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时候就为了吃口饱饭,所以拼命迎合叶公公,后来成了内卫,干着些秘密的勾当,为了不走漏消息,不暴露身份,是不可以成亲的。

    就因为这样,我们和那些太监们一样,不能成亲,也就不能有家,没有家,也就没有后代,和无根之人又有什么区别?”

    说完了这些心里话,两人不约而同的低下头去兀自为自己悲惨的命运而默默忧伤。

    不过这倒提醒了杨怀仁,别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而活着,这些内卫们,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能活着。

    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小了,内卫的组织庞大,力量巨大,就算这些规矩不人道,却也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反抗的。

    如果他可以给这些内卫们建立家庭,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亲情和温暖,是不是就能让这些内卫们变成真正的自己人?

第278章:散财() 
杨怀仁忽然想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根据历史上的记载,高太后是明年去世的,而且是病死的。

    不过历史既然是人写的,而且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她是怎么死的,就很值得怀疑了。

    这个其实倒不用杨怀仁操心,他担心的是,高太后死后,这个在大宋全国有五千人的菊花内卫组织,后来怎么样的?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写进历史的。

    在不久的将来,作为这场权力斗争中胜出的赵煦,如果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对他有威胁的组织存在,一定会斩草除根,将内卫一举消灭。

    如果没有发现,或者消灭不干净,这帮人将来又去了哪里?这些人可都是身怀各式各样的绝技,对社会安定有绝大潜在威胁的人。

    杨怀仁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他能进一步掌控内卫,让这些生活在阴暗中的人改邪归正,成为将来守卫大宋的一股力量,那不就是功德一件?

    他想起玄参刚才说过的话,内卫中人,其实并没有具体的生活目标,因为他们身份卑微,生性孤独,属于远离人类正常的感情世界的一群人。

    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比如帮助他们组建家庭,让他们生儿育女,感受到亲情温暖,体会到人间的快乐,他们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他们会不会真如杨怀仁所愿,变成一股正能量呢?

    杨家村正中央,是一片巨大的类似广场的空地,看来这就是家族集会的地方了。广场的北面,便是杨家的的祠堂所在的大院了。

    祠堂所在的建筑群历史悠久,据说在唐代就有了,几百年里历经风雨飘摇,见证了杨家家族不知多少代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

    像这样的土木结构的建筑,能存在几百年,肯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葺,墙壁上不同颜色的砖石和铆了不知多少次铜钉的横梁,更证明了这它曾经的岁月。

    杨怀仁一家跟着族长恭恭敬敬的进行了祭拜先祖灵位的仪式。

    古时候重男轻女,按照往常的规矩,像杨母和何之韵这样的家族媳妇,是不能进入祠堂正堂祭拜的,只有家族里的男丁才能踏入祠堂。

    她们只能在堂外的院子里进行祭拜仪式。可今天不同,族长像是对待贵宾一样迎了两位身着诰命仪服的夫人进入祠堂正堂,而且高傲的跟祖先禀告杨怀仁一家对家族的荣耀所作出的功绩。

    杨父的牌位本来是不能放到正堂中间显眼的位置的,所以原先也只在两边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摆放。

    族长亲自吩咐家中值守祠堂的长辈重新把杨父的牌位放在了正中间一个显眼的位置,以显示他为家族生出了一位侯爷这样的功劳。

    杨母高兴的有些飘飘然,腿脚都有些不停使唤了,她开心的是作为一个外姓的女人,因为她身负诰命,族长宣布她和何之韵的牌位将来也会进入到祠堂中,专门另设一个族中有显赫身份或功绩的妇人的供案。

    何之韵从来没经历过这些,但是她这一天来优雅大方的跟在杨母身边,生怕丢了杨怀仁在家族中的脸面。

    杨怀仁见她和母亲这样反而有些心疼,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琐,跪了一次又一次,也不知道那许多的木牌有什么好跪拜的,真不如鞠躬加上一束鲜花来的有意义。

    只不过杨怀仁身体的反应,让他也着实感受到了血脉相连,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杨家家族人数虽多,也有不少读书人,但大多数还是自给自足的农户,几百年来守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双手劳动和汗水让种族在不断的延续。

    杨怀仁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特别是他现在完全不缺钱的情况下,是时候给杨家家族的乡亲们散一波财了。

    在自家庄子里给庄户们散财如果还怕被人诟病,那么他出钱给老家家族里修葺祠堂,或修桥铺路,或兴建学堂,应该不会被人说什么。

    祭拜的仪式完成之后,杨怀仁便主动找到族长,表示他愿意出钱把家族祠堂重新修葺。

    既然死去的人都能得到这些好处,那活着的人,特别是作为家族未来的孩子们,也更应该得到更好的读书和成长环境。

    村里有个家族出钱办的学堂,老师便是家族里不第的老秀才们,这样的教育质量看起来是在是太差劲了,原先的杨怀仁能考中秀才,看来也是族中比较有才气之人了。

    给先父修建新坟,预算要花去一万贯,修葺祠堂,也要一万贯,把家族广场重新修整,在村里铺设新的青石道路,又要一万贯。

    而在教育事业上花钱,杨怀仁就更不会小气。兴建新的学堂,除了硬件设施要豪华之外,还要有好的教师资源。

    给五到十岁的孩童办的蒙学,只需要在村里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就足够家族和村里的孩子们使用了。

    杨怀仁的打算,是跟族长要一块地,盖个书院,先生先从齐州找最好的先生来书院里教学,以后还可以高薪请全京东有名的先生来书院。

    将来不光杨家家族和村里孩子们在蒙学之后可以去书院进修,还可以造福周边州县志在读书的青少年。

    村东是座矮山,原本就是些荒地,正是建设书院的好地方,族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只是杨怀仁如此大手笔,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怀仁孙儿,修葺祠堂和给村里铺路,已经花了你两万贯钱了,虽然你贵为侯爷,但你这样散尽家财,实在是太让祖父感动了,甚至有些让我这老头子替你心疼了。”

    杨怀仁笑道,“这才到哪啊,不过区区两万贯,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建设书院,我打算再出两万贯!”

    族长瞠目结舌,“你真有这么多钱?”

    杨怀仁见族长都七十多岁了,不好把他在京城餐饮连锁一个月的红利就几万贯的事情说出来吓坏了老人家,于是大义凛然的回答道:“官家赏给我,我献给乡亲们,义不容辞!”

第279章:家乡的味道() 
杨怀仁说他只不过是钱财的搬运工,只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而他作为厨子,把自然界中的美味食材变成人们口中美味的食物,就是实实在在的大自然味道的搬运工了。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如果抓出来问,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或许他们的答案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迷恋家乡的味道。

    我们从出生后断奶那一天开始,便开始接受某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食物独特的风味,然后在我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习惯,并爱上了这种味道,这就是舌尖的记忆。

    背井离乡的人也许对这句话有最最深刻的感触,身在异地,最想念的,除了家乡的亲人,还有家乡的味道。

    或许家乡的食物是最普通不过,最不显眼的了,有时候是一道独具风格的小菜,有时候是某种本土化的特产,有时候甚至只是家乡的一碗饭,一个馒头,这些最淳朴的味道,都会带领我们进入往昔那些快乐的岁月。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的差别,主要的农作物、蔬菜和瓜果等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这些因素造成了南北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乡村,有一样菜式的制作却是冥冥之中不谋而合。

    特别是在食物种类相对匮乏的冬季,在缺少新鲜蔬菜和瓜果的时候,人们为了在冬季吃到这些蔬果的味道,往往在夏季里采摘的蔬果进行晾干处理,晒制成蔬果干。

    还有宰杀猪羊后,当时会因为吃不完,为了不浪费食物,会把这些剩余的猪羊肉进行特别的腌制风干,让它们变成腊肉。

    到冬季里,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家族聚会的时候,便把平日里保存下来的这种储存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大锅煮的方式制作而成一种南方叫“盆菜”,北方叫“煮锅”或者“乱炖”的大锅杂煮菜。

    这样的大锅菜,看起来食物很平凡,烹制的手段也没有多么高明之处,有时候因为多种食物的混合,还会有一种乖乖的味道,但就是这样的大锅煮,便是我们记忆里那种家乡独有的味道了。

    杨家村的家宴也是如此的,家族中的女人们,这时候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家宴的大厨。

    厨房便是在户外的空地上临时砌几个炉灶,点燃秋收后收集的秸秆,火上支起大锅或者大瓮,然后各家各户把自己家里储存下来的食物都丢到锅里,只需要加一些盐和简单的香料,加入水,盖上锅盖,只等煮熟就可以了。

    冬季的寒冷,特别是大雪之后,会变得更让人发憷。可是整个杨家村却在寒冷里热闹起来,村子中中间的广场被清扫了出来,摆上了各家吃饭用的团桌,不同样式的桌椅虽然视觉感受上让人觉得不协调,但在杨怀仁眼里,这就是最让他感到亲切和和谐的景象。

    整个村子都在忙碌和喜庆的气氛之中,大人们忙得一头汗水,孩子们像是过年一样快乐的追逐打闹,老人们围着杨怀仁一家嘘寒问暖,好不吝惜他们没有牙齿的微笑,还有对杨怀仁这位“天降大才”的赞美。

    其实作为一个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准备食物的过程,如果不让他动手,他就会浑身不自在。

    比起被围在中间听那些虽然真诚但是有些俗套的溢美之词,杨怀仁恨不得亲自去露天的厨房里帮一把忙,看着食物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慢慢成熟,然后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来,那才是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

    他道明了原因,刚想起身,却又被族长抓住了,问起了这半年来他去京城之后的经历。

    族长这个人,即便最开始对杨母百般刁难,还有些市井小民的势利,但在杨怀仁眼里其实并不是一个坏人,只不过是因为他身在这个位置,天然有一种遵循守旧的固执。

    其实在他眼中,家族的荣耀和传承是高过一切的,如果杨怀仁不是侯爷,而只是一名富商的话,或许母亲要求的一亩坟地族长也不会给她。

    但是在大宋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气里,杨怀仁贵为侯爷,或者考取功名出仕为官,那么就是另一种待遇了,原因就是为家族争了光。

    有句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符合情理,但是俗世之中,特别是像杨家家族这样的一个乡间的大家族,用这句话来形容就是非常贴切了。

    家族的强盛与否,家族名誉决定了这一切。出自家族的子孙在外边争了光,家族里每一个人脸上都光彩,像家族里出了个杨怀仁被封了三品开国县侯这种事,也许用不了几天就会在历城县,甚至整个齐州的老百姓之中传的人尽皆知。

    当地其他的家族会对杨家家族无限的羡慕,真个州里的百姓都会对杨家家族另眼相看,作为一个族长,他的地位将来也许比历城县县令都要高。

    这也不难理解,后世的某个原本不是很出名的小地方,或许因为出了一位名人,从此就能因此变得全国闻名。

    杨怀仁走不开,忽然想起给内卫的下属们说媒的事情,便试着把这件事说给了族长听。

    族长直道这些跟着杨怀仁一齐回来的兵士只是他侯府的护卫,起先觉得他们都是些莽夫,地位也不多么高,并没有同意杨怀仁的主意。

    杨怀仁也明白,现在人找女婿看重地位,就跟后世的丈母娘看女婿要求有房有车一样的道理。

    这些内卫大都是些无父无母无官无职的粗人,即便个个身怀绝技,在这年头也是不受待见的。

    杨怀仁便给族长从另一个方面给他解释村里的适龄女孩嫁给他们的好处。

    比如现在别看看他们只不过是护卫的身份,但他们要武功有武功要能力有能力,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这里边大多数人跟着他,将来或许都有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