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想到的倒挺美,东京城里寸土寸金,朝廷哪来的闲钱给你置办侯府?”

    “我不管,我没地方住,就去你家王府住去,天天半夜趴你家窗户。”

    “别……”

    赵頵有点怕杨怀仁说到做到,“也不是没有一个大宅子,就怕你不敢住。”

    “开玩笑!”

    杨怀仁笑道,“知道我杨大胆的大名不?什么宅子我不敢住?就算是有牛鬼蛇神,哥们也不怕的。你说,是谁的宅子?”

    “你还记得之前被贬配邕州的南阳郡王吗?”

    杨怀仁点点头,太记得了,别人不知道,我心里可很清楚,这是我亲老丈人啊,他被贬去了邕州,还是我祸祸的。

    赵頵接着说道:“他原来的那座大宅,自从他被抄家之后就一直空置着,本来这宅子是我们赵家的私产,应该归宗人府管的,可是母后不知为何划给了司礼监。

    从那以后那地方就成了个神秘的地方,谁靠近谁倒霉。”

    杨怀仁忽然就明白了,这宅子他还真不敢住了。

    司礼监大太监便是叶公公,那么南阳郡王府现在干什么用的,就很容易猜到了。

    那座大宅子占地一百多亩,比赵頵的王府还大上一圈,有现代两个标准足球场差不多大小。

    地理位置来看就更好了,正座落在宫墙东边,离皇宫只有半里地的距离,或许现在已经成为了内卫的大本营,或许是个藏匿私兵和兵器的地方。

    如果杨怀仁所料不错的,这宅子不但不能住,而且不能靠近,甚至连提都不能提。

    高太后这是开始布局了,看来赵煦十六岁生日前后,会有一场大风暴。

    宅子是不敢想了,辞别了赵頵,杨怀仁忧心忡忡的回到家。

    很快宫里书面赐封杨怀仁为环县侯的圣旨便到了,顺便也送来了三品县侯和诰命的礼服。

    随园和杨府上下一片欢腾,何之韵也赶紧派人出城去庄子里给杨母报喜。

    可她发现杨怀仁好像并不怎么开心,拉着他到了后宅,才开口问道:“官人,这是怎么了?官人被赐封县侯,不应该是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吗?”

    对何之韵,杨怀仁是没有秘密的,当然,他是怎么来到大宋的这一件除外。

    他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给她慢慢讲述了一遍,分析其中厉害,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东京城里,眼下是不能呆了。

    躲到杨家庄子里,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住在城外三十里地的地方,跟住在城里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

    即便杨怀仁怎么去躲避这场风暴,也不可能完全就不被波及,他明里是个没有实权的侯爷,可暗地里他还是内卫的一位堂主。

    到风暴来临那一天,太皇太后总会给他些事情干的。

    而根据他的历史知识,这场风暴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有明确记载的是,高太后的日子只剩下不到一年。

    史书上说她是得了疾病正常死亡的,但是看她现在健康的样子,谁会相信她还有不到一年的寿命?

    以此推断下去,那就是她在这次权力的争夺斗争中并没有如她所想的那样成功,她也没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的死亡,是人为的!

    赵煦看着还是个小孩,但是生在帝王家,没有狠辣的性格,是完全不可能的。

    当未来赵煦当权之后,以前和高太后有关系的那些文武官员,包括两位宰相和几位大学士在内的朝中重臣,都无一幸免。

    历史上这个年代那么多如今的重臣和名人都在未来一年内某个时间段内同时去世,难道就都是正常病死的?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巧合?!

    既然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他们在同一年去世的原因,杨怀仁判断,这是事后得权的赵煦对这个未知事件的消息进行了封锁,才导致后世的历史书上没有记录这件事,却无缘无故的让那么多历史人物就这么突然之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权力的游戏,不是他这种小鱼小虾可以控制的,甚至不能有任何的瓜葛。

    他现在的身份,明显是站在了错误的队伍里,虽然这也是他身不由己的事情,但是他绝不能留在京城被卷到这个漩涡里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个不被高太后怀疑的理由,能让他正大光明的出京去,而且越远越好,可这个理由,杨怀仁又要怎么找呢?

第231章:还乡祭祖() 
旅游在大宋并不常见,中国自古以来,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管理治下之民,就有严格的户籍制度。

    去隔壁县赶个大集,这个没问题,但是想穿州过县的走很远的话,那就必须有官府开具的路引,指明了目的地,等到了目的地之后还要去当地官府落引,跟如今办理介绍信和暂住证差不多。

    不过这种限制仅限于普通百姓,官员是不再此列的,为了方便学子游学,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也是没有限制的。

    杨怀仁如今贵为县侯,其实对他来说是没有多少限制的,东京城里有爵位的人太多了,大街上随便泼一盆水,能让十个八个的勋贵湿身。

    可出了东京城,一个侯爷的爵位,就够他臭屁的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什么办法能让他这一大家子出门旅个游,而不让别人觉得奇怪。

    杨怀仁本想借着帮高太后寻找九天玄铁的理由离京,可惜的是,去办这样的大事,没有理由拖家带口。

    杨怀仁很郁闷,一大早上就去给几位老头上门送美酒,在城里转了一上午回到家的时候,杨母和二丫也回府了。

    杨母有些激动,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儿子当了厨子,还能被官家封赏,而且还是个三品的县侯,而她也母以子贵,得了个三品诰命夫人的名号。

    那身诰命夫人的仪服在怀里抱了半天,就是不肯穿上身,说是回老家在杨怀仁的老爹坟前才穿上。

    齐州老家那边,杨氏家族是当地很大的一个家族,大大小小姓杨的杨家人有几百号之多,只可惜杨怀仁这一脉,人丁单薄,到这一代就杨怀仁一个男丁了。

    在这年代乡下人有种很奇怪的思想,一个家族里或者一个村子里,谁家儿子多谁家就有势力,谁家腰杆子就硬。

    杨怀仁的老爹走的早,杨母这种只生了一个儿子的,在族长眼里也不受待见,被族人冷落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现在不同了,杨怀仁成了三品的侯爷,比一州之尊知州大人的五品官可大多了,至于有没有实质上的职权,那不是杨母会去考虑的问题。

    所以杨母见了儿子第一句话,绝不会问这个侯爷是怎么得来的,她最关心的问题,是劝儿子放下手里的事情,先回老家给老爹上坟。

    上坟其实用不了多大排场,排场是摆给原来那些看不上她们母子的那些族人看的。

    母亲的想法也许很好笑,但是这却也提醒了杨怀仁,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上,有人拿孝义做文章,是真的天皇老子都得给开通行证的。

    于是杨怀仁当了侯爷之后,第一份上表的奏折,便是要还乡祭祖。

    奏折这种高级的应用文,杨怀仁也没写过,于是请了府里的管家来代笔,杨怀仁这才发现府里现在是人才济济。

    一句还乡祭祖,四个字的正文内容,被态度极其认真的管家给洋洋洒洒整出近万字来。

    开头便是称赞官家和太皇太后多么牛逼多么圣明,反正只要不是大宋的皇帝,赵煦都能给比下去,太皇太后被吹得更过分,就差说她活泥巴捏小人造出了人类,还有凭借几块彩色小石头把天上的大窟窿给补了。

    杨怀仁觉得这开头的部分,太夸张,其实他们最圣明之处,应该是慧眼识珠,知人善用,把杨怀仁封了侯爷。

    可管家说人家都这么写,杨怀仁也只好看他继续在那吹,仿佛人家吹了个十万斤的大肥牛,你才吹个九万斤的,你就不会说话了一般。

    牛都吹死了,接下来是显摆文采,从三皇五帝一路说下来,自古以来的孝顺孩子挨个捋了一遍,中间还穿插各种孝义的感人小故事,就这么又水了四五千字。

    杨怀仁简直对管家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要是穿越到后世去写,准是个白金大神级别的。

    直到最后,才说微臣感恩戴德,要回乡祭祖,遥告九泉之下的先父,请官家准行。

    一句话的事能把整个古代历史给捋上一遍,这就不是人才了,这简直就是天才。

    杨怀仁很满意,赏了管家一块银饼子,只是署了名,便准备呈上去给官家看看。

    一开始他还害怕这奏折都这么写,官家看到他的奏折指不定得到啥时候了,没想到只过了一天,就来了道圣旨,还是赵煦的亲自手写的中旨。

    上边就俩字——准行。

    看看,多么精辟,不愧是官家,放个屁都是精的。

    替赵煦传旨的小太监从杨怀仁手里领了赏刚出门,又来了一位传旨的,这人是杨怀仁的熟人,梁丙。

    高太后比赵煦还懒,连写个字的工夫都没有,这道旨意是口谕,而且是秘密的。

    大致意思杨怀仁也猜到了,高太后命金菊堂一百来号内卫扮作杨府的家丁随行,给杨怀仁转正了金菊堂堂主的职位,让他回乡祭祖的同时,沿路打探另外的九天玄铁的下落。

    最重要的,是他不但可以随时调遣沿路个州县的内卫办事,还给了“便宜行事”之权。

    “便宜行事”何意?说简单一点,杨怀仁是给太皇太后办事,谁敢阻拦或者添乱,抓起来脱裤子打板子是便宜行事,打死了也是便宜行事。

    不过杨怀仁的目的就是躲事,根本就没打算惹事生非,占便宜行,事就算了。

    接下来杨怀仁就忙了起来,随园的事他倒挺放心,有王明远父女和羊乐天在。生意上的事,有赵頵这边照应着,不少赚了钱。

    眼看着快要入冬,庄子里没有多少农事,房子盖好了就让庄户们进去住,几个作坊现在都有掌柜的看着,蔬菜大棚更是全庄子最重视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乱子。

    买牦牛以及把环县的荒地改造成牧场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托掌柜,加上游师雄帮忙给永兴军的军中关系打了招呼,杨怀仁相信事情不会脱离他的计划。

    凡是跟他有些交情的,他都招呼到了,青莲帮也不例外。

    黑牛哥哥本想跟着的,可是他现在是武举人,他的差事兵部也没给派下来,也不好擅自离京,只好留下来看家。

第232章:莲花玉佩() 
这一日清早,杨府几十辆大小马车载着杨怀仁一家和随身的仆子丫鬟,另外还有价值二十万贯钱的金银珠宝出城。

    杨怀仁其实没打算带这么多钱返乡的,但是他拗不过母亲,说是要给乡下的父老乡亲带些礼物。

    带礼物带些东京城的地方特产或者新鲜玩意就好了,就算要带钱防身,一两万贯的钱就够用了,实在没有必要带这么多。

    杨母就说要给杨父的重新修坟,以前家里条件不好,下葬的时候当时弄的不够排场,现在有了钱,必须重新修修,风风光光大搞一番。

    这一点杨怀仁倒没有意见,不过这么老多钱,恐怕要修成金字塔了。

    其实杨怀仁太明白母亲的意思了,回乡祭祖是借口,重点是要摆阔,要铺张浪费,要不然显现不出她儿子这位侯爷的身份地位来。

    喝豆浆可以喝一碗倒一碗,抽烟卷可以抽一根烧一根,可没听说过埋葬一个先人,要修两座坟的道理,那另一个空坟是要把谁吓唬得谁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由着她吧,反正杨怀仁觉得现在钱多得没处花,母亲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金菊堂的一百来号人全部高头大马的跟在队伍后边,算是免费的保镖,所以杨怀仁也不怕有山贼路霸啥的瞎惦记,这帮人都是心狠手辣的主。

    对于杨怀仁来说是回乡,对于臭蛋毛球来说同样是回老家,现在这俩家伙整天吃得太好,个头窜得也快,几个月的工夫就长成了大老虎了,即便如此,看样子还没有发育完全,早晚是巨型猛兽的体型。

    以前还能让他们藏马车车厢里,现在可挤不下了,为了带着他们一起回老家,杨怀仁特地吩咐人给它们打造了两套特殊的马车。

    为了保持低调,杨怀仁并没有直接从东门出城,而是选择了从南门出城,然后再转头向东,为的就是不要搞出太大的动静来。

    不过来给他送行的人还是来了不少,赵頵领着十几位酒楼连锁的掌柜的都来了,还给杨怀仁准备了一份大礼,多是些绸缎绢帛啥的,叫带回去分给亲戚们,不要失了侯爷的体面。

    赵頵有点羡慕杨怀仁可以离京出去玩,别看他是王爷,可正是因为他这个特殊的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