上去是甘陵王的附属,一边却与广汉王联络,通风报信,几乎没有隐瞒的时候,让广汉王渐渐占据上风,结果唯一一次隐瞒,却是最为要命的一次,直接造成广汉王身死,然后他反手就拍死了甘陵王,成为最大赢家,若不是长沙王逃脱,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这等人物,是半点都不能小觑的。”

    听陈止讲解了一番那晋王的操作,连苏辽都不由排除杂念,感慨了起来,深深感到了那位晋王的深沉心思,但更让他心惊的,却是这般隐秘的消息,居然也能被陈止知晓!

    他自是不知道十二生肖折纸的隐秘,便越发敬畏起来,连竞争的念头都熄了几分。

    这时,陈止却从晋王说了回来:“若真有人要来摘果子,估计也是晋王利用世家,顺水推舟的试探之举,毕竟从洛阳传来的消息来看,他当下还在大力笼络叔祖和岳丈,丝毫没有怠慢的意思,这就是两手准备了,既然如此,我自然也要让洛阳的世家、江左的高门知晓厉害,省得未来再来聒噪,同时也可以震慑群雄,避免被未来的祸乱牵扯。”

    苏辽默默点头,但忽然心中一动,面露诧异,从陈止的话中品味出一股潜藏之意,忍不住道:“主公,莫非是觉得中原又要有乱?”

    当然要有乱!

    陈止在心里默默说着。

    因为当前这个局面,宗室争权夺利,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政争、政变,朝着军事冲突、火并的局面发展了,颇有几分原本历史上,八王之乱进行到中期的味道。

    原本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其实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小冰河时期、民——族政策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而现在的新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组成,并没有脱出原本历史的桎梏,发展到如今,当然也难免走上一遭。

    即便抛开这些一般规律,只是看当前局势,也知情况不妙。

    眼下,这周边各族都是蠢蠢欲动,一片要红红火火大造反的架势,彼此之间相互鼓舞士气,加上朝廷内部派系倾轧,无力约束、兵力捉襟见肘,哪里还能镇压得住天下?这都不乱,等着过年么?

    从陈止的神色上得到了答案,苏辽也不禁有些紧张起来,就道:“那咱们是不是也要做好准备?”

    “准备不用刻意做,只要能把握住幽州,便能立足,然后伺机而为,不过对周围的影响力确实要加强一下,”陈止说着顿了一下,又道:“燕国那边整编的一万俘虏兵如何了?”

    “已经初见规模,”苏辽这阵子重点关注和记忆了军事方面的情报,“杨校尉已经开始着手遴选合格之人,准备按照代郡武卒的方法操练。”

    “嗯,将三千人安排一下,让那郭芝带走,算是我支援祖府君的人马,借给他,震慑石勒!我听说,此人最近得了佛门支持,颇有异动,不可放任,我将北上平息慕容、拓跋之患,为了防止石勒对幽州也有非分之想,也得找个盟友了。”

第九百四十二章 近州胡昌故人行() 
    冀州东部,常山郡,真定城,如今已是兵马众多,气氛肃然。

    诸多兵马将领在城内外行走、穿梭,带来一股肃杀之气,原本城中城外的宗族、百姓,都越发低调,连街上行走之人,便都不敢大声言语,生恐将这沿街巡查的兵卒吸引过来,徒增祸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